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11
(
2022
), Article ID:
57849
,
11
pages
10.12677/ML.2022.1011342
少数民族预科生语言使用现状与语言态度 调查研究
——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
蔡雨轩
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四川 雅安
收稿日期:2022年10月16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4日;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5日

摘要
本文基于对四川农业大学45名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多语使用状况调查表,从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维度对其语言态度进行统计,深入分析影响少数民族预科生语言选择及语言态度的因素,为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预科生语言教育政策及和谐语言生活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预科生,语言使用,语言态度

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Attitudes of Ethnic Minority Pre-College Students
—Taking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uxuan Cai
College of Humanities,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an Sichuan
Received: Oct. 16th, 2022; accepted: Nov. 4th, 2022; published: Nov. 15th, 2022

ABSTRACT
Based on the multilingualism questionnaire of 45 minority matriculated students a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is paper provides statistics on their language attitudes in three dimensions: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tendencies. It provid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minority matriculated students’ language choice and language attitudes, and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language life for minority matriculated students in the southwest.
Keywords:Minority Pre-College Students, Language Use, Language Attitude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语言态度是指在双语或多语社会中,受社会或民族认同、情感、目的等因素影响,人们对于某种语言或方言的价值评价或行为倾向 [1]。随着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少数民族预科生是在多语言的社区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特殊群体,他们大多以本民族语言为第一语言,对本民族语言文化有着深刻的感受。但其成长过程中又同时接受普通话和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在多种语言学习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相较于普通本科生更加复杂。
近年来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态度研究备受关注,如邬美丽(2008)对中央民族大学9个民族的大学生的语言态度调查发现,南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普通话态度更高,北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态度更高 [2]。马智群,罗小男(2017)通过抽取千余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样本研究,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积极相关,并能通过语言水平间接影响民族认同 [3]。黄通,李强(2020)以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的哈尼族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哈尼族本科生在家多用哈尼语而在校多用汉语,对哈尼语情感性评价高于汉语,功利性评价则相反,由此得出汉语和哈尼语仍将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交际用语这一结论 [4]。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研究对象锁定在少数民族预科生群体,除了关注其对于国家通用语的语言态度,也同时关注他们对于本民族语言以及英语的语言态度变化。
本文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该校作为西南地区的综合性院校,其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要以彝族和藏族为主,多来自川西三大民族自治区,即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自治州。他们一般都具有三语习得的背景,对汉语、本民族语言和英语有不同程度的掌握。在观察这一部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时,笔者发现这些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语言能力低于汉语能力,同时在汉语和英语的态度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距。
2. 少数民族预科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现状分析
2.1. 调查概况
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深入,民族语言保存与保护引起学界的重视。据观察发现,许多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于本民族语言的掌握情况并不如想象中的乐观,由于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质量、教育资源和语言环境影响,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汉语水平和英语水平相较汉族同学也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更全面了解川农大少数民族预科生在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语言能力方面的真实情况,本文对川农大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语言使用现状与语言态度进行基础调查。涉及成都、雅安、都江堰三个校区,包含2018级到2021级四个年级,共发放问卷46份,收回有效问卷45份。收回有效问卷中的民族包括彝、藏、回、满、土家5个民族,其中彝族28人,占比62.3%;藏族12人,占比26.7%;此外还有羌族2人,占比4.4%;回族1人,满族1人,土家族1人,分别占比2.2%。文史类专业学生33人,占比73.3%;理工类专业学生12人,占比26.7%。其中女生占多数,共32人,占比71.1%;男生13人,占比28.9%。户口所在地在城镇的有21人,占比46.7%;户口所在地在乡村的有24人,占比53.3%。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问卷共有3个部分,共47个问题。其中个人信息类有7问;语言文字掌握程度及语言使用情况有13问,包括语言学习,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语言态度类有27问,分为“认知维度”“情感维度”“行为倾向维度”三个版块。另外,选取部分被调查者进行一对一访谈,围绕问卷内容,补充收集他们对于相关重要问题或现象的观点。
2.2. 少数民族预科生语言使用分析
2.2.1. 语言使用情况
Table 1. Language use by minority pre-college students
表1. 少数民族预科生语言使用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要使用的语言是民族语言和汉语,存在混合使用的情况,两种语言使用占比较为平均。在家乡日常环境中民族语言使用率略高于汉语;在正式场合和家乡之外的场合汉语使用大幅度增加,民族语言很少使用或几乎不使用。在被调查的生活场景中没有使用英语的情况。
在家中使用民族语言和汉语的情况基本持平,主要是因为部分少数民族家庭已不再严格遵守族内通婚的传统习俗,父母一方中存在汉族或者是其他少数民族,若只用本民族语言交流难免出现障碍,因此为了方便沟通大家都使用汉语来交流。同时也有被调查者告知,“长期在外地求学,很少回到家乡,小时候说的民族语言已经忘记了,只能和父母说汉语”。在家乡与居民交流时,由于家乡民族氛围浓厚,民族语言环境的引导下会更偏向于说民族语言以融入环境,但是民族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只能用汉语与家乡人沟通。
在家乡政府、医院等正式场合,超过90%的被调查者选择使用汉语。在大学的环境中,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语言使用呈现出明显的偏向汉语的趋势,无论是在何种情境下与同族同学交流,他们都偏向使用汉语进行交流。在与同族同学交流一题中自选“汉语”的被调查者表示:“怕被其他同学听见,觉得我们在讲什么不好的东西,所以用汉语,大家都听得懂”。大学多民族多语言的环境促使少数民族预科生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沟通,有助于促进各民族相互理解、民族团结。
英语使用的空白表明少数民族预科生尚未将英语纳入日常用语的范围,英语在现阶段大学生的认知中仍停留在“课程”上,而不是“工具”。这受到课程设置、学生心理、语言水平、语言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2.2.2. 语言学习渠道与家庭语言环境
第一,语言学习渠道。
在汉语的学习上,所有被调查者都最迟在小学时学会了汉语,超过90%的被调查者选择“在学校里学习汉语”;还有71.1%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也在社交活动中学习汉语;除此以外,“家庭”“自学”和“社交媒体”也是重要的补充学习渠道。可见国家通用语言在民族地区的普及率与使用率之高。
在民族语言的学习渠道选择上,有82.2%的被调查者选择“家庭”为主要的学习途径,但许多被调查者称:“在家里只学了一点点,只会一些最简单的词”;在学校学习过民族语言的被调查者只占35.6%;值得注意的是,有7人选择“未学习过民族语言”,说明民族语言的教育与学习仍存在不足。
在英语的学习中,100%的被调查者都最迟在初中进行了英语的学习。所有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学校”为学习英语的途径,一位被调查者告知:“学英语就是因为学校要教,又要考试,所以就学了”;46.7%的被调查者辅以“自学”;只有13.3%的被调查者通过家庭学习英语。表明英语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课堂学习和课下的练习是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
第二,家庭语言环境(图1)。
Figure 1. Vertical graph of the percentage of minority pre-college students’ home language environment
图1. 少数民族预科生家庭语言环境占比图
由上述调查可见,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家庭语言环境较为多样,纯粹使用民族语言的家庭较少,超过半数家庭兼具汉语和民族语言的能力,且在家庭中汉语使用活力略大于民族语言。这也对应了在语言学习中,汉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和活力都大于民族语言学习。
第三,语言能力。
在语言水平测试成绩上,本调查以普通话水平作为考察学生汉语水平的标准。82.22%的被调查者参加过普通话等级测试,二甲及以上的共有19人,其中一人为一级甲等。一位被调查者告知,其参加普通话测试的原因是“我们这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必须要考才能毕业”;在被问及“认为普通话考试困难否”时,被调查者称:“不是很困难,因为平时都说的普通话,练练就可以过。”在英语水平考试上,80%的预科生已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其中12人通过六级,此外,还有1人参加雅思考试,说明少数民族预科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学习意识。93.3%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没有参加过MHK (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仅有3人成绩为二级。
Table 2. Language mastery of minority prep students
表2. 少数民族预科生语言掌握程度
从表2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川农大被调查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最高,英语次之,民族语言的掌握程度最低。对于本应将本民族语言作为母语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来说,这个结果确实有些意外。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能流畅地使用民族语言进行交流,接近25%的被调查者对于自身民族语言掌握情况持非常强烈的否定态度。在民语掌握上自选“非常不同意”的被调查者在谈及这个问题时表示:“不是我不想学,是实在没有渠道让我去学了,我们那边的土家语已经基本上失传了,家里面上到四代都是说的汉语,我一点都不会,这没有办法。”一名彝族被调查者解释道:“我是可以很流利地说彝语的,但是阅读就比较困难,写更是基本上不会,除了我的名字和部分族谱,其余的我都不会写,相当于文盲。因为我们那边只有重大活动时会用到彝文,年轻人本来就接触的少,学校也没有教。”少数民族青年群体的民语能力正在退步,汉语正在代替民族语言成为少数民族青年语言学习与使用的第一把交椅。
2.3. 少数民族预科生语言态度分析
2.3.1. 认知维度评价
Table 3. Minority pre-college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he usefulness of trilingualism
表3. 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三语有用度评价
从表3中可以看出,95.6%的被调查者对汉语的有用度持积极态度。自选“很有用”的调查者说:“汉语使用率更高,本民族语言只能用在凉山州,但是不可能一辈子都呆在凉山州,要是想要走出去那必须要用汉语和别人来交流。所以我觉得汉语非常重要。”
在民族语言有用度评价中,自选“对一部分人或者在一定范围内有用”的被调查者称:“彝语出了凉山州,除了遇到本民族同胞以外,没有办法来和其他人交流。虽然它非常重要,但是它的重要性只能体现在本民族之内。”
自选“英语没有用”的被调查者称:“我觉得对我来说,英语只是为了书面应试,基本上用不到它。上了大学我过了四六级就不会再碰英语了。”说明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于英语学习持有一定的被动态度,缺乏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认知。
在回答“哪种语言对您来说更重要”一题时,51.1%的人选择汉语,37.8%的人选择民族语言,11.1%的人选择英语。认为汉语更重要的被调查者称:“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更有用,其他的语言都只能在特定环境下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认为民族语言更重要的被调查者表示:“语言是最基础的东西,连母语都不会说的话,后面的文化也没有办法了解。”
总体来说,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于汉语实用性的认同感最高,英语的评价最低,民族语言实用性的评价高于英语,但与汉语仍有一定差距。这主要是受语言的社会影响力所影响,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的场合,为交谈提供最简捷便利的桥梁,自然有用度认知最高;民族语言虽有情怀加持,但适用范围仍具有相当的局限,难以达到汉语的高度便利性;英语在中国既没有使用的风潮,也缺少普遍的、尤其是针对下沉群体的使用需求,因此其实用性认知在脱离学习和特定工作环境之后,会呈现下降的趋势。
2.3.2. 情感维度评价
在情感维度的分析上,本调查希望了解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于三语的亲切度与好听度的选择,要求被调查者对三语进行排序,最亲切为第一位,即3分,最不亲切为第三位,即1分,以此类推。排序通过对选项的排序计算选项平均综合分,以分数反映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
Table 4. Minority pre-college students’ affective evaluation of trilingualism
表4. 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三语情感性评价
从表4可见看出,少数民族预科生对汉语的情感性评价最高,对民族语言的情感性评价以细微分数差距略低于汉语,对英语的情感性评价最低,同前两者拉开较大差距。这表明少数民族对于汉语和民族语言都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对英语认同感较低。从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民族语言在亲切度和好听度上做出了较高的评价,这体现了少数民族预科生对本民族语言在情感层面上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许多被调查者在单独谈及民族语言时认为自己对民族语言的感情最深,但在实际选择上汉语的感情评价高于民族语言,这可能是因为汉语的实用性和社会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被调查者的情感倾向。
2.3.3. 行为倾向维度评价
Table 5. Survey on the behavioral tendencies of minority pre-college students
表5. 少数民族预科生行为倾向调查
从表5可以看出,少数民族预科生具有较高的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的意识。
在回答“如果少数民族只说汉语,您如何看待”一题时,自选“可以理解”的被调查者解释道:“我是一点民族语言都不会说的,但是我很爱我们这个民族,也为我的身份而骄傲,所以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有民族认同感就够了。”
大部分被调查者对未来子女的民语学习持赞成态度,可见少数民族预科生具有较强的民语传承意愿,有意识地构建以家庭为媒介的民语教育体系,有助于形成民语代代相承的有机链条。
在大力推进民族语言教学上自选“很有必要”的被调查者(彝族)称:“语言和文字才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识。后代想要了解你必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了解,如果都没有记载,那么就会在之后丧失民族认同感,我们这个民族就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特色了。”自选“无所谓”的被调查者(藏族)说:“我们这里是相当于被彝族包围的藏族,所以未来可能也只能任其发展。因为汉化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趋势,无论对藏族还是对其他民族,这都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说明不同的语言环境对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于本民族语言的未来前景判断有较大影响,汉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对民族语言未来前景持更加平淡、甚至悲观的态度,而民族浓度越高的地区则对民族语言的传承具有更高的热情和信心,希望通过促进民族语言教育水平的发展,来推进建设本民族语言传承体系完善化。
在个别访谈中,对“是否愿意进一步学习民族语言”的相关问题进行询问时,4名访谈对象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一人(彝族)表示正在跟着家里老人学习,之后还会去学习更深奥的祭祀相关的语言文字;一人(藏族)表示十分愿意学,但是可能会更多地去学习日常用语;一人(彝族)表示如果一定要学的话也可以学,但是本身比较抗拒,只是为了民族责任感去学;一人(土家族)表示不愿意学,因为学出来没有用,学习民族语言对自己负担很大。以上四人皆认同民族语言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但在行为倾向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可见在民族语言相关方面,被调查者的认知与行为并不完全严丝合缝地相符,其个体情况和地区特色会对语言态度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不难看出,少数民族预科生在语言使用能力和语言态度方面都呈现出汉语高过民语和英语、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依赖汉语的趋势,尤其是少数民族预科生所表现出来的对本民族语言加速汉化甚至完全汉化的未来前景无所谓的态度,值得深思。这样的态度一方面是对民族大融合发展趋势的欣然接受,另一方面则是对民族地区教育所凸显出来的短板表示无奈。这就将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使用与民族语言的保护传承的关系再次推到了历史舞台的前沿,也为民族地区的语言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3. 影响少数民族预科生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原因分析
3.1. 语言水平限制语言使用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民族语言和英语的使用上。约20%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只会本民族语言中最简单的词语,如“吃饭”“你好”等寒暄用语,无法运用民族语言进行更复杂的表达。少数民族学生对于自己民族语言的掌握水平呈现出越来越低的趋势,这也导致民语使用的频次逐步降低。而英语虽有系统学习,但许多少数民族预科生受母语影响,难以摆脱的浓重口音(如“彝腔”)对英语发音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口语水平和自信心较低,因而将英语的使用局限于课堂内。
3.2. 民族内部方言众多且差异大
不同民语区有不同的语言习惯,由是衍生出大量的民语方言,使得少数民族内语言变体间的可理解性低。以彝族为例,彝族内部共有六大方言区,四川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其下方言分支便有会理土语、圣乍土语、依诺土语、所地土语和田坝土语五大类,云贵川桂四地所有土语方言加起来共有四十余种,可见彝语之多样。每地细微差异相加造成各方言区之间差异性之大,加之学生彝语能力下降,大多数学生只熟悉本地方言,对其他地区方言的识别能力较低,使得同为一民族的学生也只能相互听懂部分词汇,不能直接沟通。来自冕宁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方虽然也是彝族,但不是同一种方言,沟通比较困难,为了方便干脆就说汉语了。”由民语差异性所造成的沟通困境降低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语使用频率和熟练度,一定程度上使得民族语言活力被削弱。长期将民族语言束之高阁不仅影响学生本人的民语水平,更会阻碍民族语言的未来发展,将民族语言置于“衰亡”危机之中。
3.3. 使用机会与语言使用情况呈正相关
大学校园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和老师,其所代表的地区方言互不相通,为了正常的沟通,大部分人选择在校园中使用汉语来交流。因此,汉语在校园中的使用机会最大,使用情况最好。而对于民族语言来说,学校中本民族同胞基数较小,学生在校园中所能接触到的会说本民族语言的人较少,使用机会自然就相对少,因此使用情况不如汉语。英语使用情况更次,这是因为中国校园内没有使用英语交流的需求和必要,用汉语或是民族语言已经能够很好地满足表达需求。
3.4. 语言实用性很大程度上影响语言态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自我及周边意识不断加强,开始明确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向本地社会群体融入,并期望被认同,这一点从语言的选择使用上显现出来。” [5] 越是使用范围大的、实用性高的语言,其语言态度越是向好。汉语是国家通用语,是社会中的主要交际语言,在绝大多数场所都能使用并得到承认,因此对其有用度评价自然高。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母语,在家乡语言环境中自然是说民族语言更加便利,因此预科生在家乡时对民语的态度较高;而在脱离家乡的语言环境之后,民语实用性受限,于是便自觉地降低对民语的态度,转而对汉语态度向好。由于缺乏语言使用环境,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情况极少,但是英语作为主要科目之一,对学生考试非常重要,所以英语的有用度认知呈现出两极化的情况,认为其“很有用”和“没有用”的观点矛盾共存。
3.5. 民族自信的缺乏对语言态度产生消极影响
人们对语言态度的情感作用往往与说话人或者是听话人从小成长的语言环境、文化传统和个人的特殊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6]。在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在学习过程中因在意外界对少数民族的看法而受到影响。有被调查者告知:“很多时候因为被嘲笑是‘蛮子’,不愿意说少数民族语言,宁愿相信自己是个汉族人。”没有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预科生对此类现象尤为敏感,因此对本族语言产生抗拒之感,不断压缩对民族语言的认同,并将情感转移到汉语上。而不少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学由于受本母语发音影响,在使用其他语言时往往带有难以消除的口音,这虽然不会在情感层面使得他们的语言态度产生明显动摇,但是在行为倾向层面会不自觉地减少民族语言的使用频率,向国家通用语言靠近。
3.6. 语言未来发展前景影响语言态度
当地语言未来前景越好,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语言态度越积极,反之亦然。重庆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的90%以上,土家族、苗族虽然有自己独立的语言,但是由于汉语的强大影响,现在其内部也通用汉语,极少数人将土家语作为交际语言,土家语在当地近乎消亡。来自该地的土家族被调查者在谈及其民族语言未来前景时,直言已经没法发展,大部分语言都失传了,本民族语言几乎陷入绝境。部分地区的民族语言正在逐步走向彻底的衰落,进入到消亡前的漫长休眠期,这使得这类地区少数民族预科生虽身为少数民族,却无法以本民族语言为第一语言,导致其对民族语言态度较为消极,在各维度上都更偏向汉语和英语。
民族语言发展正面临“汉化”困境。经济发展的要求促使大量以汉语为媒介的发展渠道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同时,网络的快速普及使得以汉语为主要信息载体的中文互联网逐渐覆盖于此。如果不引进大量汉语作为媒介进行辅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将受到极大程度的阻碍;但大量引进汉语又会在潜移默化中使民族语言“汉化”。汉语新兴词汇层出不穷,许多近年来涌现出的新词汇、新表达受限于有限的民语词汇与专业汉民翻译人才,无法通过传统的民族语言来传达,为了准确表达意思便只能在其中夹杂汉语词汇,由此逐渐在与互联网最为亲密的青年群体中培养出“半民半汉”的语言使用习惯。在调查中发现,现代化程度越高的民族地区其民族语言汉语化程度越高,如攀枝花迤沙拉彝族聚居区已将“大量汉语 + 彝腔”的方式作为主要交流方式,民族语言逐渐从交流工具其主体变为附加于汉语之上的语音身份标志,以口音形式存在于民族地区。
总的来说,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语言态度透露出现今民族语言发展的困境。因为掌握的水平不够而使用率低,又因为使用率低而导致对民族语言的认知浅薄、情感淡薄,阻碍民族语言的未来发展;同时,外部的不良因素又对正处于青春敏感时期的少数民族预科生产生一定阴影,打击民族自信心与积极性;汉语全领域覆盖的强大影响力进一步加速民族语言的衰退。如何打破这些困境,开辟新时代民族语言的传承发展之路,需要进一步探讨。
4. 启示与建议
4.1. 加强“双语教育”,培养多语人才
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被调查者,尤其是没有生活在本民族聚居地的预科生,在上大学前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民族语言教学,导致他们只能在家庭与社交的有限渠道中自主学习,民语能力明显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过系统民语教学的预科生,对其他语言的学习能力也略有逊色。基于此,加强双语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掌握汉语与民族语言的能力,对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应在语言文字政策上对民族语言加以保护,更要在教育体制上采取有力的措施,通过教育手段保存和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树立正确的双语教育发展观,增加民族地区教育投入,调整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建设双语教师队伍,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增强其对本民族的情感与认同,以形成从学生个体出发相互连接的坚固民语传承链条。同时,普通话的推广仍需持续稳步推进,应及时转换视角,按照“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广普通话方针,将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普通话教育从普及性的泛式教学转变为有目的的提高教学,着重解决少数民族预科生普通话使用中较为严重的口音问题,使学生从会说、能说转变为敢说、愿说,从而利用好他们处在多语环境的天然优势,为民族语言保护与发展培养相匹配的多语人才。
4.2. 发挥高校优势,提供多样语言服务
现在开设了民族语言专业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通常集中在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如西南民族大学和西昌学院等。其他综合性高校如四川农业大学,虽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预科生,但由于他们在学校中缺乏语言环境与氛围,鲜少使用民族语言,民语掌握程度和认可度都在不自觉中下降。因此,笔者建议高校扛起语言保护的旗帜,发挥其学科资源丰富、思想自由、活动多样的优势,为少数民族预科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少数民族语言服务。如开设民族语言选修课,鼓励预科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化进行巩固学习,也欢迎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解。在校园中营造民族语言学习氛围的同时,也能一定程度减弱部分少数民族预科生由于本民族语言刻板印象而带来的自卑感,增强民族认同。或是引进借鉴民族院校成熟的教学资源与成果,从高校当地少数民族出发。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邀请相关专家开办讲座,加强普及教育。从学生层面来讲,鼓励少数民族预科生自主组建民族社团或协会;创建“民语角”,以便相互沟通、交流、学习;批办如“彝族年”等民族活动,以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校内的民族语言使用活力。总的来说,高校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社团活动以提供高效的语言服务,可以为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校期间自信、大胆地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营造良好的环境,为树立正确的语言观、民族观、文化观,提升高校参与保护和传承民族语言的自觉性,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制定民族语言政策,探索更加有效的途径。
4.3. 鼓励多语人才回流促进乡村振兴
少数民族预科生作为少数民族中的精英群体,势必成为本民族中的领头羊,其语言使用与态度自然会影响民语的使用趋势,以至于引导民族未来发展的前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导致许多资源只能在乡村内部或周边地区流转,对外的沟通受到极大阻碍,经济陷入发展困局。而少数民族预科生具有作为多语人才的天然优势,多个语言环境的生活学习经历使得他们对于汉语、民语和英语都具有一定程度、甚至是高度的掌握,同时也对家乡饱含情怀与责任感。调查结果也对此高度印证:95.56%的被调查者愿意回到家乡,帮助家乡发展。基于此,鼓励来自各高校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在高校学习后重新回到家乡,更好地搭建民族地区对外沟通的桥梁,促进外部优质资源加快进入民族地区以促使内外部相互吸收借鉴,维持长期沟通。这一方面需要少数民族预科生其本身具有坚定的信念和较高的专业水平,一方面还需要民族地区政府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为预科生重返家乡提供大力支持,打通回流返乡的正向渠道。同时,少数民族预科生必须要认清自己的作用与角色,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方面,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远远不止步于“翻译官”,只是简单地进行民汉互译;而是更进一步的“语言工程师”,利用在大学学习的专业知识推动乡村多语服务技术性发展,打造“技术 + 语言”特色发展路径,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贡献出新时代少数民族青年的力量。
5.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维系大学生与本民族的情感、与其他民族交往的重要纽带 [7]。少数民族预科生对语言的态度是影响他们语言使用的重要因素,而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语言水平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少数民族预科生对汉语、民语、英语三语的认知和情感,奠定他们日后语言生活的基石。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四川农业大学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整体的语言使用和态度上,汉语高于民语高于英语,说明学生能够明确各种语言的价值,在学习、工作、社会交往等方面对语言的现实需求做出理性的评价,同时也具有高度的民族语言传承意识。
本文着眼于国内较少研究的少数民族预科生三语使用与态度的问题,分析了少数民族预科生对本民族语言使用与态度的问题,也反映了当代少数民族预科生渴求通过学习掌握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快速融入国内国际大环境的迫切需求,为正确处理多种语言之间的偏好及关系提供突破口,也为制定语言政策,推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推广国家共同语提供一定参考。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调查范围较为局限,仅调查了以四川农业大学为样本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致谢
感谢冉路瀚老师对本文写作的指导与帮助,感谢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给予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文章引用
蔡雨轩. 少数民族预科生语言使用现状与语言态度调查研究——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
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Attitudes of Ethnic Minority Pre-College Students—Taking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1): 2503-251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1342
参考文献
- 1. 李敏. 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研究综述[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5(6): 40-47.
- 2. 邬美丽. 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汉双语态度调查[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8(6): 69-75.
- 3. 马智群, 罗小男.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的关系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 2017, 28(6): 65-69.
- 4. 黄通, 李强. 云南哈尼族本科生民汉双语语言使用状况和语言态度研究[J]. 海外英语, 2020(23): 236-238.
- 5. 王炤, 杨小卜. 裕固族学生语言态度研究[J]. 河西学院学报, 2022, 38(3): 89-95.
- 6. 陈建伟. 当代大学生语言态度的调查研究——以苏州在校大学生为个案[J]. 衡水学院学报, 2007(4): 59-61.
- 7. 刘甜甜, 麻思钰, 刘艳茹, 吴晓洁. 福建畲族大学生三语习得中的语言态度研究[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1, 20(3): 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