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8818 , 5 pages
10.12677/ACPP.2022.11628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及其发展

艾桤浒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2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8日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研究具有不同的意义,这其中特别要结合当代重大问题进行反思和反省。当今的对话范式也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的范式,但对话范式仅仅是涉及到思想的碰撞,要深层次了解当代中国的实践问题,需对现实问题进行反思,把“问题中的哲学”转变为“哲学中的问题”,恰当地运用哲学反思全球经济化,环境和生态,公平和正义,信息化时代等重大问题。对于当代实践的重大问题进行反思,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实际作用。

关键词

辩证法,哲学变革,实践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Qihu Ai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Nov. 2nd, 2022; accepted: Nov. 22nd, 2022; published: Dec. 8th, 2022

ABSTRACT

The study of Marx and Engels’ original works has different meanings, which should be reflected and introspected in combination with contemporary major issues. Today’s dialogue paradigm should also become the paradigm of the emerge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but the dialogue paradigm only involves the collision of idea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China, we need to reflect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transform “philosophy in question” into “problems in philosophy”, and properly use philosophy to reflect on major issues such as global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the information age. Reflecting on the major issues of contemporary practice can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practical rol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ontemporary times.

Keywords:Dialectics, Philosophical Change, Practic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缘起

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是在莱茵报时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思想的一个转折点,怎么会发生一个重大的转折?为什么转而批判黑格尔哲学?就是如马克思所说“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这是怎么样的一件事?莱茵报时期有一个苦恼,就是物质利益关系,而物质生活关系领域是非理性的领域,所谓物质关系领域就是物质利益,物质利益领域是非理性的领域,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不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所以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写下这样的话:“这世界上利益是最讲究实际点的,在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消灭自己敌人更实际的事情” [1]。人与人之间为什么彼此对抗?理性无法对此作出论证,(除非引用达尔文主义)即是把达尔文主义引入人类社会,就是把人类社会这种存在层面还原到生物学层面了,而这种还原是不对的,因为它取消了一个重要的层面即存在层面(即社会)。所以,马克思在1859年在政治学批判序言说的:“就物质利益发表的困难”,而黑格尔哲学把他武装起来成了一个理性主义者,它用国家理性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黑格尔法哲学讨论了三个环节: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市民社会的理性在哪里,在国家里,所以市民社会发生的利益问题应该用国家理性来加以处理),但是马克思无法用黑格尔的法哲学理性来解释当时出现的莫塞尔地区农民与莱茵省资产阶级议会立法来剥夺这些农民的历史权力这样一件事情无法解释讲清楚。所以这样一种重大的发现让马克思很苦恼,于是从根本上怀疑黑格尔哲学。

马克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做出批判,批判的结果就是人类的国家和法的并不是人类精神发展的一般结果,而是它有一个生成的根源,即来自市民社会物质生活的物质利益关系领域,至于这个物质生活利益关系领域当时马克思虽然还没有真正的去了解它,于是他转向了政治经济学,他以为政治经济学是解剖这个物质生活利益领域的一把钥匙,结果政治经济学展开后他发现他所研究的这个古典政治经济学本有的那个前提是有问题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仍然和黑格尔站在同一个立场上,把人类的物质生活关系,首先通过经济范畴化,把他做出一系列经济事实,然后把经济事实逻辑关系加以讨论,来揭示经济学运行规律、资本运动的规律。

这一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篇一开始就说“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这个事实出发,却不向我们说明这个事实”。而科学很骄傲的说我研究的就是事实。事实并不是第一性的,给予我们的,而是被建构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复数不是单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大概有伯恩斯坦的马克思主义、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权利(而不是政治权利)支配人的感性生命的力量(社会现象、非理性关系、感性真实的力量)。

2. 哲学革命:哲学对象的改变引发哲学范式的转换

2.1. 一切革命都是范式的转换:前理性的感性存在

马克思说过:“最强大的生产力是革命本身,从自己有限的生产工具和手艺的积累当中,发现了未来个人自由劳动的可能性,这叫新的感性意识。” [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述了这样一条原理:社会权利如何战胜旧的社会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述了这样一条原理:社会权利如何穿上理性的外衣,变成合法的权利体系。哲学的对象是理性的存在者(由理性的抽象所获得的对象—比如柏拉图的理念论),而马克思的重大发现就是社会权利,而这个权利是非理性的存在者,哲学的对象从理性思辨的对象转变为前理性的感性存在。哲学的革命是因为哲学对象的改变引起的,对象变了哲学就得变,这种变不是一般的变,革命就是范式的转换,观念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

2.2. 哲学范式的转换: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钟嘉伦在《论马克思“实践的思维”》中指出“从认识论上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意味着认识的应用,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活动,不叫实践,而叫应用。实践本身是创生性的,是创生人与人的关系的活动” [3]。如何把生活本身加以描述呢?这就是第三点。

3. 哲学成果:开辟通向历史科学的道路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真正生活开始的地方德意志意识形态,独立的哲学将失去它的生存环境。” [4] 于是哲学将开始做这样一件事,描述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描述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人,即是描述人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历史的发展过程本身。于是哲学革命一定会导向科学革命。就像以往的科学都来自以往的哲学,科学从哲学里面分化出来,有了笛卡尔的数学的原则和培根的实验观察的原则才能有伽利略的科学变革,而马克思讲的是历史科学,历史科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史学,而历史科学的第一个样本就是《资本论》,它的副标题就叫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批判就是经济范畴批判,亚当斯密确立了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是劳动价值和大卫李嘉图完成劳动价值理论,这个价值衍生出一系列范畴,例如资本利润、利息、地租、工资。于是,把人类的物质生活关系放到范畴体系中去就被称为经济学,所以生产关系被表达为经济关系。把生产关系给以范畴的规定,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是第一个真正发现生产关系的人,所以马克思研究资本的时候,不仅仅把它作为现代社会财富来研究,同时把它揭示为当代社会权力,经济学家把对资本的研究看成是对财富增长规律的研究,而马克思把对资本研究看成是对社会权力增长规律的研究(即剩余价值规律),所以剩余价值规律绝不是一条经济学规律,而是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自我否定的规律,必然灭亡的规律。而《资本论》恰恰揭示的就是资本体系的非自洽性(因为经济学家有一个基本的假定,他们所研究的逻辑上自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清洗范畴,通过对范畴的清洗才能描述生活本身(比如把资本清洗掉叫积累起来的抽象劳动,把雇佣劳动这个范畴清洗掉就是异化劳动——劳动者劳动得越多,统治和支配他的力量就越大)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劳动产品越多,劳动者越是受劳动产品的支配;劳动本是人的生命活动,人在这种生命活动当中自我否定;劳动表明了人的类本质,却降低为每个人谋生的手段,保持动物般生存所必要的手段;资本对劳动的统治本是劳动生产出来的。

这一切都表明有一种新的科学的到来,那就是历史科学,(它处处揭示当下的生产关系本就包含的对抗性)对抗性关系表明,每一种生产关系,终将在自己的发展中否定自己,人与人的感性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现代战争的根源就是资本。历史科学的方法就是感性辩证法,所谓的历史科学,就是指科学所研究的所有对象,无论是自然对象,还是社会对象,都是历史的生成起来的。黑格尔是把辩证法做了完整系统的描述,叫辩证逻辑,但是黑格尔把历史事物的辩证展开过程看成是逻辑的东西。历史的东西最后统一到逻辑里,这是黑格尔辩证法的问题,而马克思要求完成一种颠倒,即辩证法不是人类思维的逻辑。辩证法是人与人之间感性关系的逻辑,只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有交往,它一定包含着他自身的矛盾和冲突,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辩证法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包含着对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性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的创新和发展

4.1. 辩证认识的层次结构表现在马克思对抽象形态的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通过文字描述的形式,探讨了辩证认识的层次结构,辩证认识的阶梯规律,以及哲学理论的体系结构,展望了今后哲学发展的方向与时代哲学理论需要研究的课题。在抽象的最后阶段(因为这里谈的是抽象,而不是分析),一切事物都成为逻辑范畴,如果我们抽掉构成某座房屋特性的一切,抽掉建筑这座房屋所用的材料和构成这座房屋特点的形式,结果只剩下一个一般的物体:如果把这一物体的界限也抽去,结果就只有空间了,如果再把这个空间的向度抽去,最后我们就只有纯粹的数量,即只有和数量的逻辑范畴打交道了。

4.2. 用汉语逻辑解析得到的图像

马克思的观点缺乏逻辑图形,而汉语逻辑方法是图像正位法,这种方法的缺陷是与哲学逻辑图像分离汉语中的万物形态,逻辑性在抽象的最后阶段,一切事物都成为逻辑范畴终点,道即一即多,一是逻辑学视域逻辑方法,认识论视域,道生一只有纯粹的数量把空间的向度抽去终端矛盾形态虚无性,数量的逻辑范畴纯粹数量。二是逻辑范畴:一生二,把物体的界限也抽去过程概念、形式、可知性,结果就只有空间了,即三空间、三个维度、二生三,抽掉构成某座房屋特性的一切开端概念和内容所用的材料和房屋的样式一般的物体,剩下一般的物体规则即三位一体、可见性、三生万物真实的存在客观事物。

4.3. 辩证认识的阶梯规律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中

列宁认为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显然,列宁在这里为我们描述出来的认识深化过程是现象到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到无限深化的发展。毛泽东《实践论》中描述的认识论模型通过三步来进行,第一,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第二,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第三,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之前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5]。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4.4. 探讨了哲学理论的体系结构

4.4.1. 辩证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的整个哲学体系),这就是它比起‘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来说所具有的无比丰富的内容,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4.4.2. 认识过程是封闭的圆圈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列宁把认识过程比喻为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我们将这一思想上升到本质高度,就会得出认识过程是封闭的圆圈。显然,它与柏拉图在《蒂迈欧篇》强调的“感性是三角形,理性是圆圈”的理念吻合。直观的逻辑图像是这样的: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关系,认识过程是封闭的圆圈,认识对象现象混沌原始过程,所以认识是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4.5. 恩格斯指明了哲学理论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4.5.1. 哲学理论需要考察辩证法规律之间的联系问题

我们在这里不打算写辩证法的手册,而只想表明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因而对于理论自然科学也是有效的。因此,我们不能详细地考察这些规律的相互的内部联系。恩格斯在这里明确提出了哲学基础理论需要研究的课题:辩证法规律之间的内部联系。毛泽东晚年研究了这个课题,受思辨能力的制约,他没有取得成功。矛盾形态大致是内外一体,两种形式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量变是过程,质变的结果一个过程两次否定,从形式否定到本质否定由此构成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内涵。

4.5.2. 哲学基础理论的最终形态: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

“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了要求,要它弄清它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书学中还仍旧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 [6] 恩格斯在这里明确提出哲学理论发展到最后,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即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中形式逻辑的内容是思维形式规律,辩证法的内容是思维本质规律。前者是认识形态的运动,后者是把握事物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以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实践经验出发,对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内容进行的探索和创新。遗憾的是,我国那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家和学者们对于这些形而上学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得很少,他们把大多数精力放在从经典著作中找观点、找立场和找方法上。很少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家和学者能够深入到时代哲学理论的前沿,继续深入研究辩证认识论的结构、规律和模型问题。

文章引用

艾桤浒. 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及其发展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J]. 哲学进展, 2022, 11(06): 1642-164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280

参考文献

  1. 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编译局编.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3. 3. 钟嘉伦. 论马克思“实践的思维” [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大学, 2021.

  4. 4. 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5. 5. 蓝志勇. 行动理论在我国新时代行政改革中的重要意涵[J]. 中国行政管理, 2022(1): 6-12.

  6. 6. 韩庆祥. 论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兼谈辩证法、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逻辑关系[EB/OL]. 哲学研究, 2022-02-2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