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1  No. 08 ( 2022 ), Article ID: 54346 , 8 pages
10.12677/ASS.2022.118425

西南地区大学生人际知觉准确性研究: 民族的调节作用

曹宏引,杨琳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2年6月9日;录用日期:2022年7月27日;发布日期:2022年8月3日

摘要

本研究使用大五人格量表的两种评价方式(反思评价和他人评价)对贵州省贵阳市高校的大学生人际知觉关系进行问卷调查,利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工具得出结论。目的:在大五人格视角探讨民族的调节作用,为增进民族间的沟通和交往交流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使用大五人格问卷的两个评价方式(他人评价和反思评价),对362名大学生的人际知觉准确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他人评价和反思评价在外向性(r = 0.12, p < 0.05)、宜人性(r = 0.23, p < 0.01)、情绪稳定性(r = 0.28, p < 0.01)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对于亲密度较高的他人,在大五人格的五个特质维度上,民族在他人评价与反思评价之间的调节效应模型显著,即他人评价能够正向预测反思评价。结论:究主要发现1) 在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维度上人际知觉准确性会相对较高。2) 从民族的调节作用来看,汉族个体对同伴的看法更为敏感,其人际知觉准确性比苗族个体要高。

关键词

大五人格,元知觉,他人评价,反思评价,人际知觉,准确性

A Study on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Accu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outhwest China: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Nationality

Hongyin Cao, Lin Yang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un. 9th, 2022; accepted: Jul. 27th, 2022; published: Aug. 3rd, 2022

ABSTRACT

This study uses two evaluation methods of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Scale (reflective evaluation and others’ evaluation) to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iyang, Guizhou Province, and draws a conclusion by using scientific data analysis tools.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role of n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among nations. Methods: 362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on the accuracy of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by using two evaluation methods of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others’ evaluation and reflective evaluation).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thers’ evaluation and reflective evaluation in extraversion (r = 0.12, P < 0.05), agreeableness (r = 0.23, P < 0.01) and emotional stability (r = 0.28, P < 0.01). For others with a high degree of intimacy, in the five trait dimensions of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he moderating effect model of nation between others’ evaluation and reflective evaluation significant, that is, others’ evaluation can positively predict reflective evaluation. Conclusion: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accuracy of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is relatively high in the dimensions of extraversion, agreeableness and emotional stability. 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adjustment, Han individuals are more sensitive to their peers’ views, and their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accuracy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iao individuals.

Keywords:Big Five Personality, Meta-Perception, Others’ Evaluation, Reflective Evaluation,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Accuracy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比例呈现明显攀升态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心态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动态性。社会心态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包括心理过程和行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会进行动态变化;二是稳定性。在社会形态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心态出现的变化就会很小,相对趋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各方面的健康状态状况一直都是各个领域学者关注的重点,其中心理健康状态是关注的重点之一 [1]。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心态的良好发展。有很多研究已经报告,人格特征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大五人格中,宜人性和尽责性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情绪稳定性和宜人性能够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对其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4]。关于人格结构,“五因素”理论逐渐成为学界共识 [5],其基本维度为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人格是随着个体的成长而发展的,在个体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使用不同的方式和家人、亲人相互交流时,不同的他人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6]。

人际知觉准确性指的是个体的他人对个体自己的看法和个体自己推断个体的他人的看法的一致性程度。本研究采用大五人格量表(TIPI-C)的两种评价形式:反思评价和他人评价 [7] [8],以西南地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以民族为调节变量,大五人格的汉族同学与苗族同学的人际元知觉的准确性关系。元知觉准确性指个体感知到的他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程度 [9] [10],即反思评价。人们对特质反思评价的准确性要高于对情感反思评价的准确性。当面对个体亲密之人的时候,个体可以相对更准确的了解具体他人对自己的真实看法,个体在面对更亲密的他人(如朋友、家人等)时,反思评价的准确性较高,而面对只是认识,却不亲密的他人时,其准确性就会低很多 [11] [12]。

国内大量研究集中在人际关系的人际知觉功能,对少数民族族群间的人际知觉的探究较少,希望可以通过本次研究为相关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根据结论提出管理及政策建议,能够从制度与机制上提高西南地区不同族群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其社会积极心态。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样本来自贵州省贵阳市高校的大学生,由181对跨种族关系的成员组成,其中一个成员是汉族,另一个成员是苗族。其中,男生142人(占39.2%),女生220人(占60.8%);大一41人,大二60人,大三99人,大四155人,研究生7人。他们的关系为友谊,并且关系较为亲密(M = 4.03,SD = 1.56)。

2.2. 研究工具

人际知觉准确性是指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自己推断他人的看法的一致性程度。本研究使用大五人格量表测量人际知觉准确性。量表包括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共5个维度。该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每个维度各两题,采用9点计分法,1为“完全不同意”,9为“完全同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0~0.68之间。在本研究中,使用了大五人格量表的两种形式:反思评价和他人评价。

2.3. 研究程序

让每位同学分别填写反思评价问卷和他人评价问卷。第一步,让苗族的同学先填写问卷(1) “我的汉族同伴认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反思评价);再填写问卷(2)“我的汉族同伴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人评价)。第二步,让苗族同学的汉族同伴填写问卷(1) “我的汉族同伴认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反思评价);再填写问卷(2)“我的汉族同伴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人评价)。第三步,将问卷按对应的苗族、汉族一一对应的放置。

2.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22.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通过抽取5000个Bootstrap样本进行调节效应和简单斜率检验 [13]。

3. 研究结果

3.1. 大五人格反思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在反思评价和他人评价方式上的得分见表1。本研究得出,他人评价和反思评价在外向性(r = 0.12, p < 0.05)、宜人性(r = 0.23, p < 0.01)、情绪稳定性(r = 0.28, p < 0.01)分别呈显著正相关。经事后多重比较分析,在外向性维度上,他人评价的得分是显著高于自我评价得分和反思评价得分的;在尽责性维度上,他人评价得分显著的高于反思评价得分;在开放性维度上,他人评价得分显著高于反思评价得分。

Table 1.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each dimension variable

表1. 各维度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

注:*p < 0.05,**p < 0.01,***p < 0.0001。

3.2. 民族在大五人格反思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分析

根据吴艳等人 [14] 的建议,在进行调节作用分析时,先对所有的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用中心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考察民族在大五人格他人评价与反思评价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对民族与大五人格他人评价量表的五个维度进行乘积配对,然后进行回归计算,完成调节效应分析。

为了了解民族对于他人评价与反思评价的关系之间是否存在着调节作用,先对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进行中心化处理,将中心化的他人评价和民族的乘积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方程 [15],了解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的他人评价和民族的交互项对大五人格反思评价的预测作用,结果如表2所示。

Table 2. A test of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nationality on the evaluation of others and reflective evaluation

表2. 民族在他人评价和反思评价之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注:*p < 0.05,**p < 0.01,***p < 0.0001。

结果显示,在外向性维度上,民族在他人评价与反思评价之间的调节效应模型显著,F(3,358) = 5.74,p < 0.001,模型的解释率R2为0.05,他人评价能够正向预测反思评价(β = 0.18, t = 3.40, p < 0.001),同伴评价对元知觉有显著预测作用。在宜人性维度上,民族在他人评价与反思评价之间的调节效应模型显著,F(3,358) = 16.36,p < 0.001,模型的解释率R2为0.12,他人评价能够正向预测反思评价(β = 0.25, t = 4.78, p < 0.001),同伴评价对元知觉有显著预测作用。在尽责性维度上,民族在他人评价与反思评价之间的调节效应模型显著,F(3,358) = 6.93,p < 0.001,模型的解释率R2为0.05,他人评价能够正向预测反思评价(β = 0.28, t = 4.47, p < 0.001),同伴评价对元知觉有显著预测作用。在情绪稳定性维度上,民族在他人评价与反思评价之间的调节效应模型显著,F(3,358) = 19.16,p < 0.001,模型的解释率R2为0.14,他人评价能够正向预测反思评价(β = 0.25, t = 4.78, p < 0.001),同伴评价对元知觉有显著预测作用。在开放性维度上,民族在他人评价与反思评价之间的调节效应模型显著,F(3,358) = 2.43,p > 0.05,模型的解释率R2为0.02,他人评价能够正向预测反思评价(β = 0.16, t = 2.69, p < 0.01),同伴评价对元知觉有显著预测作用。

为更加清晰地揭示在民族对于他人评价和反思评价的调节作用,通过简单斜率检验进一步分析民族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汉族被试在大五人格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五个维度上,同伴评价对其元知觉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苗族被试在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维度上,同伴评价对其元知觉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在尽责性和开放性维度上,同伴评价对其元知觉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民族对于他人评价和反思评价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相比较而言,他人评价对于汉族被试的反思评价影响明显较大。在外向性维度上,当他人评价较低时,苗族的反思评价水平明显高于汉族,而当他人评价较高时,苗族和汉族的反思评价水平接近;在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维度上,当他人评价较低时,苗族和汉族的反思评价水平接近,而当他人评价较高时,汉族的反思评价水平明显高于苗族(如图1)。

外向性 宜人性 尽责性 情绪稳定性 开放性

Figure 1. The moderating role of nationali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thers’ evaluation and reflective evaluation

图1. 民族在他人评价与反思评价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4. 讨论

关于反思评价的准确性,本研究发现,对于相对亲密度较高的他人,在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上,反思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相关性显著,说明两类评价的一致性高,就表明个体能够准确知觉到具体他人对自己的真实看法,已有研究发现,个体在面对亲密度高的他人(如朋友、家人等)时,它的反思评价的准确性会相对的较高。结果与过去的研究一致,同伴的评价对个体元知觉在一定程度上是准确的 [16] [17] [18]。在面对熟悉的他人时,人际元知觉的准确性会显著性偏高,也就是说,当他们的同伴对个体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态度时,个体会有更多的积极元知觉 [19]。当熟悉他人对个体释放出评价信号时,个体能够快速感知,积极的他人评价信号,能够对个体的社会心态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大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就能保持好的精神面貌,就能够更好的投入到生活与学习当中。负性的人际知觉会让个体对其他正性信息进行阻断,在后面的负性信息中会表现得更加敏感,这样就会导致个体引起更多的负性的人际交往互动,个体内心的消极情绪会直接影响到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 [20]。

当他们的同伴对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态度时,个体会有更多的消极元知觉,消极的他人评价信号,可能会让个体的信心方面产生消极情绪,个体会容易迷失自我、误解他人,面对挫折时灰心丧气,容易丧失个体发展的前进动力和进步的信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际和谐与人际共存是极为重要的,在人际交流过程中,中国人会更为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正能量。中国人在进行人际互动时,一般不会直接表达对其他人真实的情绪看法,尤其不会表达自己的负面看法,即便对他人进行评价时,也会表现出更多的积极评价,积极的评价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具有引导规范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可以健全更好的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本研究以族群分类(苗族、汉族)进行分析发现,不管是苗族还是汉族在五个维度上,反思评价的得分会显著高于他人评价得分,结果说明人们是会高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本研究结果与西方研究者发现的个体会高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结果相一致,而与中国学者的研究报告的反思评价结果不一样。可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种类混合密度较大有关,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种类众多,因为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是否与民族种类混合有关,需要做进一步探究。以往研究表明,对于不同的族群,种族元认知(个体感知的同伴评价)部分是准确的。

本研究发现,对于汉族群体,在大五人格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五个维度上,同伴评价对其元知觉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苗族群体在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维度上,同伴评价对其元知觉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在外向性维度上,当他人评价较低时,苗族的反思评价水平明显高于汉族,当他人评价较高时,苗族和汉族的反思评价水平接近,也就是汉族群体会更加感知到苗族同伴对自己的消极评价而非积极评价。在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维度上,当他人评价较低时,苗族和汉族的反思评价水平接近,而当他人评价较高时,汉族的反思评价水平明显高于苗族,即汉族群体会比苗族群体感知到更高的积极评价。对此,可以让汉族成员和其他少数民族成员加深接触,强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与认知,增进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往交流领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消除民族偏见和刻板印象,增进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的凝聚力,民族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能够促进各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5.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西南地区大学生人际知觉准确性相关研究,以及民族可能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 亲密程度较高的他人,反思评价与他人评价在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其一致性程度较高,这说明个体可以相对准确的知觉具体亲密的他人对自己的真实看法。2) 在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上,民族在他人评价与反思评价之间的调节效应模型显著,他人评价能够正向预测反思评价,主要表现为当他们的同伴对个体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态度时,个体会有更多的积极人际元知觉。3) 汉族群体与苗族群体在大五人格的五个特质维度上,同伴评价对其人际元知觉的预测作用不一致。对于汉族群体,在大五人格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五个维度上,同伴评价对其元知觉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苗族群体在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维度上,同伴评价对其元知觉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在外向性维度上,当他人评价较低时,苗族的反思评价水平明显高于汉族,而当他人评价较高时,苗族和汉族的反思评价水平接近;在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维度上,当他人评价较低时,苗族和汉族的反思评价水平接近,而当他人评价较高时,汉族的反思评价水平明显高于苗族。

文章引用

曹宏引,杨 琳. 西南地区大学生人际知觉准确性研究:民族的调节作用
A Study on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Accu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outhwest China: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Nationality[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08): 3102-310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8425

参考文献

  1. 1. 刘怡桐. 大学生五态人格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2. 2. 顾寿全, 奚晓岚, 程灶火, 吴正国, 王国强. 大学生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 22(2): 354-356.

  3. 3. 赵淑媛, 蔡太生. 女校大学生大五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7): 1094-1096.

  4. 4. 王翼, 李群, 刘茹君. 大学生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研究[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4(2): 103-106.

  5. 5. 陈基越, 徐建平, 黎红艳, 范业鑫, 路晓兰. 五因素取向人格测验的发展与比较[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3): 460-478.

  6. 6. 邹容, 周宗奎, 田媛, 张凤娟, 魏华. 稳定性与可变性: 西方儿童青少年“大五”人格的发展[J]. 心理科学, 2016, 39(4): 914-920.

  7. 7. 李金德. 中国版10项目大五人格量表(TIPI-C)的信效度检验[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11): 1688-1692.

  8. 8. Gosling, S.D., Rentfrow, P.J. and Swann Jr., W.B. (2003) A Very Brief Measure of the Big-Five Personality Domai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7, 504-528. https://doi.org/10.1016/S0092-6566(03)00046-1

  9. 9. 胡春梅, 岳彩镇, 何华敏, 杨丹丹. 师范生对教学能力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射性评价的关系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5): 520-526.

  10. 10. Kenny, D.A. and Depaulo, B.M. (1993) Do People Know How Others View Them? An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Accou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4, 145-161.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14.1.145

  11. 11. Albright, L., Forest, C. and Reiseter, K. (2001). Acting, Behaving, and the Selfless Basis of Metapercep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81, 910-921.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81.5.910

  12. 12. Albright, L. and Malloy, T.E. (1999) Self-Observation of Social Behavior and Metapercep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7, 726-734.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7.4.726

  13. 13. 方杰, 温忠麟, 梁东梅, 李霓霓. 基于多元回归的调节效应分析[J]. 心理科学, 2015, 38(3): 715-720.

  14. 14. 吴艳, 温忠麟, 林冠群. 潜变量交互效应建模:告别均值结构[J]. 心理学报, 2009, 41(12): 1252-1259.

  15. 15. 温忠麟, 侯杰泰, 张雷.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 心理学报, 2005, 37(2): 268-274.

  16. 16. Fletcher, G. and Kerr, P. (2010) Through the Eyes of Love: Reality and Illusion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6, 627-658. https://doi.org/10.1037/a0019792

  17. 17. Kenny, D.A. and Acitelli, L.K. (2001) Accuracy and Bias in the Perception of the Partner in a Clos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82, 439-448.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80.3.439

  18. 18. Lemay, E.P. and Clark, M.S. (2015) Motivated Cognition in Relationship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1, 72-75. https://doi.org/10.1016/j.copsyc.2014.11.002

  19. 19. Lemay, E.P. and Teneva, N. (2020) Accuracy and Bias in Perceptions of Racial Attitudes: Implications for Interraci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 1380-1402. https://doi.org/10.1037/pspi0000236

  20. 20. Sadikaj, D., Moskowitz, S. and Zuroff, C. (2015) Intrapersonal Variability in Negative Affect as a Moderator of Accuracy and Bias in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9, 468-485. https://doi.org/10.1521/pedi.2015.29.4.46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