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2  No. 05 ( 2024 ), Article ID: 87395 , 8 pages
10.12677/ml.2024.125351

肯尼亚斯瓦希里语母语者汉语拼音習得偏误

蓝玉茜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 厦门

收稿日期:2024年4月13日;录用日期:2024年5月14日;发布日期:2024年5月27日

摘要

本研究分析了肯尼亚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拼音系统时所犯的偏误。本文数据收集于肯尼亚一所私立语言学院。收集的数据用于对比分析以及通过对斯瓦希里语和汉语的语音进行比较,寻找潜在发音难点的位置,以此为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肯尼亚学生在学习标准汉语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发音难题,从而指出实际上可能阻碍了其可理解性和语言流利性的因素。研究发现,第一语言(L1)干扰是导致肯尼亚学习者偏误的原因。据此,提出了教学建议,帮助肯尼亚的汉语学习者应对第一语言干扰。

关键词

肯尼亚,第一语言干扰,标准汉语拼音,斯瓦希里语

Chinese Pinyin Acquisition Errors among Native Speakers of Swahili in Kenya

Yuksai Nam

Overseas Education College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Received: Apr. 13th, 2024; accepted: May 14th, 2024; published: May 27th, 2024

ABSTRACT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errors made by Kenyan learners in learning the Chinese Pinyin system.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a private language institute in Kenya and used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for identifying the location of potential pronunciation difficulties by comparing Swahili and Chinese phonetics. Such analysis helps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typical pronunciation challenges faced by Kenyan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standard Chinese, thereby highlighting the factors that may actually hinder their comprehensibility and fluency.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first language (L1) interference is the cause of the errors made by Kenyan learners. Based on this, teaching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help Kenyan learners cope with the first language interference.

Keywords:Kenya, First Language Interference, Standard Chinese Pinyin, Swahili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对比分析(CA)和偏误分析(EA)主要关注学习者的母语(L1)对目标语言(L2)学习的影响。通过系统性的对比和分析,这两种方法不仅帮助研究者理解语言学习中的普遍规律 [1] 及母语干扰,而且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实证 [2] ,尤其是在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材时。目前,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美国及欧洲的语言上 [3] [4] [5] [6] ,对非洲语言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研究聚焦于非洲肯尼亚母语为斯瓦希里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遇到的具体语音障碍,特别是在辅音和元音的发音上的困难。通过结合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本研究旨在揭示这些障碍背后的语言结构差异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具体影响。

2. 理论框架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和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扮演关键角色,主要研究学习者的母语(L1)对目标语言(L2)学习的影响。Lado提出了在语言学习中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的概念,认为L1和L2的相似之处有助于学习,而差异则可能构成障碍 [7] 。

偏误分析(EA)关注学习者在L2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偏误,通过这些偏误深入了解学习过程。展示学习者如何通过假设测试和策略调整来内化语言规则,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认知特征和普遍规律 [8] 。

将偏误看作学习过程中的自然和必要阶段,有助于建立一个开放和鼓励探索的学习环境 [9] ,促使学习者尝试新的表达方式而不必过分担心犯错。这种环境不仅有利于语言技能的发展,还帮助学习者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认知能力。

虽然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各有侧重,它们在外语教育中发挥着互补的作用,尤其在设计教学活动和练习时,这两种方法能够有效揭示学习者的难点,有助于教师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索斯瓦希里语母语者在学习标准汉语(SC)时遇到的语音障碍,尤其关注拼音的学习。研究假设斯瓦希里语与汉语之间在语音结构上的显著差异可能导致学习难点。为此,本研究采用了对比分析(CA)框架,结合偏误分析(EA)方法,系统性地比较了两种语言的语音差异,并通过实地观察斯瓦希里语学习者的汉语发音表现来定位学习难点。

3.1. 参与者概述

本研究涉及20名斯瓦希里语母语者,参与者的年龄范围从18岁到23岁,均为汉语初学者。他们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密集汉语课程,每周需完成10小时的课程学习。学习动机多样,包括希望在中国公司工作、从事与中国相关的旅游业务、开展中肯商业合作,以及有意在中国进一步教育和学习。

3.2. 阅读材料设计

为了全面评估学习者的发音能力,我们设计了一份包含所有标准汉语元音和辅音的词汇表。该词汇表包括八十个汉字,旨在全面覆盖汉语音素,确保学习者无法回避难点发音,避免了学习者倾向于展示其自信领域的内容,而忽略他们不熟悉的内容。通过限制学习者的回避策略,测试能够迫使他们面对和回应所有指定的测试内容 [10] ,有助于确保数据收集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使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可量化性和可评估性。

4. 偏误分析

4.1. 元音偏误分析

普通话的元音系统由丰富多样的元音音位构成,这些元音根据口型位置(如前、中、后)、是否圆唇以及高低程度进行分类,普通话共有10个主要元音 [11] 。相比之下,斯瓦希里语的元音系统相对简单,主要包括五个基础元音 [12] ,这些元音在单词中的任何位置都能保持其发音的一致性和清晰度。斯瓦希里语中没有双元音或三元音,元音组合时各自保持其声音的独立性 [12] 。

Table 1. Error rate data of Chinese vowels

表1. 汉语韵母偏误率数据

在对单元音的习得情况进行分析时(见表1),我们发现,包括[i]、[a]、[ɿ]和[u]在内的四个元音对于斯瓦希里语母语者来说相对容易掌握。特别是[i]和[u],学习者在这两个元音的发音上未出现偏误,这可能是因为这两种元音在斯瓦希里语和汉语中都存在,显示出学习者对这两种发音已相对熟悉,这种零偏误率可能是正向语言迁移的结果。对于斯瓦希里语中不存在的元音,学习者在其中两个(即[a]和[ɿ])的发音上也表现出较好的掌握能力。

然而,元音[ʅ]、[ɚ]、[ɤ]、[y]对学习者来说较为困难,其中[y]和[ɤ]的偏误率最高,分别为50%和41.67%。学习者倾向于将[y]发成[ju],而[ʅ]和[ɚ]的偏误率也都达到了31%。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ɚ]是一个卷舌音,斯瓦希里语中没有类似的音素,这使得大多数参与者在发音时无法正确将舌头向上卷,而且与汉语的标准发音相比,斯瓦希里语中介语的开口程度往往较小。

对于[y],由于是高圆唇元音,而斯瓦希里语中无对应元音,故在发音过程中常被误发为后圆唇元音[u]。部分情况下,学生甚至发成[iu]。这些偏误通常出现在韵母“ü”跟随“j”“q”“x”或无声母的音节中,学习者有时会忽略“ü”上面的两个点,错误地将其视为[u]。

[ɤ]的发音位置在后部中高,斯瓦希里语中也没有对应音素,常被误发为[e],而后者是一个中前元音。斯瓦希里语中的[e]常出现在如pembe (角)、pete (戒指)等词中,这些音的发音与汉语中的[ɤ]并不相同。此外,由于所有后元音都是圆唇的,一些学生在发[ɤ]时倾向于圆唇,产生了一个介于[a]和[o]之间的奇怪声音,这是负面干扰。

此外,复合元音中[ǝŋ]、[iaŋ]、[uaŋ]、[uei]和[yn]也较难习得。例如,[ǝŋ]、[iaŋ]和[uaŋ]是鼻韵尾,偏误主要与舌位相关。学生未能将舌头向后移动,而是将它们替换为[ǝn]、[ian]和[uan]。[ŋ]在汉语中常出现在复杂元音末尾,而斯瓦希里语中则通常位于词的前部或中间,这种差异导致了母语的干扰。

[uei]的偏误率约为20.83%,这部分原因是由于拼写规则的影响,在拼音中[uei]被写作[ui],因此大多数学生未能正确从[u]滑移到[ei],而是错误地直接从[u]滑到[i]。只有当给学生提供了完整的拼音转写,如uei、iou和uen时,偏误率才有所下降。

4.2. 辅音偏误分析

在分析斯瓦希里语学习者学习汉语辅音的情况时,我们注意到不同类型的辅音表现出了显著的学习成效差异(见表2)。

Table 2. Error rate data of Chinese initials

表2. 汉语声母偏误率数据

4.2.1. 爆破音

汉语的无声非送气爆破音b [p]、d [t]、g [k]与斯瓦希里语中的p [p]、t [t]、k [k]非常相似,这种相似性通常有助于斯瓦希里语学习者通过正向迁移较容易地掌握这些音。然而,对于送气的爆破音pʰ、tʰ、kʰ,学习者显示出较高的误差率,分别达到25.00%、25.00%和7.50%。这种高误差率主要是因为斯瓦希里语中缺乏送气爆破音,同时学习者容易将汉语拼音中的“p”、“t”、“k”与斯瓦希里语中同样的字母所代表的非送气音混淆,导致在语音实现上发生偏误。

4.2.2. 摩擦音

在汉语摩擦音的学习中,学生们在发音[f]、[s]、[x]时表现较好,偏误率相对较低。这表明了在[f]、[x]和[s]的习得上,斯瓦希里语与汉语之间的相似性导致了正迁移的作用。然而,由于斯瓦希里语中没有[ʂ]和[ʐ]这两个音,这导致学习者在尝试发这两个音时遇到了困难,其偏误率均为25%。

汉语中的/r/表示卷舌音[ʐ] (r),而斯瓦希里语中的/r/表示颤音/r/。因此,卷舌音[ʐ] (r)的发音对斯瓦希里语母语者构成了挑战,因此偏误率较高。[ʐ] (r)的发音往往被斯瓦希里语的颤音/r/所替代:这是拼写干扰的一个例子。这是因为当斯瓦希里语母语者遇到字母r时,他们会立即将其视为斯瓦希里语的颤音声音。

汉语中的[ʐ] (r音)和斯瓦希里语中的[ɾ]和[r]的发音位置不同构成了学习难点。汉语[ʐ]主要在硬腭和舌尖之间发音,而斯瓦希里语的[ɾ]和[r]则是在舌尖和齿龈之间发音。研究数据显示,尽管斯瓦希里语的学生在经过密集练习后能够逐渐掌握汉语的[ʐ]音,但他们在发音时舌尖的运动往往过于向前,这导致舌尖与齿龈的接触位置前移,使得他们的汉语发音带有明显的外国口音。

研究数据显示,一些斯瓦希里语母语者发出[ʃ]而不是[ʂ] (sh)。有一名学生简单地使用摩擦音[s]而不是卷舌音[ʂ] (sh),舌头平放。学习者由于母语中缺少卷舌音,因此发出卷舌音很困难;因此,她简单地发出摩擦音[s]来替代卷舌音[ʂ] (sh)。

然而,对大多数斯瓦希里语学习者来说,发出整个音节“shi [ʂʅ]”相对困难。研究结果表明,他们倾向于使用[ʃi]而不是[ʂʅ] (shi),这意味着音节中的两个音素都发音不正确。

4.2.3. 塞擦音

塞擦音是斯瓦希里语学习者习得汉语辅音中最困难的部分,尤其是[ʈʂʰ]和[ʈʂ]。一些学生因为发音位置或方式偏误,或因为送气失败而产生偏误。然而,在六种辅音中,辅音[tɕ]和[ts]表现得更好。[tɕ] (j)的偏误率只有4%,反映出斯瓦希里语母语者即使在斯瓦希里语中不存在这个辅音,也没有难度习得这个辅音。只有少数学生将[tɕ]替换为[ʤ],这可能由于英语的影响,如[ʤʌst] (just)。

研究结果显示,[tɕʰ] (q)的偏误率高达30%。原因包括首先它与[tɕ] (j)、[tɕʰ] (q)和[ɕ] (x)的混淆有关;其次反映了学习送气塞擦音的难度;第三源于拼写。在拼音拼写系统中,每当[tɕʰ] (q)出现时,如果后接“ü”,上面的两点会被去掉。当[tɕʰ]后接[i]时,学生们通常能够正确发音。因此,当斯瓦希里语学习者遇到汉语的发音表示“qu4”时,他们通常会将其理解为斯瓦希里语的“qu”,这在斯瓦希里语中发[k]音。因此,不足为奇的是,“群(qun2)”被一些斯瓦希里语学习者发成了“困(kun)”。事实上,斯瓦希里语中很少出现字母“q”。因此,可以合理地说,学生可能受到他们的另一种第二语言,即英语的干扰。例如,quote (引用)、quality (质量)。

[ts]的偏误率不高,只有12.5%。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倾向于将[ts]发为[s]或[tsʰ]。例子包括/zui4/(最)发为/sui4/(岁)或/cui4/(翠)。影响来自学生的第一语言。斯瓦希里语母语者倾向于混淆送气音和非送气音,尽管这些音在语义上是有分别的。

[tsʰ]可以被视为学习者最难掌握的塞擦音。学习者的困难可以归因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他们母语中缺乏这个音素,其次是拼写的干扰。即使学生能够发出[tsʰ],他们发出的声音的送气量也比汉语中的要少。因此,这进一步证明了斯瓦希里语学习者难以掌握送气塞擦音。在拼写干扰方面,学习者的偏误多种多样,大多是音素关系的影响。例如,/cao1/(操)被发音为/gao1/(高)。这是因为在斯瓦希里语中,c有硬“c”和软“c”两种不同的发音。当c后跟“a”、“o”、“u”时,硬斯瓦希里语的“c”与汉语的g[k]声音非常相似。当[tsʰ]后跟“e”或“i”时,斯瓦希里语将其发音为英语的“th”。

[ʈʂ]的偏误率高达57%,在发音时,[ʈʂ]通常被[ʃ]、[s]、[ʂ]和[ʈʂʰ]替代。例如,专(zhuan1)被发成双[shuan1]或酸(suan1)。主要原因有三个:一个是由于他们母语中缺少这个声音。另一个是他们未能区分卷舌音和软腭音。他们未能区分卷舌音和齿龈擦音也是三个原因之一。所有偏误都反映了学生在这些声音的发音位置和方式上的困难。

[ʈʂʰ]的高偏误率60%,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其发音不熟悉。首先,这是由于拼写的影响,斯瓦希里语中使用“ch”来表示[tʃ]。因此,学生倾向于用[tʃ]替换[ʈʂʰ]。例如,“吃饭 (chi1 fan4)”被发音为[tʃi fan]。发音偏误其次是由于未能区分卷舌音和软腭音。例如,尺(chi3)被发成起(qi3)。发音偏误第三是由于未能区分卷舌音和齿龈擦音,例如,常(chang2)被误发为藏(cang2)。此外,即使斯瓦希里语学习者学会了发音[ʈʂʰ],气流量也比汉语所需的少。母语为斯瓦希里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通常会遇到送气塞擦音的问题。

4.2.4. 鼻音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发鼻音[m]和[n]时没有困难。至于[ŋ],偏误率非常高。由于在复合元音部分已经讨论过,这里无需重复讨论。对比研究表明,汉语的鼻音([ŋ]除外)与斯瓦希里语的相应音几乎相同。因此,学习者的母语对他们成功习得汉语鼻音的积极迁移得到了证实。

4.2.5. 边音

汉语中的边音[l]的准确率达到了100%,根据对比研究,这可以归因于汉语的边音[l]与斯瓦希里语的边音[l]几乎相同。自然地,出现L1到L2的正迁移现象。

5. 结论与教学建议

通过深入的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本研究识别了斯瓦希里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主要语音障碍,并对这些障碍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斯瓦希里语母语者在学习元音和辅音发音上存在明显的偏误,尤其在卷舌音和送气音方面的困难更为显著。这些发现不仅验证了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实用价值,也强调了教师需要针对性地解决学习者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以下针对元音和辅音教学的具体建议:

1) 加强元音和辅音的发音训练,尤其是汉语中的特殊音素,如卷舌音和送气音。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听辨和发音练习,帮助学习者区分和掌握这些复杂的音位。

2) 提供大量的模仿和重复练习机会,通过录音和视频材料使学习者能够模仿标准发音,并及时获取教师的反馈和纠正。

3) 利用视觉辅助工具,如口型图和舌位动画,帮助学习者直观地理解发音机制,从而更准确地发出音素。

通过对汉语和斯瓦希里语语音系统的对比分析,本文为斯瓦希里语母语者学习汉语提供了实用的参考和建议。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推动汉语在肯尼亚乃至整个非洲地区的教学和学习,同时激发更多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兴趣。

文章引用

蓝玉茜. 肯尼亚斯瓦希里语母语者汉语拼音習得偏误
Chinese Pinyin Acquisition Errors among Native Speakers of Swahili in Kenya[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05): 216-22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351

参考文献

  1. 1. Huba Bartos, 叶秋月. 匈牙利语和汉语语音系统对比[J].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2019(1): 148-165.

  2. 2. 何山燕. 在语言对比和文化互动中体现国别化特色——以缅甸初级汉语教材编写为例[J]. 国际汉语学报, 2010, 1(1): 72-78.

  3. 3. 王毓葳, 王洋行, 阿娜尔古丽, 彭飞. 以法语为母语者汉语元音习得研究[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4(12): 80-83.

  4. 4. 石锋, 温宝莹. 中、日学生元音发音中的母语迁移现象[J]. 南开语言学刊, 2004(2): 204-211.

  5. 5. 金哲俊, 朴雪梅. 汉族学生朝鲜语元音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迁移研究[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9(2): 86-91.

  6. 6. 张琼, 侯健. 西班牙语翻译练习中的语言迁移现象研究[J]. 翻译论坛, 2016, 4(1): 28-31.

  7. 7. Lado, R. (1957)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nn Arbor.

  8. 8. Al-Khresheh, M.H. (2016) A Review Study of Error Analysis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 49-59.

  9. 9. Corder, S.P.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5, 161-170. https://doi.org/10.1515/iral.1967.5.1-4.161

  10. 10. Musau, P.M. (1999) Avoiding Phonotactically Inadmissible L2 Sequences: The Case of Swahili Learners. Poznan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33, 95-104.

  11. 11. Lin, Y-H. (2007) The Sounds of Chine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2. 12. Mohamed, M.A. and Mohammed, M.A. (2001) Modern Swahili Grammar. East African Educational Publishers, Nairobi.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