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2  No. 12 ( 2022 ), Article ID: 59498 , 6 pages
10.12677/AP.2022.1212513

不同精神疾病患者同伴依恋对 手机成瘾的影响

朱盈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12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14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6日

摘要

目的:探讨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同伴依恋和手机成瘾的关系,为改善患者手机成瘾现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某精神专科医院95名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调查,其中抑郁症患者64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31名,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MPAI)和同伴依恋问卷(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PPA)进行调查,数据使用SPSS20.0进行处理。结果:不同性别的精神疾病患者手机成瘾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027, p < 0.05),男性患者手机成瘾程度高于女性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手机成瘾与同伴依恋呈负相关(r = −0.470, p < 0.01),不同精神疾病类型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 = −0.364, p < 0.01),不同精神疾病类型与同伴依恋呈正相关(r = 0.272, p < 0.01)。同伴依恋在精神疾病类型和手机成瘾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116,占总效应的30.0%。结论:精神疾病类型、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关系密切,精神疾病类型既可以直接影响手机成瘾,也可以通过同伴依恋影响精神病患者手机成瘾。

关键词

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同伴依恋,手机成瘾

Effects of Peer Attachment on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Mental Disorders

Ying Zhu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Received: Nov. 12th, 2022; accepted: Dec. 14th, 2022; published: Dec. 26th, 202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attachment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bipolar disorder,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pati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Methods: 95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bipolar disorder in a psychiatric hospital were investigated by convenient sampling.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MPAI) and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PPA) were used for investigation, and data were processed using SPSS20.0. 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different genders (t = 2.027, p < 0.05), and the degree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 male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female pati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er attachment (r = −0.470, p < 0.01), different types of mental disorder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mobile phone addiction (r = −0.364, p < 0.01), and different types of mental disorder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er attachment (r = 0.272, p < 0.01). Peer attachment played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types of mental disorder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value was −0.116, accounting for 30.0% of the total effect. Conclusion: The type of mental disorder and peer attach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he type of mental disorder can affect mobile phone addiction directly or through peer attachment.

Keywords:Depressive Disorder, Bipolar Disorder, Peer Attachment, Mobile Addic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根据2022年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量进一步攀升,截止到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且上网设备使用呈现多元化,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6%,使用其它设备上网的比例远不及使用手机的。过度使用手机会导致手机成瘾问题的出现。大学生是使用手机最多的群体,有研究表明,手机成瘾在大学生群体中检出率为35% (居豪,吕军城,2022),手机成瘾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手机成瘾是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手机而导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后又给其社会功能、心理和行为带来一系列问题的一种新型的行为成瘾(刘勤学,杨燕,林悦,余思,周宗奎,2017)。手机成瘾会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研究表明,手机成瘾会影响睡眠质量、拖延行为、抑郁症、人际关系等问题(王纪申,刘文理,李强,2021;连帅磊,刘庆奇,孙晓军,周宗奎,2018;李成波,陈静凌,2020)。外向性和高神经质的人更容易手机成瘾(张斌,袁孟琪,黎志华,王叶飞,陈芸,邱致燕,2017;刘勇,陈健芷,赵建芳,2014)。同伴依恋是指青少年之间建立起来的,且双方互有的亲密感觉以及相互给予支持和温暖的关系(张国华,伍亚娜,雷雳,2009)。研究表明同伴依恋能够负向预测手机成瘾(杨晨,连帅磊,陈春宇,孙晓军,周宗奎,2022)。目前大量研究都基于正常人的群体来对手机成瘾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手机成瘾却鲜有涉及。因此本研究特选取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研究其手机成瘾的特点。同时对精神疾病类型、同伴依恋、手机成瘾三者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为精神疾病患者手机成瘾的防治提供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方法,从某精神专科医院采取现场收集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5份,有效问卷95份。其中男性患者36名,女性患者59名;10~14岁患者12名,15~18岁患者30名,19~25岁患者43名,26~30岁患者10名;抑郁症患者64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31名。

2.2. 方法

2.2.1.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

采用香港中文大学Louis Leung在2008年研制的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简称MPAI),一共有17个条目,共有四个维度:失控性(inability to control craving)、戒断性(anxiety and feeling lost)、逃避性(withdrawal and escape)、低效性(productivity loss)。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几乎没有”到“总是”分别计为1~5分。当被试在17个条目中,对8个条目做出肯定回答,即被界定为手机成瘾者。将各个条目的得分相加得出手机成瘾总分,得分越高手机成瘾倾向越高(Leung, 2008)。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8,信度较高。

2.2.2. 同伴依恋问卷

采用Armsden和Greenberg在1987年研制的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简称IPPA)中的同伴依恋问卷部分,一共有25个条目,共有三个维度:信任、沟通、疏离。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从来不是这样”到“几乎总是这样”分别计为1~5分。将信任、沟通和疏离维度得分相加即可得出同伴依恋的总分,疏离维度反向计分。信任维度和沟通维度得分以及同伴依恋总分得分越高,同伴依恋关系越好;疏离得分越高,同伴依恋关系越差(Armsden & Greenberg, 1987)。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60。

2.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t检验,采用process插件进行中介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本研究筛选出手机成瘾精神病患者75名,占总人数的78.9%。精神病患者得分手机成瘾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机成瘾得分在精神疾病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抑郁症高于双相情感障碍。同伴依恋得分在精神疾病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抑郁症低于双相情感障碍。见表1

3.2. 精神疾病类型、手机成瘾与同伴依恋相关分析

精神疾病类型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 = −0.364, p < 0.01),精神疾病类型与同伴依恋呈正相关(r = 0.272, p < 0.01),手机成瘾与同伴依恋呈负相关(r = −0.470, p < 0.01)。

Table 1. Comparison of mobile addiction and peer attachment scores among different mental illness types

表1. 不同精神疾病类型手机成瘾、同伴依恋得分比较

注:**P < 0.01,***p < 0.001。

3.3. 同伴依恋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了进一步阐述同伴依恋影响手机成瘾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Process插件中的模型4进行中介效应检验,使用Bootstrap方法选取95%置信区间对样本进行重复抽样5000次,精神疾病类型(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为二分变量,中介变量同伴依恋和因变量手机成瘾为连续变量。结果表明,精神疾病类型通过同伴依恋对手机成瘾的中介效应值为−0.116,95%的Bootstrap置信区间为[−0.208, −0.035],不包括0,表明中介效应显著;且加入中介变量同伴依恋后,精神疾病类型对手机成瘾的直接效应为−0.271,95%的Bootstrap置信区间为[−8.099, −1.346],不包括0,表明直接效应依然显著;精神疾病类型对手机成瘾的总效应为−0.387,95%的Bootstrap置信区间为[−10.291, −3.189],不包括0,总效应显著。同伴依恋在精神疾病类型与手机成瘾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如表2

Table 2.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er attachment

表2. 同伴依恋的中介效应分析

4. 讨论

4.1. 各变量人口学差异分析

本研究显示,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手机成瘾检出率为78.9%,远高于以往的研究结果(卿再花,曹建平,吴彩虹,刘丽君,刘小群,2018)。前者的研究基于大学生群体,在高校收集,样本量较多,但本研究研究群体特殊,样本量较少,且时间较新,这些原因可能会导致手机成瘾率偏高。手机成瘾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男性患者手机成瘾得分高于女性患者的。在以往的研究中,尽管很多研究者都讨论过这个话题,但是尚无统一定论(李成波,陈静凌,2020)。手机成瘾在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这表明现在手机成瘾现象在各年龄段普遍存在。手机成瘾在精神疾病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抑郁症高于双相情感障碍。这提示相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症患者的手机成瘾程度更高。已有大量的研究发现,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侯娟,朱英格,方晓义,2021)。相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症患者更多表现出情绪持续低落,兴趣缺乏,睡眠障碍等,这会导致抑郁症患者在现实世界找不到存在的意义,觉得度日如年,只能沉迷手机虚度光阴。同伴依恋得分在精神疾病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抑郁症低于双相情感障碍。这提示相对于抑郁症患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对同伴的需求更大,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发作时,与抑郁症患者情况基本一致,长时间卧床,不关注外部世界,人际交流时间较少。躁狂发作时,情绪高涨,精力充沛,喜与人交流,对同伴需求提高。

4.2. 精神疾病类型、同伴依恋、手机成瘾三者关系

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同伴依恋在精神疾病类型与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精神疾病类型直接影响手机成瘾的同时也通过同伴依恋间接影响患者的手机成瘾。一方面,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比正常人表现出更高的神经质水平、以及抑郁焦虑气质。会有更多的社会不适,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患者在现实生活不愿与人保持亲密的情感联系,依恋质量较差(李雪瑞,2021;陈志民,2021)。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比正常人经受更多的负性事件(陈志民,2021),他们容易通过手机里丰富的世界来逃避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过度使用手机就会导致手机成瘾。另一方面,低同伴依恋的患者越容易手机成瘾。有研究认为不安全型依恋比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易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且同伴疏离得分较高的个体不愿在现实生活中寻求朋友的帮助,更愿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寻求支持,这种情况下过度使用网络,会导致网络成瘾和手机成瘾的出现(张国华,雷雳,2008;岳云玲,周晓琴,史丹,杜晓玮,陈吟菊,程莉,2013)。根据精神分析学派的补偿心理理论可以解释,患者因为较差的人际关系和同伴依恋,会有意识地采取其它能够获得成功的活动比如网络的虚拟世界,来补偿那一方面不足造成的自卑感和孤独感。

4.3. 不足与展望

根据本研究结果,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手机成瘾现象严重,但是拥有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能够有效改善手机成瘾行为的出现。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群体的特殊性,比正常人更容易出现手机成瘾的问题,且不容易改善。所以需要通过精神病患者的自身、家庭以及医院这三个方面的努力来改善手机成瘾现象的发生,积极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促进患者健康成长。

本研究存在着几点不足:首先,由于精神疾病病因复杂,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都有较高的共病几率,本研究并没有做一个详细的区分,以后的研究可以对精神疾病类型做个详细的区分来进行考察。其次,由于时间短暂,在医院收集样本量较少,今后可以增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结果。

5. 结论

精神疾病类型既可以直接影响手机成瘾,也可以通过同伴依恋间接影响精神病患者手机成瘾,良好的同伴依恋质量能一定程度地改善精神病患者的手机成瘾行为。这启示我们要关注精神病患者的手机成瘾现象,并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积极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促进患者健康成长。

文章引用

朱 盈. 不同精神疾病患者同伴依恋对手机成瘾的影响
Effects of Peer Attachment on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Mental Disorders[J]. 心理学进展, 2022, 12(12): 4254-4259. https://doi.org/10.12677/AP.2022.1212513

参考文献

  1. 1. 陈志民(2021). 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情感气质特点及相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济宁: 济宁医学院.

  2. 2. 侯娟, 朱英格, 方晓义(2021). 手机成瘾与抑郁: 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多重中介作用. 心理学报, 53(4), 362-373.

  3. 3. 居豪, 吕军城(2022). 大学生焦虑与手机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卫生统计, 39(4), 550-552+557.

  4. 4. 李成波, 陈静凌(2020). 国外青少年手机依赖危害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2(1), 41-44+54.

  5. 5. 李雪瑞(2021).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人格、亲子依恋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医科大学.

  6. 6. 连帅磊, 刘庆奇, 孙晓军, 周宗奎(2018). 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关系: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34(5), 595-604.

  7. 7. 刘勤学, 杨燕, 林悦, 余思, 周宗奎(2017). 智能手机成瘾: 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1), 82-87.

  8. 8. 刘勇, 陈健芷, 赵建芳(2014). 哈尔滨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使用及成瘾行为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 35(7), 995-997+1000.

  9. 9. 卿再花, 曹建平, 吴彩虹, 刘丽君, 刘小群(2018). 大学生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对手机成瘾的影响. 中国学校卫生, 39(8), 1185-1188.

  10. 10. 王纪申, 刘文理, 李强(2021). 手机成瘾与大学生睡眠质量: 焦虑和反刍思维的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9(5), 1060-1063+1068.

  11. 11. 杨晨, 连帅磊, 陈春宇, 孙晓军, 周宗奎(2022). 同伴依恋与初中生手机成瘾的关系: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38(4), 538-545.

  12. 12. 岳云玲, 周晓琴, 史丹, 杜晓玮, 陈吟菊, 程莉(2013).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依恋模式及家庭环境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4(5), 602-603.

  13. 13. 张斌, 袁孟琪, 黎志华, 王叶飞, 陈芸, 邱致燕(2017).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情绪体验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6), 1098-1100+1092.

  14. 14. 张国华, 雷雳(2008).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 29(5), 454-455.

  15. 15. 张国华, 伍亚娜, 雷雳(2009).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网络游戏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7(3), 354-356.

  16. 16. Armsden, G. C., & Greenberg, M. T. (1987). 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6, 427-454. https://doi.org/10.1007/BF02202939

  17. 17. Leung, L. (2008). Linking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to Addiction and Improper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mong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Children & Media, 2, 93-113. https://doi.org/10.1080/1748279080207856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