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12 ( 2023 ), Article ID: 78407 , 5 pages
10.12677/ACPP.2023.121241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陈瑶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20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22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9日

摘要

劳动是人类在生产和创造过程中所付出的体力和智力的活动。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之一,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产生的思想渊源,并从劳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对人本身以及劳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三个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主要内容,最后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新时代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引领构建和谐社会及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三个方面去探究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蕴含的时代价值。当前,我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发挥其当代价值,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劳动观,当代价值

Marxist Labor View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Yao Chen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Nov. 20th, 2023; accepted: Dec. 22nd, 2023; published: Dec. 29th, 2023

ABSTRACT

Labor is the physical and intellectual activity paid by human beings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creation. It is the basic way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also the source of social wealth. Labor view is one of the core viewpoints of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which runs through every aspect of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By sorting out the ideological origin of Marxist view of labor,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contents of Marxist view of labor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and nature, labor itself and labor’s influence on human society. Finally,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Times value of Marxist labor concept from three aspects: Establishing correct labor concept to the new era,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cultiva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craftsman spirit. At present, China is in a new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dhering to the Marxist concept of labor as a guide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its contemporary value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Marx, Labor View, Contemporary Valu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 [1]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核心观点之一,揭示了劳动是产生一切的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进行了诸多的社会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实践的创新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了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1当前,我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发挥其当代价值,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思想渊源

理论不是脱离于实际而凭空产生的,科学的理论是为了回答时代之问而应运产生的。马克思劳动观也不例外。18世纪,以蒸汽机为代表的英国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大量机器投入生产,生产效率快速提高,西方从农业社会快速转型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在此基础上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从总体上看,社会生产力在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但是,工人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并没有平等的享受到社会财富增长带来的福利。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为了获取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遭受资本家无休止的剥削。大量的生产资料被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这也使得资产阶级与广大劳动劳动者的矛盾日益尖锐,使得无产阶级不得不对资产阶级进行抗争。马克思不禁思考,工人用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为什么反而使工人的社会地位低下,遭受经济上的贫穷。因此,马克思劳动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

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产生之前,西方诸多思想家对劳动的研究已经存在。如黑格尔提出劳动异化理论,他认为人要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就要进行异化劳动,最终实现人的复归。虽然黑格尔肯定了劳动的价值,但是他对劳动的理解是静止、孤立的。黑格尔的劳动理论是以“绝对精神”为主导的,认为精神异化为物质,物质又通过劳动异化为精神,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而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则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劳动产生商品的价值。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揭示劳动的本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在继承与批判前人的劳动理论基础之上,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劳动观。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劳动,人才能成为真正发展的人。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被异化了,劳动不再是个人自主自觉的活动,而成为被迫谋生的工具。

3.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马克思劳动观以人为核心,论证了劳动对人与自然、人本身、人类社会的价值,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当前,要实现马克思劳动观的社会价值,就必须对马克思劳动观的内容有更加深刻地了解。

3.1. 劳动引起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

从自然属性来说,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生存与发展都要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2]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劳动与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作为主体,在自然界中通过自身的劳动去获取物质基础。缺少了劳动这一中介要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缺少互动性的。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中,人的劳动是具有目的性的。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3] 人类为了生存繁衍的需要,需要去适应和改变自然。从刀耕火种到农耕文明以及工业文明,人类不断有目的地去改造自然界,向自然界索取自身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自然界也从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打上了自身的印记。但是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不是随心所欲的,需要遵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离不开生产工具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自然条件因素等因素制约。如果盲目、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则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人类的生存将会面临严重的威胁。只有顺应规律,通过劳动建立人与自然界之间良性的关系,人类才能获得更多的物质资料,人类才能继续向前发展。

3.2. 劳动展示人的本质力量

马克思深刻揭示与论证了劳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马克思说:“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1] 可见,劳动是人的本质,这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劳动。人通过劳动展示着自身,也展示着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劳动,人与动物相区别开来。马克思认为人为了获取自身的发展,是会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制造与使用工具,而动物则是出于自身的动物本能,缺少意识性去获取食物。人通过劳动去进行生产活动,并通过劳动将人联系在一起,这是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但是动物的活动则是消极地去适应自然,不能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去改造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劳动是异化的。人通过劳动生产出产品,在生产的这个过程中,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展示了自身的价值与能力,也展示了自己的本质力量,人也得到了充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基础下,大多数工人只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为了生存,不得不将自己唯一可支配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这时的劳动不是为了工人本身的发展,而是成为了谋生的工具。工人的劳动以及所创造的一切都成为了异己的力量,人的类本质也丧失。因此,马克思认为应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解放被困在“异化劳动”中的人,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重新结合,归还人的本质性。

3.3.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人是现实、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 社会关系不是从来就有的,人通过劳动产生了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只有通过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在劳动中去进行生产创造,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活动,个人才能得到发展。个人脱离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个人孤立的生产活动,并不能使自身得到生存与发展。人类在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使得自身不断获得发展,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去获取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最终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也通过劳动创造了自身的历史。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不同,创造历史的不是少数个人、英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通过劳动去获取物质资料,满足自身发展的生存资料;其次,在物资资料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民群众还进行了精神财富的创造。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丰富着人民的精神生活;最后,人民群众通过劳动推动社会的变革。如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主动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旧的上层建筑。通过劳动,人类创造着自己的社会历史。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当代价值

4.1. 帮助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了劳动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是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但是我们树立劳动光荣的奋斗精神,使国内生产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特别是经历了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现腾飞,这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努力。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必需的。要牢固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弘扬新时代的劳动精神。我国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分配制度上看,距离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让为社会主义发展付出的劳动者得到公平的分配,肯定其劳动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应有之义。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让社会成果由劳动人民共享。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上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2。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劳动观的深刻阐释。在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利于当代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的风尚,激励全国人民通过劳动去实现国家和个人的价值。

4.2. 引领构建和谐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是异化的。工人付出了劳动,但是却得到资本家更大的剥削,这使得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不断扩大,社会阶级矛盾尖锐,最终无产阶级被迫参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这从这一问题出发,阐述劳动的本质,并且明确了劳动对人与自然、人本身以及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于我们建立和谐的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生产领域,劳动关系主要体现在雇主与职员之间的关系上,这种关系是平等的,劳动者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就应该享受应得的权利。应该加强劳动法的制定和实施,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为权利受到侵害的劳动者提供救济和保障。这样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3。劳动不分贵贱,不同的职业,只是社会分工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要始终崇尚每一份普通的劳动,尊重每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社会中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这也意味着每一个劳动者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每一个普通劳动者都是光荣的。要增强劳动者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劳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3. 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高度契合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任何一种精神的存在与弘扬,都需要适合它生存的生态土壤,工匠精神也不例外。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使有技术才干的人得到重用,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心无旁骛地劳动,在实现自身劳动价值的同时做到尽善尽美。因此,应加大政策供给和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畅通技能人才发展渠道,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大国工匠,需要弘扬工匠精神,踏实肯干,通过精细的劳动,不断打磨自己的劳动产品。在全社会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大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文章引用

陈 瑶.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Marxist Labor View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J]. 哲学进展, 2023, 12(12): 2535-253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2411

参考文献

  1.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2.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4.

  3. 3. 马克思. 资本论: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4.

  4. NOTES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

    2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02)。

    3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