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02 ( 2022 ), Article ID: 48569 , 9 pages
10.12677/ML.2022.102024

政治话语隐喻及翻译——基于中国国家领导人著作的历时分析

胡潇倩,夏云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 日照

收稿日期:2021年12月29日;录用日期:2022年2月2日;发布日期:2022年2月9日

摘要

在国际浪潮推动下,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势在必行。政治隐喻作为政治话语的重要载体,在传递中国理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历时角度出发,考察中国国家领导人著作、讲话选集的政治隐喻的使用类型、特征,对其历时趋势进行剖析,进一步梳理文本中政治隐喻翻译策略及变化。研究发现:在党发展的不同时期的领导人著作中,均出现了各类隐喻,但不同隐喻类型的使用比例会随时代变迁有所起伏;战争隐喻、旅行隐喻、建筑隐喻一直为频繁使用;译文主要应用保留喻体、删除喻体、转换喻体、添加喻体,翻译策略的选择性应用塑造了对政治话语的多元化解读。研究旨在探讨中央文献政治隐喻使用的变化趋势和外译策略,以期为提高新时代党和国家国际影响力提供借鉴,对中央文献翻译实践带来一定启示。

关键词

政治隐喻,隐喻翻译,历时变化

Diachronic Research and Its Translation Study of Political Discourse Metaphor Based on Works of China’s Leaders

Xiaoqian Hu, Yun Xia

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Received: Dec. 29th, 2021; accepted: Feb. 2nd, 2022; published: Feb. 9th, 2022

ABSTRACT

Driven by the international tide, it is imperative for Chinese political discourse to spread abroad.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political discourse, political metaph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governance ideas. From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 metaphors used in the works and speeches of state leaders, analyze their changing trends, and further sort out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its changes of Political Metaphors in the texts.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leaders’ works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party’s development, there are all kinds of metaphors, but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metaphors will fluctuate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mong them, war metaphors, journey metaphors and architectural metaphors have been frequently used; with regard to the four specific methods for translating SL vehicles, the maintenance of SL vehicles, the deletion of SL vehicles, the replacement SL vehicles and the addition of TL vehicles shape the diversified interpretation of political discour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diachronic changes in the use of Political Metaphors in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literature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in the new era and bring some enlightenment to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literature.

Keywords:Political Metaphor, Metaphor Translation Strategy, Diachronic Change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国际力量不断调整的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趋显著,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关键一环正努力构建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政治话语是对外交际的重要载体,中国政治话语在传达中国价值观念、讲述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全面且深刻阐释了对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隐喻的使用对听众和读者具有很强的说服功能,并且因其对复杂的政治理念、晦涩的政治术语的信息处理功能而为中国政治话语频繁使用。近几十年来,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以来,党不断带领人民团结奋斗,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迈向强起来。国家领导人著作、讲话选集是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深刻解读,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精髓,奠定了我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论基础。其译本由中央编译局译成,在对外宣传党和国家的特色路线和政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意义深厚。为了更好的领会中国政治话语的价值意义,向世界传达中国智慧和方案,笔者自建中英历时语料库,借助概念隐喻理论框架,梳理不同隐喻类型及特征,探索不同时期隐喻翻译策略的变化,以探析我国建党以来国家领导人政治话语的特色,为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持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2. 隐喻与政治隐喻

Lakoff & Johnson [1]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作为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这意味着对概念隐喻的定义本身已超越语言层面的修辞现象。隐喻实质是从具体的源域到抽象的目标域的相互映射,隐喻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感知另一未知领域的经验。

“没有隐喻的政治就像无水之鱼” [2]。政治话语更需要借用隐喻的说服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使所表达的政治理念更加简洁清晰,加强对民众的说服力,唤起民众的同感。政治话语中的隐喻(即政治隐喻)是隐喻思维对政治现实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重要工具,它能够生动而形象地表达特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场,通过人们熟悉的概念映射到抽象、陌生的政治概念,达到说服、感染和激励的目的,即政治隐喻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的烙印 [3]。政治隐喻是政治话语的重要载体,在国家领导人著作、讲话选集中政治隐喻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价值内涵和发展理念,因此其中的隐喻不仅仅起到简单的修辞作用,更重要的是成为传递中国政治思想、塑造政治家形象的有力武器,这既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也成为传播中国声音的动力。

自Lakoff & Johnson [1] 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以来,不少学者从不同维度上分析了政治话语中的隐喻。武建国、龚纯、宋玥 [4] 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出发对话语中的隐喻进行分析,揭示了隐含在特朗普演讲背后的话语群体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周志远 [3] 从政治隐喻、多模态隐喻、具身隐喻三个视角,探究习近平政治话语的隐喻特征、话语架构认知模式以及所蕴涵的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理念,并强调了这三个转向对于解读政治话语的重要性。卢卫中、李一、徐云秋、管琳 [5] 梳理了十九大报告中采用的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及其功能,据此分析了隐喻翻译的策略和翻译效果,并建设性地总结了制约中国政治话语隐喻翻译采取不同策略的主要因素,提出可实践性建议。就政治隐喻翻译的研究而言,卢卫中、陈慧 [6] 以概念隐喻和刻意隐喻理论为指导,对《中国关键词》隐喻英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从喻体保留、喻体更换、喻体舍弃和喻体添加四种翻译策略出发具体探讨了译本中隐喻表达之美。

总的来说,关于政治话语的隐喻及翻译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奠定了中国政治话语研究的基础,但已有研究多从共时角度出发,对政治隐喻及翻译的历时分析却较少涉及。黄秋林、吴本虎 [7] 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的使用情况的发展。实际上,研究中国政治话语隐喻及英译策略,对于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做好外宣工作的意义深远。因此,本文将从概念隐喻角度出发,采用历时分析方法考察我国国家领导人著作、讲话选集中政治隐喻的使用特征,剖析其背后成因,并对不同时代政治隐喻英译策略进行详细探究,以期为中国外宣工作的进步提供实践性建议。

3. 语料分析

本文研究摘取《毛泽东选集第二卷》、《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以“党的建设”为主题的中英语料,时间跨度分别为1937~1941年、1975~1982年、2017~2020年(按时间先后顺序以下简称为阶段1、阶段2、阶段3)。三个时期中文语料数据分别为7770词、7972词、9468词,中文语料数据总计25,210词;英文语料数据分别为4598词、5759词、6451词,英文语料数据总计16,808词(详情见表1)。

选取“党建”为主题的语料是因为我党始终是保持自身先进性的执政党,党的建设理念不仅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随结合中国实际发展状况与时俱进。阶段1语料节选自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共产党人>发刊词》明晰了党在成长之初的前途道路问题,着重阐述了党的建设目标,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作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成果也应运而生,如今正确认识中国革命“三大法宝”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阶段2语料节选自邓小平同志发表的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该讲话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展现了我党思想建设中扎实稳进的形象,成为我党带领人民开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重要标志;阶段3语料节选自习近平同志指示下的新时期全面深入从严治党的内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是对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我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以来,带领人民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逐渐走向成熟。其中领导人讲话的理论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政治隐喻,很大程度上承载着政治内涵与实质,因此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

笔者根据Chateris-Black [8] 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理论(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和隐喻识别程序MIPVU,对语料进行了隐喻识别和数量统计,分析其隐喻使用类型、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对应译文的翻译策略应用。

Table 1.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diachronic comparable corpus

表1. 自建中英历时语料库基本信息表

4. 分析与讨论

4.1. 领导人著作政治隐喻类别及分布

本研究对中文历时语料的隐喻进行识别与提取,最终汇总出各类隐喻用例共457条,分别属于旅行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人体隐喻、植物隐喻、机械与工具隐喻、自然现象隐喻、疾病隐喻、动物隐喻等九种主要类型,现将隐喻表达式举例如下(见表2)。

表2所示,旅行隐喻、建筑隐喻多用来喻指“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历程”,凸显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地位;战争隐喻多用来喻指“各时期破除的阻碍和取得的胜利”;人体隐喻多喻指“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和“党一步一脚印落实的各项政策措施”;疾病隐喻和动物隐喻多来喻指“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解决的问题”。

Table 2. Metaphor types and expression in the Chinese corpus

表2. 中文语料库隐喻类型与表达式统计

4.2. 领导人著作政治隐喻类别的历时分析

本研究统计出中文语料政治隐喻的历时分布情况(见表3)和政治隐喻历时变化图(图1)。由图1表3可见,战争隐喻、旅行隐喻、建筑隐喻一直占有较大比例,尤其是战争隐喻。

Table 3. Diachronic distribution of political metaphor in Chinese corpus

表3. 中文语料库政治隐喻历时分布情况

Figure 1. Diachronic trend of political metaphor in Chinese corpus

图1. 政治隐喻历时趋势图

4.2.1. 战争隐喻和建筑隐喻

从历时角度观察,笔者发现战争隐喻比例随时期变化差异较为显著:该隐喻在阶段1中使用比例超过55%,但随着时代推移出现在阶段2、3中的战争隐喻比例逐渐缩减。其原因可能是,建国前中国面临党派争夺国内形势和帝国主义侵略的主要矛盾。该时期多将战争隐喻概念用于国内外复杂的形势。走向主权独立成为当时的主要革命任务,国民的思维模式未脱离斗争的漩涡,因此战争隐喻的大量使用的目的是用革命、政治主张鼓舞国民士气、激励抗争精神。党领导下的军队建设、党内路线方针规划以及独立的新中国的建设都需明确方向,因此阶段1中使用较多建筑隐喻的意义就在于此。进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有序开展,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为现实需要,因此战争隐喻大量减少。阶段2的战争隐喻的使用大多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时代迫切要求解放思想、破除认知屏障;还有一小部分战争隐喻与未完全摆脱的文革有关。进入21世纪,我国国内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加深,总体而言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这便是该时期战争隐喻使用频率更少的原因。由于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进入关键期,以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决胜小康为中心的“脱贫攻坚战”、“反腐败斗争”等信号成为习近平同志讲话、著作的主要来源。因此不难看出,阶段3建筑隐喻的频次比阶段2高,目的可能是通过领导人话语使得决胜全面小康的建设深入人心。

4.2.2. 旅行隐喻

比起其他两个时期,阶段2旅行隐喻占比大。可能与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有关。一方面,受文革影响,国家更注重党领导的民主集中制,使用旅行隐喻来强调领导集体的旗帜作用,肯定政策方针对社会发展前进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提出面临诸多国内外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任重道远,旅行隐喻唤起民众追随党和国家脚步的自觉性,同时也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引前行的方向。据图1所示,旅行隐喻比例的历时变化较为稳定,始终占较大比例。建筑隐喻亦是如此。说明建党百年来,我党的领导地位都始终得到了充分肯定,推进国家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始终是党和国家奋斗的目标,党的各项方针路线始终是摒除前行道路种种障碍的行动指南。

4.2.3. 人体隐喻

人体隐喻在阶段3占比最高。这可以说是思维认知模式的进步在政治生活中的映射。一方面意味着,党愈加重视党内自身纪律的规范,尤其是在全党贯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当代,人体隐喻是对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的有力诠释;另一方面,正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所言“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扑下身子深入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领导人著作通过人体隐喻生动地解答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2.4. 其他隐喻

从图表不难看出,阶段3植物隐喻、机械与工具隐喻、自然现象隐喻、疾病隐喻、动物隐喻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多类型隐喻在政治话语中得以运用,使得政治文本对中国各方面建设的解读更加形象、到位,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发展的解说更加生动、清晰。换言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隐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属于新时代的政治内涵,是适应时代前进的精华。

4.3. 领导人著作政治隐喻英译处理及历时分析

如今越来越多的政府文件出现多语版本,成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加速器。国家领导人著作英译是政论文献翻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对外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 [9]。中国正努力国际社会构建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但翻译仅仅凭借语言之间的转换远远不够,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发展等因素都是促进中国政治话语传播的驱动力。本文将研读中英语料,梳理其中的政治隐喻英译策略和历时变化,并例证总结,以期为中国外宣工作的推进寻找新突破。

领导人著作官方译本中政治隐喻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4.3.1. 保留喻体

虽然人在不同意识形态或文化框架下的思维模式存在差异,但是人对世界的普遍认知存在一定共性。人类的共性决定了同一个喻体在源语和目的语语域中出现的频率相当,突显的特征基本相符。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对于不同语言系统下相同认知体验的喻体采取直译方法。例如:

(1) 不管是“老虎”还是“苍蝇”,无论是大腐败还是“微腐败”,都在坚决纠治之列。

“Tigers” and “flies”—major and minor corruption cases—are both to be brought under investigation.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2018年1月11日)

例(1)“老虎”、“苍蝇”是新时代的反腐热词,同时也是具有新时代中国政治特色的动物隐喻。“老虎”、“苍蝇”在汉语文化中前者象征着“凶猛,强硬”,后者作为有害生物弊端也十分显著。在领导人著作中这两个词指各层级的腐败分子。这与英语文化中所映射的本体含义有些不同,但喻体与本体的主要特征在这一特定语境内相互契合,受众可以自我驱动,构建喻体和本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因此保留喻体形象。这种翻译方式展现了中国独特文化底蕴和政治内涵。

4.3.2. 删除喻体

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删除喻体”的翻译处理模式不失为弥补译入语文化空缺的一种恰当的方式。当然,“删除喻体”应建立在不折损原喻义的基础上,以尽可能适应译入语读者对原意的理解。例如:

(2) 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

So long as we unite as one, work in concert, emancipate our minds, use our heads...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78年12月13日)

例(2)原文中以“心”作为喻体,以喻指“在改革开放时期全党团结带领全民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此“同心”强调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使命感和责任感。译文将其翻译为“work in concert”是将原文语境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的意义,以英语受众可以理解且接受的方式传达。虽然喻体被舍弃,但译文更适合英文话语情境,易于英语读者感受到“中国全体人民为民族富强奋斗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本例中“开动”一词是具有动态性的隐喻词汇,传神地表现出“我党和国家不断为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建构愈来愈完善的版图”。但这一动态性表达在英文中不易找到合适的匹配词,因此在译文中删除原文喻体,使用“use”填补语言相互间的空白。

4.3.3. 转换喻体

由于受政治或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英译时无法找到与原文喻体相兼容的有效表达,故在目标语言中寻找恰当且对应喻标的喻体进行转换,使之与目标语境相契合。例如:

(3) 几千个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干部,要带头钻研现代化经济建设。

...the thousands of senior cadres at the central and local levels should take the lead in making an in-depth study of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78年12月13日)

例(3)中“带头”这一喻体偏汉语口语化,喻指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译文中将“take the lead ”为旅行隐喻,虽然喻体更换但在中英文中“lead”一词所体现的“领导”效果更为显著。

4.3.4. 添加喻体

有时文化、思维模式等的差异不仅会在两种语言之间产生喻体转换,还会产生喻体添加。虽然源语非隐喻表达,但在译入语中添加隐喻用法,以此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某一事物的相似认识。可以理解为一种语言在另一语言中的深入解读和阐释。例如:

(4)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78年12月13日)

The great contributions of Comrade Mao in the course of long revolutionary struggles will never fade.

“in the course”是译文中添加的喻体。该旅行隐喻表达式是对原文中毛泽东同志戎马一生的深刻解读,使“英雄人物永垂不巧”的精神直达人心。中国人民对领导人物的敬仰之情通过新增喻体更传神地传递给译入语读者。

针对语料的隐喻翻译处理,笔者做了计量统计和历时分析:

1) 在三个时期中隐喻英译策略中,“保留喻体”和“删除喻体”占压倒性比例,比例分别为98%、99%、96%,且二者在各时期的使用比例平分秋色。仅有零星的几处“转换喻体”和“添加喻体”处理方式在译文中有所体现,例如:“鸵鸟政策”译为“bury our heads in the sand”,“落地生根”译为“down to the primary level”,“作为…的准备”译为“prepare the way for...”等。这说明隐喻英译的处理都是从中英语言间的认知异同出发的,受不同国家思维方式、文化、地理、意识形态等多因素的影响。

2) 三个时期中建筑隐喻、旅行隐喻、战争隐喻所使用的翻译策略都多为“保留喻体”和“删除喻体”。使用“保留喻体”的英译策略是基于语言之间的一致的认知角度,使用“删除喻体”则是由于语言文化之间不相容的认知差异。

3) 三个时期中身体隐喻和自然隐喻所使用的翻译策略都多为“删除喻体”,例如:“带着新鲜血液富有朝气的新党员、新干部”译为“vigorous and youthful newer members and cadres”;“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译为“We should take account of today’s realities to plan for the future.”;“激浊扬清”译为“eliminate vice and exalt virtue”。少数采取“保留喻体”的英译处理方式,例如:“不断掸去思想上的灰尘”译为“beat the dust off our soul”;“‘不流血’的斗争”译为“‘bloodless’ struggle”。其他隐喻类型在该语料中数量过少,不具备显著特征。

综上,任何一种政治隐喻英译处理方式,都是对尽善尽美讲好中国故事的探试,都是从受众接受度出发所做的对应选择。面对中国政治话语传播这一重要使命,一方面要关注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意识形态、文明等因素的异同,对中国特色文化内涵进行能动性解读;另一方面关注受众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从受众视角出发对不同英译策略进行选择,以达到政治话语外宣的更优效果。此外,中国政治文本承载着鲜明的隐喻色彩,是我国大国形象对外阐释的话语特色,更是中国千年历史盛放的文化特色,因此探索更丰富的隐喻翻译处理方式将成为学界继续努力的方向。

5. 结语

政治语篇翻译肩负宣传中国政府的治国理念,传播好中国声音,建立话语自信的使命 [10]。从历时视角分析并梳理建党以来三个不同时期政治隐喻应用变化,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中国治理理念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政治话语的发展历程。领导人著作、讲话选集借用隐喻手段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中国的大国图景,有力地助推构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

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1) 本研究语料中采用的隐喻主要包括旅行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人体隐喻、植物隐喻、机械与工具隐喻、自然现象隐喻、疾病隐喻、动物隐喻等九种主要类型;2) 政治隐喻的使用是将抽象的政治理念、治国智慧形象化。通过考察不同时期政治隐喻变化发现,战争隐喻、旅行隐喻、建筑隐喻一直占有较大比例,但各类隐喻都会随时代变迁比例有所起伏,这与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不但运用隐喻帮助大众理解复杂的政治形势,还充分利用隐喻鼓励、引导和团结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充分发挥着领导作用;人体隐喻的使用随时代演进递增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解决国家密切关注的民生问题;在21世纪新时代,植物隐喻、机械与工具隐喻、自然现象隐喻、疾病隐喻、动物隐喻使用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长,凸显了决胜小康时期丰富的话语魅力和我党对国家现状清晰地认知。3) 中国政治话语隐喻的翻译处理方式主要有保留喻体、删除喻体、转换喻体、添加喻体等。丰富的翻译策略彰显了语言间或相似或不同的体验认识。对政治话语不同的解读方式贯穿党的发展历程,并且成为对外彰显国家形象、传达中国话语重要的途径。

隐喻对于受众识别、理解潜在信息,从而实现交际目的至关重要 [10]。因此,隐喻翻译的不同处理方式是为了尽可能减少语言间的理解屏障,实现统一外宣中国政治话语内涵。领导人著作、讲话选集的隐喻翻译策略可以作为参考与借鉴,助力扩大国际话语权力,讲好中国故事。

基金项目

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项目:当代儒学文献翻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编号:2019RWC007)。

文章引用

胡潇倩,夏 云. 政治话语隐喻及翻译——基于中国国家领导人著作的历时分析
Diachronic Research and Its Translation Study of Political Discourse Metaphor Based on Works of China’s Leaders[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02): 186-19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2024

参考文献

  1. 1.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2. 2. Thompson, S. (1996) Politics without Metaphors Is Like a Fish without Water. In: Mio, J.S. and Katz, A.N., Eds., Metaphor;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Erlbaum, Mahwah, 185-201.

  3. 3. 周志远. 习近平政治话语的认知隐喻研究[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5(3): 60-65.

  4. 4. 武建国, 龚纯, 宋玥. 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特朗普演讲为例[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 43(3): 80-88.

  5. 5. 卢卫中, 李一, 徐云秋, 管琳. 中国政治话语隐喻及其翻译研究——以十九大报告为例[J]. 翻译论坛, 2019(1): 12-18.

  6. 6. 卢卫中, 陈慧. 新时代中国关键词隐喻英译策略研究[J]. 英语研究, 2020(2): 136-145.

  7. 7. 黄秋林, 吴本虎. 政治隐喻的历时分析——基于《人民日报》(1978-2007)两会社论的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5): 91-96.

  8. 8. Charteris-Black, J. (2005) Politicians and Rhetoric: The Persuasive Power of Metaphor. Palgrave Macmillan, New York.

  9. 9. 赵祥云. 国家领导人著作英译规范的嬗变及其动因研究——从领导人著作的标题英译谈起[J]. 上海翻译, 2018(3): 52-57+95.

  10. 10. 孙丽冰. 政治语篇隐喻的英译策略[J]. 中国科技翻译, 2018, 31(3): 43-4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