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10  No. 12 ( 2022 ), Article ID: 59490 , 6 pages
10.12677/CES.2022.1012499

“语言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

胡俊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2年10月31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19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6日

摘要

聚焦新时代的新文科建设“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的要求,结合笔者所在学校作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属性,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价值引领、能力提升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中外对比,梳理思政主题的类型,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从基本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三个层面,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国际视野、语言审美、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使命感、奉献精神、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共九个思政契入点有机地融汇、贯穿在语言的定义、功能、语音、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传授过程中,为语言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融入提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

语言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路径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Course

Jun Hu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llege,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Oct. 31st, 2022; accepted: Dec. 19th, 2022; published: Dec. 26th, 2022

ABSTRACT

Focusing on “breaking the barrier of the professional and disciplinary barriers” requir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rts in the new era, considering the properties of the author’s school, which is an applied technology college, this course aims to train compound and applied talents, insists on value guidance,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capacity improvement, adjusts the teaching content, strengthens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contrast, sorts out the typ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mes, and adopts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The nine poi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riotism, cultural confidence, international vision, language aesthetic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professional mission, dedication, cooper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ar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basic quality,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definition and function of language, phonetic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which aims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to language courses.

Keywords: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Design, Implementation Path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课程承载着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目标,价值观教育是课程教学运行实施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课程思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法和重要途径 [1]。课程思政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其他各类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是推进“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内容重点、实施路径以及评价保障等进行了全面规划;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据统计,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可见,专业课是课程思政的主要贯彻阵地。

语言学家萨丕尔曾指出:“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存储了前人的劳动和生活经验,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民族的思维方式,透视出民族的文化心态。” [2] 可见,语言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中国自身发展,对外交流以及参与、引导全球治理需要大量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的外语人才。“语言学导论”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前沿成果,使学生对语言有更加理性科学地认知,能够使用语言更好地进行交流沟通。《语言学概论》课程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听、说、读、写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3]。因此“语言学导论”课程中的思政融入是传统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新时期、新局势下的必然要求。

2. “语言学导论”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架构

2.1. 课程思政建设方向、重点和目标

根据教育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求,结合我校“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充分考虑英语专业的特色,在“专业核心 + 职业核心”的双核心能力人才培养体系下,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语言学导论》课程内容具有“科学严谨、理论性强”的特点,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的普适价值观,分析得出学生应具备“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国际视野”;语言学导论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在学习之初往往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结合课程的特点和痛点,从“语言审美”、“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使命感”方面着手进行思政浸润,提高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和课程的育人育才效果;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语言类或者教学类相关工作,结合这类工作的职业素质要求,分析得出学生应具备“奉献精神”、“合作意识”、“责任意识”。课程思政目标如图1所示:

Figure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 of the course

图1. 课程思政目标结构图

2.2. 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合设计

立足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在课程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点和技能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计融入方式,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其中,“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主要通过在语言学概述部分,对中国语言学发展历程以及经典成果的补充介绍进行浸润;“语言审美”、“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在语言学的分支“语音”、“词汇”、“句法”、“意义”部分,带领学生发现语言学这门学科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而实现;“专业使命感”主要在“语言与认知”、“语言与文化”部分,通过学习语言学与其他领域或者学科的结合和应用,体会语言学的应用价值而实现。“奉献精神”、“合作意识”、“责任意识”的主要培养阵地在课程小组活动和课程的项目式任务中。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点、目标关系如图2所示:

Figure 2. Relation diagra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integration point and goal of the course

图2. 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点、目标关系图

3. “语言学导论”思政元素融入具体路径

3.1. 调整教学内容

综合考虑社会需要、专业特色以及课程的育人要求,优化课程内容,突出育人元素。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补充大量中文的语料,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语言文化的对比;同时补充介绍中国语言学家的成就、中国学者对世界语言发展的贡献,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首先,进行思政元素提炼。例如,在讲授图形–背景论时,教师不但阐述图形和背景的特征,而且也要解释它们的功能。图形是这一认知结构中的突显部分,最引人关注。因此,英文的figure不但有“图形”的意思,还有“人物、名人”的意思,这符合人们的认知特点。据此,教师引导学生努力成为一个figure,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次,进行思政元素的补充。讲解语言的“二层性”特点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二维码和人类语言共同的数学逻辑基础——排列组合,发现语言中的数学之美,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在对课程的七个章节知识点进行思政元素的提炼和补充后,形成各章节知识点对应的思政目标、素材如下图3所示:

Figure 3.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terials for each chapter

图3. 各章思政育人素材

3.2. 加强中外对比

在各个目前英语专业的语言学教材都以外国语言学理论介绍为主,其中的用例也多为英语,对中国语言学史或语言学理论不够重视,鉴于此,课程团队在课程的各个章节均加入了中国语言学的理论和示例,在“概述”部分,除了介绍西方语言学家,也介绍了中国的语言学大师罗常培等;在“语音”部分,加入了大量汉语的语音特点的描述;在“词与形态学”部分,补充介绍了汉语的训诂学;在“句法”部分和“意义”部分,搜集了大量的汉语句子作为例句;“语言与认知”和“语言与文化”部分,比较了中西方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通过对中文内容的补充,加强中英对比,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自信、渗透家国情怀。

3.3. 活用教学方法

通过对语言学导论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梳理出《语言学导论》课程思政主题的三种类型:1) 道理阐明型;2) 情怀培养型;3) 问题应对型,三个类型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可能在同一案例中共现。在分析各类思政主题的特点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思政主题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方法的组合展开教学。道理阐明类思政主题以小组讨论、课堂辩论为主,讲授法为主,在语言的基本本质特征、语言的功能、语言的起源等知识点的讨论中锻炼语言能力、思辨能力等。情怀培养型以案例教学法、情景剧、角色扮演等为主,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产生共鸣,理解社会语言学中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培养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问题应对型以发现学习、同伴学习为主,在探索切磋中学会如何使用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理论,合作原则等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4. 优化考核评价的方法机制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定方法,即平时成绩(60%) + 期末考试(40%)。始终将“以评促学”的指导思想贯穿于课程评价的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掌握目标定向”而非“成绩目标定向”,通过考评激发学生获取知识,增加能力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能力增长观”,避免“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辨”;坚持“形成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结合;学习通线上人工智能系能及时记录、提示、监督学生学习;将课程思政效果纳入课程评价范畴,通过问卷、反思、访谈等方式,自评他评相结合,对本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进行评价。课程考核本身体现课程思政,做到“科学、全面、及时”(图4)。

Figure 4. Cour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图4. 课程考核评价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语言学导论”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架构以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具体路径,为同类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了理念参考和行动指导,在“语言学导论”课程中,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专业荣誉感明显提升,积极报名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考试;在学习、生活中能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各种挑战;学生的语言能力,专业使命感得到提高,在各类英语竞赛和研究生考试中取得佳绩;学生对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态度发生变化,更加愿意在专业领域进行创新尝试和探索。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上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变验证了理论框架中各维度设置的合理性和靶向性。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未对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做充分的讨论,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讨论如何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教育意识以及能力,更加全面地推进和落实“语言学导论”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文章引用

胡 俊. “语言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Course[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12): 3220-322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12499

参考文献

  1. 1. 刘重霄, 林田. 《商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及实践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21(4): 47-55+7.

  2. 2. 爱德华•萨丕尔. 语言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35.

  3. 3. 曾庆娜. 《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必要性探析[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 29(5): 41-4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