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3177 , 7 pages
10.12677/ML.2022.106187

正式体动宾式带宾语现象与句法分析

吴睿瑄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收稿日期:2022年5月12日;录用日期:2022年6月23日;发布日期:2022年6月30日

摘要

现代汉语中一些正式体动宾式现在可以带宾语,并且数量在持续增多。[动宾式 + 宾语]结构的出现,是汉语里一类特殊的现象。本文以新出现的[动宾式 + 宾语]这一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首先分析新出现的带宾语的动宾式的特点,再从语体语法视角分析[动宾式 + 宾语]这一结构的正式程度,最后从轻动词句法理论对动宾式带宾语这一句法结构背后的规律进行解释。新出现的动宾式在搭配上有众多特点,这与它的正式性和泛时空性有关,属于正式体语法范畴。在句法结构上,由于轻动词无语音实现,触发句子成分的“移位”,从而使得动宾式可以带宾语。这个构造自身的众多特点及正式度,是[动宾式 + 宾语]结构得以广泛使用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动宾式,轻动词,语体语法

The Phenomenon and Syntactic Analysis of Formal Verb-Abject Tense with Object

Ruixuan Wu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May 12th, 2022; accepted: Jun. 23rd, 2022; published: Jun. 30th, 2022

ABSTRACT

Some formal verb-object forms in modern Chinese can now carry an object, and the number of them continues to increase. The emergence of [verb-object + object] structure is a special kind of phenomenon in Chinese.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light verb syntactic theory to explain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verb-object + object]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It is a construction that allows the verb-object tense to carry the object by triggering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sentence constituents with unaccented light verbs. The many features and formality of this construction are the reasons why the [verb-object + object] construction is widely used.

Keywords:Verb-Object, Light Verb, Stylistic Grammar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动宾词 + 宾语”的用法是现代汉语中一类特有的语言现象,按现代汉语句法,这种动宾词都构成不及物动词,通常不应该再跟宾语。“动词后边应该带目的位者,我们叫它及物动词;动词后边应该不带目的位者,我们叫它未及物动词” [1]。但是近年来我们会在新闻、报刊的标题中经常看到

(1)“先锋与兼容——对话《山花》主编李寂荡”(人民日报2016-05-17)

(2)“嫦娥四号明年有望登陆月球”(人民日报2017-06-07)

(3)退休后适当工作有益身心健康(新华网2009-10-17)

(4)国民党处分违纪参选党员(新华网2009-10-09)

(5)出身新闻世家孪生姐妹结婚新郎也酷似双胞胎(南京晨报2009-09-27)

(6)千年佛像首次露面北京恭王府文物特展(新华网2009-08-08)

(7)山东省动员三类毕业生参军(齐鲁晚报2009-10-04)等诸如此类动宾词带宾语用法。

自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已经开展了对这一现象的讨论,最早展开讨论的是杨伯峻先生(1982) [2],他在《古汉语中之罕见语法现象》一文中列举出了《史记》中的5个动宾式带宾语的句式。此文发表后便引起了学术界对动宾式带宾语的关注。1997年邢公畹先生的《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动宾式动词 + 宾语》一文使学界对汉语中动宾式带宾语现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关于动宾式带宾语现象的合法问题,汪惠迪(1997)对比中外媒体中涌现的动宾式带宾语现象大量涌现,认为应当寻找动宾式带宾语的规律 [3],刘大为(1998)也认为动宾式动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带宾语 [4]。关于动宾式带宾语现象的来源问题,一派认为是由古代汉语沿用而来(刁晏斌,1998;冯胜利,2005) [5] [6],另一派观点认为是受外来语言的影响(汪惠迪,1997;丁喜霞,1998) [2] [7]。关于动宾式带宾语现象的规律,高更生(1998)从动词能否扩展总结出三条搭配规律 [8],刘大为(1998)从语义角度分析,认为动宾式具有一定的语义要求才可以带宾语 [3]。刘云、李晋霞(1998)讲宾语的语义分为十一类,通过语义指向的考察探讨动宾式带宾语现象 [9]。

纵观前人的研究,从历时角度上做到了探源,从共时角度上进行了各语言之间的对比。但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已有的研究中对于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现象的规律大都集中在语义研究上,从宾语的予以类型判断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成因,或是概括出可以带宾语的动宾式动词的特点,鲜少有研究将视角转化为动宾式带宾语整体的句法分析上。割裂地分析动宾式或是宾语的特点都很难回答是何种动因促发了这种句法形式。本文基于轻动词句法理论对动宾式带宾语现象进行句法分析,将动宾式带宾语现象归为不带音的轻动词促发句法移位,从而可以使不带宾的动宾式带宾语。

2.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语料来源

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不局限于已经词汇化完成的动宾式动词,同时还包括正在词汇化进程中的动宾式短语以及汉语中特殊的离合词。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双音节动宾式为研究对象,一共包括三种类型:动宾式动词、动宾式短语和动宾式离合词,在本文中统称为“动宾式”。

2.2. 语料来源

本研究以bcc语料库中的报刊、文学语料为主,网络、对话等多领域为辅,观察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出现环境。动宾式带宾语现象大量出现于新闻报刊的标题及篇章中,因此本研究中的语料也从《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新华网等媒体报刊中选取。

3. 理论基础

3.1. 语体语法理论

七十年代以来,学界开始探讨语法研究中语体问题,本世纪初,冯胜利教授继而提出语体语法的概念,创造语体语法理论。冯胜利教授提出书面语语法与口语语法是由不同语法规则制约的,书面正式语体具有独立的词法、构语模式 [10]。本文分析的[动宾 + 宾语]结构属于正式语体,动宾式带宾语也是只有在书面语体中才合法的,而在口语中并不合法。从语体语法视角对汉语中新出现的[动宾 + 宾语]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成该结构的动因。

3.2. 轻动词句法理论

根据形式句法学派中主张词汇分解的语法学理论,事件的意义可以概括成一些抽象化的概念,称为“事件述语”,并且习惯用英语大写词表示:BE、DO、BECOME、CAUSE。这些事件述语对应的语法单位就是“轻动词”。“轻动词”的“轻”体现在意义较虚,只表示特定的事件意义。汉语动词的各种句法语义构成中均有轻动词的参与,不同的轻动词对应不同的事件类型,本文中[动宾 + 宾]这一事件主要是由轻动词CAUSE起作用。轻动词可分为有语音实现与无语音实现两类。例如轻动词CAUSE,有语音实现的如词缀“化”,直接表现致使意义,无语音实现就会引起核心动词移位,具体机制将在本文分析[动宾 + 宾语]句法结构部分说明。无语音实现的轻动词通过句法造词这一现象在我国古代文章中就早已有记录,在未引进轻动词句法理论时以往的研究直接将个别句法结构归为特殊现象,进行描写却不作何以生成该构式的分析。但实际上,这一类词汇的使用却具有相当的统一性,由于汉语并非曲折语,缺乏形态变化,很多只知其义而不知其因的构式都是由于轻动词无语音实现引起核心动词移位所引起的,动宾式动词带宾语这一现象就是轻动词移位所引起的重要现象之一。

4. 动宾式带宾语现象描写与句法分析

4.1. 新出现的动宾式 + 宾语现象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未注明词性的322个动宾格在《HSK词语用法详解》中被标注为动词的共有296个。其中,离合动词有261个,及物动词14个不及物动词21个。其中的14个及物动词(也就是可带宾语的动宾式动词)有:(1) 出席、出口、动员、鼓舞、加工、留心、进口、有害、留神、留意、起草、延期、在意、致电。类似这样的词还有很多,例如:抱怨、得罪、挖苦、寻思、知道、提醒、讨厌、关心、注意、当心、埋怨、讨好。这些词同时表现出“重–轻”的语音特点。赵元任(1980)认为念重轻式的动宾双音词“其整个词语是动——宾”以外的东西 [11]。即说明这类动词中的宾语磨损程度高,这类动宾式动词正式程度高,不可以插入其他成分,能整体被“了”修饰后带宾。

近年来,一些尚未完成词汇化的动宾式短语及离合词带宾语的现象大有增加,尤其是出现在新闻标题等正式语体中,例如,“安化黑茶登陆新疆”“灾区学子备战高考”“美造超级抗热太空船造访太阳”“就业南京成为上海大学生第二志愿”。在bcc语料库及新闻报刊中检索出这样的形式有:揭秘、感恩、取证、作客、进军、夺冠、加盟、执教、取样、会师、探营、入围、探源、亮相、现身、称雄、称霸、揭幕、解码、丧生、挂帅、扬威、汇款、留学、露面、消毒、拨款、超产、登陆、罚款、就职、缺席、上任、提名、收徒、移民等。

这类动宾式短语及离合词与动宾式动词的区别是可以有限插入一些量词或否定词,可以带宾语,但不能整体被“着”“了”“过”修饰后再带宾语。

例如:

(8)亮个相 亮相银幕 *亮相过银幕(都市快讯2003-2-7)

(9)上不了任 上任南京 *上任了南京(现代快报2021-4-17)

(10)收个徒 收徒演唱会 *收徒着演唱会(微博2020-10-4)

并且,这类动宾式短语及离合词的宾语语义并不像动宾式动词那么容易被磨损,表现为可以还原:

丧生→丧失生命 称雄→称为英雄 收徒→招收徒弟

新出现的这些动宾式,性质介于词与语之间,与短语的相似点体现为,动宾式的宾语意义未被磨损,可还原这种缩略;与动宾结构的动词的相似点体现为难以扩展、可带宾。像短语的性质导致其内部意义清晰,正式性强;像词的性质导致句法规则难以影响该形式内部,带来了泛时空性。

4.2. 新出现的[动宾式 + 宾语]结构的正式度

冯胜利(2018)指出,交际产生关系,关系本于距离,距离产生远近、高低;远近造成正式/非正式。 [12] 而语体的差异就造成了语法的不同。在古代汉语中,动词后加介宾短语是合法的,例如“王生乞食于长安街头”。而在现代汉语的口语中这种结构却不合法,在正式语体中合法,例如“李四要饭在北京街头”不合法,而讲“要饭”“在”这两个正式度较低的词替换成“乞食”“于”这两个高正式度的词就合法了。动宾式带宾语这一现象也是如此,在非正式语体中并不合法,只存在于正式语体的语料中。这些动宾式的正式度高在句法搭配上的体现在于后面不能加“着”“了”“过”,从语音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根据冯胜利(2006)“凡是带有(或趋向于)轻声的是口语的形式;凡是表达正式语体色彩的都没有轻声或不能轻读” [13] 在新闻报刊等语料中,我们检索出这样一些用法:

(11)在国家队执教→执教国家队(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01月08日)

(12)因火灾而丧生→丧生火海(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2月10日)

(13)在新华网做客→做客新华网(新华网2009年10月15日)

(14)学子为了高考备战→学子备战高考(人民日报2017年09月29日)

(15) U-20世界杯巴西队如愿向决赛进军→U-20世界杯巴西队如愿进军决赛(新华网2009-10-14)

(16)我校给灾区拨款→我校拨款灾区(新华网2009年10月12日)

(17)在教育领域投资→投资教育(人民日报2019年09月03日)

(18)在海外扬名→扬名海外(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

这些带宾的动宾式在语体上都是较为正式的,这些动宾式带宾语结构都来源于正式语体语法中的[V+PP地点],但是介词“于”为什么省略?下面我们将利用轻动词理论对此加以句法分析。

4.3. “动宾式 + 宾语”现象形成动因及句法分析

4.3.1. “动宾式 + 宾语”现象形成动因

首先,“动宾式+宾语”结构的产生,是符合汉语演变与使用的内部基本规律的。刘大为教授在《对于动宾带宾现象的几点反思(下)》(《语文建设》1983)中介绍了他的这一看法。并提出,从历时角度看,动宾式动词词化度降低是单音节词占优势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痕。因为,动词中的每一种单音节词素都在试图以词的形式强调自身的独特性;而动宾式动词词化程度的提高,是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占优势的必要成果。由于双音节词占优势,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合成词内的单音节词素失去其独立性而只通过整体起作用。所以,动宾式不带宾语到能带宾语也适应着现代汉语从单音词占优势地位向双音节占优势地位转变这一汉语增长的内在变化规律。从共时的角度看,动宾式中一旦有了能带宾语的语义要求却又没有办法从句法上满足它,这无疑是一种动词功用的欠缺。汉语词有自调的功用,根据表示上的需要常常会对词语的功用加以自己调整。动宾式带宾语就是这个自调结构的体现,对于如何自调,以往的研究鲜有涉及,本文将通过轻动词理论展示这种自调。

4.3.2. 轻动词视角下“动宾式 + 宾语”句法分析

冯胜利(2005)认为(古今)汉语动宾存在“一表多底”与“一底多表”交叉的复杂关系 [6]。例如,骂街是“在街(上)骂”还是“冲(着)街骂”。杨伯峻(1982)认为这里对应哪个介词很重要,而冯胜利认为重要的是能否生成所期形式的底层结构(见图1) [2]。

Figure 1. Correspondence diagram of surface structure bottom structure

图1. 表层结构底层结构对应图

“促发句法移位”是轻动词句法的一大特征,其最根本的条件就是移动的动词必须是被轻动词所C-控制(C-command)的成分(见图2):

Figure 2. Tree diagram of conventional syntactic structure

图2. 句法结构树形图

应用到例(16)上(见图3):

Figure 3. Structure of light verb-promoted syntactic shift

图3. 轻动词促发句法移位结构图

首先“款”从起点“NP3”发生移位后到“O1”的位置。中心词“V”变为了动词短语“拨款”(V1+O1) 。由于这里的轻动词“使”没有语音实现,没有如“X化”的语素,同时,无语音实现的轻动词“使”吸引动词向上移动,因此动词“拨款”从低位移到较高的位置“v”处,并和“CAUSE”轻动词“v”合并,进一步词汇化。这个进一步词汇化后的“拨款”具有“使役”义,也就是核心动词与轻动词语义融合后所获得的附加意义,即“使款拨”。因此“学校使款拨给灾区。”→“学校拨款给灾区”。→“学校拨款灾区”。

根据Baker (2006) [14] 的理论,这种“核心语移位”有如下特点:

1) 下面的动词移动以后所留下的语迹保留该成分原有的一切句法性能;

在该句中,“拨款”仍为核心动词,句法功能没有改变。

2) 由动词合成的单位继承原来各个动词指派格位功能;

“拨”的对象依旧是“款”

3) V1必须支配下面的V2,二者需保持C-控制(C-command)的句法关系。

“使款拨”的“使”支配着拨款

5. 结语

新出现的正式体动宾式,如“哈飞产棒材轧机出口欧洲”(新华网2009-10-14)“千年佛像首次露面北京恭王府文物特展”(新华网2009-08-08)等。性质介于词与语之间,与一般短语的相似点体现为,N的意义未被磨损,可还原这种缩略;与一般动词的相似点体现为难以扩展、可带宾。像短语的性质导致其内部意义清晰,具有较强的正式性;像词的性质导致句法规则不能影响该形式内部,带来了泛时空性。这使得动宾式动词带宾语这一语法属于正式语体语法的范畴;而关于[动宾 + 宾语]结构的生成,我们利用轻动词理论,解释了该结构的生成机制。轻动词(cause)由于无语音实现,又支配着核心动词的语义,引起核心动词移位,移位后状语位置变为宾语,满足带宾语的需求,同时这一结构的时空性更弱,语体更为正式。本文的亮点在于在共时层面又发现了历时演变,在动宾式发展的关键期看问题,又利用轻动词句法理论来对动宾式带宾语这一现象的动因和规律给予恰当的解释。

文章引用

吴睿瑄. 正式体动宾式带宾语现象与句法分析
The Phenomenon and Syntactic Analysis of Formal Verb-Abject Tense with Object[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06): 1404-141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6187

参考文献

  1. 1.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2. 2. 杨伯峻. 古汉语中之罕见语法现象[J]. 中国语文, 1982(6): 401-409.

  3. 3. 汪惠迪. “动宾式动词 + 宾语”规律何在? [J]. 语文建设, 1997(8): 30-31.

  4. 4. 刘大为. 关于动宾带宾现象的一些思考(下) [J]. 语文建设, 1998(3): 28-30.

  5. 5. 刁晏斌. 也谈“动宾式动词 + 宾语”形式[J]. 语文建设, 1998(6): 39-41.

  6. 6. 冯胜利. 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J]. 语言科学, 2005, 4(1): 3-16.

  7. 7. 丁喜霞, 原雪梅. 动宾式动词 + 宾语句式增多的思考[J]. 语文建设, 1998(3): 30-32.

  8. 8. 高更生. “动宾式动词 + 宾语”的搭配规律[J]. 语文建设, 1998(6): 36-38.

  9. 9. 刘云, 李晋霞. “动宾式动词 + 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类型[J]. 江汉大学学报, 1998, 15(5): 44-48.

  10. 10. 冯胜利. 论语体的机制及其语法属性[J]. 中国语文, 2010(5): 400-412.

  11. 11. 赵元任. 语言问题[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12. 12. 冯胜利, 王丽娟. 汉语韵律语法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13. 13. 王志洁, 冯胜利. 声调对比法与北京话双音组的重音类型[J]. 语言科学, 2006, 5(1): 3-22.

  14. 14. Baker, M.C. and Collins, C. (2006) Linkers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vP. Natural Languages & Linguistic Theory, 24, Article Number: 307. https://doi.org/10.1007/s11049-005-2235-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