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08  No. 03 ( 2020 ), Article ID: 35713 , 7 pages
10.12677/CES.2020.83042

A Discussion on Curriculum Design of College English for Newly-Established Colleges—Based on 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

Fangfang Zhou*, Jianwu Wang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 Shaanx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mmerce, Xianyang Shaanxi

Received: Apr. 30th, 2020; accepted: May 15th, 2020; published: May 22nd, 2020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suggestions o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for newly-established colleges based on data from questionnaire and preliminary research and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ory of Taylor and Alan Ornstein, from the aspects of textbooks, online supplementary courses, elective courses,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based on 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 the English level of most of the students in newly-established colleges is at the elementary stage of the scale. According to this, language proficiency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in designing the course. Thus, online teaching and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be combined, and the choice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design of online supplementary courses,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the offer of selective courses should all serve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students’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preferably of helping mo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to critical think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Keywords: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Design, Newly-Established Colleges, 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

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探讨

周方方*,王建武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基础课部,陕西 咸阳

收稿日期:2020年4月30日;录用日期:2020年5月15日;发布日期:2020年5月22日

摘 要

本文在问卷调查和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泰勒和艾伦•奥恩斯坦的课程建设理论以及一线教学经验和思考,尝试从教材、网上辅课、选修课、课堂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出建议。调查数据显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总体水平大多处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初级阶段。根据这一实际,大学英语课程应构建以语言认知目标为基础的立体课程体系,依托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教材 + 网上辅修课、课堂活动 + 选修课 + 第二课堂活动的立体课程体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新建本科,《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研究背景

课程建设一般包含课程目标的定制、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估。对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研究也没有停止过。郝成淼将2013年之前的大学英语课程研究总结为“一个总体认识、四种主要理念、四类主要模式”。一个总体认识指以建构主义等当代教育哲学为主的理论基础;四种主要理念指“个性化教学”,“内容教学”,“以人为本”和“整体主义”(课程与社会的联结、课程内部的统整、教学过程的整体性等);四种主要模式指“立体化”模式,“生态化”模式,“通识教育”模式,以及“专业英语”模式 [1]。近年来,随着网络对教育的不断介入和技术的不断提升,“互联网 + 教育”模式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微课、慕课、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的翻转课堂研究、混合式教学研究等层出不穷。但是,尽管大学英语历经了“两轮的改革,但是无论怎样改,社会和学生似乎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满意度都没有明显提高” [2]。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可能是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校本研究。基于学生、立足校本、结合实际、面向社会的课程研究才有可能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实质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列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级别,并概述了各个级别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分项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指南》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由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构成;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可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 [3]。《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2018)将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分为9个级别(1~3级为基础阶段,4~6级为提高阶段,7~9级为熟练阶段) [4],并对每个级别不同方面的语言能力和运用策略进行了具体阐述,为英语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多级教学目标的制定源于学习者语言能力层次不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低于老牌本科院校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课程目标的制定和课程的设计方面更应立足本校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学习需要。

基于此,课题组以“问卷星”平台为载体,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中的学生自测量表为依据,编制了“基于《中国英语等级量表》的陕西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研究”的问卷,调查省内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学习需要。收回有效问卷760余份。本文以此次问卷数据和前期依据此数据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研究为基础,以《量表》为指导依据,以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为依托,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立体化”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以期为同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丰富和过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尽绵薄之力。

2. 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建议

泰勒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主要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 [5]。木心也认为教育是一种自我教育。一切外在的教育,都是为自我教育服务的。如果自我教育失败,外在教育作用甚微 [6]。因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对于大学生,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和社会需要的课程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愿望和能力。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师应该制造机会让学生去实践他们所学习的知识,并能通过实践获得满足感;另外,教师须以学生的现状为出发点,充分了解学生,以使教学适合学生目前的学业水平和心理倾向等方面的条件 [5]。因此,在设计课程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业水平、心理倾向、兴趣、实践机会和满足感。

同时,在设计课程时还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范围,即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如设置什么课程,每门课程要做到哪些细节,哪个领域最重要等。对于新建院校的语言课程来说,认知领域应该是最重要的。2) 顺序。Othanel Smith, William Stanley, and Harlan Shores 提出了4个原则,即由易到难,由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以及以时间为顺序。大学英语因其课程特性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3) 延续性,即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种技巧的纵向重复,以保证知识点或技巧的不断深化和提高。4) 整体性,指一个课程计划中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之间水平的联系。在英语课程中,这种水平的联系一方面指听、说、读、写、译各语言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指这些语言技能与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5) 衔接性,指课程体系内部各方面横向和纵向相互关系。具体而言,纵向关系指哪些课程应先学,哪些应后学;横向关系可指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选修不同难度系数的英语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6) 平衡性,指在课程设计时,应考虑给予各方面适当的权重。平衡的课程更有益于学生个人目标、社会目标和智力目标的实现 [7]。另外,教师在为学生选择学习材料时应注意:材料需有意义,正确、可靠,易学、易懂,实用且有趣味 [7]。

鉴于以上种种因素,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2.1.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语言水平选择合适的权威教材

在选择教材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包括难易度、内容、练习题等。过难或过易的教材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负面影响;教材内容和主题的新鲜度,与生活和社会的契合度等也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练习设置要合理、全面、难度适中,能有效巩固所学。好的教材不但能积累词汇,夯实语法,提高阅读能力,扩展视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融合思政教学,帮助学生成长为更好的、更全面的人。2) 尽量选择权威机构出版的教材。这样的教材在内容、质量、逻辑方面都有较好的保证。3) 尽量选择有丰富配套资源,尤其是数字资源支持的教材。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各高校不得不全面采取网上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果没有平台和数字资源的支持,大学英语教学会因语言本身的枯燥性而变得艰难。若有出版社平台教学资源的支撑,教学会变得便利而高效,事半而功倍。相信在疫情期间有此教学经历的老师都会有所体会。然而,并不是所有有平台和资源的权威教材就一定适合自己的学生。教师需要选择教学内容,辅之以合适的教学方法,使之适合自己的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教材的作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2. 大力开设线上辅课并开发相关练习题

大学英语是一个立体的课程体系,不只是读写教程、听力教程和综合训练的讲解和练习。开设线上辅课是可行的选择。线上辅课不同于选修课,不用制定专门的课程标准。它是通用英语必修课在线上的延伸,以模块的形式出现,具有相对独立性。强大的教学平台是开设此类课程的首要和必要条件。大学英语线上辅课可围绕听、读、写、译等能在线上自学的基础技能展开,目的是为了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语言技能。开设时间一般在大一和大二。此次调查显示,70.4%的学生希望学习教材以外的英语材料;在学习这些教学材料时,53.4%的学生希望教师设定学习任务,成绩纳入期末考评,20.1%的学生希望自定学习任务和目标,学习成果纳入期末考评,22.5%的学生希望完全自学,学习成果不纳入期末考评;在学习倾向上,80.1%的学生希望开设诸如语音、口语、写作等语言技巧类选修课。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语言基础、学习需要、前期对教学目标的研究、课程管理、教师的工作负荷,以及课程设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认为可在不同学期开设以下模块的线上辅课(见表1),并将学习过程和结果纳入期末考核:

Table 1.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online supplementary courses

表1. 线上辅课的设计与实施

这里所谓的初级和中级是指根据学生现有基础和所达到的《量表》级别而言的校本等级。各学校可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开设不同的线上辅课模块,设定不同的起始难度。资源的获取有很多渠道,如外语类专业出版社官方资源、中国慕课网等专业慕课平台、各种微课平台、各种网络教育频道推出的外语类教学视频、专业外语类培训机构制作的教学视频、专业英语学习网站、以及市面上的各种教材等。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搜集、整合教学资源,然后分门别类,按照模块在教学平台上进行建课,并设置适应的学习模式,如闯关模式或自由模式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最后统计学生的最终成绩。在建课时,教师要注意控制视频和习题的质量和数量。如果任务量太少则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而任务量过多又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情绪,最终丧失学习动力,使教师的一切努力成为徒劳。毕竟学习的发生一定是学习者自主内化的结果。因此,在科学规划的同时,还需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和情感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不断适应学生的需要,优化学生学习的生态环境。

线上辅课不包括口语,因为口语需要教师面对面的指导,需要同伴在现实的环境和语境中进行交流。目前虽有不少口语练习APP,但内容多以模仿为主,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性、创造性交流。但口语课是否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还需各校根据自己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校整体的课程设置而定。我们认为口语的练习可放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

2.3. 适当开展选修课

选修课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明确提出选修课建设。但是,因种种原因,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不具备大量开设英语类选修课的意愿和实力。这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形成矛盾。此次调查数据显示,有67.5%的学生希望开设丰富的大学英语选修课。其中,80.1%的学生希望开设语言技巧类选修课,这一问题线上辅课可解决;42.2% 的学生希望开设诸如英美文学、英美文化等人文类选修课;46.3%的学生希望开始与专业相关的双语类课程。目前,大多数新建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在第四学期末结束,大三大四不再接触英语类课程。课程的延续性被打破。即使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在两年的搁置后,语言水平也会大跌。这对于喜欢英语,或有四级通过需求,或有出国、考研打算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遗憾。因此,在大三、大四开设适当的选修课是有必要的。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师资情况,在第五、六学期建议开设英美文化、英美文学等人文类选修课,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丰富其文化内涵,提高人文修养。在第六学期可在保留一门人文课的基础上,加设专门英语课程(ESP)。专门英语分为职业英语、学术英语、学科英语三类 [2]。新建本科院校的专门英语课程可能更多地依托专门英语教材,停留在选修课的层面。一则,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满足各个专业的ESP课程需求;二则,教师的能力有限,并不是所有大学英语教师都精通每个行业的英语;三则,并不是每个专业都有必要开设ESP课程。ESP课程的开设需要与学校和二级学院进行协商,优先为有需要的重点专业服务。在第七学期可以根据需要延伸ESP课程,并加设考研英语,为有考研打算的同学助力。

2.4. 丰富课堂活动

由于语言基础偏弱,大多数学生无法有效参与课堂活动;同时,因为课时的限制和四级通过率的压力,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越来越被动,虽有少数学生能很好的坚持到最后并取得不错的成果,但总体来讲,大学英语课堂缺少活力,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普遍不高。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在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建议中,位列前二的是“改进教学方法”和“丰富教学材料”,分别占比55.9%和54.5%。“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丰富第二课堂活动”以53.9%和51.9%位列第三和第四。说明学生有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意愿和兴趣。泰勒强调学生学习经验的实践和满足感的获得。如果无法立即从社会获得这种学习的满足感,学校、教师、课堂和第二课堂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有展示自己所学所思所想的平台,并在实践中获得肯定和认可,从而产生学习的满足感,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对大学英语课堂活动的研究有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项目式”小组活动的准备和实施,多媒体在课堂活动中的应用,网络、手机对课堂活动的影响,针对某一个单元的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以及专门对“热身活动”(warming-up Activity)研究等等。总的来说,随着教学条件和设施的不断优化,课堂实践活动的形式也不断丰富。如果把课堂活动分为课前、课中、课后的话,课前活动为准备阶段,课中为实施阶段,课后为巩固阶段。课前主要以知识准备和心理预备为主。教师可在教学平台上准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材料,如背景知识或思政类教学材料,要求学生提前学习并在平台上完成布置的任务。此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课中主要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此阶段以教师主导的师生互动为主。前期,师生就课前任务进行探讨,引出单元话题和课程内容。中期,对课文词汇、语法点、长难句、作者写作意图和技巧等进行详解。词汇的学习可在线上进行,以节省线下课堂时间。教师可以使用网络教学资源,也可自行制作单词讲解视频,并配以适量的习题。教师可以根据习题完成情况判断难点,并在课堂上对难点再次讲解。更多的线下课堂时间留给师生剖析课文长难句、作者观点、以及表达这种观点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等。教师可设计大量不同形式的问题,迫使学生或主动或被动进行思考和发言,帮助其吸收和消化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后期,在线上通过适当的配套练习巩固所学语言知识。教师根据作业反馈找到大多数学生的难点,然后可鼓励能力强的学生讲解这些题目,教师做必要的补充。课后,对素质目标进行巩固,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此阶段以学生自我展示为主。大学英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教师可根据话题布置相关任务,每个单元的形式尽可能不同,以最能表现此单元话题为佳,线上与线下结合为好。毕竟线下课堂时间有限。另外,还可组织线上单元测试,对语言知识进行再次巩固。

除了教师计划好的、“刻意为之”的课堂活动,学生的自主性课堂活动也是一个重要补充。每节课前教师可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与英语相关者为佳。如果是小班,可在线下课堂进行,教师当面点评;如果是大班,可放在线上进行,由学生相互打分完成。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教师计划好的还是学生自主性的活动,都要让学生展示出他们的作品,让他们的努力被看见、被肯定。每一个生命都渴望被看见。

2.5.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也是基于学生“被看见”的心理需要。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有80.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第二课堂活动,但67.6%的学生希望多开展此类活动。但是由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内容没有明确的范围,而且校与校之间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不同,各校的第二课程建设措施也不一样。杨廷君教授等著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提出建设第二课堂的四个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个体需求”;“以群体参与为导向,开展大众化服务”;“以营造真实语言环境为目标,突出实践性”;“以兴趣为出发点,坚实适度原则”,并列举了宁波大学第二课堂建设的内容,如:英语角,各级各类英语竞赛,以英语歌曲、戏剧、话剧、诗歌、演讲等表演活动为主的英语语言文化节,英语影视和教学片赏析,英语晨读,英语讲座,大学英语无线广播发射台,自主学习中心,大学英语课程网站建设,习作和译作汇编,英语答疑,校报英文版,英语寝室等 [8]。这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思路。鉴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语言基础,除了英语讲座、英语习作和译作、校报英文版、英语寝室不太现实之外,其余均可纳入到本校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中。事实上,很多学校均已开展上述多种活动,但活动的质量高低不一。总体来说,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还需进一步丰富,学生参与面还需进一步扩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提高,活动对于英语学习的促进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3. 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需在遵循《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框架下立足本校实际,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在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其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能使教育目标更易于实现。好的课程设计需考虑学生现有的学业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与教和学都相关的整体生态环境,并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包括线下课堂、线上课堂、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等在内的立体课程体系,并根据实施情况不断调整,以增加课堂活力,延伸大学英语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大学英语作为语言课和人文课的双重价值。

基金项目

2018年陕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研究”(SGH18H569)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周方方,王建武. 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探讨
A Discussion on Curriculum Design of College English for Newly-Established Colleges—Based on 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J]. 创新教育研究, 2020, 08(03): 268-27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0.83042

参考文献

  1. 1. 郝成淼. 对十年来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实施情况的总结与思考[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2(1): 75-78.

  2. 2. 文秋芳. 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1): 1.

  3. 3. 百度文库.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 [EB/OL]. https://wenku.baidu.com/view/a514b98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6d.html, 2018-06-09.

  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GF0018-2018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S].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5. 5. 拉尔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 施良方.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49, 51-52, 62.

  6. 6. 木心, 陈丹青. 1989-1994文学回忆录(上) [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105.

  7. 7. Ornstein, A.C. and Hunkins, F.P. (2010) 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5th Edition.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190, 235-237.

  8. 8. 杨廷君. 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3: 98-105.

  9. NOTES

    *第一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