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Vol.
08
No.
04
(
2020
), Article ID:
38034
,
6
pages
10.12677/OJHS.2020.84007
日本学者立石谦次与云南大理白族研究
韩婉茵,刘岩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0年9月16日;录用日期:2020年10月7日;发布日期:2020年10月14日

摘要
白族凭借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日本学者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着眼点。日本学者前往中国西南高校留学交流,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异国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研究以人物研究为核心,聚焦于留华学者立石谦次的学术轨迹与其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白族研究的学术成果,对相关成果进行译介与述评,并总结概括在白族研究方面呈现的特点。以期呈现其对白族文化在海外传播所做的贡献。
关键词
留华学者,立石谦次,少数民族,白族
Japanese Scholar Tateishi Kenji and Bai Nationality Studies in Dali, Yunnan Province
Wanyin Han, Yan Li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Sep. 16th, 2020; accepted: Oct. 7th, 2020; published: Oct. 14th, 2020
ABSTRACT
The Bai nationality, possessing a long-history civilization and uniqu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focus of Japanese scholars to investigate the minority culture in Southwest China. And the Japanese scholars who studied in the universities located in Southwest Chin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broad transmission of the southwest minority cultures. Here we emphasize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the Bai nationality study of Tateishi Kenji, a Japanese scholar who obtained the Master degree in Yunnan University, based on his academic activities. The paper also included and reviewed the relevant achievements, and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perspectives of the study of the Bai nationality, aiming to demonstrate the contribution of Tateishi Kenji on the overseas spread of the Bai culture.
Keywords:Scholars Studying in China, Tateishi Kenji, Ethnic Minorities, Bai Nationality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有着数千年的友好交流史,文化方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对中国西南地区的踏查缘起于晚清时期开始的“文化寻根”,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学者对中国西南地区的探索呈现多领域、多元化等特征。尤其是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日本学者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增长的趋势深入至中国西南腹地踏查,留下了价值极高的学术成果。
白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凭借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日本学者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着眼点。日本学术界对白族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日本ラヂオプレス(RP)通信社发布的有关云南省大理自治准备的相关内容。改革开放后因国际环境的改善,日本学者远赴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实地考察成为可能,为深入调查,其中不乏选择在中国西南高校留学的日本学者,本文核心人物立石谦次便是典型代表。通过分析立石谦次对白族研究的学术脉络,展现其独特的研究视角以及取得的丰硕学术成果。
2. 先行研究与研究目的
20世纪初开始,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深入至中国西南地区考察,同时也是首位进入云南踏查少数民族文化的日本学者。后来在鸟居龙藏根据自身田野调查经历所著《从人类学上所看到的中国西南地区》 [1] 的影响下,大大提高了日本学者对中国西南地区踏查的好奇心。白鸟芳郎曾7次到达云南考察历史文化方面,在其著作《华南文化史研究》 [2] 中介绍了白族族称的由来、语言系统和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信息;东洋史学家藤泽义美曾把他对云南白族的调查研究论文收录至《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南诏国的历史研究》 [3] 中;日本大东文化大学的工藤隆教授曾对白族的对歌进行研究,进而揭示对歌中所蕴含的白族神话故事,并和日本古代文学加以联系,出版了著作《云南省白族歌垣和日本古代文学》 [4],该部著作经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宁波大学教授张正军翻译为中文,方便了国内学者了解云南省白族的海外研究貌相。
张正军教授可以说是中国国内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的著名学者,除了翻译工藤隆教授对云南研究的相关著作外,还发表了《二十世纪日本学者对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 [5] 、《论日本学者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 [6] 等论文,并出版了专著《文化寻根——日本学者之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7],无论是论文还是专著都对白族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进行了相关论述。刘岩基于日本KAKEN数据库分析日本学者云南研究的内容焦点与趋势特征,指出白族研究是日本学者云南研究的焦点内容之一 [8]。
基于上述先行研究,不难发现,无论是日本学者还是中国学者都在积极进行着云南的相关研究。本文之所以在众多日本学者中以立石谦次为人物核心,以其对云南大理白族的研究为主要内容,是因为立石谦次与众多来云南踏查的日本学者不同,他有着在云南大学攻读完整硕士课程的经历,4年间多次深入大理农村考察,直接接触白族族民,获得近乎第一手资料,立石谦次的4年留学时间中所整理考察的资料可以说为其后期学术脉络的呈现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 立石谦次与白族研究缘起
3.1. 大学阶段萌发白族研究兴趣
立石谦次是当代日本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历史以及白族语言的著名学者,现为东海大学的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东洋史、文化人类学、民俗学。1992年立石谦次进入国士馆大学文学部研究东洋史,本科所学专业为立石谦次与白族研究架起联系的桥梁,在对东洋史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对中国南诏、大理国史甚感兴趣,故本科毕业论文以《南诏国的考察——关于二十万户西爨白蛮的强制移民的问题》为题,由此拉开了白族研究的序幕。
在立石谦次所撰写的《大理行记》一文中讲述自己初次踏上大理时是在1994年的夏天,此次大理之旅是为考察毕业论文中涉及到的大理太和村的南诏德化碑,虽然只是短暂的一周停留,但大理所孕育的一切深深吸引了立石谦次,初次接触到的白族和白语以及亲眼目睹的洱海的美丽面貌,都烙印在他的脑海中,当时就有预感会再次踏上这片令人着迷的土地 [9]。
3.2. 硕博阶段奠定白族研究领域、建构白族研究体系
在国士馆大学毕业后,立石谦次结合自身对大理地区的踏勘之旅,发现对大理白族研究依旧有深入挖掘的空间,需要对本科阶段的学习进一步拓展与挖掘。于是在1996年找到中国著名民族史学者—云南大学的林超民教授,表达自己想要继续研究云南历史的想法,并以林超民教授为师。立石谦次于1996年至2000年的4年间,在云南大学主修中国民族史硕士课程,在此期间不仅学会了白语,掌握白族文字的写法,可以与白族居民进行交流,而且能够阅读白文文献,由此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洪武朝平定云南之战研究》,并顺利取得了硕士学位,硕士阶段可以说是立石谦次白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阶段,积淀了有关白族的各种史料以及文化等知识。
硕士毕业后立石谦次回到日本,并未停止研究白族的步伐,接着在日本东海大学攻读博士课程,期间重新整理了硕士阶段所掌握的白族史料等信息,逐步呈现了白族研究体系,并于2009年以《南诏国的研究》为博士论文题目毕业。
纵观立石谦次从本科到博士的学术轨迹,可以说都是围绕白族为核心而进行的研究,学术上呈现持续性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立石谦次在云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4年留学经历在日本学者中也是少之又少的现象,从客观角度而言,云南可以说是立石谦次的“第二家乡”,所以其对云南研究的热忱与只是短暂来云南踏查的日本学者对云南的情感不可同日而语。虽然期间也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但这份特殊的留学经历,为其后期学术脉络及研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立石谦次白族研究成果呈现
概览立石谦次有关白族的科研成果,发现至今共发表学术论文16件,国家立项课题4项(其中3项均已结项,剩余1项为2020年4月1日最新发布,相关研究成果还未形成),出版专著3部,无不体现着对于白族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4.1. 学术论文呈现科研领域整体貌相
如前节所述,立石谦次与白族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白族在海外的传播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以“立石谦次”为关键字在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简称NII)运营的日本最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中检索,有关白族研究的论文或研究报告共有16件,内容涉及白族历史、白族民间文献、白族民族文化、白族语言等领域。
立石谦次除了在本科毕业论文上撰写有关白族的研究外,早期对白族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白族历史与宗教著作的校注与日译方面,如《史料研究<南诏图传>文字卷校注》 (2002)、《<白国因由>校注》 (2004)、《张锡禄<大理白族佛教密宗第二章:佛教密宗与大理白密>日译本(1):白族学的基础研究2》 (2008)等相关论文。通过对白族史料的译介与整理,为后期研究白族的其他领域开启了大门。不难发现,之后立石谦次发表的论文内容中史料的校注与翻译被以白族历史文献、白族文化、白族语言为核心的研究内容所代替,其中有《批评和介绍侯冲著白族心史——<白古通纪>研究》 (2009)、《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大本曲>的概说与介绍——以文本为中心》(2011)、《云南省大理白族的白文表记规范考察:尤以“训假名”和“造字”为中心》 (2012)等论著,由此可以看出立石谦次对白族的研究领域呈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趋势。
4.2. 国家立项课题凝练研究内容核心
立石谦次在云南大学留学期间在研究白族民族史的同时也深深意识到白族语言的重要性,他除了自学白语外,还虚心向身边朋友请教,为了灵活使用白语,更是深入至大理农村,和老人和孩子一起生活,体验最原始的白语表达方式。为此立石谦次专门对白语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与解读,由2010年至今接连获得4项日本国家立项课题。
4.2.1. 课题一:《中国云南省白族白文的分析与解读法的确立》
该课题阐述了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白族的自民族语言的汉字表记体系,并以流传于现代白族民间艺术的《大本曲》为考察文本,明确白语部分表记体系的构成,逐步确立了白文的分析与解读方法。笔者在对该课题整理资料中了解到,为进一步完成研究课题,立石谦次深入云南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考察,并与云南大学副教授杨文辉先生合作,对输入和翻译完成的资料与词汇集进行最终的确认,特别是重点核对文本中和词汇集中标记的国际音标。在实地调查中,还得到当地民间艺人们的大力协助,他们为立石谦次一行人表演大本曲片段供其记录,除民间艺人们现场演绎的大本曲片段外,立石谦次还借到未记录到的台本,并进行拍照留存。由此次研究过程,可以反映出立石谦次在学术道路上的谨慎态度以及缜密思维。
4.2.2. 课题二:《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白文资料的保存和解读法的确立》
通过研究,本课题取得了三项研究成果:1) 把即将失传的白族民间艺术《大本曲》的白文台本进行拍照保存,并对外公开;2) 把文本化的白文台本用罗马字表记,并译成汉语版与日语版;3) 通过分析文本化的白文资料,阐明白文表记的规则性以及使用的特定语言,并将二者融合制作成词汇集之类的工具书。为达成这3项研究成果,立石谦次进行了4次公开演讲与学术发表,首先是面对一般市民进行有关白族民间艺术的内容及现状的公开演讲;其次是在日本国内的学术研讨会上提供在中国少数民族和日本的异界观方面相关的白族案例;然后进行和该研究课题相关的白族和白文的学术发表,并和专门研究语言的研究专家交换意见;最后把眼光放在日本以外的国家,曾在香港科技大学发表白族和白族祖先的王权思想及宗教的世界观,并和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以及东南亚的研究者交换意见。由此可知,每次的研究课题所取得成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反复经历各种学术交流与意见整理,最后才成形、公诸于众。
4.2.3. 课题三:《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的白文资料的基础研究:白文词汇、实例的收集与解读法的确立》
研究期间共发表了6篇论文作为阶段性成果,为收集白文词汇及实例,立石谦次进行了两次实地考察,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在白文资料的文本中,对白文的实际用法加以深度分析,从而提炼出白文的特征,并论述了白文的形成过程。这3项课题研究可以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由最基础的对白文的分析与解读扩展到由白文构成的白族民间艺术资料的保存和解读,进而把白文资料与白文文字词汇有机融合。立石谦次的课题研究一方面促进了白族海外形象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学术一脉相承,逐渐形成独特的学术体系。
4.2.4. 课题四:《大理白族白文分析的基础研究:词汇表记的比较与分析》
该项课题于2020年4月1日开始,虽现在还无相关科研成果呈现,但根据立石谦次接连申请到4项有关白族白文的日本国家课题,也从侧面反映出日本学界对云南白族白文的高度关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研究呈现出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研究特点与趋势。
4.3. 学术专著彰显学术脉络体系
立石谦次在以论文与研究课题形式呈现其研究成果外,还出版了《云南大理白族的历史传说:南诏国的王权传说与白族的观音传说》 [10] 、《大本曲“铡美案”研究:云南白族白文分析》 [11] 、《大本曲“黄氏女对金刚经”的研究:云南大理白族的白文分析》 [12] 等著作。
其中《大本曲“铡美案”研究:云南白族白文分析》是由中国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对白族民间艺术中的大本曲《铡美案》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分别概括为四部分:1) 《解说篇》,交代作者研究缘由、研究方法,并概要论述白文研究、大本曲研究、《铡美案》等内容。2) 《资料篇》,对《铡美案》曲本进行录文,用国际罗马音标注音,并将白语曲本翻译为日语版与汉语版,必要时追加加相关说明性注解。3) 词汇表,即抽出曲本中的白语词汇,制作成词汇表之类的工具书,并伴有日译本和汉译本。4) 《影印篇》,影印《铡美案》曲本,并妥善保管不至于失传。
该著作的序部分是由大理大学云南省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张锡禄先生所作,序内容中介绍了张老与立石谦次相识的过程以及总结归纳了立石谦次对大本曲曲本的分析研究方法,并指出《铡美案》虽是从汉文故事《陈世美不认前妻》移植而来,不是原生态的白族故事,但曲本中有1084个白文词汇,极具研究价值,最后高度赞扬了立石谦次对待科研事业的坚持执着精神。
此著作立石谦次历时6年得以完成,其中艰辛不言而喻,整体而言,该著作是一项有关白族民间艺术文献大本曲的整理成果,它的出版有利于国内民众了解白族文化的传承以及白语语言学。其次,另外两部著作均由日本出版社出版,为白族文化的跨国传播以及海外形象的建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5. 立石谦次白族研究学术特征
立石谦次对白族的研究至今约进行了30年,以发表学术论文、申请研究课题、出版专著等形式公开自己的学术成果,大大促进了白族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在对立石谦次的学术脉络及科研成果进行分析与整理时,发现呈现如下特点:
5.1. 广度上聚焦于多元化研究领域,以“白族历史”为焦点,同时囊括白族文化、文字等领域
立石谦次大学期间专业为东洋史,故研究方向多为民族历史方面,从其对白族研究的发展脉络中不难发现,立石谦次早期还是专注于白族史料的研究,并对有关白族历史与宗教著作进行一定的校注和翻译,在对白族史料深刻掌握的基础上,之后立石谦次着手于以白族文化、白族文字以及民间艺术为核心进行的研究,侧面反映出立石谦次对白族的研究领域呈现多样化趋势,研究手段也日趋成熟。
5.2. 深度上进行研究内容的不断挖掘与探寻
从立石谦次的三项立项课题中了解到:第一项研究课题中只针对白文进行一定的解读,第二项课题就延展到由白文构成的民间艺术文献的分析,并在解读过程中阐明白文表记的规则性以及使用的特定语言,再到第三项课题通过深度挖掘对白文资料的基础研究,确立白文词汇、实例的收集与解读方法,将白文与白文资料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彰显出学术成果的拓展性。
5.3. 聚焦于白族国内国外形象构筑
立石谦次4年在华的留学经历,熟练掌握了中文和白文,因此对于白族的相关著作不仅在日本学术界大放异彩,在中国学术界也是熠熠生辉。在云南大学完成硕士课程,取得硕士学位后回到日本的立石谦次结合自己留学经历中所掌握的资料与信息,进行孜孜不倦地整理与研究。不仅在日本国内积极发表学术论文与参加学术会议,还在中国出版著作《大本曲“铡美案”研究:云南白族白文分析》,方便中国国内民众了解白族文化的传承以及白语语言学,客观上提高了白族在国内的知名度。
6. 结论
白族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文化,白族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瑰宝。日本学者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研究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民族语言等多彩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是构筑我国少数民族海外形象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日本学者中一部分在华有留学经历的学者更是研究中的核心力量。本文以人物研究为核心,聚焦于留华学者立石谦次的学术轨迹,述评其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白族研究的学术成果,并总结概括了在白族研究方面的特点。
在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积极倡导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日本留华学者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及语言的解读与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研究海外学术谱系中的重要环节,是符合时代发展与需求的研究领域。
文章引用
韩婉茵,刘岩. 日本学者立石谦次与云南大理白族研究
Japanese Scholar Tateishi Kenji and Bai Nationality Studies in Dali, Yunnan Province[J]. 历史学研究, 2020, 08(04): 46-51. https://doi.org/10.12677/OJHS.2020.84007
参考文献
- 1. 鳥居龍藏. 鳥居龍藏全集(第10巻) [M]. 東京: 朝日新聞社, 1976.
- 2. 白鳥芳郎. 華南文化史研究[M]. 東京: 六興出版, 1985.
- 3. 藤澤義美. 西南中国民族史の研究: 南詔国の史的研究[M]. 京都: 大安出版, 1969.
- 4. 工藤隆. 雲南省ペー族歌垣と日本古代文学[M]. 東京: 勉誠出版, 2006.
- 5. 张正军. 二十世纪日本学者对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J]. 云南社会科学, 2005(6): 90-94.
- 6. 张正军. 论日本学者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1): 142-147.
- 7. 张正军. 文化寻根——日本学者之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 8. 刘岩. 日本学者云南研究的内容焦点与趋势特征——基于日本KAKEN数据库分析[J]. 民族论坛, 2019(4): 34-40.
- 9. 立石謙次. 大理行记[J]. 民族工作, 2000(1): 45-46.
- 10. 立石謙次. 雲南大理白族の歴史ものがたり——南詔国の王権伝説と白族の観音説話[M]. 東京: 雄山閣, 2010.
- 11. 立石謙次. 大本曲『鍘美案』研究——雲南白族白文分析[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2. 立石謙次. 大本曲『黄氏女対金剛経』の研究——雲南大理白族の白文の分析ー[M]. 東京: 東京外国語大学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