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7  No. 04 ( 2019 ), Article ID: 31886 , 7 pages
10.12677/ML.2019.74085

Review and Comments about Yuan Boping’s Academic Paper “Interface Problem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L2 Acquisition of Chinese Existential Polarity Words”

Xuzi Qi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August 4th, 2019; accepted: August 19th, 2019; published: August 26th, 2019

ABSTRACT

Yuan Boping’s 2012 Empirical Research Paper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s”: “Interface Problem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L2 Acquisition of Chinese Existential Polarity Words”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hain of his SLA research. It is like an excellent mirror that reveals the author himself, as well as many related issues, interesting aspects and trend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from the main content, explore the main theory of the article, sum up the background and features and focus on the contributio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article,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rticle an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finally review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and make research prospects.

Keyword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terface Hypothesis, wh-Words Used as Existential Polarity Words (EPWs)

袁博平学术论文《从汉语二语习得中的界面问题看影响成人二语习得成功的因素——以习得汉语wh-词做不定代词为例》述评

齐旭子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9年8月4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19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26日

摘 要

袁博平2012发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实证研究文章《从汉语二语习得中的界面问题看影响成人二语习得成功的因素——以习得汉语wh-词做不定代词为例》是其二语习得研究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它就像一面极好的镜子,能照出作者本身,也能照出许多相关问题、有趣的方面和发展趋势。本文将从主体内容讲起,探析文章主要理论,重点归纳创作背景与文章特色,并集中讨论了文章的贡献与实践意义,以及文章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建议,最后进一步对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二语习得,界面假说,wh-不定代词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18年8月我在剑桥大学游学期间听袁博平老师做学术讲座,他以渊博的学识、缜密的思维和别开生面的语言观征服了我,激发了我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兴趣。作为做英语语用出身,精通外语,常年在海外开展研究工作的语言学学者,袁博平有自己突出的研究特色与清晰的研究重点。目前其研究领域是二语习得中的界面问题,特别是句法–语义间的界面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而他2012发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的文章《从汉语二语习得中的界面问题看影响成人二语习得成功的因素——以习得汉语wh-词做不定代词为例》作为其在知网上下载量第一,被引量第二的文章,是其二语习得研究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1] 。这篇文章就像一面极好的镜子,能照出作者本身,也能照出许多相关问题、有趣的方面和发展趋势。

2. 主体内容及重要理论

2.1. 文章内容

文章从“成人二语习得多数人最终无法完全成功掌握一门外语”这个普遍现象入手,通过调查说英语和说日语的人习得掌握汉语wh-词做不定代词的情况(因探讨为何“最终”不能成功掌握,此文着重研究汉语水平最高的群体),来探索影响他们习得掌握汉语wh-词做不定代词的因素,以及所涉及的界面问题(用其做解释及结果是否符合),以此对所提现象的原因作突破性解释。在这里“现象”是“最终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对wh-词习得情况的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而“界面问题”等理论,则是催化剂与引路者。

文章分8部分,前5部分解释分析关键概念与理论,虽是铺垫但也意义深重且极为精彩。作者首先对比分析了“wh-词”在英汉语中的所指对象和范围,重点提出汉语中的wh-词有歧义,做疑问词外还可作不定代词,但受句法和语义制约——语义上只能用在带情感且命题是非事实或真值不确定的上下文,这往往由制约成分的制约来实现,句法方面也依此做出制约:不定代词必须在制约成分的C (成分)-统领辖域内。作者据此分类说明了wh-词的七种制约成分(照应汉语wh-词做不定代词的七种情况)——否定词、表非事实的动词、无确定意义的副词、“如果”条件句、是非问句中的小词“吗”、表推测的句末小词“了”、A-不-A问句。之后作者反方向举例强调汉语wh-不定代词的使用理解涉及语义–句法界面,还指出其词义上分肯定(表“某一”)与否定(表“任何”),并进行了wh-词的汉日对比。

之后3部分是重头戏,作者深入探讨实验内容结果并扩展开来。作者做了一项实证研究——旨在调查英语母语者及日语母语者中汉语水平最高的人掌握汉语wh-不定代词的情况。作者设计了一个包括7大类(参见上述7类),23个句型共92个测试句的测试。受试(包括英语母语者、日语母语者和20名中国人)要对每个测试句的可接受程度做出判断并圈示均值号码(“0”是无法确定,“≥+1”是接受,“≤−1”是不接受)。测试结果显示:横向来说,以7个类别为纲的英日中组对比中,测试句判断中567类有明显区别——英日组无法完成妥善制约(作者称其为易变性和不接受性,显出“石化”征兆)。纵向来说,以组别为纲的7个类别对比中,七个制约成分的制约能力可分四级别:强、中度、较弱、没有。三组别7类制约成分强弱梯度类似,汉语语法中的类别区别似乎也影响了汉语二语语法。

最后作者循循善诱,从五方面——二语语法中界面关系的内在困难、界面关系中所涉及成分的词类性质、这些成分在中国人汉语语法里的状况、二语学习者所接触的汉语语料、第一语言迁移等等对开头所提现象做出解答。总之,汉语中wh-词做不定代词的制约成分在结构上与wh-词发生界面关系,而这种关系受句法和语义的严格限制。也就是说可归纳的制约成分是“表”,语义句法限制是“里”,表里共同组成“界面桥梁”。

2.2. 重要理论

Sorace和Filiaci在2006年提出“界面假设”——凡涉及句法与其他认知层面的界面都会成为二语习得难点并导致二语语法的缺陷 [2] 。自其提出以来各种研究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界面的精确定义问题、界面假说适用范围和界面假说解释力强弱。“界面假说”当前版本分内部界面(句法语义、句法语音等)和外部界面(句法语用等)。不少实证研究证明并非所有界面都是习得难点,涉及内部的可习得,外部比内部更难习得。

界面假说有助于推进大脑中第二语言体系研究,推动外语教学模式改革。它使我们开始关注成人第二语言中各个分支间的相互制约作用,且给二语教学以关注学习者对界面关系构建的启示。我们应谨慎看待“界面假说”:不能将其泛化解释所有二语习得界面问题,习得困难也许跟语言加工过程有关。且二语学习者能够习得内部界面是必然还是偶然,值得探讨。

3. 创作背景与文章特色

3.1. 创作背景

首先是二语习得研究背景:虽然二语习得研究只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且理论基础较雄厚,同时相关研究从经验现象推论转向科学的实验验证,且从描述型转移到了解释型 [3] 。

其次,在知网上以“界面假说”“句法–语义界面”和“汉语wh-词”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并对其进行关注度指数分析,得出大致结论——相关领域皆是从2012年前后开始,关注度渐渐增高,并在此后十年间形成小高潮。这说明了袁博平本人的学术敏感度和研究眼光。

3.2. 突出特色

袁博平作为海外研究习得学者中的代表,和中国国内的相关领域学者相比,在研究上会有一些特色,梳理这些特点有利于后来者取长补短,改进充实自己的研究。笔者经分析整理后列出如下几点:

首先,受乔母斯基生成语法影响很大,且很重视语言对比和联系:

文中的句法分析基本都是以生成语法中的句法分析开展的,包括制约成分的C-管辖,句子成分说明中列的那些树状图都是在生成语法NP + VP (CP、IP、TP)基础上来描述句子的内部结构。在文章第2部分,作者对在英语wh-词不能作不定代词的原因进行说明时就采用了Chomsky认为“正是由于英语wh-词其结构内部含有[wh-]这个特征,英语的wh-词才具有疑问含义,如what的内在词构是[wh + thing]”的说法。

作者从开始的基础概念说明到最后的原因探析都体现着“语言对比”的原则,这样的例子很多:wh-词在汉语英语日语中的用法和意义区别;在分析说日语的人和说英语的人汉语二语语法中是非问句小词“吗”制约能力不同的原因时,作者指出日语的是非问句使用句末小词-ka或者-no,而英语没有这样的现象;还有由英语中否定词not等引导词制约带any的极性词现象指出其和汉语的相似性,进而佐证语言迁移。

其次,文章实证色彩浓厚、实验设计完整,论证严密,语言严谨,同时又循循善诱:

作者在文中,逢论点必举例。实验中设置控制组,且在精心选择完受试后,又对各组汉语测试得分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以此来证明自己选择的三组之间在汉语水平上上确实没有显著差别了。在测试卷设计中,所有句子随机排列,有英语或日语的说明解释。还包括其他一些句型来分散受试者注意力。最后作者探讨二语学习者所接触的汉语语料对习得的影响,一般作者可能不会再进行实证调查了,但即使这里是尝试探讨而非研究主体,作者还是利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中心的语料库做了实际调查,以证明这种影响的可能性。

作者的论文语言科学性极强,全文几乎找不出明显口语化的句子,基本不用任何修辞手法。推理论证多是关联性推测,少有直接的因果推断,实验设计和最后第7部分的讨论都是后面的话在前面的基础上论述,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极具逻辑美感。

然后,文章研究图式清晰,图表建构生动形象,方法结论有创新性:

作者的研究图式及流程没有丝毫的断层,整个架构非常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即使不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人读之也能较轻松通透其中要义。同时作者对wh-不定代词的制约成分做组别之间的分类比较时,所做的图表简单明了,不复杂却能把横纵向对比及各个变量因素都清晰地展示出来。作者对于制约成分制约能力的分级说明和符号“v”的表示,具有创新性,并且讨论中提出的各种原因和结论说明的汉语二语语法句法-语义界面上的连接缺陷也具突破性。

最后,文章着眼点巧妙,研究定位好,开放性强:

从标题长度就能看出作者的选题定位非常精确扎实,点不大不小,同时又一针见血直击要害,同时把研究目的、研究途径和理论基础和盘托出。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提出要探讨开篇提到的普遍现象,而是把它内化转换成影响成人二语习得成功的因素这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充分彰显了作者与时俱进,锐意求新的学术眼光,研究所体现的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也代表着语言研究的方向潮流。开放性特点从第7部分的讨论就能看出来,作者提出对于可能原因的假设和看法,即使已经分析得非常透彻,举例调查也做得很完整,但是作者对于5个方面的探讨全部没有定论,并且他呼吁人们来验证,同时指明了自己的研究不足、空白和发展余地。

4. 文章贡献及问题

4.1. 文章贡献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界面假说”的正确性,但也凸显出其不足。同时说明了汉语二语语法在句法和语义界面上的连接方面存在缺陷、不定性和易变性。这是“句法–语义”这一内部界面习得情况上的的重要成果和补充。但作者也说明界面的内在复杂关系很可能只是二语习得界面问题的一个因素,而不是所有问题所在——给后继研究指明了方向。最后的五个原因,从多方面回答了影响成人二语习得成功的因素是什么;也就在解释“成人二语习得多数人最终无法完全成功掌握一门外语”上前进了一步。

其次,作者的调查测试结果说明的汉语母语语法本身的规律(汉语wh-不定代词制约成分的强弱区别)和作者在汉语wh-词歧义性上的探讨,以及作者的汉外比较,都反哺了汉语本体的研究,为其添砖添瓦。

然后,文章提供了一个好的研究范式,完整严密的测试流程和清晰详实的分析模式很有利于后继研究者参考。比如陈卉(2018)对韩国学生的相关实证研究就有类似测试设计分析 [4] 。

最后,文章有很好的实践意义。了解汉语二语语法的最终状态和缺陷及原因,了解影响成人二语习得成功的因素,都有利于指导汉语二语教学尤其是高级阶段的。同时也提醒了教学者和学习者从早解决相关难题。最后也说明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仅讲授句法结构不够,有必要对句法和词汇语义之间的界面关系也做必要处理。

4.2. 文章问题

这里我不谈论大的文章弊病和缺陷,但是有一些小问题,下面我将具体指出,以供其他研究者思考借鉴:

第一,部分论据不够充实周密。作者在5部分对日语wh-不定代词的探讨中,经举例分析得出使用日语wh-词并没有什么语义限制的结论,他所用例子是日语句子“某个人在吃什么东西。”(事实命题),这里论据是不充分的,一种情况下的一个例句不能完全说明日语wh-不定代词是否在总体上有语义无限制倾向。之后作者在分析第一语言迁移是否也会对汉语二语语义和句法的界面产生影响时,所做的举例和阐释大部分是正向的,即一些语言相似成分对于建立界面的有利影响。但是负向的,即因差异和错位造成的负面影响几乎没有。最后作者认为制约成分在中国人的汉语语法里的状况,也是影响二语习得语义和句法界面的一个因素,这是汉语二语学习者所接触的汉语语料的反映。他利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中心的语料库做了调查得出支持性结果,但是这一语料库中国报纸的语料占绝对大比例,这其实并不符合汉语二语高水平习得者的汉语阅读倾向,所以调查结果相应的也就有问题。

第二,部分概念界定不清,用语不妥。比如作者发现了汉语二语语法的缺陷,但首先这里的二语语法没有界定清楚,因为自中介语概念提出以来,我们认识到二语习得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二语语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起码应该有分阶段划分,在这里应该界定清楚。而且作者在文中把以英语和日语为母语的汉语二语习得者叫做“说英语的人和说日语的人”,这个叫法有很大问题,因为它在字面上既没有区分母语和二语,也未突出汉语二语习得这一群体重要特征,不严谨不科学。

第三,部分推断不太合理,有待商榷。作者在论述一语迁移影响时,以英语中,带any的极性词(如anything)的表非事实不确定真值的制约词推出英语中的这种语义-句法界面连接。但是这里只分析语义层面,对句法上的制约词统辖和相对位置没有任何说明,所以后面的推论也就不够确凿。作者在7部分探讨制约汉语wh-不定代词的其中情况时将前四个制约成分划为独立的词而其他的是粘着词素,继而得出制约成分的词类性质很可能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界面问题的一个因素的结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在前面也说“了”“吗”的特殊性,这说明问题可能不是词类层面的。作者自己也指出其调查结果似乎并不完全支持这一论点,所以这一推断不太合适。而且作者提出其研究结果因为并非所有的界面连接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符合“界面假设” (根据这个假设,凡是涉及句法与其他认知层面的界面都会成为二语习得的难点),但是习得难点和不可能习得差别还很大,何况这是最高水平的二语习得者研究,对于那些低水平群体,可谓是难点。所以这里作者的推断有待商榷。同时作者在文中提到语言中全语素不存在,首先全语素的概念这里没有界定清楚,其次转换生成语法近些年新出现的“句法制图”研究中指出,语素类因为句法槽的存在是跨语言的,具有普遍性,只是有强弱势之分。所以作者应当参考现有理论谨慎定论。

第四,解释问题偏向英语语言学视角,缺少汉语本体规律特色。作者对wh-词歧义性的说法是完全以英语的wh-词为基准和参照的,但其实两者有很大不同,也绝非完全呈对照关系,这样的分析就会给人以生搬硬套之感。而且从此文的参考文献中可以看出,英文文献占绝对比例,作为以汉语为习得对象的习得研究,建议作者也参考借鉴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增强文章的充实性和全面性,更好地进行汉外对比。

最后,作者探讨了影响成人汉语二语习得的因素,却几乎没有讨论研究结果对对汉语教学实践或是汉语二语学习者实际学习的帮助和应用。

5. 研究展望

经梳理发现,作者近些年二语习得研究方向规划清晰,成果之间联系紧密,互相补充发展环环相扣,逐渐形成完整的研究链条,但是这条链条还需要继续延长增粗。况且作者提到虽然其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不支持界面假说,但是也有支持这一假说的结果,相关研究内外界面都有。可见相关研究无定论,发展空间大,笔者基于以上内容,结合相关领域成果综述,总结出以下几方面:

一是界面假说,如何解释现有的界面和接口问题正是近些年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需要更进一步细致探讨。而且目前界面假说验证中内界面研究较多,外界面较少,研究者可更多对句法-语用,句法-语篇界面研究。

二是袁的发现是否也适用于汉语中其它涉及句法语义界面的习得情况呢?换言之,如果我们换一个存在句法语义界面的汉语语言现象,是否同样会成为学习者的难点?抑或可以习得?这还需要更多的调查去研究。

三是关于汉语二语习得,其并非直线发展,而是兼具前进倒退。汉语二语语法甚至会出现重新组合等情况,研究者需对其进一步研究,尤其是中高级二语习得。同时涉及认知层面的习得影响因素也是之后的研究重点。

四是关于汉语二语语法。除了汉语二语语法中持久的不定性和易变性,影响成人二语习得成功的因素还有哪些需要实证研究。文章最后提到的造成汉语二语语法缺陷的若干原因:界面关系中所涉及成分的词类性质、这些成分在中国人汉语语法里的状况、二语学习者所接触的汉语语料、第一语言迁移等等都可以继续深挖,做实证研究,同时还有哪些其他原因呢?包括二语语法和一语语法各方面的区别,以及二语语法中各阶段的特征区别,都是值得研究同时做起来很有意思的问题。

6. 结论

总之,语言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通过各领域不同视角下的研究和互补,语言教学和习得的研究才能有更丰硕的成果。

致谢

感谢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汉语教育学院施家炜老师对此文写作中的指导。

文章引用

齐旭子. 袁博平学术论文《从汉语二语习得中的界面问题看影响成人二语习得成功的因素——以习得汉语wh-词做不定代词为例》述评
Review and Comments about Yuan Boping’s Academic Paper “Interface Problem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L2 Acquisition of Chinese Existential Polarity Words”[J]. 现代语言学, 2019, 07(04): 649-655. https://doi.org/10.12677/ML.2019.74085

参考文献

  1. 1. 袁博平. 从汉语二语习得中的界面问题看影响成人二语习得成功的因素——以习得汉语wh-词做不定代词为例[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2, 44(6): 856-874+960.

  2. 2. 袁博平. 汉语二语习得中的界面研究[J]. 现代外语, 2015, 38(1): 58-72+146.

  3. 3. 袁博平.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世界汉语教学, 1995(4): 52-62.

  4. 4. 陈卉. 韩国学生对汉语疑问代词作存在极项词习得情况的实证研究——基于界面假说[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2): 37-42+5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