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8817 , 5 pages
10.12677/ACPP.2022.116279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及其价值意蕴

朱晓颖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2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8日

摘要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具有十分丰厚的内涵,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价值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关键是要求人们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梳理其发展过程、揭示其科学内涵,展现其价值定位,这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理论价值、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思想前提、为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对构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实践价值,当代价值

Marxist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d Its Value Implication

Xiaoying Zhu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Nov. 2nd, 2022; accepted: Nov. 22nd, 2022; published: Dec. 8th, 2022

ABSTRACT

Marxist ecological philosophy has very rich connotation, which is the value of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ety. The core and key of Marxist philosophy is to require peopl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on the basis of following the objective laws, so as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ion and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Deeply study Marxist ecological philosophy, sort out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reveal 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show its value orientation,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value for correctly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deological premis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glob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building a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ety.

Keywords:Marxism, Ecological Philosophy, Practical Value, Contemporary Valu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

1.1. 思想形成初期

在学生时代,马克思便正式加入黑格尔派,受到相关哲学思想的熏陶。在此期间他将经济学理论与哲学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对现实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同时又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学生时代,马克思提出的生态哲学思想,注重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他通过论述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差别在于人类能够反作用于自然界很好地适应和改变环境,强调了人在于自然环境发生作用时尽量避免两者之间因为利益冲突造成的各种形式的矛盾产生 [1]。

1.2. 思想形成过程

纵观马克思早期的生态哲学思想,可以发现他主要集中在思维表层分析上。而随着马克思告别学生时代以及个人的阅历和思想层次的不断提升,在进行生态环境分析时,具有更多的辩证法思想特色,也标志着马克思在生态哲学研究领域境界的提升和哲学思想的形成。此时,马克思发表的主要代表著作有《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这类专著中都能够看到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辩证分析思想踪影,此外他还根据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依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做出“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中人与自然相隔离”的结论。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基础,因此不管是在经济建设还是政治活动中,都应当考虑到自然的重要性、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

1.3. 思想发展阶段

自马克思形成了个人的生态哲学思想以后,经过长期的锤炼,其思想体系日益完善,思想内容日益成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同生态哲学之间实现了有机融合。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时,马克思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论运用其中,做出更为详实、深刻和全面的论述,对人与自然所处的不同地位进行了清晰划分,其中关于生态哲学方面的论述很多都涉及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危机、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2.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科学内涵

2.1. 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都存在客观实在性,且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开展的实践活动只能在自然界开辟的空间内进行,因此天然地对自然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但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又具有强反作用力,能够能动改造自然。一方面融入到自然界中的人类社会才具备了客观现实性,另一方面人类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都会对自然界产生一定的后果,影响或改造着自然界 [1]。人类社会早期对自然界的理解局限在一种“具有不可制服和无限威力的未知力量”,在此时,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相互对立的关系,人类受制于自然界的限制,为自然界的威力所震慑,对自然界盲目崇拜。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具有更强的能动性和主体性特征,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人类开始参加劳动实践改造大自然 [2]。而随着人类力量持续投入到纯粹自然界中,两者之间的关系便出现了质的飞跃,人类开始认识到真实的自然界,不再将其当作一种可怕的力量,反倒将其转变成为受操控的对象。不管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反对自然与人之间的割裂关系,强调了实践活动的桥梁作用,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发展。

2.2. 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在生态哲学思想中,既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性,又强调人类社会之间的内在辩证关系 [3]。在马斯看来人是社会构成单元,社会是由人类通过一定的联系共同构成。在所有人共同努力下创造的社会,单个的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这一观点详细地论述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存在意义。事实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一样,正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的社会关系才构成了人类社会持续运行和有序发展的基础。换而言之,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确立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此情形下,是否能够实现个人利益之间的合理分配,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人与社会之间能否和谐共处和发展。由此可以推论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问题的妥善解决,对于完善人类社会、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人类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相互协调的生态价值观

所谓的人类主体性,实际上反映的是人所具备的价值的主体地位。自然价值不同于人类价值,仅仅作为为了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一旦离开了人类主体需求的满足,自然便失去了其外在的核心价值。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参与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人类摆脱自然奴役、彰显人类主体性地位的发展历史。相比于人类的主体性,自然优先性反映在自然的存在独立于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未出现之前自然已然客观存在,具有天然的优先地位。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的存在绝不依赖于人的客观意识,而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现实的存在。其优先性特征既体现在“优先”上,还体现在“制约”上。可以说自然界本身就有着内在的运动发展规律,其自身运动严格按照内在规定性向前推进,同时自然在发展过程中会对人类活动做出规定和制约,影响人类实践活动开展的范围、采取的形式和活动的内容。

在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体系当中,既强调人类主体性地位,又强调自然的优先性,是两者相互协调发展的一种生态价值观。马克思强调人类主体性并不意味着人类主宰自然一切,而自然的优先性也不一定是自然界凌驾于或高于人类之上。对人类主体性的正确理解,就在于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自然优先性的正确理解,就在于对自然的正确认知、利用和改造。只有对两者产生正确认知,才能够推动人类社会走向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解,才能真正地体现马克思生态哲学的思想价值和理论价值。

2.4.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更为深刻,在他看来,人与自然的内在本质高度统一,人类活动(尤其是高度自觉和自由的活动)构成了人的本质属性。可以说人只有通过实践进入到自然界改造自然,才能生成人化自然。他对自然界进行了二类划分,一类是人类实践尚未涉足的、纯粹的自在自然。一类是人类实践活动已经融入,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人化自然。在前者向后的转变中,人类也从异化状态慢慢地贴近人的本质属性,成为真正社会人。正是因为人类学会了劳动、懂得通过劳动实践,才将人类自身从统一自然界中单独分化出来,为人类真正的认知客观世界、把握物质运动规律提供了基础。因此可以看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就在于人类社会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人类要改变征服自然的错误理念,以朋友的姿态同自然和谐相处,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身份与位置摆好、放正,对自然赋予真诚的善意,才能收获自然给予的正面馈赠。

3.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价值意蕴

3.1.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理论价值

从环境伦理学诞生至今,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起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但人与自然究竟谁居于主体谁处于次要地位仍然莫衷一是。从本质上来看,不管是将人放在主体地位上还是自然放在主体地位上都失之偏颇,都无法实现双方和谐发展。而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科学的解读的人与自然内在关联,将两者共同融入到“主客一体化”的新型发展模式中,站在宏观的视野上把握的人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并提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结合的一种新型生态发展观念,既专注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种全面地对人类未来进行的最为科学和合理的规划。这种思想还弥补了当前在环境伦理学中充斥的片面研究缺陷,既强调人对自然的利用过程,又强调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对环境伦理学中的观点进行了扬弃与超越。除此以外,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适当程度的改造与干预自然,能够更好地维护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从而实现人自身的异化到异化的自身的过渡,与中国的天人合一里面相契合,也能够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形成发展共同体。

3.2.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思想前提

马克思在相关的论述中关于生态哲学思想的阐释中十分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发展关系,对于打破传统发展理念、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987年,联合国在发表的一篇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里多次提及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概念,即统筹考虑人类社会发展现今与未来,在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当代人发展需求。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模式,标志着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理念上质的飞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以后,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得人心,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共识。传统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的发展成果不再为人类所推崇,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引得全球范围内的反思。因此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哲学层面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必然。追根溯源可以发现,马克思在其生态哲学思想体系当中就已经隐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对人与自然关系做出了深刻全面的解读,不再将人类社会当作自然的主宰凌驾于自然,而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一种科学的价值导向规划出一种新的发展导向。这种发展理念为人类有效地应对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理念、应对方法,同样也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生命力的具体体现。

3.3.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哲学理论基础

当代生态危机不再局限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和全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着共性危机。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融入市场交易,而人类对自然的无限需求,使得以利益为追逐对象的资本的广泛参与其中极大地加速了自然资源的开采速度与规模。在人类毫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向自然界排放各种工业废物的情形下,生态环境系统日益紊乱。在此严峻的形势下,有必要深入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内在价值,将目光放在自然界的价值维度上,强调自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唤醒人类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可、尊重与服从意识,指导人类社会更好地开展改造自然的实践,实现对自然均衡控制。马克思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能够很好地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够为世界各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理论指南。尤其是其中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人与自然的地位与关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求人类在开发自然时充分考虑到地球能够承受的限度,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来开发与使用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资源基础。

3.4.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对构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实践价值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时期,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更是发挥了巨大指导和引领作用。在他看来生态文明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工程,会受到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同时又能够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一套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在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创建生态文明就需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摒弃传统错误发展思想;在追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权衡对自然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除此以外,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革新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生产模式,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对生态自然进行系统和科学管理,从而推动构建特色生态文明社会的早日实现。

4. 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一个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为妥善解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指导。为此,要进一步增强对相关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马克思生态思想,再将其用于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文章引用

朱晓颖.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及其价值意蕴
Marxist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d Its Value Implication[J]. 哲学进展, 2022, 11(06): 1637-164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279

参考文献

  1. 1. 高玉婷, 王雨薇, 朱泓.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 20(3): 5-6.

  2. 2. 董亚如, 彭勃. 生态环境视域下大学生“内卷”的困境与消解[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7): 91-94.

  3. 3. 石捷. 浅谈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启示[J]. 经济研究导刊, 2018(5): 9-1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