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0  No. 08 ( 2021 ), Article ID: 44315 , 10 pages
10.12677/ASS.2021.108271

中国城市隔代教育家庭关系的现象研究

——基于X社区的个案分析

李梅1,陈匕华2

1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广西 柳州

2广州市大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

收稿日期:2021年6月23日;录用日期:2021年7月28日;发布日期:2021年8月3日

摘要

“抱孙不抱子”在中国社会既是传统,也是文化,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隔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渐渐成为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因为祖辈、父辈和孙辈三者之间的代际差异而引起家庭成员对教育权利的争夺,即家庭话语权的下移,从而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以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实地观察法为研究方法,通过对X社区祖辈角色地位、父辈在家庭关系中的作用以及第三代儿童的心理行为案例的分析,结合齐美尔的冲突理论思想,研究发现当代城市中隔代教育的问题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不足、亲子之间情感交流少,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祖辈在家庭教育中角色地位不稳定,父系家长在家中“无作为”,在教导孙辈的过程中参与度较低,而为避免更多的中国城市家庭陷入这一困境,促进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我们应当以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角度介入城市家庭中,以此为基础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

隔代教育,代际差异,家庭关系

A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of Family Relations in Urban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Case Analysis Based on X Community

Mei Li1, Bihua Chen2

1School of Art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2Guangzhou City Great Master Social Work Service Center, Guangzhou Guangdong

Received: Jun. 23rd, 2021; accepted: Jul. 28th, 2021; published: Aug. 3rd, 2021

ABSTRACT

“Hug the grandson but not the child” is both a tradition and a culture in Chinese society, but with the change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ace of life,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controversial issue to a large extent,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because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ncestors, parents and grandchildren, the family members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 that is, the downward shift of the family voice,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members. This paper takes thi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akes questionnaire method, case study method and field observation method as the research metho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ole status of the ancestors of the X community, the role of the parents in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the psychological behavior cases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children, combined with Zimmer’s conflict theory,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problem of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ities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lack of intimacy between family members, the lack of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an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the unstable role of the ancestors in family education. In order to avoid more Chinese urban families from getting into this predicament and promote harmonious family relations, we should intervene in urban famil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social workers and mak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this basis.

Keywords: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Family Relationships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隔代教育,在过去多代同堂的传统家庭中屡见不鲜,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家庭教育多以隔代教育为主。当代社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变迁,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2010年至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超过了1000万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隔代教育的比例也在持续上升,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研究,照看孙辈的老人占比66.47%,全国有58%的家庭在帮助照管孙辈 [1],显然“隔代教育”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中家庭教育的主要模式。在生活领域,这一问题也被不断地搬上荧幕,如“虎妈猫爸”、“淘气爷孙”和“小别离”等。笔者所在的X社区处于城中村,社区中大多数都是外来务工家庭,经前期问卷调研和入户访谈发现,其中祖辈跟随父辈一起生活的隔代家庭占比较大,祖辈们“甜蜜的负担”在城市社区中也确实普遍存在,隔代教育对城市家庭造成的困扰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差异,然而很多人却对这一现象习以为常,忽视了中国城市隔代教育对家庭关系变化的影响,故本文将围绕“隔代教育”这一现象,以祖辈、父辈和孙辈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化为研究问题,旨在探讨分析祖辈因角色地位的不同会对家庭关系产生怎样的效果?父辈如何在家庭教育关系中起到自己的作用?导致隔代教育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何在以及我们应如何尽量避免或缓解因隔代教育引发的家庭矛盾现象呢?

2. 文献回顾

通过在中国知网等平台上查阅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对于隔代教育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专注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研究重点以农村地区的隔代教育为主,而关于城市中的隔代教育著作比较少,同时因“代际差异”的存在,亲子教育和祖辈教育在教导上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在教育观念、目标、方式、内容等方面,这些也是直接导致隔代家庭关系产生矛盾的重要因素。

2.1. 教育观念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年轻一辈的父母学历水平较之以前有着很大的提高,他们对于自己的孩子在教育观念上也有了新的认知。张琦妍,李丹(2015)认为年轻父母会遵循科学育儿,他们会为此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而老人家对现代提倡的科学育儿理念完全是陌生或是排斥的,他们甚至会埋怨年轻父母没事找事 [2]。

2.2. 教育目标

第三代作为家族的延续,祖辈和父辈对于他们有着各自的期望,关于第三代的教育情况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标准”。谭淮(2019)认为祖辈更期望着一个学习成绩优秀、听话、合群与身体健康的小孩,父辈家长则是期待着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能够自我引导的、有个性的、身心健康的人 [3]。

2.3. 教育方式

在教育方式上,父辈家长要优于祖辈家长 [4]。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年轻一代的父母比较倾向于选择民主型教学,注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关系,而这也体现出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5]。与父辈家长的民主型教学不同,祖辈们认为严厉教育才能够教导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吴晶晶(2016)在研究中也证实了祖辈的惩罚很大程度上起着正相关的作用 [6]。

2.4. 家庭教育内容

“以孝治天下”的中国传统说明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中国社会仍然依靠着家庭伦理本位的精神理念维系。随着中国进入现代体制后,家族宗族机制虽有所解体,但家庭对于中国人而言仍是最重要的,家中长辈在教育晚辈时仍会强调传统伦理。王一涛、冉云芳(2013)在进行研究时也发现,相比较于学习教育,祖辈们更加重视对儿童进行传统伦理观教育 [7]。相对而言,父辈家长对于伦理道德的教育反倒没有祖辈家长那么重视,在代际性冲突影响下,儿童的道德教育已经出现道德传承断裂和道德认同分化的现象 [8]。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农村地区的隔代教育研究较多,相对来说,城市地区的隔代教育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也只是针对独生子女或失孤家庭等特殊家庭的研究,而对于其他普通家庭来说,关于隔代教育的研究就更少,但是城市中的隔代教育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城市中的隔代教育被忽视,这也是本文关注的焦点。目前学者对于隔代抚养的关注集中于对儿童身心发展等方面。这给予我们一个启示:隔代教育中不是只有孩子才是关注的重点,祖辈们的角色地位也很重要,故在对隔代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要关注祖辈群体,需要全面分析家庭成员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实现全员共赢。

3. 城市家庭中祖辈的角色地位

在中国社会中,一个主干家庭中的祖辈在面对孙辈的教育时似乎一直处于一个总教导者的地位,但是,通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关于孙辈的教导权其实还是紧握在父辈尤其是孩子的母亲手中。这种看似手握“重权”但其实权力被“架空”的行为极易引起两者之间的矛盾。造成祖辈在教育孙辈过程中角色边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祖辈依附其子女生活。在城市中,部分祖辈是随着其子女迁移到新环境中,他们原有的“交际圈”、生活方式等都会有所改变,在新的环境中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家庭中他们对于孙辈教导的话语权也会随之降低。二是现代化家庭的教育方式都是启智化,而祖辈们已有的学识明显跟不上家庭和社会的需要,父辈也不会将孩子全权交给祖辈来教育。三是祖辈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会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花费在教导孙辈当中。对于年纪较轻的祖辈们来说,大部分都是刚退休状态,此时的他们更乐于选择享受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整日困于家庭琐事,所以这类祖辈在教育孙辈时会主动的“退居二线”。

3.1. 祖辈在家庭中的“依附性”

从解放前传统时期到当代,亲代义务、责任和亲情付出不仅没少,而且还有强化的趋势 [9]。在城市主干家庭中,通常是祖辈女性承担主要照料孙辈的责任,也多是祖辈女性跟随其子女从原居住地前往城市生活,在未真正适应新环境之前,祖辈的所有依靠都来源于自己的孩子,即父辈群体,任何事情的决策也多是由二代进行抉择。尽管祖辈在日常生活中与孙辈相处的时间相较于父辈来说会多出很多,但是在面临孙辈的教育问题时,祖辈们并未拥有多少话语权利,此时的他们与其说是一个决策者还不如将之定性为执行者。

刘奶奶原居住于农村,为了更好地照顾孙子,她跟随着儿子到了城市生活。儿子为了给孙子提供更好的经济条件,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工作上,所以,小孙子的一切事务基本上都由刘奶奶一人负责,刘奶奶独自照顾孙子的生活、辅导其作业等。最近,刘奶奶随着孙子入学,其心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她感觉自己可有可无,关于孙子的学习教育基本上都是由儿媳来做决定,自己完全插不上手,在家中只能做做家务和接送孙子上下学。

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社会中,冲突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而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庭冲突也是随处可见,案例中刘奶奶随着自己的儿子来到城市生活,对于周围的新环境感到很陌生,脱离自己熟悉的圈子,其基本行为都要依赖于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在孙子上学以前,基本上是由刘奶奶一人全权照料,独自操办所有关于孙子的事情,在迁往城市尤其是在孙子上学之后,刘奶奶由原来的主要教导者渐渐过渡到协助者的角色,这让她感觉自己在家庭中好像没有了“地位”,心里落差很大,对于儿媳擅自做决定的行为也表现得很不满。故因为祖辈和父辈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极易导致家庭产生矛盾冲突,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祖辈与父辈之间的关系。

3.2. 祖辈们的“落后性”

无论祖辈们的学历有多高,学识有多丰富,一旦到了退休年龄之后记忆力肯定会有所减退,而且,随着新时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对于家长教育的一种挑战。虽然在这期间,家庭角色功能的转换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但是这个冲突作用并非一定是消极的,也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必然引起家庭有机系统的解体。即当祖辈们自身能力不足时,父辈家长为了不阻碍到孩子的成长会主动担当起规划孩子未来的责任,而祖辈则也会自然而然的转变为“保姆”的角色,照顾孩子的起居生活。

3.3. 当代祖辈家长的“自由性”

当一个家庭中出现第三代的时候,家中的资源会不自觉地倾向第三代儿童,全体家庭成员的目光也总是会不自觉的放到孙辈身上,为了孙辈获得更好的成长,祖辈们会做出一定的“牺牲”,但这个“牺牲”并不是强制性的,祖辈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父辈的安排,而是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拥有自主选择的可能。这一方面既体现出祖辈家长作为一个“自由人”所拥有的权力,也从另一方面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祖辈中的这种“自由性”让他们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切换自己的角色地位,当他们选择以自己为中心的时候,他们也会将自己主动置于边缘地位。这种看似“不负责任”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会加重父辈家长的负担,极易让父辈家长产生不满,从而导致一代和二代家长之间的关系因为矛盾而产生隔阂。

4. 二代家长的“平衡术”

在家庭结构中,中国传统思想一直是以“男主外,女主内”为分工,女性似乎就是默认的、一直处于承担更多家庭责任的角色地位。而随着“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职场上大放异彩,家庭事务也不再只是女性一个人的责任。与此同时,因为城乡家庭代际关系模式的差异,在城市隔代教育中,年轻父辈家长不仅注重第三代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对其的教育重视程度也不甘落后,常常把教育孩子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让祖辈父母主要承担家务劳动,导致祖辈们的家庭地位不断下降,此外在城市家庭中,关于如何更好地教导孩子,二代家长大致做出了以下两种选择:一是父亲在工作的同时兼顾孩子的教育,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决策者和陪伴者的角色。二是母亲选择在家中办公,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保证家庭的经济来源,还可以与孩子有更多的相处时间。

4.1. 新形势下的父系家长

说到儿童时期是谁陪伴在身边最长时间这一问题,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人物都是自己的母亲,再问到父亲呢?仔细一想,好像印象中并没有父亲的影子。以上多是85、90年代孩子对于父亲的记忆。而随着时代的变迁,85、90这两代人也从孩子转变为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再复刻自己的童年,父系家长也从一定程度上做出了改变。

唐爸家中有两个孩子,哥哥和妹妹,目前一家人居住在城市,家庭成员中有奶奶帮忙照顾孩子,但因为家中有两个小孩,且奶奶腿脚不便,所以平时多是由唐爸在工作之余教导孩子,奶奶照料妹妹,妈妈全职工作。因为工作的灵活性,唐爸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社区的亲子活动也多是由唐爸带孩子进行参与。

作为一名父亲,案例中的唐爸主动承担在家庭中的责任,这不仅能够让孩子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媳妇和婆婆之间的矛盾。即父系家长在家中扮演的角色对于家庭结构的稳固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反当男性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时,家庭琐事、教育孩子的责任一定会分担到祖辈女性和父辈女性手中,因两者之间没有关于血缘的羁绊,她们之间一旦发生矛盾就难以调和。而男性若是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家庭中时,在婆媳关系中及时察觉到问题,就能够减少婆媳之间的摩擦,扮演协调者角色,让两者之间“距离产生美”,从而可以有效维护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

4.2. “为母则刚”之全能型妈妈

传统的家族等级制度主要由性别、辈分和年龄这三个原则构成,其中性别原则决定着妇女的从属地位,辈分和年龄的原则使得妇女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晚辈的尊敬和赡养,长期以来,妇女一直处在父权制体系的最底层,属于最弱势的一方,但随着父权制的改变、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男女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女性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年轻女性开始改变自己的地位,其角色地位在家庭中有显著的提高,女性再也不是“家中黄脸婆”。在城市家庭中,85、90后的年轻母亲的经济实力甚至比家中男性都强,所以她们在家中的话语权较高。这一类型的女性与传统女性不同,她们不会将自己困在家庭中,她们更渴望、也更加相信自己能够平衡工作和家庭,而这也让她们积极寻求各种资源协助自身达到家庭与工作“理想化”的状态 [10]。

连阿姨,今年64岁,现与自己孩子居住在X社区中,日常生活主要是照料自己的孙子,接送孙子上下学,有时候也会参与社区的活动。连阿姨透露出自己目前因为儿媳妇的决定不能过多干涉小孙子的教育问题,她为此而感到很“无力”,以至于她对于孙子的教育也不想干涉过多,只安安心心接送孩子上下学,做好家务事。

在此案例中,引发连阿姨产生“无力”感受的原因是:对于孩子的教导权被孩子的妈妈一手掌握了,她的教育地位只能处于边缘处。当连阿姨在权力争夺战中处于劣势时,她基本上无缘于孩子的人生规划,她觉得她自己的价值没有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体现出来。由此,她和父辈家长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影响。

从该案例也可以看出,在城市,祖辈父母入住父辈家庭的大部分原因是为了照顾第三代,但是实际上对于第三代的教育权却被牢牢地控制在年轻父辈手中,有关孩子的活动被分为两个部分:吃喝拉撒和教育。前者一般是祖辈做的,后者是年轻父辈做的,以女性为主。对于教育第三代孩子这一点,大部分的祖辈们都很清楚,主要是父辈的责任,即使孩子父母因工作繁忙对孙辈的教育有所忽视,祖辈们也不认为自己可以胜任教育孩子的重担。通过对X社区居民的面对面访谈和长期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当代城市中的年轻母亲更加注重科学化地教导孩子,大部分母亲都会提前给孩子的人生做相应规划,主动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让孩子进行系统性学习。X社区针对社区母亲的类似需求,通常会根据她们的业余时间提供相应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等。这些社区资源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年轻母亲因家庭和工作带来的压力。如社区中的“四点半”课堂有助于母亲们获得“喘息”机会,通过将孩子交给社区中的专业社工辅导作业等,她们可以获得更多时间来处理自己的工作。

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家庭对理想母亲的期待越来越高,对母亲的情感投入和养育智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年轻女性在此情形下自愿或非自愿让自己成长为一位“超人妈妈”,同时兼顾家庭和工作,这对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有积极促进作用。

城市父辈群体通过把家庭作为个人最主要、并且往往也是唯一具有直接重要意义的集体单位的话语表达,对伴随着城市个体化的进程,老年人在城市化进程中充满了无奈,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祖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传统大家庭的庇护,他们首当其冲地承受着改革后中国现代生活中的全部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导致祖辈们相比父辈们更依赖于家庭,主要是子女。依赖即是不平等的源头之一,祖辈们的权力在此基础上也在逐步丧失,让渡给了父辈一代。值得注意的是,隔代教育中家庭成员的参与更加强调平衡,对家庭而言,平衡是与平等同等重要的一个分析维度。平等强调客观的一面,而平衡强调主观感受,如果希望家庭关系能够在隔代教育中保持和谐的话,平衡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代际关系对中国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其家庭成员内部的关系也不仅仅限于教育权力上的平等,它还涵盖角色地位与家庭关系之间的协调,而这也正是今天已婚85、90后们的家庭关系矛盾所体现出来的特征。

5. 三代娃娃的“内心戏”

第三代孩子作为家庭核心,他们延续的不仅是血缘,还承载着祖辈、父辈的期待。第三代的健康成长日益成为城市家庭奋斗的核心理想,作为权力个体的家长或家庭主导者总是认为他们是为了孩子做牺牲,但我们也会听到饱受娇宠的第三代表达出“我这么听话,努力学习,还不是为了父母吗?”的无奈情感,言外之意,“小皇帝”们也认为他们在为家庭作牺牲。在二孩政策之前,城市家庭中多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其在家中的地位犹如“小皇帝”、“山大王”,家里的资源也都向其倾斜。然而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以及三孩政策的提出,当家中多出一个弟弟或妹妹时,全家人的注意力渐渐转向最小的孩子身上,尤其是祖辈父辈们对大孩的关注度也会渐渐降低。此时,大孩的心理落差是很大的,并且极易对自己的弟弟或妹妹产生嫉妒的情绪,进而影响到家庭关系和谐。所以无论是独生子女家庭还是多孩家庭,隔代教育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区别在于两者会因此产生的心理与行为差异。

5.1. 多子女家庭

5.1.1. 角色地位的变化

二孩以及三孩的出现对于原先家庭结构有直接影响,家庭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其影响的不仅是父母的育儿观念和方法,同时还会给大孩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 [12]。这缘于大孩的家庭地位受到挑战,不再是家中第三代的唯一,父辈和祖辈给与的关爱也会被对半拆分到年龄更小的孩子中,大孩对此是难以理解的,取而代之的是“你是哥哥或姐姐,要让着弟弟或妹妹”。长此以往,大孩就会产生消极抑郁情绪。

5.1.2. 启智化的影响

儿童期是儿童形成个性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好奇心非常强烈,他们不会将问题停留在表面,往往会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而且在他们进入学校之后对于认知也掌握了基本的方法,思维明显变得更加活跃,有了自己的思考判断。此外儿童期亦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期,当父母在某些事情上以敷衍的态度对待儿童期的孩子时,他们内心会产生怀疑,长此以往会对两者间的亲子关系造成不利的影响。

蓝蓝是社区“四点半”课堂的常客,一周内除了需要上兴趣班之外,基本上每天都会到社区的服务中心进行报道。蓝蓝在社区中显得“很活跃”,在社工给其他小朋友辅导功课的时他会特意做出一些动作来引起社会工作者的注意,经常同其他小朋友起争执。

社会工作者通过事后了解,发现蓝蓝家中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个弟弟,因为其弟弟年龄较小,蓝蓝奶奶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加关注弟弟,而他的父母则因为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他们。从某一次蓝蓝与其母亲的通话中,了解到蓝蓝与母亲之间的感情不是很亲密,其甚至都不敢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对母亲表达出来。由此案例分析可知,儿童期孩子多敏感、质疑,在家庭中几乎没有话语权,在面对类似情况时,我们需要敞开心怀,将他们当作成年人来进行对话,给他们平等、尊重与信任,以此缓和亲子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5.2. 独生子女家庭

5.2.1. “独行者”的孤独

“羡慕其他家庭有兄弟姐妹,感觉很幸福”,这道出了很多独生子女上的心声,因代际差异过大,隔代教育家庭给独生子女带来的孤独感更为严重。与农村地区的多代同堂不同,城市中以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为主要家庭结构,除去在学校、外出聚会等时间之外,独生子女与同辈群体相处的时间屈指可数,在一定程度上,其产生的孤独感、消极情绪等相对非独生子女而言也更强烈,其孤僻性格的养成也更加明显。

5.2.2. 压力山大“小皇帝”

不同于多孩家庭中,因有多个孩子会出现角色地位不平等的情况,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完全就是家中的“小皇帝”,全家的资源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倾斜的。虽说独生子女在家中会得到家庭成员的各种宠爱,但其同时也承担着巨大压力,获得的爱与压力是成正比的。家中长辈将自身期望都寄予到晚辈身上,所以各种补习、兴趣班等压榨着独生子女的生活娱乐时间,无形之中削减着独生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相处时间与互动频率,从而也极易引发亲子关系的冲突。随着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视,二代家长们也必须要开拓新的“领域”,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的同时给他们提供高质量的陪伴,降低他们的孤独感。

6. 讨论

当代冲突理论产生之前,历史上的许多社会学家的理论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冲突思想,但对当代冲突理论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是马克思、韦伯和齐美尔三位大师的社会冲突思想,本文主要是在齐美尔冲突思想的基础上来探讨城市隔代教育的家庭关系问题。通过对以上案例的研究分析,可发现:祖辈和父辈间对于第三代教育过程中的权力使用存在争议;父辈对于孙辈的行为表现视而不见,成为孩子最亲密却又疏远的存在。

6.1. 权力视野:孙辈教导权的纷争

群体之间的冲突愈是不激烈,冲突就更有利于促进群体(家庭)的整合。在城市主干家庭中,关于孙辈的教导权归属问题是引起祖辈和父辈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时他们会因为质疑对方的教育方式而选择“冷战”。而关于教导权的归属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对于经济生活依附子女的祖辈群体而言,他们关于第三代,即孙辈的人生规划基本上是处于边缘地位的,缺少话语权的,此时,能够做出决定的权力者是孙辈的父母。

6.2. 关系视野:亲密却又疏远的父母

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冲突群体各方的团结紧密程度、情感投入程度及对冲突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儿童期的孩子正是处于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期,他们对于父辈和祖辈的一些行为会进行过度解读,形成自己的判断,并对此做出相应的语言与行为表现,而父母反馈给他们的信息则会影响他们对父母情感的判断。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倡导对孩子的关爱、陪伴孩子,确实也有很多父母为了陪伴自己的孩子而做出一定的改变。但是他们的陪伴大部分仅仅只是表现在空间上的一个低质量的陪伴,孙辈其实想要的是父辈像祖辈一样耐心地与其交流互动,产生情感共鸣与理解,而大多数的父辈并没有与孙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陪伴与互动,这种形式上的陪伴因为不能及时觉察孙辈内心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亲子关系,以至于和孩子形成一种亲密却又疏远的关系。

6.3. 理论反思:亲子矛盾的成因

基于案例中的现象,无论是围绕教导权的纷争还是围绕亲密关系困扰,其背后原因可有以下几种解释:

6.3.1. 沟通不足

在家长和家长之间,因为中国人大多数都比较内敛,在遇到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通常不会直接进行表达,只会在“不经意间”透露出自己的想法,而当对方未充分领悟时,家庭矛盾冲突就会因此产生。所以,经常性的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对于孩子与家长之间,因为父母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大人物”,他们有可能会在无形中给孩子们带来压迫感,以至于孙辈根本不敢向自己的父辈提出要求,也不敢和父母诉说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行更多对话。

6.3.2. 缺少信任

冲突不仅是利益的反映,更是敌对本能的反映。很多时候祖辈的教导权被孙辈的父母收回就是因为父辈对祖辈不够信任,他们会质疑老一辈人的教育方式是否还符合当今社会、符合科学教育的需求。当他们心中存疑的时候,势必会选择将祖辈“边缘化”,由自己教育孩子,而祖辈因为自己的教育方式遭受质疑也会感到不满,随着祖辈话语权的改变,其教导权也渐渐被剥夺,这种直接否定、不认可祖辈的方式直接导致城市隔代教育过程中亲子矛盾的产生。

6.3.3. 家庭地位的不平等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祖辈一直是隔代教育中的“主力军”,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父辈在家庭教育中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是一种新的家庭地位转换。但在孙辈的视野中,他们并不能理解祖辈和父辈之间的这种地位变化,以至于当问题产生时,他们并不知道该听从祖辈还是听从父母。

6.4. 对策建议:社区工作者的协助

尽管在隔代教育中能够让祖辈和孙辈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和谐,祖辈也能够在教育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但有时祖辈们也会感到力不从心,自己的教导方式不被子女们所理解,担心子女埋怨孩子出现问题归咎于自己教育不当。故可想而知祖辈们具有提升自身教导能力的强烈需求。在笔者实践的过程中,曾经有居民表示,在带孙辈时不会过多干涉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一般情况只会照料孙辈的日常生活,也有居民会主动到社区寻求社工帮助,提出自己的烦恼,希望社工能够帮助他们答疑解惑。因此对于如何促进中国城市隔代教育的家庭关系和谐,笔者认为可以借助社区的力量,通过社区工作者对社区隔代教育家庭中祖辈、父辈与孙辈的针对性服务与协助,让隔代教育家庭关系在积极沟通与理解互动的基础上达到相对平衡与和谐。

6.4.1. 社工对祖辈的协助

首先,社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祖辈们对于隔代教育的看法,通过数据分析祖辈们在教导孙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筛选出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其次,社工通过主动与祖辈们进行访谈,在访谈的过程中预估祖辈们的需求,了解祖辈们和孙辈的沟通情况;最后,通过观察法,在社区举办相关亲子活动,社工在观察参与社区活动中的多是哪一类人群,如果是爷孙一起参加活动,社工可以根据观察判断其家庭是不是属于典型的隔代教育家庭,在以后的入户走访中可以重点观察他们需不需要协助。在充分的了解了祖父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求之后,社工可以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如个案、小组、社区工作)帮助祖辈们解决烦恼。毕竟有些问题是祖辈们自身意识不到的并且自己是无法解决的,需要第三方的介入协助。

6.4.2. 社工对父辈的协助

首先,社工通过主动上门走访的形式了解社区中各个家庭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明晰父母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否只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对于将孩子交给祖父母教导是否更加认同?其次,对于主动上门寻求社工帮助的家长,社工要了解其对于教导孩子的价值观,根据不同的家长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同时需要告知其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先从最主要的问题着手,学会与孩子沟通理解是关键。

6.4.3. 社工对孙辈的协助

有时候孙辈们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他们需要一个旁观者去纠正他们。但是,需要谨记的是,此旁观者不能够以一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的姿态去进行教导。孩子们在成长到了一定的时期后会有所谓的“叛逆心”,当你越想教导他的时候,他就越是要与你反着来。所以,社工在介入隔代教育中的第三代孩子时,面对孙辈群体要懂得利用相应的技巧。

6.4.4. 社工与学校进行联合

社工可以与第三代孙辈群体的就读学校进行联系。换言之,在学生时代,孩子们在学校停留的时间是除了家里以外最长的,最熟悉孩子在学校是何种状态的非班主任莫属。社工通过与孩子的班主任进行沟通交谈,可以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学习情况、自身的品行等等。同时通过班主任与家长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可以从侧面评判这一家庭关系是紧张抑或和谐。

7. 结语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一直存在于各个家庭中,每个时代的隔代教育都会因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问题。现如今社会中比较关心教育问题的父母主要以85、90年代的这两辈年轻群体为主,他们的学识、思想都在与时俱进,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也愿意为了孩子的教育做出改变,特别是在城市中生活的父母们。城市家庭中多以父辈为主要教育者,他们不会将教导权全部交由祖辈们,在发现祖辈的教育方式产生偏差时,家庭关系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父辈作为孙辈与祖辈之间的中间人,应同时兼顾两者的感受,其可以在借助沟通交流方式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从而通过冲突整合作用与祖辈们及时止损。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用旧有的观念去评判,旧有的研究也要与时俱进,隔代教育也需要用不同的理念去重新审视,需要祖辈与父辈之间多一些沟通、对话以及彼此宽容,同时也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彼此的观念差异。除了关注教养者之外,作为被教育的三代儿童也值得我们重视,他们的行为反应往往是最好的检验隔代教育影响的一道“标准”。

文章引用

李 梅,陈匕华. 中国城市隔代教育家庭关系的现象研究——基于X社区的个案分析
A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of Family Relations in Urban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Case Analysis Based on X Community[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08): 1967-197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8271

参考文献

  1. 1. 宁吉喆.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N]. 中国信息报, 2021-05-12(001).

  2. 2. 张琦妍, 李丹. 国内外隔代抚养之痛与对策分析[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5(11): 23-28.

  3. 3. 谭淮. 家庭教育价值观代际差异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4. 4. 陈虹, 高婷. 隔代教育中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的代际差异研究[J]. 少年儿童研究, 2019(5): 46-55+63.

  5. 5. 邹强. 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6. 6. 吴晶晶. 祖辈、父辈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情绪适应的关系: 气质的调节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7. 7. 王一涛, 冉云芳.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社会干预[J]. 继续教育研究, 2013(2): 37-39.

  8. 8. 杨静慧. 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2018.

  9. 9. 王跃生. 中国家庭代际关系内容及其时期差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考察[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1(3): 134-140.

  10. 10. 钟晓慧, 郭巍青. 新社会风险视角下的中国超级妈妈——基于广州市家庭儿童照顾的实证研究[J]. 妇女研究论丛, 2018(2): 67-78+101.

  11. 11. 陈蒙. 城市中产阶层女性的理想母职叙事——一项基于上海家庭的质性研究[J]. 妇女研究论丛, 2018(2): 55-66.

  12. 12. 杨白志. 二孩家庭教养方式特征的质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