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3441 , 5 pages
10.12677/ML.2023.1110572

“口水”词义延伸的隐喻研究

朱彩云,李国宏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23年8月23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9日

摘要

隐喻是词义延伸的主要认知方式之一。当义项以隐喻思维扩展时,是辐射式的延伸,各义项之间具有“相似性”的特征。本研究搜索并筛选了“口水”的相关语料,并从隐喻的角度探讨“口水”一词的词义延伸过程。研究发现,“口水”的延伸义或从“口水”直接映射而来,或从“口水”间接映射而来,但无论是何种映射方式,各义项的语义特征都与“口水”原本的生理特征存在或多或少的“相似性”。隐喻使得“口水”获得了丰富的义项,满足了语用的需要。

关键词

口水,词义延伸,隐喻

A Metaphorical Study on the Extended Word Meaning of “Koushui”

Caiyun Zhu, Guohong 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Aug. 23rd, 2023; accepted: Sep. 28th, 2023; published: Oct. 9th, 2023

ABSTRACT

Metaphor is one of the main cognitive ways of word meaning extension. When the meanings are extended by metaphorical thinking, it is a radial extension, and there is a feature of “similarity” between the meanings. This study searched and sifted the relevant corpus of “koushui”, and discussed the extension process of the word “koushu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It is found that the extended sense of “koushui” is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mapped from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koushui”, but no matter which mapping method,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each sense are more or less “similar” to the original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oushui”. Metaphor makes “koushui” acquire rich meanings and meets the needs of pragmatics.

Keywords:Koushui, Word Meaning Extension, Metaphor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一词多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出于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体现了人类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由于人类社会的无穷尽性,用来描述无穷尽世界的语言自然也是无穷尽的。但是,如果一种词形只对应一种词义,那人们有限的记忆能力必定会不堪重负,因此,通过赋予同一词形多种词义来减少词汇的数量,减轻了人类词汇记忆的负担,为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提供了便利,于是便出现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多义词的词义一般分为本义和延伸义,前者指的是词汇的原义,一般来说是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后者则指的是从原义中派生出来的词义。

语言学家对于一词多义,即词义的延伸进行过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但大多从词汇语义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将词义的变化归于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家开始从认知的角度解读一词多义现象,认为一词多义的产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多义词的原义和衍生义之间不是任意的,而是存在着理据性关系,隐喻则是实现这种理据性关系的主要认知手段之一 [1] 。通过隐喻,人类利用对自身身体部位的认识和已有的经验来感知周围的世界,现存的研究中,对身体部位“头”、“脸”、“手”、“脚”、“心”等的隐喻研究已有很多,但对“口水”这一身体部位的隐喻研究还比较少。对此,本文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搜索并筛选了有关“口水”一词的语料,并尝试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口水”的词义延伸过程,研究拟回答两个问题:通过隐喻思维,“口水”从本义衍生出了哪些义项?这些义项又是如何通过隐喻思维产生的?

2. 词义延伸与隐喻的关系

据Lakoff & Johnson所述,英语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都是隐喻的 [2] 。王寅认为“隐喻可以使旧词不断获得新义,在语言发展的某一时期倘若还未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某一新概念时,人们常会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寻找概念之间的理据性联系,借用已有词汇来对其加以表达,从而形成了该词语的隐喻性用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多义词中的语义链现象” [3] 。Sweetser也指出“一个词的词义发展多半是隐喻使用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隐喻是词义发生变化的推动器”。由此可见,隐喻在词义延伸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 。

隐喻涉及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以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特征为基础。相似性可以是物理的相似,也可以是心理的相似,物理的相似可以是在形状上、外表上或功能上的一种相似,心理相似性是由于文化、传说或其他心理因素使得说话者或听话者认为某些事物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 [5] 。Lakoff用辐射范畴来描写词义的隐喻性延伸 [6] 。辐射范畴的结构就像是一个容器,它的次范畴就是容器里的各个小容器。每一个次范畴又可形成一个新的中心范畴,其周围又形成它的次范畴,这样,词义就向四周扩散开来 [7] 。因此,当词汇的义项以隐喻思维延伸时,各义项之间呈放射状,是辐射式的延伸,第二义项、第三义项等都是从中心意义派生而来,每一个延伸的义项也可以再构成辐射的中心,派生出自己的义项。

3. “口水”及其隐喻意义解读

笔者通过对“口水”的语料调查和文献研究,总结了“口水”的以下义项:1) 唾液;2) 羡慕、喜欢、贪婪;3) 说废话、说空话、说坏话;4) 精力;5) 武器;6) 战争。其中,义项(1)是“口水”的本义,义项(2)~(6)则是“口水”的延伸义,本章将从隐喻的角度逐一解读其延伸意义。

3.1. “口水”是羡慕、喜欢、贪婪

“口水”一般用作名词,常和动词组成动词短语,如“流口水”、“淌口水”,这些短语本身不具有隐喻意义,但在特定的语用环境中渐渐产生了隐喻用法,用来表示“羡慕”、“喜欢”和“贪婪”的意思。如:

1) 只有十八岁就到宜昌一家很大的企业里当工人去了,让我们那群小伙伴羡慕得直流口水。

2) 当时我们分配到政府机关的,不出几年,就可以在留在大学和研究所的同学面前谈论洋酒和法国大餐,让那些对法国历史和美国宪法了如指掌的同学们羡慕得口水直流。

3) 二丫长得如出水芙蓉,杨柳腰卧蚕眉,人见人爱,保长见着她就流口水。

4) 大街上见个好看点的女的,头都扭不回来,口水滴出二里地。

5) 可那一阵,地贱得让人流口水,钱又毛。我想着是机会来了呢,一下子买了八千多亩上好的水田。

6) 所谓“现代婚礼”,就是用成捆的钞票当成废纸去擦干那些唾涎欲滴的口水。

在以上几个“流口水”中,例(1)、(2)喻指“羡慕”,例(3)、(4)喻指“喜欢”,例(5)、(6)喻指“贪婪”。“流口水”本来是指对美味的食物流口水,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人们在面对美味的食物时会流口水,一是由于饥饿感引起的,二是由于食物的美味“信号”刺激到大脑神经,大脑神经又将这种刺激传递给唾液腺,导致唾液腺大量分泌口水,口水过多,自然就会流出来。将这种食物引起的“饥饿感”和“刺激”映射到事物上,就使“流口水”产生了“羡慕”的隐喻用法。“羡慕”就是由于自身“缺失感”的存在,以及受到优质事物的“刺激”而产生的。“饥饿感”和“缺失感”、美味的“刺激”和优质事物的“刺激”具有心理上的相似性,因此,便用“流口水”来喻指“羡慕”,将两者联想在一起。“羡慕→喜欢→贪婪”只是情感程度上的递增,三者本质上都是由于某种“缺失感”和“刺激”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际语用场景中,都能通过“流口水”来隐喻。

3.2. “口水”是说话

“口水”与“说话”之间有着关联性。当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唇部、舌部、齿部都处于运动状态,口腔肌肉的摩擦会刺激唾液腺分泌口水。因此,说话的多少也会反应在口水的多少上,说的话越多,口腔肌肉的摩擦越多,口水自然也分泌得越多。所以,就用“口水”喻指“说话”,用“口水多”喻指“说话多”。如:

7) 那个老头很计较的,又口水多多。

8) 再欲扑上去时,他老婆已经敏捷地把军用挎包从高处投给那个闻声赶来救援的口水多过茶水的长舌妇。

从一般经验来说,话多的人说话时爱扯东扯西,话说不到重点上,总是说一些没有用的废话。因此,人们就用“口水话”来喻指“废话”,如例(9)。“口水”可以指没有用的话、废话,没有用的话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另外,有的人话很多,可以谈天论地,但却不是行动派,说出的话永远不会落实到行动上。于是便又引申出“口水是空话”的隐喻用法,用“口水”来喻指一个人总说些不切实际的空话,或是做事只停留在口头上,却不付出实际行动。如例(10)、(11):

9) 既没有艰深的词语和令人生厌的“成人腔”,也没有故作“生动”实则画蛇添足的“口水话”。

10) 目前台湾经济不景、民生困难,而当局置民生于不顾,一味为选举“虚张声势”,而靠“口水”和“口号”只能导致台湾继续向下沉沦,社会乱象更多,民众生活更苦。

11) 两大政党把主要精力放在诋毁对手、拉拢选民上,而不是推动能源、劳工及电信等结构改革计划,这在选举策略上是巨大失败,因为选民看中的是政绩而不是“口水的多少”。

“口水”还可以喻指“说坏话”,包括“谩骂”、“指责”和“反对”,产生这样的隐喻用法主要是由于“口水”的“坏”与这三种“说坏话”行为的“坏”有着相似性。口水给人以不洁不雅的感觉,人体生病的话,口水还会产生臭味,随地“吐口水”和说话“飙口水”的行为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往往会遭到人们的排斥和嫌弃。同样,“谩骂”、“指责”和“反对”都被认为是不文明的坏行为。借助“坏”的相似性,“口水”和“说坏话”之间产生了隐喻联系。如例(12)、(13)就喻指谩骂,例(14)、(15)喻指指责,例(16)、(17)喻指反对:

12) 张纪中不一定要做金庸专业户,转一下口味可能被“口水”淹没的几率会少很多。

13) 好在这只是引发了满天口水,却丝毫无法动摇这座城市的魅力。

14) 当然,战绩最差也应该可以拿到第四名。否则,哈恩可能会被球迷的口水淹死。

15) 原来自打闹闹出名后,一言一行都受到媒体关注,搞得它做每件事情之情都要谨慎考虑,生怕做错一点,就被大家的口水淹死。

16) 中国足球这几年的多数举措,都会招来铺天盖地的口水。

17) 只要现行法律没有禁止国有资产投资足球,吐再多口水也是白搭。

3.3. “口水”是精力

中医上把“口水”叫做“津”,并赋予了“口水”以“金津”、“玉液”、“琼浆”、“华池之水”等美称,认为口水是人体之宝,具有养生保健的功用。此外,中医里有“津血同源”的说法,是说津液和血都来源于饮食的精气,并能相互滋生,相互作用,津液亏耗过多,就会使气血两损。因此,“口水”是十分宝贵的,不能随意浪费、丢失,浪费口水的行为会损伤人的元气。有了这一生理基础,“口水”也慢慢被隐喻为“精力”,当一个人对你说“不要浪费你的口水”时,也就是喻指“不要浪费你的精力”。如:

18) 你早说不就得了?害得我们白费了这么多口水!

19) 不知多少历史学家为此费尽口水,牵涉到数不清的跨国界的争论。

3.4. “口水”是武器

“口水”除了给人以“脏”的感觉,还会传播一些传染性疾病,所以“吐口水”这一行为就存在危险性,可能给他人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还可以用“口水”当作武器进行攻击,“吐”就是发射“口水”这一“武器”的过程。于是,“口水”又常用来隐喻“攻击的武器”,如:

20) 康红这时追了上来,见众老头正用手杖、鞋底、鸟笼、口水等各种奇门兵器招呼我,赶紧出示警官证说不要打了。

21) 如果他是一个对自己人民负责任的、真正务实的领导人,即使面对口水、石块甚至枪口,他也绝不会让这个美好的历史机遇白白流逝。

3.5. “口水”是战争

“口水是战争”的隐喻用法实际上是从“口水是说话”进一层隐喻而来。“口水战”不同于军事武装战争,但与军事战争有着概念上的相似性。军事战的诱因是冲突,战争的形式是对抗,对抗的工具是武器。同样,“口水战”的诱因是言语上的冲突,“口水战”的形式是言语上的对抗,对抗的工具就是口水。前文已经解释过,“口水”可以喻指为“武器”,所以在“口水战”中,“口水”本身就是战争的武器。因此,出现了“口水战”的隐喻用法。如:

22) 工商总局也多次为此进行协调,由于两家国有企业“利”字当头,“口水战”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没有停止过。

23) 欧美双方由于政治和经贸关系密切,冲突多以“口水仗”和笔墨官司为主,很少真刀真枪地伤和气。

4. 结语

通过隐喻,“口水”衍生出了除本义之外的5个延伸义,其中,延伸义“羡慕、喜欢、贪婪”、“说废话、说空话、说坏话”、“精力”和“武器”是从“口水”直接映射而来的,而“战争”是通过“口水”间接映射而来,体现了词义辐射式的延伸方式,但无论是直接映射还是间接映射,各义项的语义特征都与“口水”原本的生理特征存在或多或少的“相似性”。隐喻使得“口水”从生理现象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也获得了表示“唾液”之外更多的新义项,使其语义更加丰富生动,更具表现力,满足了语用的需要。隐喻对人类语言的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并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上,它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在对词义进行隐喻解读的同时,更应去体会背后体现的人类思维的构建。

注释

文中所有例句来源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语料库网址 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

文章引用

朱彩云,李国宏. “口水”词义延伸的隐喻研究
A Metaphorical Study on the Extended Word Meaning of “Koushui”[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0): 4260-426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572

参考文献

  1. 1. 林正军, 杨忠. 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5): 362-367+401.

  2. 2.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3. 3.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69.

  4. 4. Sweetser, E. (1990)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620904

  5. 5.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00: 170-172.

  6. 6. 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22. https://doi.org/10.7208/chicago/9780226471013.001.0001

  7. 7. 李瑛, 文旭. 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 外语教学, 2006(3): 1-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