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08  No. 06 ( 2019 ), Article ID: 31071 , 7 pages
10.12677/ASS.2019.86153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engren Village in Xiachayu Town, Chayu County, Tibet

Qi Yu1,2, Yuhong Hua2

1Cultural Service Center, Xiachayu Town People’s Government of Chayu County in Tibet, Nyingchi Tibet

2Xiachayu Town People’s Government of Chayu County in Tibet, Nyingchi Tibet

Received: Jun. 7th, 2019; accepted: Jun. 21st, 2019; published: Jun. 28th, 2019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stribution and origin of the Dengren people,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Dengren villag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place of residence, folk customs, modern developm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deas, mainly to let you further understand the Dengren people, understand the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ngren people, which provide reliabl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f pedestrians in the future.

Keywords:Dengren People, Cultural, Development

西藏察隅县下察隅镇僜人村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余奇1,2,华玉红2

1西藏察隅县下察隅镇人民政府文化服务中心,西藏 林芝

2西藏察隅县下察隅镇人民政府,西藏 林芝

收稿日期:2019年6月7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21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28日

摘 要

本文从僜人分布与族群由来、僜人村概况、居住地自然环境、民俗风情、近现代发展状况和今后发展思路等方面进行论述,主要是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僜人、了解僜人的文化及发展情况,为今后僜人方面的系统研究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僜人,文化,发展情况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目前,我国学者尚未对僜人的发展现状开展过研究。只有个别学者对僜人的生存状况进行过少量报道 [1]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更好地促进僜人村的经济发展工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决策提供较为翔实的资料,为后来学者进一步开展人类学、民族学等研究提供最新的数据。

2 僜人分布与族群由来

僜人,又称僜巴,一个有待于国家正式承认为民族的部族。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部林芝市察隅县,聚居于察隅河及其西支流贡日嘎布曲流域 [2] [3] ,总人数两万余人。但居住在我国实际控制线以北,察隅贡日嘎布曲到察隅河沙玛一带,上、下察隅两个镇9个自然村(沙琼、嘎腰、夏尼、新村、自更、京都、 体育、格拥、迟巴)的人总数仅2000余人 [4] 。

僜人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无文字,通用藏语。分属“达让”和“格曼”两个语种。讲达让话的人自称“达让”,讲格曼话的人自称“格曼”。在察隅一些地区中,通用达让话。由于达让话里“美登”是穷人的意思,是与“莫北”即富人相对的称呼,因而汉语统称他们为“僜人”,又由于是族称,所以现在又把登写作“僜”。藏语中“巴”为“人”之意,故又有“僜巴”之称 [1] [4] 。

3. 下察隅镇僜人村概况

3.1. 下察隅镇概况

下察隅镇位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的南部,东与竹瓦根镇相邻,西北与上察隅镇相连,东南与缅甸相接,西南与印度接壤。全镇总面积5189.92平方千米,境内最高海拔5144米,最低海拔约600米,平均海拔约1600米。镇政府驻地洞冲位于北纬28˚30',东经97˚1',距察隅县城65千米,距上察隅镇45千米 [4] 。

2018年,下察隅镇辖扎巴、共同、自更、塔林、巴安通、新村、夏尼、嘎堆嘎美、沙琼、京都、塔玛、嘎腰、宗古、竹尼、日玛、拉丁、布巴、松古、沙玛和卡地等20个行政村,24个自然组,总户数1343户,人口5640人,主要居住藏、僜人、汉三个民族。经济以农业为主,是察隅县的粮食主产区,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花生等。近年来,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主要有猕猴桃、石榴、茶叶等。

3.2. 僜人村概况

下察隅镇僜人村有6个,分别为沙琼村、夏尼村、嘎腰村、自更村、新村和京都村,有331户1340人;耕地面积2308.85亩(旱地1178.95亩,水田1129.9亩)。根据2018年下察隅镇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僜人村人均纯收入14,237.56元,人均现金收入11,674.8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和国家政策性补贴。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青稞、花生等。“十二五”至今,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不足2300元提高到2018年的14,237.56元,6个僜人村人均纯收入增长超过500%。

4. 僜人居住地的自然环境

下察隅镇僜人村庄大多坐落在高山峻岭台地上,受印度洋气候的影响,终年气候温和,阳光充沛,雨量充足,四季不明显,平均海拔1400~1600米,年平均气温在12℃~14℃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在720.3~987.2 mm之间,无霜期长达330 d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优越的气候条件为下察隅动植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自然资源众多,特产丰富,盛产水稻,因此,素有“西藏江南”之美誉。全镇森林覆盖率高,整个镇区森林覆盖面积达65%以上,木材蓄积量大,质量好,保护区和非保护区的动植物种类和林下资源丰富。已知名的菌类、中药材多达几十种,群众经常采集出售的有虫草、天麻、贝母、三七、黄连、七叶一支花等;森林中的动物多达100余种。

5. 僜人民俗风情

5.1. 节日文化

以前僜人无固定节日,也无“过年”的观念。近年来,在僜人中普遍流行过春节、藏历新年和“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5.2. 服饰文化

僜人服装及装饰起初使用树叶、兽皮等物遮体 [4] 。随着发展,传统的僜人衣服由自产自用的麻织品制作而成,也有少量衣服为棉织品。僜人男士上衣是对襟无领无扣的长坎肩(长及膝部),有的穿白衬衣或小背心。有的披一条披肩,从胸前交叉披向腰后,白天可御寒,夜晚可覆盖。颈上一般戴银质项圈或兽骨。成年男子留长发,头顶系结,用布带缠头,布带分白色和黑色,青年男子用白色布带缠头,年长者用黑色布带缠头。左肩斜挎砍刀,右肩斜挎装烟杆的挎包。

僜人妇女的上衣短而瘦小,以黑色为主加彩色条纹图案。下身着长至脚踝的筒裙,筒裙分两层,用布带扎结。头饰挽发髻盘于头顶,发髻上插上雕花银簪。胸前常佩带三种形状不同的饰物:一种为形似灯笼的“八纹得刚”,代表吉祥;一种叫“阿仍”,是由多根细环绕在一起的银圈;还有一种是银元,凿洞串联挂在胸前。僜人妇女历来把银饰视为高贵、富有和华丽的装饰品,普遍喜欢外形粗大,做工精巧的纯银手镯。

僜人无论男女均佩戴比较大的耳环,出门喜欢挎一个有各种精美图的棉织挎包,挎包带上有序地编织着凿出洞的银币。

5.3. 僜人婚俗

5.3.1. 一夫多妻制

解放前,僜人的婚姻主要是父权制下的一夫一妻制,也有相当数量的一夫多妻,没有一妻多夫的现象 [4] 。形成一夫多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家庭富裕,为了显示财富和名望,扩大自家的实力,买两三个或更多的妻子;另一种是丈夫死后,通行同姓转房,即转嫁给丈夫的兄弟或侄儿,甚至可以转嫁给丈夫其他妻子的儿子,但不准转嫁给叔、伯长辈。僜人同姓之间禁止通婚。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僜人思想观念的转变,一夫多妻制逐渐在僜人中间消失。

5.3.2. 嘎贝亚梅

“嘎贝亚梅”是僜语“达让”话的音译,在“格曼”话里叫做“各帕瑞总” [4] 。僜人专门的说媒人或调解人,一般由德高望重的人来充当。

5.4. 饮食文化

【手抓饭】是僜人节庆或招待客人时的传统美食。制作方法为:用自产的谷米和上切碎的鸡内脏,辅以姜、葱等作料闷熟后,用手捏成团盛在盘子里,并配上几块香喷喷的鸡块。

【举办“德亚”】家境富有的僜人为了夸耀自己的实力,提高在村人中的威望,往往会举办“德亚”活动,即大量宰杀牲畜,请远近亲友食用。一般情况下,举办一场“德亚”需要准备数年,在积蓄了一定数量的牛、猪、鸡、粮食后,便请巫师确定日期,邀亲朋好友赴宴。宰杀或猎取的牛头悬挂在住房第一间的走廊上,作为活动的纪念和财富的象征长久留存。

5.5. 民间传说

【僜人的好记性】很久以前,僜人的子孙跟藏族的子孙一起学习、劳动、玩耍,但是僜人的子孙怎么也学不进去,久而久之,他们灰心了,一气之下把书吃进了肚子。不过,他们在玩耍、劳动时培养了好记性,不管什么事情,时间多么长,都能记得清清楚楚,绝不会有差错,真是有一失必有一得。

【四兄弟】相传,僜人和汉族、藏族、珞巴族曾经是一个祖先,是一个妈妈生的,他们小时候经常在一起劳动、学习、玩耍。有一天妈妈把他们叫到一起,让每个人讲述自己学到的本事。汉族大哥说,我学会了种田、纺纱织布和铸造本领。藏族哥哥说,我不仅掌握了汉族哥哥所学的技能,还学会了养牛、养羊。珞巴和僜人两个小弟弟说,“妈妈,我俩除了尽心学射飞禽走兽技能外,其他什么也没有学会”。妈妈听完孩子们各自的讲述后说,“你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了,应该学会自立,依靠自己掌握的本领自食其力”。听了妈妈的话,四个兄弟便分头出发了,汉族哥哥去了平原,藏族哥哥去了高原,珞巴族和僜人两个弟弟进入了森林。

5.6. 生活习俗

【抽烟习俗】僜人男男女女都喜欢抽烟,烟是自种自制的叶子烟,烟袋有银制的,也有用竹子、木头做的。

【请客习俗】僜人很讲究情面,很重视“礼尚往来”。如果别人或朋友请他吃过饭,他下次一定会以更高规格的形式返请,如果返请不了,则视为一种耻辱。僜人请客只招待与自己要好的朋友,不认识或跟随朋友一起去的生人前去,在招待时会区别对待,一般会在客人面前摆上吃不完的肉,斟上喝不尽的黄酒,而对生人则不加理睬,弄得生人十分尴尬。僜人请客是做了认真准备的,只要请到了就必须按时到,失约被认为看不起他们。

5.7. 生育习俗

妇女在怀孕期间要请巫师来送鬼。内容是祈祷吉祥顺利,祝福生下的孩子聪明漂亮、不聋不哑、不瞎不傻。如孕妇还在娘家,丈夫就得准备一头猪两只鸡送给岳父。妇女临产时,不论气候如何都得走出门外找不易被人看到的地方生育。僜人没有专门接生的产婆,一般由有助产经验的长者接生,或请邻近的妇女帮忙,更多的时间是产妇自己接生。

【女人生孩子、男人坐月子】僜人妇女生育期间主要吃苦荞糊糊,男人则杀猪宰鸡大补身子,这种生育习惯被形容为“女人生孩子、男人坐月子”。僜人认为男人不坐月子会影响后代成长,特别是生了男孩后,丈夫更要好好补身子。传统习俗认为女方嫁过来以后,生的女孩多,说明会给男方家带来财运,男方家要给女方家赠送物品;如果生的男孩多,则是女方家给男方家财物。

5.8. 宗教文化

【鬼魂崇拜】僜人信鬼,因而敬鬼不敬神。在僜人的意识中,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相应的“鬼”,都会给人带来灾害,人们患的各种疾病和自然界发生的各类灾害都是鬼作祟的结果。同时,认为人死了会变成鬼脱离肉体而继续存在。鬼魂有自己的世界和需求欲望,鬼魂要达到自己的要求,就得危害人类,人类别无选择,只有用各种办法送鬼,禳灾除害,特别是每遇疾病、丧葬、生育时,僜人便会停止劳动,举行杀牲送鬼活动,以此求得平安幸福。

【送鬼的嘎护】僜人的送鬼或祭祀活动分大中小和一般四种,大型的祭祀活动叫“德阿”,人死后举行的丧葬活动叫“达洛”,对病人驱魔或者对家人祈祷求平安叫“卡雷”,为全村人或者全家人祈福叫“可莱哈绕”。“嘎护”为僜人专门主持送鬼或祭祀仪式的人,举行仪式时须杀牛宰猪,宰杀头数由“嘎护”说了算。事实上,宰杀头数的多少取决于家人对嘎护招待的满意程度,如果嘎护满意,花费就少,如果不满意,就会花很多的冤枉钱。所以,对僜人来讲,对嘎护的招待是一件极伤脑筋的大事。

【死者灵魂入土地】僜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是升天而是入地,因为五谷六畜是从地上生长的,灵魂入了地,死者才可以和生前一样享受,所以僜人在死者灵坛里架设的梯子也是倒着的;天是空的,什么东西都没有,死者的灵魂如果跑到天上,会吃不到饭,穿不上衣,将被饿死冻死。

5.9. 丧葬习俗

僜人丧葬习俗十分独特,原为屈肢土葬,后来实行火葬。一种是人死后,将尸体曲肢成胎儿状,用竹席或衣服包扎紧,在离住房不远处搭建一小棚停灵四至五夜,经巫师念经后抬至荒地火化,两天后掩埋骨灰。另一种是将尸体曲肢装进树槽,挖坑掩埋。葬时,将死者身上系的绳子引出地面,一年后,死者家属到墓地拉动绳子,若绳子松动,即死者离去,若绳子很紧,则重新挖出尸体,火化埋葬。

近年来,僜人又由火葬改为土葬,用木板钉成棺埋入土中,地表没有坟堆。丧葬期间,全村停止劳动,悼念死者。死者家要杀猪、鸡和准备酒招待送葬的人,异常肃穆。

5.10. 日常禁忌

僜人妇女在怀孕期间,丈夫不能吃刺杀的动物,只能吃砍杀的,否则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妇女生小孩后,要在房门外插上树枝和草茎,外人不得进入,全村人停止劳动一天,过四五天后再停止劳动一天。村里人死后,忌讳再提死者名字,否则,被认为是对死者的不敬。一定时间内同姓的人必须停止劳动以示对死者的悼念。

6. 近现代发展状况

6.1. 僜人近代历史

西藏解放前,僜人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房屋以树枝、树叶、干草、兽皮等搭建,十分简陋。生产工具也非常落后,主要有刀、箭、镖、木棍等。农业实行刀耕火种,粮食产量低,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时间靠采集野菜、野果和打猎为生。西藏解放时,僜人仍处于原始社会家族制末期。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世居原始森林的僜人,尚未形成阶级分化的状况,等级观念、私有观念、以及各种道德理念亦不十分明显。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僜人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当地群众和驻军的帮助下,僜人走出了深山老林,迁居到河谷台地,开始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僜人虽未被列入56个民族当中,但西藏各族人民群众都把僜人当作平等的民族来对待。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僜人的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均得到飞速发展。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党和政府各项政策下帮助下,在僜人群众共同努力奋斗下,僜人群众正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迈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

6.2. 僜人目前发展现状

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除去1963~1965年)到2016“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这六十年间,我镇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僜人村在经济以及民生方面取得成绩瞩目。

6.2.1. 僜人村经济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从2011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300元提高到2018年人均纯收入14,237.56元,“十二五”至今,6个僜人村人均纯收入增长超过350%。下察隅镇积极抓住“兴边富民”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项目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级项目。近几年,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沙琼、新村、夏尼三个僜人文化村,打造旅游线路,建设1700米沙琼村芭蕉林生态观光旅游道、沙琼村僜人宾馆、新村僜人文化陈列馆和夏尼村猕猴桃基地。实现了吃、住、游一体化。游客从2008年的几百人增长至2018年的2000人左右,增加了内地游客对僜人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增长了群众的现金收入。截至目前,已建成沙琼村僜人部落旅游风景区(其中包括5个僜人家庭旅馆)、新村僜人文化陈列馆二处旅游景区及僜人特色手抓饭饮食。

6.2.2. 僜人村民生发展情况

一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房屋改造率达到95%,6个村的排水系统均已完工,道路两旁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每个村都已建成垃圾处理池、配备垃圾转运车1辆、垃圾桶若干,通电户达到100%,目前僜人村也已实现自来水入户,人畜饮水问题得到解决;村文化室建设功能齐全,并配备多功能活动厅(教育培训、文艺排练、综合展示、召开会议)、农家书屋及室外活动场地(篮球场、健身器材、对外宣传公示栏等)等配套设施。

二是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下察隅镇6个僜人村均建有村医务室,共有村医9名,保证每个村至少有1名村医,药物均由镇卫生院统一进行调配,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农牧区医疗制度日趋完善,为农牧民群众提供更多实惠和便利。

三是教育工作不断推进。6个僜人村与镇政府签订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控辍保学”目标责任。截止到2018年,6个僜人村共有学生341人,其中大学生42人、高中生66人、初中生87人、小学生14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均享受国家义务教育政策和“三包”政策。

7. 僜人村今后发展思路

一是大力发展僜人特色旅游。借助僜人产业特有的民情风俗以及近几年僜人风情在区内外的知名度,重点打造僜人旅游品牌 [5] ,借助特有优势搞创收。

二是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围绕僜人经济发展战略,结合我镇的地理环境,大力扶持鸡爪谷、猕猴桃和僜香鸡等特色种养殖业,实施规模种养殖,创建绿色安全可靠品牌,推进我镇僜人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传承保护和开发僜人特有手工艺品。主要重点是开发发展僜人服饰、僜刀、挎包、精致小银饰品等,多渠道促群众增收。同时加大对特有的民俗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如沙琼村一组本央老奶奶有织造僜人服饰的手艺,她本人年纪已大,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对之不感兴趣,导致目前还未找到传承人,她坦言,不希望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失传。

8. 结论

本文从僜人分布与族群由来、僜人村概况、居住地自然环境、民俗风情、近现代发展状况和今后发展思路等方面进行论述,主要是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僜人、了解僜人的文化及发展情况。我们知道,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生活在西藏西南边疆的僜人,在党和共和国的阳光照耀下,正在一步步地从黑暗和贫穷中走向光明和富裕。特别在“十二五”以来,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僜人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下察隅镇僜人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文章引用

余 奇,华玉红. 西藏察隅县下察隅镇僜人村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engren Village in Xiachayu Town, Chayu County, Tibet[J].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08(06): 1106-111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9.86153

参考文献

  1. 1. 王健, 武军. 察隅僜人生存状态考察报告[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2(4): 11-15.

  2. 2. 杨圣敏. 中国民族志[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3.

  3. 3. 黄光学. 中国的民族识别[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5.

  4. 4. 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察隅县志[M]. 北京: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8.

  5. 5. 焦红, 吴金岷. 西藏察隅县沙琼村僜人文化生态旅游规划探讨[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1(4): 41-4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