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Vol. 11  No. 06 ( 2023 ), Article ID: 76643 , 5 pages
10.12677/WLS.2023.116075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域下艾米丽的 命运悲剧解析

方妍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7日

摘要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文学的杰出代表威廉·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没落的南方贵族后裔艾米丽小姐悲剧的一生。文章试图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来解析艾米丽失衡的三重人格,旨在探讨艾米丽人格失衡背后的扭曲心理以及其悲剧命运的外部诱因。根据分析,艾米丽一生都挣扎在“本我”和“超我”的不断冲突和“自我”的无力调节中,正常人所拥有的三重人格的动态平衡在艾米丽身上被打破,失衡的人格导致其扭曲的心理。艾米丽失衡人格的背后是父权制度下扭曲的家庭环境、南北战争激发的社会巨变以及其经历的稍纵即逝的爱情。

关键词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The Interpretation of Emily’s Tragic F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Structural Model of Personality

Yan Fa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Received: Oct. 7th, 2023; accepted: Nov. 28th, 2023; published: Dec. 7th, 2023

ABSTRACT

A rose for Emily is one of the William Faulkner’s most famous short stories, which tells the tragic life of Miss Emily, a descendant of the declining southern aristocracy.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Emily’s unbalanced triple personality through Freud’s theory of the tripartite structure of the personality. The aim is to explore the distorted psychology behind Emily’s personality imbalance, as well as the external factors leading to her tragic fate. Based on analysis, Emily spends her lifetime struggling with the incessant conflict between the Id and Superego, and the Ego’s inability to mediate. The dynamic balance of the three-tier personality which normal individuals possess is disrupted in Emily, resulting in her distorted psychology. Behind Emily’s unbalanced personality lies a distorted family environment under patriarchy, the drastic social changes sparked by the Civil War, and her fleeting experience of love.

Keywords:Freud, Structural Model of Personality, A Rose for Emil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南方文艺复兴”时期最具成就的作家之一,出生于密西西比州名门望族,其作品根植于美国南方种植园文化,充满浓厚的南方记忆。福克纳小说的绝大部分故事背景都被置于一个虚构的位于密西西比州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约克纳帕塔法成为福克纳作品的显著标志。《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小镇杰弗逊镇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没落南方贵族后裔艾米丽·格里尔森的悲剧一生。被父亲严格约束的艾米丽三十岁未婚,固执地保持着傲慢、保守的南方贵族思维,后又在与北方劳工霍默订婚前被抛弃。小说的最后才揭示了艾米丽的极端、变态行为及其房间里的惊悚诡异场景,她毒杀了霍默并与尸体同床共枕40余年直至去世。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被广泛解读为一部哥特式的恐怖小说,一部关于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一部关于南北关系的寓言,一部关于时间本质的思考,一部以艾米丽为悲剧女主角的悲剧 [1] 。艾米丽的命运悲剧由多方原因造成,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视角来分析悲剧主人公艾米丽的复杂性格,并从家庭、社会和个人层面总结其悲剧命运的诱因。

2.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概述

弗洛伊德的理论分为早期理论和后期理论两个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作为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长期的研究和临床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20世纪20年代后期,经过对早期理论的修正和完善,弗洛伊德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理论。

早期理论人格结构包括无意识、意识两个层次。弗洛伊德在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态心理和病态根源进行归纳和分析发现,人的意识背后总是隐藏着不被意识到的欲望和动机。他将这些被压抑的、不被现实容许欲望和动机称为潜意识。如果把人的精神世界比作海面上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属于意识,是能够被直接感知的心理领域,只占一小部分;掩盖在水面之下的绝大部分就属于潜意识,因为被压抑而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到。弗洛伊德认为,欲望之被压抑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有礼教、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等,约束着人的原始的本能冲动,不容许这些内在的东西得到自由的表现 [2] 。弗洛伊德又将潜意识划分为前意识(preconscious)和无意识(unconscious)两部分。其中,前意识处于无意识和意识的中间,属于被遗忘的意识部分,这部分内容在有需要的时候是可以变回意识领域的,而无意识则不具备这一特点,无意识无法进入意识领域。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领域人的原始本能是驱动人类行为和思想的动力,而人类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大多数都与性欲相关,因此他提出了泛性论,即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受到性本能冲动的支配。在此基础之上,弗洛伊德又对前期的二重人格结构做出修正,提出三重人格结构学说,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本我”即原我,是一切个人行为的原始动力,由包括性本能在内的人的先天本能和欲望组成,属于人格结构中的无意识部分,因此本我也被认为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不存在与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不受社会道德伦理和客观现实的约束,遵循“快乐原则”,追求立刻满足和一种解脱的快感。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寻求把外界的影响施加给本我及其倾向,并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本我中本能所起的作用。自我代表所谓的理性和常识的东西,它和含有情欲的本我形成对照” [3] 。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遵照“现实原则”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代表理性和机智。

“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在人格结构中最后形成。弗洛伊德认为超我也是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从本能控制和道德的角度看,本我可以说完全是非道德的,自我在努力成为道德的,超我是超道德的” [3] 。“超我”代表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内化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伦理价值观念,遵循“理想原则”活动,在人格结构中处于管制地位,有监督和约束自我的作用。

3. 艾米丽的三重人格结构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是一种动态的能量系统,本我作为人的原始欲望和先天本能总是被压抑,因此与代表“道德化的自我”和“自我理想”的超我之间总是处于矛盾之中。而自我总是调节二者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自我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满足本我欲望的途径,另一方面,自我又要反映道德准则和客观现实,接受超我的监督。弗洛伊德认为只有当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时,人的精神才是正常的。福克纳笔下的艾米丽显然处于一种人格异常的精神状态,“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严重失衡。

3.1. 艾米丽性格中的“本我”

艾米丽小姐是美国南方贵族格里尔森家族的女儿,从小受到传统家族制度和清教思想约束。南北战争之前的美国南方深受种植园文化下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作为庄园主的父亲在一个家庭中(尤其是贵族家庭)处于权力的中心,有着绝对的权威。艾米丽的父亲在其成长过程中是完完全全的规则制定者和命运控制者,他严格约束艾米丽的行为思想,限制艾米丽建立正常人际关系,剥夺艾米丽追求爱情的权力。这一扭曲的家庭环境迫使艾米丽压抑内心的本我,接受父亲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并逐渐将父亲的道德准则内化为自己人格结构中的超我。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压抑的本我即人的先天本能和欲望,其中以性的欲望最甚。青春期的艾米丽无疑对同龄异性和与异性的爱情是充满渴望和向往的,但这一潜意识层面的本能被父亲的专制所束缚和压抑。长此以往,艾米丽将对异性的向往和爱恋转移到父亲身上,通过依赖父亲享受爱与被爱,这也造成了艾米丽性格中典型的恋父情结。至此,艾米丽人格结构中超我占据主导地位,管制了潜意识层面的本我。

父亲的死亡打破了艾米丽人格结构中本我与超我本就岌岌可危的平衡。艾米丽父亲的死亡使其人格中的本我逐渐挣脱以父亲的专制和溺爱为代表的超我的束缚。小说中这样写道:“父亲死后的第二天,艾米丽小姐装束无异于平常,表情中不存一丝哀色;她告诉妇女们自己的父亲并未离世” [4] 。此时的艾米丽性格中的本我已经开始反抗超我,艾米丽的行为遵循了“快乐原则”。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假装父亲没有去世,她还是之前那个依赖父亲的艾米丽。“牧师到访过,医生也苦苦相劝,企望能够尽早处理遗体” [5] ,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又刺激艾米丽性格中的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艾米丽人格结构的平衡被打破,“艾米丽小姐陷入崩溃” [5] 。

艾米丽小姐的父亲死后,她性格中被压抑的本我就开始觉醒,并逐渐摆脱超我的管制。出于潜意识里的对爱情的渴望和性的欲望,艾米丽和来自北方的年轻工头霍默坠入爱河。即使两人之间的地位和经济都存在巨大的差距,艾米丽依旧选择违背从小坚持的道德准则,不顾镇上的流言蜚语和家族堂姐妹的阻挠,全心全意准备与霍默结婚。但最终艾米丽等到的却是恋人无情的背叛和抛弃,至此,艾米丽的精神世界在现实世界的痛苦和压抑的刺激之下崩溃,潜意识层面的本我完全暴露,超我的管制功能失效。在失衡的人格结构的支配下,心理扭曲的艾米丽毒杀了曾经的恋人,并与这具尸体同塌而眠四十余年,以这种发泄和报复的极端方式来追寻本我层面的满足。

3.2. 艾米丽性格中的“自我”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动态能量系统中,自我从本我中分化,且自我的能量也来源于本我。人格的自我部分一部分位于潜意识领域,一部分位于意识领域,完全位于潜意识中的本我是无法与外部世界直接联系的,因此,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自我将本我与外部世界相连接,对本我的本能冲动和欲望起到延缓性的控制作用。

艾米丽性格中的“自我”有过两次短暂的遵循“现实原则”成功协调“本我”和“自我”之间的矛盾并支配艾米丽在现实世界中回归正常生活阶段。第一次是在艾米丽父亲死后艾米丽的“本我”开始觉醒并反抗“超我”的时候,久病初愈之后的艾米丽小姐“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时,她的头发已经剪短,看上去像位少女,肖似教堂彩窗上的天使” [5] 。艾米丽在父亲去世一段时间后短暂地摆脱了父权权威的束缚,以全新的面貌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开始追寻爱情。另一次“自我”受外部环境影响对“本我”和“超我”矛盾的成功调节出现在艾米丽四十来岁的年纪,持续了六七年的时间。那段时间里艾米丽小姐教授萨特里斯上校那一代人的女儿和孙女瓷器彩绘,与小镇上的一些人建立起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这是艾米丽性格中的“自我”在支配艾米丽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表现。但是这份平衡最终还是被打破,“随着最后一名学生的离开,那扇前门永远地关上了” [5] ,艾米丽再一次回归与世隔绝的生活直至她自然死亡。

3.3. 艾米丽性格中的“超我”

根据弗洛伊德,“超我”是人格结构的社会面,从“自我”内部分化而来,也是被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一方面按照社会道德标准对“自我”起到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压抑“本我”的不理智冲动,并按照至善原则通过采取一种梦境式的迂回方式,求得精神上变相的、象征性的满足 [6] 。

“超我”和“本我”有着本质上的对立关系,因此二者总是处于矛盾之中。在艾米丽的父亲去世之前,父亲所信奉的传统道德伦理被艾米丽内化为自己人格中的“超我”,压抑了艾米丽“本我”的性欲,并以梦境式的迂回方式支配艾米丽在父亲身上获得变相的爱和性欲的满足。艾米丽的父亲去世之后,艾米丽的“超我”与“本我”的较量主要由格里尔森家族的堂姐妹阻挠艾米丽结婚和政府议员劝说艾米丽纳税展现。格里尔森家族的堂姐妹和艾米丽的父亲一样代表着南方传统贵族的道德准则,而政府议员代表的则是南方贵族没落之后新建立起来的社会道德规范。但显然这两次“超我”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都以失败告终,艾米丽潜意识的“本我”愈发强大,已经基本能够摆脱“超我”的控制和压抑。

4. 艾米丽人格失衡的原因

对艾米丽三重人格结构的分析显示,艾米丽小姐的一生都挣扎在“本我”和“超我”的不断冲突和“自我”的无力调节之中。正常人所拥有的“本我”“超我”和“自我”的动态平衡在艾米丽身上因为一系列原因被打破,失衡的人格导致扭曲的心理,也就造就了艾米丽小姐悲剧的一生。基于以上的分析研究,本文认为造成艾米丽人格失衡背后悲剧一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

4.1. 父权制下扭曲的家庭环境

艾米丽作为南方种植园庄园主的女儿,其性格养成和人格塑造深受传统南方文化中父权制的影响。因为母亲早逝,艾米丽自小就与专制、蛮横的父亲一起生活,艾米丽的父亲几乎是病态地以南方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控制了年幼的艾米丽。艾米丽的行为和思想被束缚,与外界的人际交往被限制,甚至追求爱情的权力也被剥夺,这样扭曲的家庭环境对艾米丽的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4.2. 南北战争激发的社会巨变

艾米丽从小就被传统南方的道德规范所约束,接受南方贵族阶级的“淑女式”教育,因此她习惯以高傲、清高、固执的形象面对外界的人和事,但这些本属于贵族形象的性格特征却在南北战争之后与新兴的工业文明格格不入。艾米丽的思想和心理一次次受到变化的冲击,南方贵族的没落和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不断刺激仍旧固守南方贵族阶级观念的艾米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艾米丽人格中“本我”的调节功能失效。

4.3. 稍纵即逝的爱情

艾米丽的父亲去世以后,艾米丽内心被压抑的对爱情的渴望被释放,她急切地想要找寻一个爱人。后来她和来自北方的年轻工头霍默坠入爱河,为此艾米丽不惜违背从小坚持的道德准则,不顾镇上人的指指点点。但是憧憬着美好婚姻关系的艾米丽等到的却是恋人无情的背叛和抛弃,艾米丽追寻的爱情化作泡影,痛苦和压抑的现实也在不断刺激艾米丽脆弱的精神世界。

5. 结语

艾米丽悲剧的结局令人唏嘘却也令人深省。艾米丽是一个多层次的、极富个性的集合体,她的内心世界极端矛盾和痛苦,没有亲情的家庭、缺乏友情的孤苦生活、匆匆而逝的爱情以及南方传统文化在她思想中的根深蒂固,所有这些原因使她成为了传统和社会的受害者 [7] 。父权制主导下扭曲的家庭环境、美国南北战争带来的南方社会巨变以及艾米丽追求的稍纵即逝的恋情都对艾米丽的身心和人格健康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在艾米丽身上展现地淋漓尽致,艾米丽的人格结构动态平衡在外界刺激中不断被打破,又被短暂地修复,失衡的人格导致艾米丽的心理世界逐渐扭曲,她的内心世界也在不断遭受极端的矛盾和痛苦,最终选择以一种极端、变态的方式结束悲剧的一生。

文章引用

方 妍.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域下艾米丽的命运悲剧解析
The Interpretation of Emily’s Tragic F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Structural Model of Personality[J]. 世界文学研究, 2023, 11(06): 439-443. https://doi.org/10.12677/WLS.2023.116075

参考文献

  1. 1. 高子璇.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艾米莉的悲剧缘由[J]. 芒种, 2022(2): 111-113.

  2. 2. 王光荣.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3): 64-67.

  3. 3. Freud, S. (1989) The Ego and the Id. W.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

  4. 4. Faulkner, W. (1990) A Rose for Emily. Perfection Learning, Logan.

  5. 5. 威廉•福克纳.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短篇小说集[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5.

  6. 6. 王宁. 三棱镜下, 透视玫瑰之殇——《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探析[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9(1): 94-96.

  7. 7. 刘晓丹, 巩艳秋.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与《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的女性悲剧形象分析[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 207+24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