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9  No. 05 ( 2021 ), Article ID: 46153 , 6 pages
10.12677/ML.2021.95185

中文科技文本动词英译技巧

陈薇1,邹雅丽2

1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2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收稿日期:2021年9月22日;录用日期:2021年10月21日;发布日期:2021年10月29日

摘要

汉英隶属两种不同语系,语言特征乃至使用必然差异巨大。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是静态语势,英语与之相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意识到语言间的差异,尽可能向英语表述习惯靠拢,实现理解层面对等。本文受到科技英语文体特征中名词化现象的启发,在分析两种语言动词表现形式差异的基础上,尝试对中文科技文本英译过程中汉语动词的英译策略加以总结。

关键词

动词,中文科技文本,英译策略

The C-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Verbs in Chinese Scientific Texts

Wei Chen1, Yali Zou2

1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Henan

2Foreign Language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Received: Sep. 22nd, 2021; accepted: Oct. 21st, 2021; published: Oct. 29th, 2021

ABSTRACT

Chinese and English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language families, so the us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wo languages certainly differ a lot. Chinese emphasizes parataxis while English pays more attention to hypotaxis. Chinese tends to be a language in dynamics while English in static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alize thes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when translators are doing this job, in a way to conform to the features of English, and to the largest extent, achieve equivalence in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inspired by the phenomenon of nominalization in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for scientific tests, will attempt to summariz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verbs when translating Chinese scientific texts during the C-E translating process in terms of the disparity when using them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Keywords:Verbs, Scientific Tex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近年,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在我国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伴随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国科技文献外译不仅是彰显国家实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更是推动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前进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科技文献的英译工作举足轻重。许多译者总结了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方梦之、范武邱在《科技翻译教程》中提出,专用科技文本的文体特征包括语义客观、用词正式、结构严密和程序化,其语义客观体现在语义结构显性化,非人称化和名词化 [1]。其次,作为一种静态语言,汉语的动词表现远不如作为动态语言的英语活跃,其表现形式也十分匮乏。上述这些基本的语言差异以及科技文本的专有特征无疑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略的要素。

2. 汉英动词语用差异

语言不仅是信息传递工具,更是文化载体,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一种孤立语,不同于印欧语系中具有很多曲折变化的语言。可以说,汉语词汇自身仅一种形式,缺少复数、词性、词格、时态等变化。尽管汉语动词无论是数量还是形式都不如英语丰富,但在具体使用中却能够灵活变动,充当各种成分,还常常形成诸如连动式这样英语缺少的相应表达形式 [2],如“坐飞机去北京”一例中“坐”体现了“去”的方式,而“去”则体现了“坐”的方向或目的。正如现代翻译家林同济先生所说,“汉语造句的基本倾向是大量集结动词,根据实际上或逻辑上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动词在句子中的先后位置,甚至尽量省略关系词以达到集中和突出动词的效果。”

英语属印欧语系,其辞汇结构特点表现为单词加上特定词缀后,转移为另一词性。以“employ”为例,其意为“雇佣”,加上尾缀“ment”后则变成一个抽象名词,意为“就业”;加上“able”后则成了一个形容词,意为“可雇佣的”。总体而言,其词义内涵仍未偏离“雇佣”这一核心。故此,在英语写作中常常会出现词类转换的现象。此外,英语是一种典型的“形合”语言,注重语法结构外形的完整,句子谓语只能由动词充当,使用承接词较多,使句子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英语句子中动词使用较少,除了对连续发生的动作有时采用并列谓语动词表示外,通常更倾向于一个句子只用一个主要动词,而用非谓语动词、形容词、介词等从静态词汇来表达其他动作或状态 [3]。如一款药品的说明书中写道“本产品有助于减肥”,将其翻译成英文则为“This product works for weight loss”。中文句中出现两个动词“有助于”和“减”,但英语译文中仅用一个动词“work”。这样既符合英语思维方式,又符合科技英语简洁明了的文体特征。

3. 科技文本英译中汉语动词的翻译策略

3.1. 动词转为名词

英语中众多名词通过动词派生得来,构成抽象名词。此类名词仍具源动词的含义,亦可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这为减少英语中动词的使用,满足其“形合”、“静态”的特点提供了极大便利,且十分符合专业科技文体的整体概念。常见的抽象名词后缀有“-ability”“-ity”“-ness”“-ion”“-ation” “-ment”“-ure”等等。

例1. 当然,这种做法只有在配备了轨道水槽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This practice is only made possible, of course, by the provision of track water-troughs.

中文原句“在配备了轨道水槽的条件下”属于句子的条件状语,且未提及“配备”的主语,英文译文“by the provision of track water-troughs”作为一个整体位于主句之后,减少了动词使用,使整个句子结构紧凑,主次分明。

例2. 如长时间暴露在外,物品会迅速变质。

Prolonged exposure will lead to quick deterioration.

句中,抽象名词exposure和deterioration的运用,灵活地将中文复合句转换为英文简单句,同时又体现“物品”这个模糊主语的参与和“暴露”、“变质”的动态过程,具双重意义。

3.2. 动词转为非谓语动词

英语的非谓语动词包括动名词、不定式、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四类,动名词在句中可作主宾表成分,而不定式和分词可充当定语、状语、补语等。非谓语动词基本涵盖英语句子的所有成分,应用性极强 [4]。此外,非谓语动词还能与各类附加成分组合,以表达精细复杂的思想,使行文严谨、精确。

例3. 同机车转向架一样,客车转向架也是四轮或六轮的卡车,利用枢轴支承车厢的端部,使之可以自由转动。

As with the locomotive bogie, the coach bogie is a four-wheel or six-wheel truck, supporting the coach-end through the medium of a pivot, and with freedom to swing.

中文原句给客车转向架下了一个详细定义,“利用枢轴支承车厢的端部”被译为“supporting the coach-end through the medium of a pivot”,将具体行为抽象化,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概念,译文读起来简明精确。

例4. 它由压缩空气操纵,撑出来高于编组轨道,而且紧靠着转动的车轮。

It is a machine operated by compressed air which reaches above the rails of the classification tracks and pressing against the sides of the turning car wheels.

句子中“由……操纵”和“紧靠”是并列谓语,均体现主语“它”的性能特征。通过中文可以看出“它”是一台机器,而译文中首先进行定义“It is a machine”。再用过去分词“operated”和现在分词“pressing”作定语修饰“machine”,体现科技文体“不带人称、时间和语气特征”的特点。

3.3. 动词转为介词或介词短语

介词在英文中属“虚词”,也可纳入“功能词”范畴。此类词汇本身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在语用实践中,由于一些介词具有方向性和动态感,它们往往可以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进展状态或所及程度等,起到了动词的语用作用 [5]。故此,在中文科技文本英译过程中,将有些汉语动词转译为英语介词,译文虽长,但结构紧凑,重点突出,符合科技文体“结构严密”的特点。

例5. 该网络服务主要向全球从事化学、塑料及相关工业的专业电子商务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The online service delivers substantially more value to our global audience of e-business professionals in the chemical, plastics and allied industries.

原句中“从事化学、塑料及相关工业的”属于句子中的定语部分,修饰“专业电子商务用户”,如果使用定语从句“who work in the chemical, plastics and allied industries”,则将这个定语部分放在了次要信息源上。但该信息在原句中意思很核心,因此译文中使用介词“in”很好地突出了句子的重点。

例6. 载重24万吨的油轮及15万吨的OBO货轮等大型船舶的设计,如既要节约生产成本又要不降低船舶效率,就需要结构简单化、标准化。

Design of ships such as a 240,000 dwt tanker and a 150,000 dwt OBO carrier to facilitate economic production without loss of ship efficiency involves simplific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节约生产成本”和“不降低船舶效率”属于并列成分,都是原句中的条件状语,且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英语译文中通过“without loss of”这个介词短语,将两个条件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两个条件同等的重要性,使译文变得更加紧凑。

3.4. 动词转为形容词

在英译汉时,英语中一些表示知觉、情感、欲望等心理状态的形容词,同连系动词构成复合谓语时,可以将形容词转译成动词。反之亦然,汉语中该类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也可以转译为英语中“be + adj. + 介词短语或从句”结构。因为在英语语用中,此类结构含有一定程度的动词意义。相比较而言,汉语常从动态角度来表达某些静态情况,而在英语中情况恰好相反 [6]。因此在汉译英过程中,通常将汉语中的动态句转译为英语中的静态句,这样可以使译文更加地道,更有利于英语母语者理解句意。

例7. 与蒸汽机车不同的是,电力机车不依赖驱动和点火能力,也不依赖所用燃料的质量。

The electric locomotive is not dependent, like its steam counterpart, on the competence of driving and firing or the quality of the fuel burned.

“依赖”属于描述心理状态类的动词之一,动态感很强。一般来说,有生命的物体才会有依赖性。句子中“依赖”的主语为“电力机车”,不具有生命特征,因此用动词“依赖”有使用拟人修辞之感。在英文译文中,动词“依赖”被形容词“dependent”代替,去除了原文的动态感,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的状况,更加符合英语语言的特征。

例8. 按照故障保险设计的飞机的结构部件,只要其疲劳断裂不至于频繁发生以危及飞机安全,缩短其使用寿命,或因维修过多降低其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那么偶尔的疲劳断裂是完全允许的。

Fatigue failure of structural components of an aircraft of fail-safe design is quite acceptable, provided it does not occur often enough to endanger the aircraft, reduce its service life, or reduce its utilization and economy by excessive maintenance.

原句中“允许”表被动含义。如果译为“is accepted”,其表达的是某一次具体动作。而译文中的“acceptable”,将具体的动作转换成了一种通常的状态,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动态语势向静态语势的转变。

3.5. 动词转为副词

英语语法指出,副词指在句子中表示行为或状态特征的词汇,分为形容词形副词和-ly形副词。形容词形副词倾向于表静态意义,突出“感觉、状态、结果”;-ly形副词倾向于表动态意义,强调“方式、方法”。故此,在汉译英中,可用-ly形副词来代替汉语中的动词,以减少英文译文中动词的使用,达到“形合”效果。

例9. 不可否认,时间相干性这个术语似乎意味着一种只属于时间的效应。

Admittedly, the term temporal coherence seems to imply an effect which is exclusively temporal.

原句中“不可否认”后面的内容都属于“不可否认”的宾语,是句子的主干意思。如果在英文译文中翻译成宾语从句,则原句主干变成了译文中的从属句,主次颠倒。用“admittedly”这个副词代替动词,放在主句前单独做状语成分,则能避免这个问题。后半句中“只属于时间的”作“效应”的定语,是表示状态和属性的修饰成分。译文中用-ly形副词加形容词整体构成表语,既减少了动词使用,同时仍可表现出“效应”的状态和属性,符合英语行文特点。

例10. 瓦特是一个很小的功率单位,因此我们就改用千瓦代之。

The watt is a small unit of power, so we use the kilowatt instead.

原句中“代”表示代替,是动词性。译文中并没有使用“to replace it”来对这个动词进行处理,而是用“instead”这个副词,意为“作为代替”。从意思上来看完全对应,而且使整个句子简洁不冗余,符合科技文体“准确清晰”的特点。

3.6. 动词被省略

语言学家马丁内曾提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尽量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语言单位来传达较多的信息。尽管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省略现象,基于意合与形合的差别,汉语更倾向于原词重复,而英语更倾向于用省略。尤其在某些科技文体中,出于篇幅考虑,省略相同动词的现象更加常见。

例11. 米是长度的标准,而克是重量的标准。

The meter is the standard for length, and the gram for weight.

例12. 空气阻力的影响在第15章讨论,而加速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则在第17章讨论。

The effect of air resistance is discussed in Chapter 15, and the decrease in acceleration with the increase in altitude in Chapter 17.

例13. 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标准,而仅仅需要一个数字习惯。

In this case, no standard is needed, but only a numerical convention.

上面三个例句中,后半句重复的动词均被省略,整个句子仍然保持对称,且意思明确。除满足了英语形合的要求意外,也使句子简洁清晰。

4. 结语

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语言本身的语用特点和表达形式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为一种静态语言,汉语重“意合”,动词数量偏少,形态匮乏。而英语是动态语言,重“形合”,句子多以单谓语为核心 [7]。科技文本作为一种文体类型,也有其自身的文体特点。本文基于语言基本差距所提出的六种翻译技巧虽然不能涵盖所有中文科技文本英译的情况,但也基本涉及了大多数翻译问题,为中国的科技文本“走出去”,推动中国与英语世界的科技交流提供助力。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21年中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合作驱动下翻译项目管理人才仿真培养体系构建”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陈 薇,邹雅丽. 中文科技文本动词英译技巧
The C-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Verbs in Chinese Scientific Texts[J]. 现代语言学, 2021, 09(05): 1357-136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5185

参考文献

  1. 1. 方梦之, 范武邱. 科技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2. 2. 何清强, 王文斌. 时间性特质与空间性特质——英汉名动关系多视角探析[J]. 现代外语, 2016(4): 68-71.

  3. 3. 刘宓庆. 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4. 4. 王建国, 何自然. 重过程, 还是重结果?——译者的母语对英语文本的影响[J]. 上海翻译, 2014(2): 89-92.

  5. 5. 许钧. 论翻译的层次[M]//杨自俭, 刘学云. 翻译新论.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

  6. 6. 张培基.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7. 7. 张思洁, 张柏然. 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维反思[J]. 中国翻译, 2001(7): 56-6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