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2  No. 08 ( 2022 ), Article ID: 55026 , 7 pages
10.12677/AP.2022.128342

父母行为方式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干预

韩孜一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2年6月24日;录用日期:2022年8月12日;发布日期:2022年8月22日

摘要

父母教育在大学生成长历程中无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为减少及避免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需要对父母行为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近年来有关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可以得出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心理控制、父母冲突及父母关系感知对大学生攻击行为有不同的影响。结合社会学习理论、认知脚本模型及挫折–攻击假说,进一步认识大学生攻击行为与父母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本文对父母行为方式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实证研究进行了述评,并对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相关干预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父母行为方式,大学生,攻击行为

Influence and Intervention of Parental Behavior on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Ziyi Ha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Received: Jun. 24th, 2022; accepted: Aug. 12th, 2022; published: Aug. 22nd, 2022

ABSTRACT

Parent education undoubtedly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owth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in order to reduce and avoid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thorough study of parental behavior is needed. Based on recent studies on aggressive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parenting style, parenting psychological control, parental conflict, and parental relationship perception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ir aggressive behavior. Combining social learning theory, cognitive scripting model and frustration-attack hypothesis, we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ggression and their parents’ behavior.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evant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parental behavior and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related interventions in this field in recent year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Parental Behavior, College Students, Aggressive Behavior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大量研究表明,人类实施攻击的历史已经相当漫长。然而,攻击行为在正常人类生活方式中的发生并非永远不可避免,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其攻击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目前,由Buss和Perry共同主持编制与完成的美国大学生攻击问卷系统(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AQ)是已被公认的在研究及分析当代大学生攻击行为活动领域中一个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该量表本身也已经过实践和验证后表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中文版在国内被广泛地应用于测量大学生群体的攻击水平(吕路等,2013)。近年来,暴力犯罪事件和校园暴力攻击是当代大学生出现极端心理危机导致的主要不良影响和社会重要暴力表现的形式。在中西方各国校园新闻报道中,尤其是对美国大学校园枪击案事件的报道常常不绝于耳。在日本,大学校园中的由网络攻击等引发出的青少年犯罪等现象近几年均有迅速上升的趋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刘轩,高正亮,2013)。

目前为止,研究者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攻击进行较为详细的界定。从有关人类行为和反应行为机理的基本理论角度,研究者通常认为攻击即是攻击行为。这样的行为有如下一些重要特征:1) 攻击行为主要具有人类许多在外在上共有的行为特征。Buss认为,攻击概念前提下的心理行为的界定应该仅仅是指只去关注某一种事物外在现象的心理行为状态和情绪表现。2) 攻击的表现行为是具有意图性。3) 攻击具有伤害性。从行为情绪特征类型的分类角度,研究者多次认为攻击行为的心理表现主要具体表现为愤怒、敌意及冲动这三种情绪特征。Bushman等学者认为,攻击情绪通常是指人类个体对于一种内在负面情绪即愤怒性情绪的直接表达。从进化行为学以及认知系统生物学的整体进化发展的动态角度,研究者们还普遍认为环境攻击倾向主要是一种指当个体动物种群在其持续的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所进行的错误加工认知或与夸大加工的反应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出了持续地对特定的环境信息中的蕴含着的或潜在具有攻击线索信息进行着错误的加工的认知反应或对进行了夸大的加工的反应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心理倾向(刘露,施国春,2019)。

2. 父母的行为方式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重要理论基础

2.1.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假定,攻击行为的最初特征是通过直接观察到攻击榜样或直接的经验所获得出来的,然后才能通过自我强化而加以自我提炼并以此得到继续保持。班杜拉则认为,家庭成员是社会三种最为主要的榜样类型之一。所以,尽管大学生可能同时拥有多种攻击的行为模式,但是如果他没有得到机会来使用或者也没有被现实社会环境中的任何其他人去引导,这种暴力行为在通常情况下就不会立刻表现出来。

社会学习的理论也认为,生物结构可以用来限制人们对所需要习得能力的攻击与反应方式的类型,并且遗传或禀赋状况也都会影响人类学习能力的形成速度。与此同时,生物结构不会预先设定个体所能表现出的某一个具体的攻击行为。个体的部分攻击行为往往是能通过个体后天有意的或无意的观察所习得起来的,并最终通过行为强化的手段得以进行修正。

2.2. 认知脚本模型

Huesmann认为,一般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尤其是一些攻击行为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习得的行为和记忆中的认知脚本的影响。攻击脚本能力的持续获得过程和保持方式是基于观察和实施攻击行为能力的持续社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各种攻击行为因素和情境间交互的作用不断变化累积而发展形成起来的。

1) 脚本编码训练和实战演练。个体在首次尝试使用对描述他人的攻击行为脚本进行编码时,会意外发现他们首先都必须注意观察感受他人极具攻击特质的行为,注意观察他人这种攻击行为最可能的发生点所在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特定环境场景,即是什么特殊的情境场景中发生了这种攻击行为。因此,有显示某些特殊或更显著攻击行为线索特征的他人行为攻击脚本也往往更容易有效地被编码。为了要确保个体能长期持续地在记忆环境过程中保持使用该行为攻击脚本,个体有较大可能需要有意识地通过经常和不间断地、反复地对该攻击行为脚本的使用以回忆、想象和角色的扮演等多种形式方法来持续地进行演练。

2) 脚本评估。脚本评估方法对于行为脚本结果的准确编码、保存、检索分析和推广使用均起着显著的和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行为脚本效果的评估中存在这样三个相互有联系性的理论成分:个体有足够强大的感知能力和预估判知行为脚本效果的使用与后果的能力、个体自身对攻击脚本效果和个体相关执行能力大小的主观判断能力及对行为脚本结果的评估能力,它们最大的程度在客观上主要取决于其个体自身内部形成的基本行为规范。

3) 脚本检索。在个体实施脚本程序之前,并不是所有被储存在个体记忆系统中的脚本信息都会立刻被个体检索提取出来。个体会对每个脚本程序进行自我再次检查与评估,考虑与分析当前尚未被个体检索提取出来执行的脚本信息是否已经符合相关社会行为规范标准以及在实施该脚本信息之后可能带来怎样的行为后果。

2.3. 挫折–攻击假说

JohnDollard和其他研究者都认为,经过多次受到挫折、阻碍、激怒和威胁等过程以后的大部分人们都将会在短期内很快就表现出这样一种攻击行为,因为他们这些攻击行为其实是个体对这种挫折情境产生一种自然产生的、近乎完全是一种自动发生的情绪反应。一言以蔽之,攻击的行为实质是因为受到某种挫折后导致攻击的行为结果。研究中也有人发现,挫折行为并不会总是必然地导致攻击,而攻击行为本身也不一定总是会伴随着挫折。

Berkowitz认为,挫折增加了个体做出过度愤怒情绪和其他攻击情绪反应发生的潜在可能性。挫折常常促使这种攻击行为最终得以产生,这种攻击行为可能会是一种外显的,也可能是一种内隐的,但愤怒并不是能引发这种攻击行为的唯一负面情绪,其他包括诸如疼痛之类的厌恶的情境或者诸如性被唤起之类的快乐状态等等都同样有可能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

3. 父母行为方式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及相关干预

3.1.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及干预

父母教养方式通常是指由现代父母自身在关心其养育子女及其成长规律中的各种早期特殊抚养,教育孩子过程的活动方式中所逐渐自然表现出来的长期并且具有相对比较和谐稳定特征的教育心理行为倾向,是对现代传统父母整体的教养孩子观念过程中和他们个人具体教育培养子女行为活动过程的一个有机和综合的体现。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育行为与观念的综合体现,Baumrind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四种主要类型,即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与溺爱型。

已有研究证据表明,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往往与预测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呈显著相关,父母的积极教养方式更可能帮助降低其攻击行为倾向,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在这前后两个重要维度之间可作负反向关系预测大学生攻击行为(刘湍丽,赵宇飞,2020)。父母提供的一些情感温暖、理解等维度也从一定的程度意义上为具有攻击行为的子女提供到了较为正向和有效的外部心理支持,有效地降低某些外界环境会对其言行造成伤害的直接危害,缓解了他们自身内心产生的一些恐惧心理与焦躁不安。在这些父母行为潜移默化式的心理影响作用中,子女可以逐步开始形成一种情感和同理心,这能够对攻击行为的产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与之相反,父母采取的消极的教养方式又极其容易导致子女产生攻击行为。父母教养中的惩罚、严厉、拒绝和否认这四个维度均可正向地预测子女的攻击行为,这些消极的教养方式往往不仅损害其子女的身心健康,使他们产生对亲生父母强烈的负面情感及依恋,影响到子女们对这个家庭生活的良好归属感,也会大大打击孩子对生活学习的正确积极的应对态度,降低自尊感。根据现代社会行为学习的理论,父母们的消极教养方式会在某种重要程度上为其子女们塑造出攻击榜样,他们甚至会随意将已经习得的这种消极行为直接应用到与同伴交流互动交往中,严重影响同伴之间的交往质量。此外,父亲的过度干涉倾向和母亲的过分地干涉和保护这两个心理维度上也可以正向地预测攻击行为,过分干涉容易造成限制其子女健康的自我个性心理发展进程和自主认知心理发展,过分保护也容易造成导致其子女出现过分自我依恋,不利于培养发展子女的自主性精神和独立性。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采用相对积极的教养方式,在面对子女出现损伤其责任感与担当的事件后,以正向的引导帮助其改正,给予他们更多鼓励性的言语与行为,体现出父母对于他们的包容与接纳。父母足够的尊重、理解与支持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满足个体对尊重、归属、安全等需要,能够恰当地面对、处理自己所面临的生活事件,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3.2. 父母心理控制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及干预

父母心理控制是指父母通过给孩子内心世界中施加一系列负面情感影响以达到有效控制孩子的各种行为的目的,包括父母强制干涉、内疚感和爱的收回等(施露露等,2015)。父母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的异常行为进行早期心理控制,能够逐渐改变其行为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实现其心理控制与早期行为控制效果双赢的成功局面。

已有研究表明,母亲在对其子女的行为心理及控制程度中远远高于父亲,说明了在家庭伦理中,母亲在养育与管教子女一方上承担出了更重要的教育责任,这显然与我国的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中所谓男主内、女主外有关。在我国女性传统观念中,承担各种细碎繁杂的家务、养育出一个好孩子从来都是作为每个母亲与生俱来的一个家庭天职,父亲却又似乎只能够在家务和育儿这其中扮演着一个辅助妈妈们的角色,甚至在其中缺席,出现“丧偶式育儿”。虽然,后来随着家庭社会观念的逐步更新,这种父母责任之间的心理差异已经逐渐开始弱化,但在现今大部分中国的原生家庭观念里,由于母亲更加细心、勤劳,是为子女日常生活照料的一种主要社会服务者,相应地,子女在平常所体验感受到一种更多程度的责任来自于其母亲的一种心理控制。与此同时,父亲的心理控制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程度之间也会有十分密切的因果关系,即父亲的言语控制手段和强制观念水平越高,大学生攻击行为程度就相应越高;父亲给予的爱的收回度越高,大学生的愤怒和敌对情绪程度就越高;父亲的人身攻击程度越高,大学生身体行为攻击行为和言语攻击的程度就越高。此外,母亲的心理控制与大学生攻击行为也同样是联系紧密,母亲的爱的收回和强制观念同样也会大大地增加大学生的攻击行为。

由此,大学生通常会感受到来自父母双方的一种强制性观念,这说明父母本身对孩子的不同观点意见和表达方式的包容度都较小,缺乏足够的灵活性,这种被迫去接受对方的某种强制的观念的处境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自我防御的增强。父亲更善于尝试采用言语控制这种更为直接更明了有效的控制方式去对孩子们进行一些心理控制,相比之下,母亲似乎更倾向于通过使用爱的收回这种更为间接有效的沟通方式来控制孩子,然而,这两种沟通方式实际上都会有一定可能地增强孩子的攻击行为。

大学生群体的心智相对成熟,对于父母而言,应适当减少对他们的心理控制行为,尊重子女是一个独立的客体,具有独立的个体思想与行为意识,在家庭教育中主要以引导的方式来改变他们信息加工中不合理的认知,而非将父母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施加于自己的子女身上,这样的心理控制不利反弊。

3.3. 父母冲突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及干预

父母冲突主要是一种关于父母双方由于各自或者某些子女自身等原因而导致的言语态度问题或行为问题上的争执与攻击,可具体为根据可能导致发生的冲突的主要事件的频率、强度、内容及冲突在最后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子女的应对效能及冲突双方的自我归因等特征或理论角度对具体的问题来加以明确界定(缪绿青等,2021)。父母冲突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子女感知父母双方之间出现的冲突的频率越大,强度越高,则孩子越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已有研究表明,父母冲突发生频率、强度如何以及最终冲突事件是否可以解决将会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在高程度的父母冲突环境下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相比于同龄人更多的紧张及焦虑情绪,对冲突行为的负面认知或评价更敏感,认为父母冲突引发的暴力后果的威胁更大,在攻击心理上则更容易产生各种外显的攻击行为,如身体接触攻击、言语攻击行为等,其内隐的攻击行为强度也因此会出现显著的增加,表现为产生对有潜在威胁的他人的高度愤怒和高度敌意;相比之下,在低程度的父母冲突环境下的大学生们的人际关系较为友好和谐,更善于交流沟通与交友,攻击行为相对较少。

父母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会影响整个亲子关系,使得现在大多数父母常常忽视对于子女这种特殊行为的一些道德情感需求,忽略自己对子女的自我约束行为规范,导致孩子越来越难以去独立地进行一些道德自我约束,进而也就逐渐出现了攻击行为。长期处在父母双亲关系不协调不平衡的家庭环境中,子女自身在学习成长发展过程中难以独立形成正确高效的生活应对方式,应对效能极低,学习成长和独立生活都更倾向于用更具攻击性的方式进行处理,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应对的能力较同龄人弱,在独立人际交往生活中则容易体验到更多潜在的社会负性情绪,人际关系较差。对于大学生而言,不健康的原生家庭背景,家庭成员之间常常出现的种种矛盾纠纷或是冲突,会导致部分大学生内心偏执、敌意感及社交焦虑水平逐渐升高,在自我成长发展过程中难以获得安全感,人际安全感水平较他人低,这对促进大学生个体的情感社会化进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对于父母双方而言,冲突的存在于日常家庭生活而言或许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一情况出现时,如何恰当地化解对于夫妻关系及与子女之间色亲子关系所带来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之间矛盾冲突的正向化解能够为孩子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让他们意识到冲突并非只是一个消极且无法用合理方式解决的存在,它也能够被适当的沟通和人际交往方法所化解。

3.4. 父母关系感知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及干预

父母关系又可被称作父母婚姻关系,是从子女的角度来出发,子女对父母夫妻关系的感知。父母如果互相能够理解,沟通顺畅,会真正形成一种和谐美满的父母关系(张娥,訾非,2012)。同时,冲突也是父母关系失衡的典型表现,会进一步对子女造成极为广泛的影响。尽管绝大多数家庭内部都存在着某种形式上的家庭冲突,但当家庭冲突逐步上升为敌意、暴力、未解决的问题或冷漠时,便会形成有害的环境,导致子女攻击行为的产生。

已有研究表明,父母关系的感知程度与子女攻击行为程度呈负相关,子女最早对于亲密关系的自我认识主要是通过以他们自己的父母关系作为一个参照或者模板得来的,当作为孩子主要的家庭成员一方的父母对自己后代展现出一种长久持续的矛盾冲突,会无形中对自己后代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使得子女误以为夫妻吵架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方式,影响其以后面对和重要他人亲密交往时,行为表现上也呈现出消极行为甚至是过激行为,导致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容易采用攻击行为作为处理问题的方式(段熙明等,2021)。此外,父母以前产生的频繁的冲突会让子女缺少对来自于家庭温暖的体验,可能导致子女在人际交流方面的自我封闭,不再与外界有信息联系,在这样的环境下,其在人际交往中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应对方式,并且在这其中将会感受到不可预计的负面情绪,以至于更容易用具有攻击性的方式处理问题。

因此,良好健康的父母关系是子女行为正确发展的重要前提,良好的父母关系可以增加子女的安全感,避免让攻击行为成为其保护其不受伤害的一种方式,减少这种自我防御机制的出现。同时,父母也要学会怎样以合理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主动和子女进行良性的情感沟通,营造温馨健康的家庭环境,在发展早期满足子女生活中的心理需求。冲突及矛盾在家庭生活中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去进行化解也颇为重要,合理的处理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已有的家庭问题,而且还能够进一步巩固家庭成员彼此之间和谐的生活关系,增强子女对于良好的父母关系的感知,减少攻击行为的出现。

4. 总结与展望

攻击行为的历史由来已久,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聚焦于父母、家庭等因素对大学生攻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父母行为方式与大学生攻击行为密切相关,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及问卷法获得资料与数据,从而探究不同的父母行为方式对大学生攻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及原因。

在现有学者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影响大学生攻击行为方式的影响因素不仅仅局限在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心理控制、父母冲突和父母关系感知这四种父母行为方式,但相比于其他因素,这四者均为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在近年来展开的相关研究项目中,研究者采用文献研究法及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攻击行为做出深入的探究与分析,得出其影响机制及干预方式。父母行为方式的差异及其他各种影响大学生攻击行为特点的主要因素之间还可能存在某些中介效应或调节效应,在未来的研究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与证实。父母对于大学生未来的社会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教育意义,二者之间形成的良好夫妻关系及这三者之间建立的健康家庭关系会相互产生影响、相辅相成,为塑造子女的行为举止等各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关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不仅能够让人们了解到父母对不良行为的潜在影响,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家庭教育带给孩子后天成长的重要影响。

文章引用

韩孜一. 父母行为方式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干预
Influence and Intervention of Parental Behavior on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J]. 心理学进展, 2022, 12(08): 2865-287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2.128342

参考文献

  1. 1. 段熙明, 贾雨航, 李圣洁, 张欣瑶, 荣丽敏, 刘德彪, 刘燕(2021). 父母关系感知与大学生攻击行为: 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 济宁医学院学报, (6), 407-410.

  2. 2. 刘露, 施国春(2019). 攻击理论及研究综述.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 66-67.

  3. 3. 刘湍丽, 赵宇飞(2020).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0(2), 75-81.

  4. 4. 刘轩, 高正亮(2013). 大学生攻击行为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4(3), 353-354.

  5. 5. 吕路, 高见和至, 董冬, Wong Lawrence, 王翕(2013). 中文大学生版Buss-Perry攻击量表的修订与信效度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7(5), 378-383.

  6. 6. 缪绿青, 张钦斐, 丁慧, 张炎桐, 贺丽春(2021). 父母冲突对大学生攻击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认知评价的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3), 417-422.

  7. 7. 施露露, 陈灵芝, 梁晓燕(2015). 父母心理控制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 校园心理, (3), 177-180.

  8. 8. 张娥, 訾非(2012). 大学生父母关系感知及其与安全感和特质焦虑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6), 854-857, 86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