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1746 , 5 pages
10.12677/ML.2023.112079

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现状

黄惠祺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23年1月4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23日

摘要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活力差距持续加大,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现实;另一方面,相关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研究工作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少数民族语言在国内学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描写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的结合日益得到重视,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有机结合,围绕着本体特征、历史比较研究、应用研究和社会语言学等主题,少数民族语言的国内研究呈现出崭新的发展局面。本文较为系统梳理总结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现状,多角度、多方法深化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分析,以期探索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发展脉络,为今后研究方向提供可行建议。

关键词

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研究综述

Research Status of Minority Languages in China

Huiqi Hu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Kunming University, Yunnan Kunming

Received: Jan. 4th, 2023; accepted: Feb. 14th, 2023; published: Feb. 23rd, 2023

ABSTRACT

China is a multiethnic, multi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count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society, on the one hand, the vitality gap between the strong language Chinese and the minority languages continues to increase, and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languages are facing a grim reality. On the other hand, relevant minority language protection and research work are gradually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d based on the actual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Minority languages have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domestic circle. The combination of descriptive research and explanatory research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so the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and modern linguistics have organically combined. Centering on the ontological features, historical comparative studies, applied studies and sociolinguistics, the domestic study of minority languages presents a new development situ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academic mission for relevant researchers to closely surrou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minority language research,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f minority language from many angles and with many methods, an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minority languag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words:Minority Languages, Minority Language Studies, Research Review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语言文字十分丰富的国家。书籍《中国的语言》中记录有中国的56个民族和已发现的129种语言。这129种语言中,117种面临濒危的巨大困难 [1]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强势语言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活力差距持续加大,我国民族语社区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现实;另一方面,相关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研究工作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少数民族语言在国内学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以中国知网为例,有关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文献从2004年的31篇,增长到2012年的128篇,再增长到2021年的312篇,并且在语言研究的比重逐年增大 [2] ,这些都表明少数民族语言的价值意义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从学理层面上看,我国的民族语言,在语言学和社会人文等领域内涵丰富,在发生学源流上,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结构类型多样,历史和地理分布广。从现实层面上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心理意识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集中传承、在各种民族社会活动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作用 [3] 。

相比新中国成立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发展呈现出崭新局面,取得了许多瞩目的新成就。描写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的结合日益得到重视,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在理论方面进行了融合。民族语言的研究视角进一步扩大,比如加入了类型学、语料库建设、现代语音实验等新范式。更加重视国家通用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比较等语言对比研究、综合的多元的研究。同时,例如民族语言功能(活力)研究等服务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应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令人可喜的突破性进展 [4] 。

目前,国内有关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主题大致如下所示。

2. 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本体特征研究

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词语使用往往不同于国家通用语言等其他语言,无论是在教授普通话的过程中,还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都面临着很大的语言差异。对语言本体,即语言内部特征研究,包括了对语言结构、个别语言顺序、拼音、个别语言现象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涉及句法、语音、语义、形态等语法系统的各个层面。如黄成龙的《羌语的存在动词》一文,进行词类研究中的动词研究,详细梳理了羌语动词中的数、时、人称等范畴 [5] 。

在对单一语言本体展开研究的基础上,对民族语和国家通用语言或各民族语之间的比较研究也是一个较受关注的领域。例如,在戴庆厦《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比较》一书中,收集了32篇语法比较的论文,语言数量方面,涵盖数十种。内容方面,包括语言本体研究和语言对比的理论方法研究等 [6] 。为我们进一步加强语言类型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学习,提供了重要参考。孙艳的《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中,详尽概述和对比分析了国家通用语言和藏缅语,针对不同语言的四音格词呈现不同特征的情况,说明了主要原因,并论证了汉藏语四音格词的形成机制 [7] 。戴庆厦等人的《藏缅语的强调式施动句——兼与汉语被动句对比》一文,着眼跨语言的比较,重点剖析了彝缅语支强调式施动句的性质、特点和成因 [8] 。

3. 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主要聚焦在少数民族语言的谱系分类, 语系、语族、语支的构拟和特点,各语言的历史演变等三个方面 [9]

基于发生学角度的比较研究,少数民族语言谱系分类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少数民族语言相互远近关系的谱系分类表。以汉藏语系属问题为例,汉藏语系分类一直是我国语言研究的重点领域,一个多世纪以来,围绕国家通用语言和壮侗语(即汉台语)是否同源的问题所展开的争论始终存在。比如梁敏等人的《从汉台语言的数词是否同源说起》认为,壮傣、侗水两个语支语言的数词借自古平话,与国家通用语言数词不是同源关系,从早期民族分布、民族关系展开分析,推断侗台语和国家通用语言没有发生学关系 [10] 。丁邦新的《汉藏系语言研究法的检讨》则坚持汉台语同源论,对前一期提出的几种汉藏系语言研究法提出质疑,认为语音的对当的数量很重要,语音的对当要和基本词汇结合 [11] 。此外,也有许多学者费心于区别同源词与借词的界线,试图由此观照汉台语的关系问题。在曾晓渝的《论壮傣侗水语古汉语借词的调类对应——兼论侗台语汉语的接触及其语源关系》一文中,他认为国家通用语言侗台语之间的历史关系,应理解为“同源——分化——接触” [12] 。蓝庆元的《壮汉同源词借词研究》中,分析了汉壮关系,认为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更好定性同源词和借词,进而得出侗台语和国家通用语言存在同源关系的结论 [13] 。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语系、语族、语支范围的比较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国家“七五”期间,国社科基金把这一类课题多次列入项目中,对语族范围的历史比较组织专家进行多年研究,形成了涵盖了侗台、苗瑶、突厥、蒙古、满通古斯、中国孟高棉等。除总体研究外,还有专题研究,内容涉及语族内部语音、语法、词汇研究的各个方面的专著出版。在研究中,专家们对于方法论的讨论也日益丰富。如马学良主编的《汉藏语概论》专著大体介绍了汉藏语系中,各语族的所具备的特征,并首次系统论述中国境内汉藏语系语言的情况 [14] 。刘光坤的《藏缅语族中的羌语支试析》一文中,重点进行了羌语支特点的呈现和分析 [15] 。

当前学界对于各语言历史演变方面的关注相对不均衡的,主要集中在语言的文献记载程度,方言的语言差异程度,人口使用情况以及保存完整性 [9] 。相关学者基于文献和现代口语的交互关系,比如方言演变的不平衡,对它们历史演变的脉络进行研究。

4. 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应用语言学研究

少数民族语言由于自身独特的社会功用和价值,在应用研究领域成为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主要基于学科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对策的结合研究,一方面,民族语言研究的理论方法,必须实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理论方法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因此许多论文成果都立足于社会现实需要,着力解决语言规划、语言教学、语言翻译等方面的“真问题”。在少数民族语言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学者相继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包括《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和文字问题调查研究》《我国新创与改进少数民族文字试验推行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世界的书面语使用程度和使用方式概况中国卷》《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立法研究》等。这些项目为政府语文规划提供建议和咨询,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民族工作规划、语文法制建设工作的实践中。

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研究大致有几种类型,分别为母语教学,双语教学(主要指少数民族语和国家通用语言)和对少数民族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如成燕燕等《哈萨克族的汉语补语习得研究》中,深入对比研究了汉语补语与哈萨克语,细致分析了哈萨克族人民,在学习汉语补语中,存在的偏误情况以及导致的原因,并提出对策,真正实现理论与应用的较好融合 [16] 。2012年万明钢等的《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从政策法规体系建构到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指出,宪法规定,各民族享有弘扬光大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发展意愿、需求诉求,是我们开展双语教育的政治条件、政策前提。同时,文中对提高双语教育质量,加快双语教育改革,强化双语教育质量保障提出了一些论点 [17] 。此外,随着中国全球化,也有不少研究者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学习英语的问题。比如,内蒙古实行的“蒙—汉—外”三语教学。民族语言、国家通用语言和英语教育的融合,构成该地区民族教育最具鲜明的特色。“三语教学”经验也为其他民族地区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少数民族学生在学好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和英语等外语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方向。

从研究类型来看,针对民族语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翻译理论研究(如“藏族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史研究(如“藏族格言诗翻译史研究”)和翻译实践研究(如“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英译及研究”)。而从研究方法来看,民族语翻译课题还很少应用到语料库和机器翻译等新兴技术,这说明和普通翻译研究相比,我国民族语翻译研究发展还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在类似的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方面,得益于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工作的大力支持,许多文献从语音、词汇等多角度入手展开对民族语的信息化建设,包括针对民族语的有声语料库、词汇数据库、语言资料平台等的建设,以及基于民族语和汉英等优势语言的平行语料库构建等,然而该领域的发展并不均衡,正如杨书霞在《可视化分析视阈下的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自然语言信息处理工作也主要是针对5级和4级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也就是说,在民族语课题的三个热点研究领域中,针对3级到0级濒危和死亡语言的课题主要局限在对其本体特征的描述和梳理” [4] ,濒危语言和安全语言在研究领域上还存在着巨大差异,印证了我国民族语研究发展的不均衡性。

5. 有关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社会语言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的语言学”,二是“语言的社会学”。以语言接触研究为例,语言接触可分为语言的兼用、语言的影响、语言的转用等等。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因此会出现许多从语言接触角度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研究。比如,2000年,来自多国的21名代表在香港举行语言接触国际研究会议,研究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的语言接触问题。沙加尔和徐世璇的《哈尼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对哈尼语在不同历史时期接近的国家通用语言词进行分析 [18] 。李炳泽的《黔东苗语里的古汉语借词及其文化考察》考察了黔东苗语中的汉语借词,发现了古代苗族在吸收汉语文化上的努力 [19] 。李星辉《湘南土话与湘南瑶语的接触和影响》系统归纳湘南土话与湘南瑶语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进而总结出二者接触影响的特点 [20] 。

从整体来看,相比过去,如今国内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体现出浓厚的理论色彩和强烈的理论意识,研究范围领域持续拓展,方法和手段也更加多元、前沿。语料库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地理语言学、接触语言学、语言生态学、认知语言学等多种宏观学科理论不断融进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领域,这正适应了我国现代语言学发展的需要,是现代语言学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21]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民族语研究还存在的薄弱环节,许多论著在深度上尚显不足,不少论文仅简单描写;民族语言的研究无法满足民族地区发展实际需要;民族语研究领域对于濒危语言和安全语言的关注度还存在较大差异,相较濒危语言,安全语言是我国民族语课题的重点关注语种,在所有民族语课题中,几乎一半是关于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等安全语言的研究,安全语言研究已经关注到语料库语言学等热点学科理论,不仅关注到语音、形态、句法等内部本体特征,而且对这些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等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也有所涉及,而濒危语言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对语言本体特征的描述方面,在翻译等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匮乏,也缺乏现代手段的运用和研究。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的少数民族语言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弱势和濒危语言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形势严峻,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是宝藏,是语言学研究的基础,有着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前景。民族语的教育和研究不仅是语言学学科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更加凸显。进一步聚焦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现状,不断深化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的正确道路,始终是相关研究者的重要学术使命。

基金项目

2022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2022Y785。

文章引用

黄惠祺. 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现状
Research Status of Minority Languages in China[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2): 554-55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2079

参考文献

  1. 1. 孙宏开. 中国的语言[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30-31.

  2. 2. 李智, 殷微.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发展趋势及选题特点[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 36(1): 108-111.

  3. 3. 黄行. 我国民族语言研究事业的繁荣与发展[J]. 民族研究, 1998(5): 45-52.

  4. 4. 杨书霞. 可视化分析视阈下的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4(4): 198-204.

  5. 5. 黄成龙. 羌语的存在动词[J]. 民族语文, 2000(4): 13-22.

  6. 6. 戴庆厦. 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比较[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6.

  7. 7. 孙艳. 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8. 8. 戴庆厦, 李洁. 藏缅语的强调式施动句——兼与汉语被动句对比[J]. 语言研究, 2005(3): 112-117.

  9. 9. 孙宏开. 20世纪中国民族语言学的回顾与展望——在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七届年会上的发言[J]. 语言与翻译, 1998(4): 13-21.

  10. 10. 梁敏, 张均如. 从汉台语言的数词是否同源说起[J]. 民族语文, 2004(2): 52-56.

  11. 11. 丁邦新. 汉藏系语言研究法的检讨[J]. 中国语文, 2000(6): 483-489+574.

  12. 12. 曾晓渝. 论壮傣侗水语古汉语借词的调类对应——兼论侗台语汉语的接触及其语源关系[J]. 民族语文, 2003(1): 1-11.

  13. 13. 蓝庆元. 壮汉同源词借词研究[M]. 北京: 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5.

  14. 14. 马学良. 汉藏语概论[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3.

  15. 15. 刘光坤. 藏缅语族中的羌语支试析[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3): 31-38.

  16. 16. 成燕燕. 哈萨克族的汉语补语习得研究[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3.

  17. 17. 万明钢, 刘海健. 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从政策法规体系建构到教育教学模式变革[J]. 教育研究, 2012, 33(8): 81-87.

  18. 18. 沙加尔, 徐世璇. 哈尼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J]. 中国语文, 2002(1): 55-65+95.

  19. 19. 李炳泽. 黔东苗语里的古汉语借词及其文化考察[M]//石茂明. 苗族语言与文化: 李炳泽文集.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6: 268-285.

  20. 20. 李星辉. 湘南土话与湘南瑶语的接触和影响[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04.

  21. 21. 李春风, 齐旺. 近十年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对比研究概况[J]. 民族翻译, 2011(3): 75-8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