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3  No. 03 ( 2024 ), Article ID: 83270 , 5 pages
10.12677/ACPP.2024.133090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研究

王瑞萍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收稿日期:2024年2月18日;录用日期:2024年3月19日;发布日期:2024年3月26日

摘要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物质范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早期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发展,再到恩格斯、列宁对物质范畴的剖析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最终实现了发展上的变革,正确理解和把握物质范畴的内涵和外延,正确区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牢记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第一性、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认识到物质范畴的研究没有终点,需要与时俱进,坚持探索,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变革背后的物质动因以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当代意义

A Study on the Category of Matter in Marxist Philosophy

Ruiping Wang

School of Marxism,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Received: Feb. 18th, 2024; accepted: Mar. 19th, 2024; published: Mar. 26th, 2024

ABSTRACT

The category of matter is the cornerstone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ategory of matter has gon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y philosophers of plain materialism and the modern philosophers of metaphysical materialism, and then to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category of matter by Engels and Lenin, the category of matter of Marxist philosophy has finally realised the developmental change, and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ategory of matter, correctl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matter and specific forms of matter, bearing in mind the objective reality and first nature of matter, grasping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ter and consciousness, and recognising that there is no end to the study of the category of matter, an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keep abreast of the times and persevere in exploring the matter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material motives behind the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s well as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Keywords:Marxist Philosophy, Material Category,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上所有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的最高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范畴,通过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2. 物质范畴的形成和发展

列宁曾对“范畴”一词下过定义,他说:“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 [1] (p. 194)范畴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根本特性的概括。从哲学史上来看,物质范畴的发展其实是一种追本溯源的过程。从物质范畴发展的时间上可以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最初,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家们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探讨物质范畴;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17、18世纪的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对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机械唯物主义者们认为原子是构成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但其消极直观的反映物质世界是经不起科学进一步发展和实践检验的;再到辩证唯物主义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的传统,并结合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对物质作出了更加科学的定义。

对物质范畴的最初探讨源于早期哲学家们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思考,亚里士多德说过:“那些最早的哲学研究者们,大都仅仅把物质性的本原当作万物的本原。” [2] (p. 15)希腊七哲之一的泰勒斯认为“水是原质,其他一切都是由水造成的” [3] (p. 31),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原质,其他万物都是由火而生成的” [3] (p. 53),色诺芬尼相信万物是由土和水构成,恩培多克勒提出将这一切糅合在一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由土、气、火和水共同构成,这些朴素唯物主义者们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或者是多种物质组合的物质形态。但这引起了怀疑主义和相对论的质疑,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们无法回答他们是如何知道世界的本原是他们所说的东西,他们对自己的观点缺乏科学的论证。

十七、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家们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提出“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最简单的、不可分的基本单位,原子的某些物理学的属性——如延伸性、不可入性、具有一定的质量等,是物质惟一不变的根本属性。” [4] (p. 33)他们主张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这种观点将物质置于不变的地位,是不具辩证思维和实践根据的观点。十九世纪德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提出人本主义原理,认为“自然界、物质是存在于人以外并产生着人的唯一的和真正的实体。” [5] (p. 12)明确说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提到:“物质没有起始和终末,它是无限的。” [5] (p. 13)从费尔巴哈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把“自然界”和“人”都视之为实际存在于时空中的具体物质实体,这一把物质归结为实体的观点实际上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们把物质归结为某一具体的形体没有分别。但费尔巴哈将物质范畴的研究带入了感性生活,认为物质不仅是认识的对象,同时也是生活的前提,因其将感性仅仅理解为感性直观,而忽视了人在感性活动中的能动性,马克思批判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6] (p. 133)这将物质范畴的发展推入到新的阶段,即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去理解物质范畴。

唯物史观对物质范畴的考察从实践出发,从实践的主体、对象以及实践的中介三个方面入手,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人生活的环境,人通过实践的中介,也就是改造环境的工具和手段,对其生活的环境进行改造,来更好地满足人自身的需求。人虽然不能改变自己生活的特定时代和条件,但是他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既有的条件,来更好地生存,此时对物质范畴的研究从探究世界的本质本原转向了如何更好地有效地改造世界。

3. 对物质范畴内涵和外延的探讨

关于物质范畴的内涵和外延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未停止过探讨。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了自己关于物质的界定:“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7] (p. 214),从这里可以看出,恩格斯是从一般和个别的角度对物质范畴进行界定,他认为:“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的东西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8] (p. 950)“当我们把各种有形体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事物的质的差异撇开了。” [7] (p. 233)恩格斯驳斥了旧唯物主义将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的弊病,旧唯物主义没有区分一般和个别的本质不同,将一般等同于个别,用个别取代了一般,所以当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发现了有比原子还要小的物质单位,比如电子、质子、中子时,他们便抵挡不住唯心主义提出的“唯物主义破产了”的进攻,听任“物质(原子)被消灭了”等观点肆虐。正如我们不能将“水果”与“苹果、梨、香蕉”等同,不能将“哺乳动物”与“猫、狗、羊”等同,“物质”这一概念就是从各个具体的物质形态、实物中的共性里抽象出来的,由恩格斯对物质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物质的外延正是物质的这些具体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既相互区别,但是它们之间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之间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恩格斯基于具体实物抽象出物质的方法也为后来的学者研究物质范畴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对于物质范畴的界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科书采用的是列宁对物质范畴的定义,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 (p. 130)在这里,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来规定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说明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它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特有属性,也是物质的内涵,客观实在性我们可以理解为物质的“共性”,并且物质也是第一性的,关于“第一性”列宁曾论述道:“物质、自然界、存在、物理的东西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感觉、心理的东西是第二性的。” [10] (p. 108)“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说明物质是可以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说明物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说明人们的意识可以反映物质,可以感受到物质的具体形态,我们的感觉可以调动我们的感官,感受到有形的物体,比如桌椅板凳、房屋、树木、花草,而对于一些我们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无法直接感受到的事物,比如红紫外线、超声波、磁场等,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去感知它们的存在,去认识它们。

哲学与自然科学两者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由于恩格斯所处时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局限性,恩格斯没能对物质做出科学的概述,但是恩格斯关于物质的认识却是列宁关于物质定义的一个主要来源,列宁对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可以看做是对恩格斯关于物质“共性”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列宁关于物质范畴的定义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学者征汉文在其文章中曾指出如果“用列宁的‘物质定义’来说明什么是物质,就会把同样是客观实在的非物质因素归结为物质。” [11] 在其文章里引用了“热”这个例子,“热”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调动我们的触觉感受到“热”,并且我们也会因“热”产生一定的反映行为,比如增减衣物、用物理方法降温等,这样用列宁的物质定义可以将热证明是物质的一种形态,但是英国科学家焦耳在实验中证明“热不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11] ,而是一种运动,这表明列宁关于物质范畴的定义仍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4. 研究物质范畴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认为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一切现象产生的根源,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这不仅是对否定物质存在、把精神当作世界本原的唯心主义的批判,也是对把物质看做一成不变的实体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的致命一击,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从此确定我们要在实践与认识的活动中,不断增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科学理解与改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关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意识便是对社会物质基础的反映。在当代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使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密切起来,文化来源的多元化与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日益展现,新的文化形态与传统观念之间发生碰撞,在这一背景下物质范畴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我们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变革的原因和实质,从而与现实物质世界的变革联系起来,探究物质世界变革的政治与经济因素,为国家发展政策的解读与发展形势的研判起到指导作用,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好地实现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对话与互鉴,推动多元文化共存、和谐相处的理念达成。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对于解决当代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然界是客观实在的,而人类社会既有物质性,也有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它构成人类社会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会对自然起到影响、制约和改变的作用。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问题日益严重,在面对环境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追求当下社会的发展,保护我们人类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研究,我们得到了科学的物质概念,这对于我们理解与处理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根本的意义。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我们首先必须承认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的,是第一性的,同时,我们要从现实出发,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改造客观的物质世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文章引用

王瑞萍.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研究
A Study on the Category of Matter in Marxist Philosophy[J]. 哲学进展, 2024, 13(03): 610-61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3090

参考文献

  1. 1. 列宁. 哲学笔记[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2. 2.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卷[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3. 3. 罗素. 西方哲学史[M]. 何兆武, 李约瑟,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0.

  4. 4.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1.

  5. 5.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上卷[M]. 荣震华, 李金山, 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6. 6. 马克思, 恩格斯. 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7. 7.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1.

  8.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9. 9. 列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

  10. 10. 列宁. 列宁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1. 11. 征汉文. 哲学“物质”的内涵源于具体科学知识的抽象——从用列宁的“物质定义”说明什么是物质时的局限性谈起[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7(4): 44-4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