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3942 , 6 pages
10.12677/ML.2023.1110601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李清照词中意象“花”的 英译研究

励静雯,陈东方

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收稿日期:2023年8月21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0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8日

摘要

在世界各种文化交流碰撞的背景下,中国的古典诗词不断走出国门引起世界的关注和研究,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之一宋词在海外受到热烈追捧。在宋词中词人多用意象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感,其中意象“花”就颇受词人青睐,频繁出现在宋词中,但由于各国文化理念的不同,对词中意象的精准英译和赏析对跨文化理解至关重要。文化翻译观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理念,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注重跨文化交流的要求。本文以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为例,从文化翻译观这一视角出发,来探究李清照含有意象“花”的词的英译情况。

关键词

李清照诗词,意象,翻译,跨文化理解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Image “Flower” in Li Qingzhao’s C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Jingwen Li, Dongfang Chen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Received: Aug. 21st, 2023; accepted: Oct. 10th, 2023; published: Oct. 18th, 202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various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llisions in the world,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continues to go abroad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world, and one of the pearl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Song Ci, has been warmly sought after overseas. In Song Ci, lyricists mostly use imagery to create atmosphere and express emotions, among which the image “flower” is quite popular with lyricists and frequently appears in Song Ci, but due to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cepts of various countries, accurate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images in the Ci are essential for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concept,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puts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 translation work. This paper takes the Ci of Li Qingzhao, a famous female lyricist of the So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 Qingzhao’s Ci containing the image “flow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Keywords:Li Qingzhao’s Poetry, Image, Translation,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基本审美元素,其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周易·系辞》。所谓“立象以尽意”,指的是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思维观念和哲学理念的艺术性形象,现指文学艺术追求的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 [1] 。古诗词中的意象,不是纯客观的“事”与“物”,而是表情达意的物象或事象,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即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意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象 [2] 。作者在创作时无法将万般情感都直接倾泻于纸上,这时就需要借用一个精准的载体来表达,意象就由此诞生。古诗词中的意象主要分为两大类,自然类意象和人文类意象,二者的界定方式就是通过判断这一事物是否是自然界中本身存在的。本文所探讨的意象“花”则属于自然类意象,各种各样的花卉被注入了词人的情感,从原本的自然景象发展引申为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等,出现了“以花喻人”“以花喻事”的艺术现象。

翻译的本质是将一种语言信息转换成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过程,因此,译者应准确地传递出原文语义,尽可能地规避不对等的语义信息 [3] 。打破语言障碍,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偏差是翻译的一项重要使命。文化翻译观就强调了还原特定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文化翻译观是由英国学者苏珊·巴斯奈特提出的,她的文化翻译理论中认为翻译不仅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更是一种交流的行为,是文化内部的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对等就是源语与目标语在文化功能上的对等。这种翻译文化观的具体含义是:1) 翻译应以文化为单位,而不应把翻译单位局限在语言的范围里;2) 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交流过程;3) 翻译不应局限于对源文本进行描述,而应着眼于源文本在目标语文化里的功能对等;4) 翻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不同时期的翻译也都是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的文化需要以及满足特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4] 。文化翻译观的提出在翻译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意味着翻译界的“文化转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展开,例如文物、景点等的说明介绍,因此在对文学作品的外译工作中,翻译者应更加关注文化因素表达的准确,以保证作者的情感思想在翻译过程中没有被曲解,将文本能够原汁原味地展现给外国读者,从而进一步传播中国优秀古典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本文将从文化翻译观的视角出发,对李清照包含意象“花”的词作的英文译文进行对比赏析和研究,挖掘出更加适合国外读者理解,更加贴近词人情感的译文。

2. 李清照诗词的英译研究现状文化翻译观视角下李清照词中意象“花”的英译研究

李清照诗词的英译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冰心发表的《李易安女士词的翻译与编辑》。此后几十年间,学术界对李清照诗词的兴趣只增不减,先后涌现出一批风格迥异的翻译家,他们用文字叙说着“婉约”故事。其中,作为我国国宝级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翻译了60首李清照的作品。其追求翻译的“三美论”,在译时不仅保留原文所传达的意境,而且追求韵律与对仗之美,以带给读者更好地美学体验。

例如:庭院深深深几许?——《临江仙》

Deep, deep the courtyard where I live, how deep?

连续三个deep的使用,不仅传达了原文对庭院之“深”的强调,让读者身临其境,而且读来朗朗上口,押韵顺口 [5] 。此外,首尾都使用同一个词,给人循环往复之感,更觉庭院之深邃,读者能从中体验到符合原文意境的美。

此外,王椒升作为为数不多的李清照的全译者,他出版的《李清照词全集》,在海外影响深远。其翻译的特点十分突出,就是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词汇以尽可能贴近原文所传达的思想。其所选取的词汇大多十分朴素,这与李清照词本身的平铺直叙是相通的。其注重的不是言语辞藻的华丽,而是诗词的精神内核 [6] 。

李清照用词细腻,风格清新明快,情感真挚,在营造出唯美的意境同时体现了时代特征,这些都吸引着一大批学者不断重译其诗词,如《声声慢》《如梦令》等经典作品,在西方社会广泛传播,成就斐然。这些反映了李清照在西方文学界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也是宋词走向国际社会的必由之路。

3.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李清照词中意象“花”的英译研究

李清照作为宋朝最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中意象“花”的数量相当多,善以各种花卉作喻,基本集中在梅、菊、桂、荷、海棠等花。这种选取不仅与她身世经历有关,表现了女词人对美与生命的追求与爱惜,是女词人的心声,也与宋代的社会政治背景有关,传递出民族与社会的心声。同时,她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融入词的字里行间,将花意象与特定的时间、季节、气候、心境等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女性特有的心灵历程。种种因素的结合,使其成为相关英译问题研究的典型代表。

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余首词中,提及她偏爱的梅花的词作就有九首。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内涵,因此对“梅花”这一意象所承载的含义要分别放入整首词中赏析。

例1: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Herald of spring in winter snow, mume flower, you adore the crystalline branches with rosy hue [7] . Of your half-open petals, like the profiled face. So full of grace, of a sweet bathing beauty in attire so new [8] . You find a special favor in Creator’s eye; The moon caresses you with pure beams from on high. Golden wine cup in hand, let us enjoy the fair and not declare. We’re drunken, for her beauty is beyond compare.

(许渊冲译)

例2: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清平乐·年年雪里》

From year to year I enjoyed snow, drunk with a twig of mume blossoms in my hair. Crushing their petals, none the happier did I grow; All that I gained was snow melted in tears here and there. This year from home I’m far away, and strand by strand my hair turns grey. Behold! At dusk the wind is given rein; It would be hard to find mume blossoms again [8] .

(许渊冲译)

梅是蔷薇科李属木本植物,古字作“骒”。作为“四君子”的一员,梅因其“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谦逊高洁、“雪虐风饕愈凛然”的坚韧不拔而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是李清照十八岁时所作,即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在本首词中,李清照运用比拟的手法将寒梅形容成出浴的“玉人”,“香脸半开娇旖旎”,一副玉洁冰清、娇俏可人的寒冬腊梅图跃然纸上。最后又以“此花不与群花比”收束全词,写梅即写人,赏梅亦自赏。如此笔调,与其少女心态极其相称,我们能从李清照笔下的梅中窥见其自身的影子。李清照,她正是这么一株傲然高洁的梅。

《渔家傲》并不是李清照以景传情的唯一代表,《清平乐·年年雪里》同样是其所创作的一首赏梅词,不同的是《清平乐》是李清照晚期作品,创作于其南渡之后。在这首词中,诗人以赏梅为引,写到了不同时期对梅花的三种态度,实则是诗人内心心路历程的映衬。如果说“梅花醉”是回忆往昔欢乐岁月,那么“无好意”是念及中年迭经丧乱,而“难看梅花”则是晚年对流离飘零的感慨。这首词可以称为她对自己一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而梅花则恍若诗人颠沛流离一生的见证。

这两首词的译文皆出于许渊冲之手,西方人常常将梅、杏和李混淆,译者常以“plum”一词来翻译梅,但这个词的实际意思是“李”。梅子的拉丁语学名是Prunus mume,prunus指的是是蔷薇科植物,mume则是中文“梅”的音译,故许渊冲在这两首词中对梅的翻译是准确的。但值得关注的点在于许渊冲在《渔家傲》中将梅花翻译为mume flower,而在《清平乐》中梅花则被翻译为mume blossoms。Flower和blossom本身都可泛指花,flower具体指结果实的灌木和小的结果植物,blossom多用于指果树的花,梅花的主要形态是落叶小乔木,其中寒梅又属于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不同的梅花所属种类不同,在古时尚未有如此严格的植物学分类,因此难以探究李清照所写的梅花具体属于什么品种,许渊冲的两种翻译都是合乎常理的。

例3: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Last night the wind blew hard and rain was fine. Sound sleep did not dispel the aftertaste of wine. I ask the maid rolling up the screen. “The same crap-apple tree”, she says, “was seen.” But don’t you know, don’t you know? The red should languish and the green must grow [9] .

(许渊冲译)

Last night, scattering rains, sudden winds. Deep sleep abates not the remaining wine. Try ask he who rolls up the blind: Thinking the begonia blooming as before. Know it? Know it?

Fattening leaves “green, thinning petals” red.

(叶维廉译)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本词描写了园里的海棠经历了一夜的风吹雨打,四处凋零。在这首词的译文中,许渊冲与叶维廉将海棠分别译为crap-apple tree和begonia。crap-apple tree的意思很广泛,既指苹果树、沙果树又可以表示海棠树,海棠是蔷薇科苹果属,可以说二者是近亲,二者的花朵的外形大小都十分接近难以判断,所以海棠多数被译为crap-apple tree。而begonia特指秋海棠,秋海棠花期普遍在七月,喜温暖湿润,在中国多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极少数分布在华北地区和甘肃、陕西南部。词人作此词应该是在春季,一夜的春雨打落院里的海棠,故此海棠不应该是秋季开花的秋海棠,且李清照在南渡前多居住于汴京和青州,这两处皆不属于长江流域,不在秋海棠的分布范围内,故叶维廉将《如梦令》中的“海棠”理解为秋海棠,翻译成begonia是不准确的。

春雨是那样缠绵淅沥,落了一夜,风也吹了一夜,清照预感院中将会是花凋零,叶繁茂,可粗心的侍女却说“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词人的自言自语,“绿肥红瘦”一处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绿”代叶,以“红”代海棠花,以“肥”指雨后叶子更加繁茂,以“瘦”指海棠凋零。在翻译中译者并没有直白地翻译“叶子变得繁茂,花朵凋谢了”,而是保留了词人的对比手法,“green”“red”一绿一红色彩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冲击;“languish”“grow”,“fattening”“thinning”一疏一茂、一胖一瘦形态对比,更具画面感。其中许渊冲翻译的languish和grow更加直观,表达了词人所要表述的意思,对于外国读者理解起来更加便捷易懂,而叶维廉直接保留原词中的肥瘦这一表述方法,艺术意蕴突出,具有拟人的生动性,但对于理解可能造成一定困难。

例4: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Fogs thin, clouds dense, woeful all day long; ruinao incense burned up in a beast-shaped brass burner. Now again is the Day of Double Ninth; porcelain pillow, and gauze-canopied bed. Cold penetrates the gauze at midnight. Drink wine at east fence after twilight; the sleeves filled with faint scent (清香). Don’t say it’s not transported; the west wind blows up the curtain, and I find myself thinner than yellow flowers.

(海外逸士译)

With the evening almost gone, I sip my wine near the east fence. Where chrysanthemums are in bloom. My sleeves hold a slight fragrance thence. Let it not be said that my soul is unstirred from drinking alone. To be quite frank, to put it mild: My present state of mind lacks tone. What with curtains being folded-by violent blasts from the west. As compared with chrysanthemums (菊花), I look slimmer e’en at my best.

(徐忠杰译)

《醉花阴》是李清照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此词作于公元1103年,是李清照嫁给赵明诚的第三年,描述了词人在倍思亲的重阳节把酒赏菊,独自一人思念远行的丈夫。在重阳节之时,菊花应是饱满盛开的样貌,而词人却用“人比黄花瘦”翻转了人们对菊花的印象,也衬托出女子的消瘦,表达婉转愁绪,与诗句开篇之“愁”相呼应。在词中,词人独自把酒度重阳,独自黄昏赏菊。这朵在西风中摇晃的黄花是词人的情感寄托之物,似是在暗喻词人本身,消瘦的菊花就是一味窈窕清瘦的小妇人,一个人独自站立着,在风里等着自己远游的丈夫。即使眉眼中满是愁苦和孤独,也依旧等待着。字字句句浸满了她的孤寂清冷,这是她在向丈夫抱怨,向丈夫表达三年来的思念和愁苦。这样简洁的白描手法更能展现愁绪的缱绻悠长,扣人心弦。

在海外逸士的译文中,词中的黄花就直白地被翻译为“yellow flowers”,这其实是不精准的译法,在中国的古代,菊花最早都是黄色的,直到唐朝菊花的种植变得更加普及,出现了紫色、白色的菊花,到了宋朝菊花才出现更多色彩,但古人已经习惯将菊花称为黄花,所以许多诗词中都以黄花指菊花,但若直接就翻译为“yellow flowers”这就泛指一切黄色的花,意义泛化,无法将李清照借菊花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精准传达。在徐忠杰的译文中,“菊花”用“chrysanthemums”来翻译,“chrysanthemums”一词源于希腊语“khrusanthemon”。“kurusos”意为“gold”,“anthemon”为“flower”,连起来就是“gold flower”,倒也与原文相得益彰,并且在大多的翻译作品中,菊花都被译为“chrysanthemums”。但从文化层面来看,菊花在西方主要是指墓地之花,用于表示哀悼,这与李清照在词中所要表达的思念之苦并不相同,唯独相近的是都含有一种哀伤之情。而在美国,菊花又代表着清净、高洁、真情,其中“真情”这一点与《醉花阴》中菊花所暗含的感情有相似之处。菊花在不同的国家中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作者在它身上寄托的情感也因人而异,所以在翻译中应进行再创作,选取情感内涵相匹配的意象以表达出正确的原文情感。

4. 结语

读李清照的一生,离不开她的诗词,离不开诗词中那幽深的情感。李清照作为那个年代的大家闺秀,才情出众,也十分懂得对花的欣赏品鉴,所以在她的词中多有以花传情、以花喻己的场景。她从“误入藕花深处”的明媚少女到“买得一枝春欲放”的甜蜜少妇再到“满地黄花堆积”的憔悴妇女,她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如同与各种花的命运都羁绊在了一起。因此要向世界介绍好李清照就必须对她诗词中意象“花”的内容准确把握,准确翻译。

在中国古典文化传播的热潮下,我们必然要抓住契机,做好翻译这项文化传播的重要工作,关注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双向影响,让婉约词宗李清照的词走出国门,让中华古典文化走向世界。

文章引用

励静雯,陈东方.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李清照词中意象“花”的英译研究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Image “Flower” in Li Qingzhao’s C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0): 4479-448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601

参考文献

  1. 1. 史浩然. 论唐宋诗词中的水意象[J]. 艺术科技, 2023, 36(11): 90-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36.2023.11.031

  2. 2. 倪宗红. 探寻意象传承文化——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主题式意象任务群设计与实施[J]. 新教师, 2023(4): 16-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3895.2023.04.008

  3. 3. 李杨, 耿殿磊.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文物说明牌英译研究——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J]. 英语广场, 2023(7): 32-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6167.2023.07.009

  4. 4. 高永欣. 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 2006: 8-12. https://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FJWW200612002002.htm

  5. 5. 王婉蓉. 评价理论态度系统视角下李清照诗词英译研究[J]. 海外英语(上), 2022(5): 71-73.

  6. 6. 靳振勇. 王椒升与易安词的英译[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6): 108-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4970.2013.06.026

  7. 7. 李青. 李清照词风的英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08.

  8. 8. 刘果. 生态诗学视阈下李清照词英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长沙理工大学, 2017.

  9. 9. 郦青. 论韵体译诗之可行性[J]. 外语教学, 2011, 32(4): 106-110. https://doi.org/10.16362/j.cnki.cn61-1023/h.2011.04.02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