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11  No. 06 ( 2023 ), Article ID: 67461 , 7 pages
10.12677/CES.2023.11622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以《地理必修·第二册》为例

王安平,张静

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汉中

收稿日期:2023年4月20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13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21日

摘要

在提升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而地理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创新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文章在《地理必修·第二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从内容体系、思政元素、案例设计和教学策略四个方面探讨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思路。并且,文章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提出了增加课程思政元素积累、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三个教学方法,探究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

课程思政,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研究

Study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Geography Course in Senior High School

—Taking Geography Compulsory Book 2 as an Example

Anping Wang, Jing Zh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anxi

Received: Apr. 20th, 2023; accepted: Jun. 13th, 2023; published: Jun. 21st, 2023

ABSTRACT

While improving students’ knowledge and skills, w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and geography cours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n order to inno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dea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course and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based on the content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Geography Compulsory Course Volume 2,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eneral ide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geography in senior high schools from four aspects: content syst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ase desig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In addition, combined with specific teaching cas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teaching methods, namely, increasing the accumul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urriculum,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explores the effectiv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geography course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bet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people.

Keywords: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High School Geography, Compulsory 2, Teaching Research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既强调“立德”又坚持“树人”,把“立德”作为根本,把“树人”作为核心 [1] 。“立德”强调“德”,即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塑造;“树人”则突出“才”,即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1]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关系密切,对构建高中生人文地理知识结构、培养人文地理空间思维、提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且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

2016年,为更好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目标,国家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核心素养又可以概括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2] 。综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地理的学科特性,从而确定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等思政主题。

2. 《地理必修·第二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笔者选择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进行地理课程思政元素构建。《地理必修·第二册》作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两本必修教材之一,该教材内容包含了人口、聚落、产业区位选择、国土开发与保护、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它是高中人文地理知识内容的主要载体,在整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材内容还包含了人地协调观、全球意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课程思政元素,如果教师能够挖掘其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到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将取得极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有必要梳理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内容体系,挖掘其课程思政元素。根据思政主题,对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构建(表1)。

Table 1. Struc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compulsory second course of geography in senior high school

表1.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思政元素构建

3. 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以“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例做了思政元素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以期为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的第二节内容,是对上一节“人口分布”内容的深入拓展,并且为后面所学的人口问题做铺垫。地理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要以教材内容为本、思政价值为引领。分别从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空间范围以及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相关资料,说明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各个影响因素。在运用案例探究和问题驱动等教学方法进行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渗透课程思政元素,使学生通过讨论和案例探究,来认识世界和中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特征。从人口迁移的视角,提高学生对世界和中国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全球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帮助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具体过程如表2所示。

Table 2.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表2.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教学过程

4.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

4.1. 课程思政元素的积累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包含了高中阶段的主要人文地理内容,其内容涉及到了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产业经济学、海洋地理学和环境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并且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是教师进行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素材。教材中的案例研究是地理课程思政教学中重要的活动主题,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研究,以某一个具体案例为研究主题,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思政元素,以求达到既给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又实现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推动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例如,在第一章第一节中的案例研究“‘胡焕庸线’与中国人口分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首先教师先给学生仅仅呈现一幅中国人口分布图,并要求学生根据其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差异,在图上增加一根线条以将中国划分为两个部分。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会画出与“胡焕庸线”大致重合的一根线,接着再给学生呈现标有“胡焕庸线”的中国人口分布图,将其与学生在图上所绘制的线条进行对比。检查学生完成情况,老师应该给予作图优秀的学生鼓励,以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案例探究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我国的人口分布特征,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实际的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仅仅以教材为课程思政教学的素材是不够的,需要补充相应的地理课程思政素材。一方面,是因为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是由教育部组织专业人员统一编写,体现的是国家层面对于教材内容的要求,自然缺少了许多乡土地理内容;另一面,教材是以纸质的形式呈现信息,相对于多媒体的视频和音频,教材中的课程思政素材的感染力与吸引力不够。鉴于此,比如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吊脚楼等乡土地理方面的知识,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山区地区传统的吊脚楼建筑,并在图片旁边增加文字加以介绍其特点与功能等;也可以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吊脚楼,并配上语言解释说明。在对其中内容讲解完成之后,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幅我国吊脚楼的主要分布图,以增加学生对于吊脚楼建筑分布的认知。结合实际情况,运用乡土地理内容和多媒体技术弥补教材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差异和风土人情。

有效的地理课程思政教学,要求老师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积累。思政素材的积累,要基于教材中的思政素材,同时也应该积极挖掘教材外的思政素材,将不同类型的思政素材巧妙地糅合在一节课堂教学中,从而更加有效的实现地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4.2. 创新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教育要以教学成效为基准,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地选取教学内容和方法,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体作用 [3] 。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普通高中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并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但是讲授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不利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老师应该主动创新教学方法,扭转课堂教学中传统讲授法的弊端,在教学中灵活使用案例探究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教师要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

例如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中,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4] 教材中列举了五种全球性环境问题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介绍了这五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造成的危害等,分析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其中包含了如何治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方法。教师在组织本节内容教学活动时可以采用探究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实际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理解环境问题与个人存在的密切联系。

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快递业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并且深刻的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可以选择社区或者学校周边的快递包装材料产生的环境污染以及如何治理作为本节教学的研究选题。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快递业工作人员等方式来进行调查研究这个选题,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报告,最后教师要归纳、评价学生的研究报告。并且组织学生讨论保护环境,个人可以做哪些事情。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和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3. 完善教学评价

由于知识本位观念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为了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当前的高中教学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的高低判定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过于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考察,而常常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评价。所以,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教师在认识、设计与实施课堂评价教学行为时,要回归教育常态,考虑如何通过评价契机,促成学生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发展 [5] 。评价体系的制定要密切围绕地理课程思政目标,使教学评价发挥出促进课程思政目标更好实现的作用,让教学评价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结束后所达到的发展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变化、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教师要认真研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正确理解和落实课标要求,突破传统教学评价过于侧重选拔的弊端,更多关注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

教师要正确把握课程思政内涵,进行评价时,注意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依据不同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使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外部评价、内部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评价方式,形成便于教师操作的教学评价标准,以便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扩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等等。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观察学生的言行等方式对学生的具体某一方面进行评价,教学评价的使用要具有针对性。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不再是仅仅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低,还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的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

5. 结语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对实现立德树人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提高地理课程教学的思想性。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对地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将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有助于实现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巧妙地渗透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YYJ2022-07)。

文章引用

王安平,张 静.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地理必修?第二册》为例
Study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Geography Course in Senior High School—Taking Geography Compulsory Book 2 as an Example[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06): 1486-149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6225

参考文献

  1. 1. 陈始发, 朱格锋. 论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J]. 现代教育管理, 2021(5): 15-21.

  2. 2. 闫洪德. 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论我们的教育使命[J]. 中国新通信, 2020, 22(11): 187-188.

  3. 3. 白一茹, 包维斌, 王幼奇, 杨帆, 钟艳霞. 思政教育在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融入[J]. 西部素质教育, 2020, 6(10): 36-37.

  4. 4. 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5. 5. 朱宁. 基于核心素养的多元课堂教学评价[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 2022(8): 4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