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6 ( 2023 ), Article ID: 68028 , 5 pages
10.12677/ML.2023.116343

文化转向后读者身份的转变

贾圆圆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3年5月4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20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30日

摘要

传统上的翻译研究侧重语言学,强调译者用词是否准确奥妙、是否再现原作的意图乃至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很难发挥自己的作用,只能一味地被动接受译者认为“忠实”的理解,造成了思辨的单一性和局限性。经历文化转向后,学界逐渐意识到了翻译研究应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来探讨,读者的地位也因此得到了凸显与重视,翻译活动不再是语言学家和译者的一言堂。本文将从读者自身的特点、读者与翻译行为之间的关联、读者与译者之间的沟通信息差、以及读者对于翻译活动的操纵来探讨其身份的转变,展现了读者在翻译活动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推动了翻译研究的发展,呈现了“读者中心”的趋势。由此,不论是文学译本还是非文学译本都应鼓励复译、改译、多个译本现象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非文学译本也可一改往日严肃刻板的印象,尝试不同的翻译策略吸引读者。而读者也需要给予译者肯定,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文化转向,读者身份,操纵,翻译研究

The Changing Identities of Readers after the Culture Turn

Yuanyuan Jia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May 4th, 2023; accepted: Jun. 20th, 2023; published: Jun. 30th, 2023

ABSTRACT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 tend to focus on linguistics, emphasizing whether the translated words are accurate and profound and whether translators reproduce the intentions of the original texts and even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original authors. In this case, it is difficult for readers to play their own role. They can only passively accept the translators’ understanding which they consider “faithful”, resulting in the singleness and limitations in critical thinking. After the cultural turn, the academic circle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translation studies should b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Therefore, the position of readers has been highlighted and paid attention to. What’s mor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re no longer the sole responsibility of linguists and translators. Readers sometimes can make decisions on which books can be translated and even whose translation style they prefer. In this sense, their tastes for literature or other types of text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society as well as the translation industr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change of readers’ ident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aders and translation behaviors, the po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readers and translator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 by readers. It shows the positive role of readers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further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presents the trend of “reader-centered”. Besides, translated texts should meet the needs of the public, which means that the definitive edition is unnecessary while various versions make the translation industry boom and the adaptation phenomena are encouraged. Since non-literary translations tend to be considered scientific and boring,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an be enhanced to make the version more creative and appeal to the readers.

Keywords:Cultural Turn, Readers’ Identities, Manipulate, Translation Studie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勒菲弗尔和巴斯奈特为代表的文化转向引入学界,无疑将翻译从语言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置于更为宏观的社会文化领域来探讨,大大扩宽了研究的视角。张小华 [1] 探讨到在文化转向的视角下,翻译应跳出语篇框架,着眼于文化,成为了重要的交流活动和行为。翻译也要挣脱原文本叙述的禁锢,考虑目的语文化的等值,满足文化的需要和文化中不同群体的需要。而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应有不同的原则和标准。由此可见,翻译是为了满足特定群体的需要,文化转向后读者的角色地位也随之发生改变,得到了很大提升,甚至操纵或影响了翻译活动的发生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研究的重点也从最初的以原著及作者为权威逐步过渡到译者的主体性到现在读者的作用,领域逐步全面完善。“中国始终倾向于将自己视为文化中心,在翻译外来作品时不自觉地用本土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取向解读和改写原作;另一方面,在后殖民时代,中国同样面临霸权文化的渗透和侵蚀” [1] 。因此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背景,中国的翻译研究有其局限性,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原文本进行改写。随后,各种创造性改写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和认可,传统中的“忠实”标准遭到质疑,有学者因为绝对“忠实”不可达到,主张放弃“忠实”标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忠实于原文的译文,都被解读为译者文化视角的不同,或受译入语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翻译实践与翻译评价进入了无标准状态 [2] 。而将读者因素纳入到翻译研究中将有效地考察和改善翻译的质量,以不同的“忠实”程度满足不同的群体,设立不同的评判标准。

2. 读者身份的多样性

阅读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专属,而变得越来越大众化。从年龄层面上考量,如果阅读包括听读或者口述,上至年迈的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孩童都可算作读者。从社会身份上探讨,企业精英是读者、环卫工人是读者、出租车司机是读者、译者是读者、文学创作者亦可以是读者。各行各业,只要是能识字、平时有阅读习惯的人皆可算作读者。由此可见,读者身份多样且复杂,自然而然不同社会地位及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喜好和阅读需求,不能一概而谈。不同的人阅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能写出截然不同的书评。比如说,门外汉去读一本特定专业领域的书籍,必定会感觉乏味无趣,但不代表这本专业书毫无意义。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群都有其合适的类别,翻译批评时也要考虑到读者身份和定位是否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即使是斯威夫特笔下有政治讽刺色彩的格列佛游记,也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变成了儿童读物。由于读者身份多样性这一客观现实,文学及非文学译本不需要一个定本,各种复译、改译的现象也正好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要,使得翻译市场蓬勃发展。非文学译本强调了文本内容的客观性,在翻译度上相比文学翻译缺少一定自由度,往往给读者一种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由此,非文学翻译也可做出一定创新,如在其翻译策略的选择或者内容的选择上。

3. 读者与翻译行为

纽马克曾提到“译本是为译入语读者而设的,尽管可能原文本根本就不是为任何读者而写的,而仅仅是作者的自娱自乐而已” [3] 。这就和语文的阅读理解有异曲同工之妙,拿作者的文章来赏析并细细品读作者当时的想法和意图,也许作者只是闲来无事写来抒发情感。读者中心理论的提出者姚斯也谈到“一部作品如果没有读者的积极参与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 [4] 。胡安江 [5] 提到读者的阅读过程是一种信息的接受过程,更体现了文化与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孙会军&郑庆珠 [6] 谈到译文读者的价值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推移以及文化交流的深入发生改变。目标读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和期待视野都对译者的取舍有着制约作用。传统的翻译行为无需考虑读者因素往往是因为读者缺乏双语能力,无法理解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是有文化背景才能懂得的俚语。译者自然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和翻译习惯选择直译、意译、节译等翻译策略,甚至对自己认为不重要的或与原文关系不大的内容进行删减。文学翻译只要译文流畅、情节通俗易懂、符合国人的地道表达,又或是言语优美,修辞丰富都会受到群众的吹捧,但往往读者夸赞的却是该本原著写的如何生动有趣又或是发人深思,而忽略了译者在其中发挥的能动性,这也是翻译文学归属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争议之源。作为读者,更应该去强调凸显译者的功绩与付出,这一来能够促进译者的声誉,译者得到了群众的肯定,必然会饱受鼓舞,继续翻译,为读者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与此同时,译者暴露在群众视野下,受到读者的监督,就能时时刻刻谨记自己身负重任,要对自己的翻译作品负责,最大程度地确保翻译质量。此外,译者还将考虑到自己的目标读者范围,不能再像以往一样以自己为中心,纯凭喜好进行翻译活动,于是更多丰富多样的译本可以出现在市面上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形成了读者与译者之间互动的良性循环,两者彼此成就。因此,读者角色逐渐活跃在翻译行为中,制约着整个翻译活动。

4. 读者与译者之间的信息差

范丽 [7] 将这种误差归纳为三类:作者心目中的理想读者与译者心目中的理想读者之间的差异、译者与读者以及原语读者的理解差异、双语读者对原著及译著的理解差异。笔者认为该分类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读者与译者之间处理信息差异的根源所在。

4.1. 原著作者及译者心中理想读者的差异

首先,原著作者和译者可能存在时代背景上的差异,比如现当代的译者想去挑战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译,计划采用不同于市面上普遍的翻译策略,亦或者是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有自己的巧思,能够有出彩的文笔脱颖而出。其次,即便译者在源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或者是一位熟练的双语使用者,仍会有当地文化的空白,比如说某个特定俗语的翻译或者说原作者自身成长的经历。译者只凭文字和想象进行臆测,与原作者的知识覆盖面并不完全对等,只能说是部分重合,且译者能做到的是尽最大可能使重合度高。正因为如此不同,原著作者和译者心中的理想读者也出现了偏差,作者可能是写给特定读者的,而译者则理解成写给普通读者的书目,虽仔细揣摩作者的用意,但出现误差也是情理之中。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读者是观众、消费者。

4.2. 双语读者对原著的理解差异

双语读者最具备赏析原著的能力与水平。但由于读者自身对于阅读的作品会有所预设,就形成了期待视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教育程度、文化信仰和价值观的不同,预设也就不同,有的读者对作品吹毛求疵,而有的读者则得过且过,阅读作品来打发时间。读者的阅读目的不同,预设不同,理解也有有所不同,过分挑剔的读者可能会从微观角度对作品过分解读、钻牛角尖、死抠细节,而消遣时间的读者则会从宏观的角度去看一个故事脉络、情节是否吸睛、有其特别之处。前者带着批判的眼光阅读,而后者带着欣赏的眼光来阅读,读者自身的阅读心境对其理解和感受也有所影响,读者的复杂性与大环境都可导致读者之间的理解差异。在这一层面上,读者可以是翻译批评家。“从共时角度看,读者的期待视野存在差异性,为多种译本的存在提供可能性。从历时角度看,读者的期待视野不断变迁,为重译提供必要性” [7] 。读者的不同预设有其积极的一面,根据时代的变迁,不同译者处于当下的社会环境,对经典文学重译,给出多个译本,为市场上的翻译产品提供了不同机会,使翻译活动更加丰富全面、百花齐放。

5. 读者对翻译活动的操纵

范丽 [7] 从译本选择、译本风格定位、译本批评、译本传播及其生命力四个角度谈到了读者对翻译的反控。胡安江 [5] 提到译者有必要引入一些有国外特色的东西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而不总是迎合读者的审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拓展读者现有的期待水平。为此,这对译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灵活引入国外特色的东西,是否要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等相关问题。可以看出,读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逐渐凸显,有一定的话语权。

5.1. 译本的选择与翻译策略

“读者需要主要强调读者对译本的反应及接受程度,换言之,读者反应影响译者在某一特定时期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它将引导译者根据对读者的预设来选择最有效的翻译策略,以便尽可能多的读者读到译本,使文化资本获得最大化的流通” [8] 。有读者才能有翻译市场,而翻译市场背后的赞助人可以预测市场的动向以及读者的喜好来干预翻译活动、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可以在展开翻译活动前进行尽调,了解目标读者群体的受教育程度、阅读偏好和阅读目的,和译者充分沟通,确定合适的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

5.2. 译本批评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读者使用网络批评的频次更高,批评者没有身份限制,即使是普通群众也可以对译本发声。由于受众广泛,网络批评的标准和内容也参差不齐,学界应给予这样新兴的批评模式一定的包容度,而不是否定或质疑批评者的能力水平。鉴于这样复杂的读者批评群体,可以对其批评内容进行整合筛选,提炼可取之处,改善译本质量。

5.3. 翻译人才的培养

读者的复杂性对译者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鉴于翻译市场上文学翻译比重下降,非文学翻译比重大幅上升。译者要有具备在多个领域一定的应用能力,要灵活地适应大环境的变化。“英语翻译人员能熟练应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军事等知识从事翻译工作,真正实现英语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将英语作为先决条件,并结合其他专业知识增强翻译过程的实用性,从而将翻译运用在不同行业中,实现文化转向背景下,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 [9] 。熟稔单一领域逐渐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译者需要不断地扩宽知识面,进行跨学科学习,满足不同水平和领域的读者的需求,将好的作品呈现给目的语读者。

6. 结语

文化转向后,读者“翻身做主人”,翻译研究逐渐摆脱了唯语言学的视角,读者在社会文化大环境下扮演着多重身份,比如读者、消费者、观众、翻译批评家。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其与译者思维差异、其与翻译行为的关联以及其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和制约有助于督促译者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及译文的翻译质量,形成读者与译者良好的互动循环。同时,市面上的重译、改译、节译、多个译本的现象促进了翻译行业的蓬勃发展,也满足了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

致谢

行文至此,我的期刊论文暂时落下帷幕,研究生生涯也快步入结尾,两年的时间仿佛弹指一瞬。

首先,感恩我的母校上海海事大学,得益于学校提供的舒适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我能够在专业学习之外有大量的阅读时间和社会实践的时间,循着我的个人喜好来充实、锻炼自己。此外,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蒋哲杰老师,两年间给了我充分的信任和自由,但同时也会不断督促我。在日常交流中,他总是耐心倾听学业或是工作上的任何问题,给予我自身的经验和关怀。

我要感谢我的室友,感谢她们对我学业上的无私分享以及生活中的体谅照顾。同时,感谢我家人对我无条件的支持与理解,我将本着初心继续前进,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文章引用

贾圆圆. 文化转向后读者身份的转变
The Changing Identities of Readers after the Culture Turn[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6): 2547-255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6343

参考文献

  1. 1. 张小华.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思考[J]. 青海社会科学, 2006(3): 102-104.

  2. 2. 游育贤. 文化转向后翻译标准之再思考[J]. 上海翻译, 2016(5): 40-44.

  3. 3. Newmark, P. (198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Pergamon Press, Oxford.

  4. 4. Jauss, H.R. (1988) Literary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ry Theory. In: Newton, K.M. Eds.,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ry Theory: A Reader.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London.

  5. 5. 胡安江. 论读者角色对翻译行为的操纵与影响[J]. 语言与翻译(汉文), 2003(2): 51-53, 72.

  6. 6. 孙会军, 郑庆珠. 译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J]. 中国翻译, 2000(5): 11-14.

  7. 7. 范丽. 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28(5): 69-70.

  8. 8. 曾文雄. 翻译文化资本运作与语境干涉[J]. 外语教学, 2012(2): 83-88.

  9. 9. 赵璐. 文化转向视角下的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8(6): 79-8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