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6
(
2023
), Article ID:
66764
,
8
pages
10.12677/AE.2023.136525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公益心与自尊的关系 研究综述
贾蓓,吴杰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收稿日期:2023年5月5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2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8日

摘要
中国慈善公益自201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来,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公益事业蓬勃发展。但同时普通大众对于公益存在认知偏见,青少年对公益认知缺失。培养青少年的公益心不仅可以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而且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家庭、学校和社会是青少年公益心培养的有效途径,其中父母会对子女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由此,本文将对初中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公益心和自尊三个因素展开讨论,并对初中生公益心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家庭教养方式,公益心,自尊

A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Public Welfare and Self-Esteem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ei Jia, Jie Wu
College of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May 5th, 2023; accepted: Jun. 2nd, 2023; published: Jun. 8th, 2023

ABSTRACT
Since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Chari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2016, China Philanthropy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 have flourished.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e general public has cognitive bias against public welfare, and adolescents lack cognition of public welfare. Cultivating young people’s sense of public welfare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itizens, but also the only way to carry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are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young people’s public welfare, in which parents will have the most direct impact on their children.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three factors of parenting style, public welfare and self-esteem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research of public welfar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words:Parenting Style, Public Welfare, Self-Esteem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前言
现代慈善理念倡导“人人可慈善”,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公民,是当下公益发展的重要参与力量,也是未来慈善公益事业的推动力量。自2008年中国公益元年以来,社会各处可见青少年志愿服务团体忙碌的身影。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肯定和赞扬青少年志愿者的公益行为和志愿服务精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世界各国及全球治理迎来了新的挑战,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在此重大危机中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道德文明的发展对青少年群体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青少年群体的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及利他行为一直处于较高的研究热潮中,公益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亲社会行为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们的关注。青少年公益行为的诱发受多方面的影响,如个体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在探讨青少年个体的行为表现时,常从行为倾向角度分析。胡瑜教授及其团队在《青少年公益行为研究》一书中提到,当代青少年公益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需进一步探究。青少年在慈善公益中所表现出来的公益心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的公益心可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快速转型。青少年群体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慈善公益心对我国未来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因此对青少年群体慈善公益心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双减”政策颁布之后,国家强调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并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季羡林先生曾提出“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1] 。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之江新语》中提到“在慈善中积累道德” [2] 。所以,慈善公益从本质上来说也属于道德的范畴。培养青少年的慈善公益心,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其对青少年道德素养的提升和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也具有重要意义。
2. 家庭教养方式
2.1. 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界定
国外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常用“Parenting Pattern”或“Parenting Style”表述。这一概念最早由Baumrind提出,其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以及对子女行为的反馈 [3] 。Darling等人在研究中提到,家庭教养方式包含父母的教育态度、教育行为和教育表达 [4] 。在国内研究中,有学者提到家庭教养方式即父母在对待青少年时具有的一种稳定的态度和行为 [5] 。荣越则认为在子女日常教育过程中家长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体即家庭教养方式 [6] 。瑞典学者C. Perris在编制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时,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和父母教养方式同义,很多国内学者在进行研究时也将两者表述一致。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本研究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即父母在对待子女时所展现的态度、行为和教育理念的综合。
2.2. 家庭教养方式的理论基础
2.2.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最早由Bronfenbrenner提出,其认为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多个生态子系统中,个体与各个生态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均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 [7] 。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多个生态因素的影响,而单一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品质的形成已不足以解释,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期望基于生态学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从多重因素角度探索个体行为产生的机制。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完善阶段,家庭作为一个中观子系统会对初中生的人格形成产生影响,父母对于子女的教养会让子女在学校及社会上产生不同的行为表现。
2.2.2.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其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经验学习形成的 [8]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初中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初中生通过观察模仿父母习得行为,也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不断强化、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自己的人格特征。所以,家庭教养方式既给初中生提供了行为模仿的对象,也对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塑造提供可能。
2.3. 家庭教养方式的维度和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Symonds最早从“接收–拒绝”、“支配–服从”两个维度对家庭教养方式展开研究 [9] 。Schaefer又提出了“接纳–拒绝”、“自主–控制”、“严厉–放纵”的三维度 [10] 。后来,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Baumrind在此基础上,将家庭教养方式划分成了权威型、专制型和宽容型 [11] 。Maccoby和Martin又从“满足需要”和“坚持要求”两维度上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了权威型(Authoritative)、专制型(Authoritarian)、放任型(Permissive)和忽视型(Neglecting) [12] 。高度满足和高度要求的教养方式是权威型;缺乏满足和高度要求的教养方式是专制型;高度满足和缺乏要求的教养方式是放任型;缺乏满足和缺乏要求的教养方式是忽视型。
在家庭教养方式的本土化研究中,关颖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简单粗暴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启发引导型、娇纵溺爱型五种类型 [13] 。刘金花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六种类型 [14] 。龚艺华又将其分成了五种类型,即忽视型、情感温暖型、溺爱型、信任鼓励型和专制型 [15] 。蒋奖在修订s-EMBU时,是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三个维度各自展开研究的 [16] 。
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不同时期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划分类型不同,可能与不同时期父母所表现出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关。同时,可能也与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不同有关。
2.4. 家庭教养方式的测量
国内外学者依据家庭教养方式不同的维度和类型,编制了相应的问卷。如国外学者Schaefer于1965年编制了《子女对父母行为的评价量表》(简称CRPBI) [10] ,Perris于1980年编制了《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简称EMBU) [17] ,Arrindell于1999年编制的《简化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简称s-EMBU) [18] 。国内学者岳冬梅等人修订了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 [19] ,蒋奖等人修订了《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 [16] 。此外,龚艺华选取我国中学生为样本,编制了《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被国内很多学者实证研究验证,其信效度较好,本土化程度更高。
3. 公益心
3.1. 公益的概念界定
要探讨“公益心”的概念,首先要探讨“公益”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于“公益”的内涵和外延界定较为混杂。“公益”一词对应英文“community welfare”或“public welfare”。公益起源于西方基督教中的“爱邻舍”,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从“爱邻舍”演变为一种“博爱”精神。所以,“community”和“public”代表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公益广度的理解。有学者考证,汉字中的“公益”由19世纪日本人刚幸助始翻译“public welfare”一词得来 [20] 。
《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第2版)》中提到公益包括公领域公益和私领域公益。公领域的公益指所有涉及“公共利益”的公益,即所有与社会公众有关的福祉和利益都是“公共利益”的范畴,它包括政府与非政府、营利与非营利、强制与自愿;而私领域公益指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慈善公益”,即非政府组织、非营利、非强制、救助性和奉献性的一切民间活动,包括慈善捐赠、救助与志愿服务等 [21] 。国内学者对于公益的研究大多基于私领域的“慈善公益”,所以,本研究采用私领域的“慈善公益”概念来界定公益。
3.2. 公益心的概念界定
公益因其具有非强制性和奉献性,所以,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每个处于其中的社会公民具有一颗“公益心”,公益心是践行和发展公益的前提,初中生的公益心也是初中生做出更多公益行为的前提。不同领域学者对公益心定义方式不同。思政教育领域学者从抽象化角度将公益心概括为谋他人利益、公共利益之心,表现为个体对待他人和公共利益的良心、善心、同情心、责任心、仁爱之心、奉献之心等 [22] ,或者关怀自我、他人、社会和大自然的“关怀品质” [23] 。心理学领域学者从人格角度将公益心定义为个体在公益行为中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征,是人们自愿为他人、公众谋利益的心理行为倾向 [24] 。研究采用心理学人格特征角度的定义,便于初中生公益心的测量。所以本研究中所谈到的初中生公益心即初中生在慈善公益活动中所具有的非营利性、非强制性、救助性和奉献性的稳定人格特征。
3.3. 公益心与亲社会人格、利他人格
在公益行为的研究中,有两个与公益心相近的人格特质——利他和亲社会。利他是指考虑他人福祉、关心他人、在行动上处处为他人着想的持久倾向 [25] ,也是慷慨、助人、仁慈等人格特质的组合 [26] 。利他可以解释现实生活中那些需要付出代价的助人行为上所存在的个体差异 [27] 。亲社会可以用来解释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个体所具有的内在特征及其差异,而公益心可以解释个体在公益行为中所表现出的人格差异 [28] 。有研究表明,亲社会的人格结构包括利他 [29] 。公益心与亲社会、利他都可以解释个体在不同时间与情境下所做出的有益于他人行为的倾向。
3.4. 公益心的理论基础
3.4.1.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最早由霍曼斯提出,其认为人类全部社会行为都是基于自我评估后所做出的社会决策 [30] 。个体会先评估某一行为带来的收益与损失,若收益大于损失,则个体会做出这一行为。当做出公益行为时,个体虽损失了时间、金钱,但可能会获得赞赏、自我实现等精神收益,且这种收益带来的满足感会大于时间和金钱的损失。
3.4.2. 互惠利他理论
Trivers在1971年提出互惠利他理论,其认为个体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 [31] 。这种利益反馈可能是即时获得的,也可能是延迟获得的。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街道打扫及白色垃圾清理公益活动时,在看着垃圾的减少和街道的整洁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以及在今后走在街上会回想起曾经参与的公益活动。这种自我满足感即公益活动给个体带来的利益,并会促使个体在今后愈发热情的参与到公益活动之中。
3.4.3.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32] 提出三点:第一,生活即教育。想要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要让学生体验什么样的生活。要培养初中生的公益心,就要在生活中让初中生体验到公益的重要性。第二,社会即学校。初中生在社会中接受到的教育会影响学生在学校中的教育,社会力量会帮助初中生公益心的塑造,学校力量也会促进社会的进步。第三,教学做合一。如何做便要如何学、如何教,社会要求学生更加积极热情地参与公益活动,就要学生具备更强的公益心,教育者就要在生活中寻找到初中生公益心培养和提升的途径。教育者要为学和做而教,反对注入式教育 [33] 。
3.5. 自尊
3.5.1. 自尊的概念界定
自尊(Self-Respect, Self-Esteem)最早由美国机能主义学者James提出,其认为个体的自尊水平等于“个体实际取得的成功”与“成功对于个体意义”的比值,即“自尊 = 成功/抱负” [34] 。不同角度对自尊的概念界定主要归纳为三类:情感取向学者强调自尊是个体的自我感受,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5] ;认知取向学者强调自尊是个体的一种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和胜任力的评价 [36] ;胜任取向学者强调自尊是个体的价值和能力在多大程度上能受到他人和社会认可的情感体验,是个体通过感受他人眼中的自我所产生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它反映的是个体真实我与理想我之间的差距 [37] 。本研究从认知取向将初中生的自尊定义为初中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及喜爱程度。
3.5.2. 自尊的理论基础
布鲁默在1969年提出符号互动论,其认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用语隐藏着社会符号,这些符号引导着人们的行为 [38] 。米德认为个体的自尊水平取决于他人的评价 [39] 。库利又提出“镜中我”概念,其认为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依赖于社会他人,受他人态度及行为的影响 [40] 。
3.5.3. 初中生自尊水平的影响因素
查尔斯·扎斯特罗(Charles Zastrow)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将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微观系统主要指个体因素;中观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等社会群体因素;宏观系统是较大的社会系统,主要指文化、制度、政府等影响因素。国内外关于自尊影响因素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范围较广,可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初中生自尊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概括归纳。
1) 影响自尊的微观系统因素
初中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转变的关键时期,自我知觉、他人评价、自我期待、价值观等人格因素会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自尊水平在年龄 [41] 和性别 [42] 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不同年龄、年级和性别存在的自尊差异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测量自尊选择的不同量表有关。
2) 影响自尊的中观系统因素
初中学生直接接触较多的群体主要有家庭、学校等。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在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国内外学者具有研究一致性 [43] [44] 。除了父母教养方式,还有家庭结构、家庭的经济地位、父母文化程度等都会影响自尊的发展 [45] 。在学校群体中,学校教育、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影响初中生自尊水平的主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 [46] 和同伴关系 [47] 有助于初中生自尊水平的提高。
3) 影响自尊的宏观系统因素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初中生使用网络平台,如微信、QQ、抖音来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基于大社会群体,以获得别人(可能包括陌生人)的评价。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手机自拍效用,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手机自拍效用显著影响青少年的自尊水平 [48] 。
4.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公益心与自尊的关系
家庭教养方式显著影响初中生的公益心。其中,父亲和母亲的拒绝否认与初中生的环境意识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对初中生的集体意识有负向预测作用 [49] 。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对于青少年的否认和拒绝,不利于青少年环境意识的建立,让青少年在公益中表现出更低的公益行为倾向;另外,母亲的过度保护让青少年对母亲有更强的依赖性,不利于其集体意识的建立,在公益中也会表现出更低的公益行为倾向。所以,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对于初中生不同的教养方式,让初中生在公益心各维度上表现不同,也让其在不同情境中所表现出的公益行为倾向不同。
家庭教养方式显著影响初中生的自尊。Milevsky于2017年在研究中证实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子女的自尊心的形成。国内学者荣月也提出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会阻碍子女自尊心的发展,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过度排斥。当父母对子女采用较积极的教养方式时,会帮助子女更全面发展自我,从而使子女树立起较强的自尊心。
初中生的自尊与公益行为存在正相关 [49] 。当个体自尊心较强时会在公益中表现出更多的公益行为。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个体自尊心更强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在公益活动中会有更多有益于他人的倾向,具有较高的公益心。
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初中生的自尊,进而影响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 [50] 。刘振霞也发现自尊在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和利他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51]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当父母给予子女足够的温暖和信任支持,会帮助子女树立较强自尊的同时,也会让子女学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方式,与他人交往中会给予对方足够的温暖和支持。虽没有实证研究证实家庭教养方式会通过影响初中生的自尊进而影响初中生的公益心,但现有研究证实了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初中生的自尊,让初中生表现出不同的有益于他人的倾向。当父母采用较为积极的教养方式时,初中生会具有较高的自尊心,也有更强的帮助他人的倾向。
5. 研究小结与展望
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与初中生自尊存在显著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公益心存在显著相关,且初中生自尊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公益心。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较为滞后,慈善公益领域相关研究较国外不足。慈善公益领域的本土化研究也大多基于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和伦理学开展,从心理学角度探究公益的实证研究较少。我国目前慈善领域存在的青少年慈善公益养成体系不健全、对富人和明星慈善的过分渲染以及慈善组织内部的慈善负面事件等问题,造成目前我国青少年慈善公益意识整体落后于经济发展要求,离慈善公益的现代转型还有很大的距离,青少年公益心的培育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境。所以,探索提升青少年的公益心迫在眉睫。现有研究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亲社会和利他的影响机制,但是暂未有研究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初中生公益心的作用机制,这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文章引用
贾 蓓,吴 杰.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公益心与自尊的关系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Public Welfare and Self-Esteem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J]. 教育进展, 2023, 13(06): 3323-333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6525
参考文献
- 1.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124.
- 2. 习近平. 之江新语[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252.
- 3. Black, B. (1967) Socialization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Dimensions of Competence in Preschool Boys and Girls. Child Development, 38, 291-327. https://doi.org/10.2307/1127295
- 4. Darling, N. and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cal, 113, 487-496.
- 5. 张文新. 儿童社会性发展[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50-378.
- 6. 荣越.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 2016(8): 40-54.
- 7. Bronfenbrenner, U. (1977) Lewinian Space and Ecological Substanc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3, 199-212. https://doi.org/10.1111/j.1540-4560.1977.tb02533.x
- 8. Bandura, A. and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Prentice-Hall, Inc., Hobo-ken.
- 9. Symonds, P.M. (1940) The Psychology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Nervous & Mental Disease, 91, 233-240. https://doi.org/10.1097/00005053-194006000-00079
- 10. Schaefer, E.S. (1965) Children’s Reports of Parental Behavior: An Inventory. Child Development, 36, 413-424. https://doi.org/10.2307/1126465
- 11. Baumrind, D. (1968) Authoritarian vs. Authoritative Parental Control. Ado-lescence, 3, 255-272.
- 12. Maccoby, E.E. and Martin, J.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Mussen, P.H. and Hetherington, E.M.,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ley, New York, 1-101.
- 13. 关颖.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 天津社会科学, 1994(4): 107-110.
- 14. 刘金花. 上海父亲育儿态度和观念的代际比较[J]. 心理科学, 1995(4): 211-215.
- 15. 龚艺华.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 2005.
- 16. 蒋奖, 鲁峥嵘, 蒋苾菁.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1): 94-99.
- 17. Perris, C., Jacobsson, L., Linndström, H., et al. (1980) Development of a New Inventory for Assessing Memories of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ur.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61, 265-274. https://doi.org/10.1111/j.1600-0447.1980.tb00581.x
- 18. Arrindell, W.A., Sanavio, E., Aguilar, G., et al.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a Short Form of the EMBU: Its Appraisal with Students in Greece, Guatemala, Hungary and Italy.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7, 613-628. https://doi.org/10.1016/S0191-8869(98)00192-5
- 19. 岳冬梅, 李鸣杲, 金魁和, 丁宝坤. 父母教养方式: 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3): 97-101.
- 20. 秦晖. 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36-37.
- 21. 彭小兵. 公益慈善事业管理[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8.
- 22. 沈贵鹏. 公益教育: 一个亟待拓展的领域[J]. 思想理论教育, 2013(20): 21-25.
- 23. 蔡辰梅, 杨玉帝, 朱磊. 让公益心成为生命基因[J]. 河北教育: 德育版, 2015(2): 7-9.
- 24. 胡瑜, 郭仁露, 范玲霞. 青少年学生公益心内隐观研究[J]. 心理科学, 2019, 42(1): 202-208.
- 25. Penner, F. (1998) Dispositional and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Volunteer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4, 525-537.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4.2.525
- 26. Rushton, P. (1975) Generosity in Children: Immediate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Modeling, Preaching, and Moral Judg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 459-466. https://doi.org/10.1037/h0076466
- 27. 钟华, 郭永玉. 利他人格研究述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6(1): 68-73+80.
- 28. 胡瑜, 刘明媚, 王茹新. 公益行为的社会心理学意义: 概念与分类[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23(1): 21-26.
- 29. 倪霞玲, 寇彧. 大学生亲社会人格结构与特点的初步研究[C]//中国心理学会. 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 446.
- 30. 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M]. 第3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3.
- 31. Trivers, R.L. (1971) 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al Altruism.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46, 35-57. https://doi.org/10.1086/406755
- 32. 陶行知. 陶行知自述[M].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3: 175.
- 33. 朱志仁, 徐志辉.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简明教程[M]. 第2版.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77-110.
- 34.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Dover, Mineola. https://doi.org/10.1037/10538-000
- 35. Brown, J.S. and Duguid, P. (1998) Organizing Knowledg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 90-111. https://doi.org/10.2307/41165945
- 36. Coopersmith, S. (1967) Coopersmith Self-Esteem Inventory Form A. Self-Esteem Institute, Portland.
- 37. Cooley, C.H. (1902) The Looking-Glass Self. The O’Brien Press, Dublin, 126-128. https://doi.org/10.32376/3f8575cb.73d69f51
- 38. Blumer, H. (1969)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ondon.
- 39. 刘少杰. 国外社会学理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13-114.
- 40. 龚晓洁.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 54-56.
- 41. 黄煜锋, 雷雳. 初中生心理学[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229-230.
- 42. Crain, R.M. (1995) The Influence of Age, Race, and Gender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Multidimensional Self-Concept. In: Bracken, B.A., Ed., Handbook of Self-Concept: Developmental, Social,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John Wiley & Sons, Hoboken, 395-420.
- 43. Josephs, R., Markus, A., et al. (1992) Gender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63, 391-402.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63.3.391
- 44. 钱铭怡, 肖广兰. 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 心理科学, 1998, 21(6): 553-555.
- 45. 孟欢欢.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宽恕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 46. 魏运华. 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2): 12-16.
- 47. 刘明. 高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学业, 人际成败归因方式关系研究[J]. 心理科学, 1998, 21(3): 281-282.
- 48. 曹杏田, 王安, 程跃文. 同伴接纳在青少年自尊与手机自拍效用关系中的中介作用[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5(3): 38-43.
- 49. 胡瑜, 张帝, 徐淑慧. 青少年公益的影响因素及其社会功能分析——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实证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 40(8): 218-225.
- 50. 皮迪倩.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压力的关系: 自尊的中介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20.
- 51. 刘振霞.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利他行为的关系[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