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ysical Sciences
Vol. 11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72074 , 8 pages
10.12677/APS.2023.113099

关于石阡县舞毛龙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陈碧艳

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3年7月29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31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8日

摘要

石阡县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舞毛龙项目尤为突出。在这个古老的温泉之乡,舞毛龙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反映了石阡县的文化底蕴。本文从舞毛龙的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出发,利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与访谈法等,找出舞毛龙活动在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及对未来毛龙文化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舞毛龙文化,保护传承,发展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of Dance Maolong in Shiqian County

Biyan Che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ul. 29th, 2023; accepted: Aug. 31st, 2023; published: Sep. 8th, 2023

ABSTRACT

Shiqian County has a long history of culture, and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specially the Maolong Dance. In this ancient town of hot springs, dancing Maolong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ultures, which reflects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Shiqian Count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olong,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to fin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olong activities, 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vides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olong culture, so as to develop ways to protect and inheri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Maolong Dance Culture, Protect Inheritance, Develop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前言

石阡县是仡佬族三大聚集县之一,是毛龙的发源地,也是全省重点生态区和民族的聚集区。在长期的历史和发展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集的文化生态环境,并独创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活动。其中舞毛龙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广为流传的体育项目。仡佬族处于贵州石阡县,由于地势和人文环境的多样性,形成了风俗习惯、信仰等不同的民族,并产生了文化差异。仡佬族的居住习惯与其它地方也有很大的差异。居住的屋舍一般为木三合院 [1] [2] [3] 。在仡佬族每个家庭中,都会修建龙门。对于修建的龙门也有一定的讲究形式,有当地民族色彩,比如说在修建楼门时不能和堂屋大门相对,必须要错开。此外,在服饰、饮食、起居以及重大节日上也有地方民族特色。

仡佬族舞毛龙主要是受到原始宗教的影响,因此,宗教信仰对于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萌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由于早期人类无法去解释和理解自然现象对万物,都会产生崇尚之情,因此衍生出了许多对于神灵的敬仰的一些衍生品。在该背景下,传统体育项目舞毛龙就是这样产生的 [5] [6] [7] [8] 。毛龙在仡佬族中主要是一种倾向性的共识,希望通过毛龙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诉求,因此毛龙是寄托了美好愿望后产生的一种民族性产物。舞毛龙活动是一项较为意义深远,具有众多象征意义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仡佬族的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

这项传统体育项目流传于石阡县聚居区境内,该体育项目主要源于这些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和节日庆典中的一些演化,尤其是在重大节日,比如说春节元宵节中形成了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特征。同时,这项体育项目具有仡佬族的地方特色,也结合了健身和娱乐等元素。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我们主要以贵州省东北部的石阡县为研究对象,研究舞毛龙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2.2. 研究方法

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总结法,实地考察法以及访谈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对当地县城的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中有关舞毛龙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议。

文献资料法

通过翻阅数据库,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知网及学术论文等,查阅仡佬族舞毛龙活动的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了解当前石阡县仡佬族舞毛龙的发展状况,为本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查“毛龙”、“贵州”、“石阡县”等关键词,一共查询到硕士论文两条,会议论文三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有参考价值的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和参考,并对所搜索的有效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合理的运用文献中提出的理论和结果,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

2. 实地调查法

以石阡县为研究点,对石阡县不同区域街道为调查点,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并实地走访石阡县、龙井乡、白沙镇、本庄镇等地区,调查舞毛龙活动存在的社会环境环境、物质环境和自然环境,在观察石阡县的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基础上,并通过对舞毛龙活动的开展和传承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摸清了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舞毛龙的传承和发展情况。

3. 访谈法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到石阡县舞毛龙的发展现状,我们对石阡县仡佬族研究学会人员,非遗文化传承人,扎龙传承人,毛龙节参与者,与当地民族高中学校对舞毛龙活动进行访谈,了解舞毛龙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本身存在的社会文化价值功能,当前面临的困难等,为本次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石阡县舞毛龙活动起源及象征意义

3.1.1. 舞毛龙活动的起源

毛龙是石阡县独有的一种大型龙灯活动,主要是先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为了庆典一些重要的活动和节日产生的一种具有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是先民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体现 [9] [10] [11] [12] 。民族特色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文化精髓,在传承过程中彰显了石阡县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由于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民族文化的传承存在较多的问题,并没有受到一些统治者的重视。因此,关于舞毛龙的起源,历史上记载很少,通过在文献中以及对石阡县一些村寨人民进行访谈,主要得出以下几种起源说法。第一种是。从舞毛龙的主要制作材料来看,其起源和竹王崇拜与生殖崇拜存在较大的关系。第二种说法是在原始社会中,为了利用和改变自然界能力,仡佬族的先民对美好事物的崇拜集中于毛龙身上,通过历史不断演变中,龙成了华夏民族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仡佬族在华夏民族共同崇拜的龙图腾基础上,并加以仡佬族的风俗特色,编织成了一种材料,象征着图腾崇拜等含义。在此基础上加以竹子等编竹材料,通过不同颜色的纸或布对龙身加以修饰,从而得到了现在的毛龙。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有关神话说法,这和一个传说有关,主要是因为毛龙的原生,是一条虫儿。在历史神话传说中,毛龙救了人类,因此,人类对毛龙十分感激。该故事起源于宋朝。而在毛龙中所用的竹材料和仡佬族的竹王崇拜相关。仡佬族对于毛龙的历史沿革有着3个阶段。首先是在第一生产生存阶段,主要是毛龙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形成和发展,这和贵州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受其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毛龙最先源于以老族先民对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尤其是在重大节日期间,不同村寨的男性都会举着毛龙 [13] 。

毛龙的起源主要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龙相关,在设计上也融合了以佬族特有的民族元素,在颜色上以黄色、红色为主,再后来的发展中又出现了彩色。其中黄色主要象征着传统龙的寓意,与尊贵相关,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皇帝相干,表示对秩序的崇尚。而红色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是对邪恶的驱除,因此红色的毛龙代表着正义。另一方面红色也代表着喜庆,代表节日的喜庆。而彩色则代表着现代化多元化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此,从毛龙的设计以及外观色彩中无不体现着仡佬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而在编扎毛龙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编扎毛龙的原则主要是在手法和材料方面。

3.1.2. 舞毛龙的象征意义

在一些研究中把舞毛龙看作是仡佬族竹王崇拜和龙文化之间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体育文化形式,是在仡佬族先民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但是也有一些研究中认为,舞毛龙是结合了艺术和体育并将两者融为一体的具有仡佬族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形式。由于舞毛龙仅在石阡县存在的一种较为独特的灯种,也是仡佬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和发展中传承下来的一种体育文化形式,具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蕴含。同时也体现了仡佬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习俗 [14] [15] [16] 。

3.1.3. 舞毛龙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程

舞毛龙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在2002年初,贵州省就开始颁布了有关保护民间文化的一系列条例。经过十年以后,贵州省人大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条例。在后来的变化和发展中,石阡县跟随贵州省对民族民间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保护政策,为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铺就了道路,也成就了石阡县舞毛龙活动的发展。石阡县住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以老族,有关这方面的记载,我们可以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看到,在经历过多年的变革后,该地区成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发源地,形成了以老族百姓大分散小聚集的局面。石阡县是我国以佬族主要聚集地之一,因此形成了较为多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文化,独具地方特色,为仡佬族文化品牌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7] 。此外,石阡县存在较多的文化品牌,比如毛龙编扎、木偶戏等这些表演。通过动静结合体现了仡佬族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这种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仡佬族的历史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基础,因此,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石阡县市较为丰富的以老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基石,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12项,因此也成为仡佬族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这种各具特色多样性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要保护和传承。从2006年起,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8] 。

3.2. 舞毛龙的发展现状及当地文化的社会价值

3.2.1. 舞毛龙文化的发展现状

舞毛龙是石阡县仅有的一种大型龙灯品种。是在历史发展和生产实践中仡佬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民族风韵,体现了仡佬族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追求,彰显了仡佬族深厚的文化精髓。经过贵州各级政府部门的不断努力一下,终于在2006年5月,毛龙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申请项目以来,该县政府对舞毛龙这项体育文化活动更为重视。并在每年的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十五、十六,举行毛龙的盛会,并取名毛龙节。在这天每个乡镇都会出来百余条毛龙在石阡县的大体育场上进行展演。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石阡县对于毛龙的重视程度。在经过一个月的实地考察中,我们对舞毛龙的开展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比如在不同的乡镇上毛龙队伍的庞大情况是不均匀的,每个乡镇出来的毛龙支数是不同的,体现了各个乡镇对毛龙文化发展的不均匀。其中,汤山镇有最多的毛龙队伍,多达n支,而像一些河坝镇、花桥镇只有一支毛龙队。从毛龙队的数量我们可以看出各个乡镇对于毛绒的重视程度。

此外,我们对石阡县毛龙开展次数进行了调查,其中一年一次的占到了30%,3年一次的占到20%,几乎为0的也占到了40%。从这个比例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毛龙的传承和发展面临重要的问题,如果石阡县不引起相关的重视,寻找更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重要的方法。石阡县舞毛龙这种体育项目和文化遗产将会面临巨大的传承挑战。

3.2.2. 舞毛龙活动的仪式过程

舞毛龙的组织形式是通过各个村的堂主进行组织,其活动经费由村寨自己进行筹备。各个乡镇的开展态势并不均匀,发展严重的不均匀,导致各个乡镇队伍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得知,会编制毛龙的人非常的少,而且这些人的平均年龄均在75岁以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毛龙的传承并不是很好,再加上毛龙在编制的过程中,工艺较为繁琐,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每年都需要重新制作。因此,某些乡镇就很少有人再将这种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同时对于一些年轻人也不喜欢这种形式。而像其它的乡镇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3.2.3. 舞毛龙活动与当地文化的社会价值之间的联系

石阡县该族人民通过毛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后又随着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毛龙又有了新的象征含义,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爱国的色彩。因为在清朝时期,毛龙是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因此而龙又象征华夏民族,因此具有爱国的色彩。在后来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毛龙文化遭到了彻底的扫荡,但是在后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部分存在的毛龙得到了恢复,这为后来毛龙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各个地区仡佬族的农耕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水平得到了提高,因而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了更好的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挖掘,使得毛龙再一次焕发了新的生机,这也为后续毛龙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最后一个阶段是竞技阶段,也就是随着国际的发展,互联网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毛龙逐渐成为一种体育文化项目,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这种体育文化项目带来了较多的发展和机遇挑战。这种体育是在该特定的地理环境中通过一些民众节日情景中得到的具有当地民族风情的一种集体性活动。因此也难免加入了一些竞赛的元素,将毛龙加入竞技元素,不仅可以展现出仡佬族的地方特色来,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去参与到毛龙文化及毛龙这项体育运动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项体育活动,对于毛龙文化的发展和普及至关重要。

3.3. 舞毛龙文化保护存在问题

3.3.1. 舞毛龙文化存在问题

我们对年轻群体对毛龙文化的了解程度进行了分析和访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民居住环境的改善,青年群体在传承的过程中很难把握文化的精髓。由于毛龙的起源等研究尚不明确,所以相关的文化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毛龙作为该民族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是在历史不断变迁中产生的。对这种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该项目。而在访谈中,我们发现青年群体对毛龙文化的严重缺失,主要是由于各村寨缺乏对新传承载体的培养和重视 [19] 。

3.3.2. 保护途径存在问题

民族文化传播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在早期的传统传统少数民族中,文化传播的方式较少,较为单一,对外传播交流非常少,因此。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是随着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地区开始通过报纸、电视等诸多的媒介向外部传播自己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生机,使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大众传播,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也更加国际化。但是在舞毛龙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仍然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这和当时的时代发展密切相关。尽管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的提升,石阡县积极的宣传以及接受了央视等各界媒体,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庆典活动中,对舞毛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记录传播甚至报道,并通过各种电视节目,对舞毛龙进行了记录和报道,这对舞毛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这种大型的文化活动现场宣传,使得石阡县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游客,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传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同时在传承过程中提升了该地区老百姓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他们会更情愿地将他们自身的文化传播出去,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 [20] 。

3.3.3. 传承人的培养与补贴问题

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我们了解到青年人对毛龙的参与度很低。我们发现毛龙的主要参与群体为50岁以上的人群,而对于35岁以下的青年人来说,参与度非常的低。通过访谈毛龙的专家,我们了解到年轻群众对于毛龙的参与度越来越小。(访谈者问:老师您好!关于咱们石阡县舞毛龙文化是如何进行传承发展的呢?主要参与人群又是那些呢?专家回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上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舞毛龙文化需要进行手工编织,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年轻人更喜欢直接买,认为毛龙编织过程过于繁杂,因此年轻群体的参与度极少,大部分参与者都是对舞毛龙具有深厚感情的老者,所以关于舞毛龙的传承正面临危机。)由于现在娱乐方式的普遍化,他们不太喜欢这些古老的毛龙工艺,不愿意参与其中,而且由于春节期间,他们的生活比较繁忙,因此也没有很多的精力参与到毛龙的设计中。而对于许多村的龙队主要靠强制性勉强组队,而且平均年龄也较大。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毛龙的传承和发展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因为青年群体对这一项目的参与度直接决定了我们毛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

3.4. 石阡县仡佬族舞毛龙文化的保护及未来发展方向

3.4.1. 舞毛龙文化的保护措施

首先,石阡县文化需要长久的发展肯定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毛龙本身是一种非可再生的资源,属于文化类的范畴,如果想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应该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对毛龙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需要一些相关部门对毛龙文化进行整理,挑选出较高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的毛龙传承方式,就可以为石阡县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政府也需要增加人手、设备等方面的资源。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毛龙文化中可行的部分。在这些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可以发现更有意义的研究,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为此提供平台,建立资料档案库,对这些民间文化进行有效的整理。

3.4.2. 舞毛龙文化的发展路径

在当代多元文化冲击的时代,人文生态环境无疑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作用。相关企业希望可以为老百姓创造一个活动品牌,活动品牌必须具有丰富多样性,可以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传统毛龙带来的乐趣。所以,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举办石阡县这样的大型演出活动,并通过石阡县山小调通过种毛龙方式结合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呈现给大家。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各种创新元素,加上民族特色,从而营造出一种健康的人才生态环境,让石阡县毛龙时常在人民群众的耳边回响,扎根在群众中,才可以不断地发展。

3.4.3. 提高舞毛龙传承人的补贴

此外,还需要加强动态保护措施,重视文化遗产的教育作用,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甚至可以作为中小学体育文化教学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从学生时代抓起,对毛龙进行传承和发展,这样的普及和推广也是非常迅速的。相关的文化部门应该发挥好普及毛龙的作用,积极开展相关的文化运动为毛龙爱好者提供广泛的平台,同时重视艺术团体的作用,多开展一些毛龙演出等。而这些经费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的大力支持对于石阡县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4.4. 大力推行舞毛龙文化的传承人培养

尽管政府可以对石阡县毛龙进行资料整理,但在理论研究上也应该加强,在石阡县文化遗产中,许多文化的研究还不彻底。比如说对毛龙的起源至今还存在争议,并没有研究的更彻底,甚至对毛龙的编制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对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同时,在这些研究者中,石阡县籍的研究者甚少,这就限制了对石阡县文化研究的渠道。而且在众多研究者中,只有一部分研究者在此原型上进行了考证,有些学者得出的数据和意义并没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因此,加强对这些民族毛龙的理论研究,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做的。

3.4.5. 舞毛龙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毛龙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形式。通过民族和世界化的完美结合,找出了民族毛龙的文化价值。近年来,毛龙不仅在编制形式上具有多样化,同时也通过舞台、影视大力发展,调动了其文化功能,同时在每年的文化艺术节中都有不同的演绎风格,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毛龙所体现的石阡县精神以及文化特色对文化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社会历史现状出发,毛龙在历史的不断变化过程中的传承和发展,表明不同时代的作品需要根据时代变化随之调整,这样才能保持新的活力。与时代发展同步进行的文艺作品才可以真正地保留,否则就容易被淘汰。因为这种做法和民间文化传承性是一致的,表现出了传承性,与时代步伐相一致,因此,石阡县毛龙的传承中不能舍弃民间文化独有的特性,必须保留民间特色,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发展。尽管石阡县毛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但是其所表达的石阡县文化、石阡县精神却是始终不变的。我们在毛龙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石阡县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价值思想,而这就是毛龙文化在传承发展中永远不变的核心,从而促进了石阡县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

4. 结论和建议

总之,石阡县毛龙是现代毛龙的渊源,毛龙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成为一种融艺术和体育形式为一体的活动,在时代的变迁中,一直保持着石阡县毛龙的个性与民族特色。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具有时代性,全球性的设计,但是在其传承问题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毛龙如果想要在全球世界内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广泛的宣传,这样才可以使这首毛龙在世界民族毛龙中可占有一席之地。加大宣传也是在持续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通过各个形式的宣传包装,才可以创造出石阡县舞毛龙的新天地。

文章引用

陈碧艳. 关于石阡县舞毛龙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of Dance Maolong in Shiqian County[J]. 体育科学进展, 2023, 11(03): 685-692.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3.113099

参考文献

  1. 1. 杨梅. 黔东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毛龙”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对策[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

  2. 2. 文叶飞, 张凤琴. 石阡: 百龙欢腾闹新春[J]. 当代贵州, 2017(9): 58.

  3. 3. 庞盛坤. 仡佬毛龙节传承的民族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

  4. 4. 张兴涛. 毛龙节•毛龙灯[J]. 新闻窗, 2016(1): 2.

  5. 5. 郭茂德, 李丙奎. 仡佬族毛龙节(英文) [J]. 中国民族(英文版), 2015(5): 74-75.

  6. 6. 何雄周, 罗懿丹. 石阡仡佬族毛龙节[J].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5(2): 63.

  7. 7. 万小艳. 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 旅游与摄影, 2022(19): 86-88.

  8. 8. 阿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仡佬毛龙节[J]. 贵州民族研究, 2010, 31(6): 149.

  9. 9. 余未人. 活态文化: 仡佬毛龙节[J]. 当代贵州, 2010(15): 50.

  10. 10. 张长念, 王占坤, 唐闻捷. 仡佬族舞毛龙探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5(3): 81-84.

  11. 11. 任莹莹. 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少儿中的传承方式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6(6): 48-50.

  12. 12. 况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方式研究——以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 明日风尚, 2017(2): 211.

  13. 13. 杨金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传承途径探索[J]. 天工, 2022(35): 49-51.

  14. 14. 吴海龙, 舒小东, 沈文周, 李莹. 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同舞龙的对比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 2017, 36(4): 91-94.

  15. 15. 田艳.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创新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 2019(8): 81-86.

  16. 16. 张长念, 王占坤, 唐闻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象征与社会功能探究——以仡佬族舞毛龙为例[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8(5): 29-34.

  17. 17. 王清华. 哈尼梯田文化的传承方式与危机[J]. 世界遗产, 2014(9): 64-67.

  18. 18. 范小青. 注重参与体验, 创新传承方式[J]. 四川戏剧, 2022(7): 2.

  19. 19. 谭勇, 文延, 文叶飞. 百龙闹泉都——2015年“龙腾狮跃闹元宵”•贵州•石阡全国舞龙邀请赛暨“仡佬毛龙节”剪影[J]. 当代贵州, 2015(14): 50-51.

  20. 20. 周瑛华. 新时代绍兴红色文化传承方式探究[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5): 100-10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