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9  No. 02 ( 2024 ), Article ID: 84376 , 14 pages
10.12677/design.2024.92208

上海静安区94路公交始发站更新设计研究

雍烽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4年1月13日;录用日期:2024年2月2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12日

摘要

本文围绕上海静安区94路公交车始发站的更新设计项目展开,深究城市更新的历史脉络及其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更新起始于工业革命时期的基础设施革新,随着时间推移,重建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成为焦点,而后期则转向可持续发展、环保及社区参与的重视。文章进一步探讨了94路公交车作为连接城市重要交通和商业区的作用,指出始发站台因陈旧而被忽视的问题,并提出通过设计创新来重塑公共交通在城市文化中的角色,将其转变为展示城市魅力的平台,不仅仅是地点的再设计,而是一种对城市交通文化的深刻思考和挑战。

关键词

城市更新,公共交通,文化角色,设计创新

A Study on the Renovation Design of the Shanghai Jing’an District’s Route 94 Bus Terminal

Fengwei Yong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Received: Jan. 13th, 2024; accepted: Feb. 2nd, 2024; published: Apr. 12th, 2024

ABSTRACT

This paper revolves around the renovation design project of the Route 94 bus terminal in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delving into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urban renewal and its impact on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renewal began with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ver time, the focus shifted towards re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mprovement, later evolving to emphas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 The paper further explores the role of Route 94 Bus in connecting key urban transit and commercial areas, highlighting the issue of its starting station being overlooked due to obsolescence. It proposes innovative design solutions to redefine the role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in urban culture, transforming it into a platform that showcases the city’s charm. This is not merely a redesign of a location, but a profound contemplation and challenge to the culture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Keywords:Urban Renewal, Public Transportation, Cultural Role, Design Innovation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1.1. 城市更新的背景和意义

城市更新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当时工业化推动了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激增和基础设施不足 [1] 。为解决城市问题,一些国家和城市开始尝试进行早期的城市规划和更新,例如巴黎的海兹曼改造。二战后,许多受损城市开始重建和更新,以恢复城市功能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现代城市更新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和私营部门开始投资于旧城区的更新和基础设施的改善。近几十年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始影响城市更新的实践,使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社区参与 [2] 。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建立完善的城市更新的政策和法律框架,以指导和推动城市更新的实施,显示了城市更新从应对早期工业化问题到成为现代城市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何影响城市更新的演变过程 [3] 。

1.2. 上海静安区94路公交车

上海静安区94路公交车是一条普通空调车线路,始发站是襄阳北路长乐路站,终点站是建德花园(香樟路同普路)站,该线路途经多个站点,包括静安寺站和武宁南路武定西路站等。94路公交车是连接静安区内的重要交通节点和商业区的重要交通工具。以下是94路公交车地理区位和历史沿革分析(见图1)。

1.3. 设计背景

上海市的城市更新项目,特别是公共空间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是根据《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一部分。这一计划的目标是改善人居环境品质,推动公共空间设施的优化,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以及促进产业园区的提质增效。此外,《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规定了更新统筹主体的角色和责任,确保城市更新活动的高效组织和实施。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强调,城市更新应该放在实现城市总规大目标下进行思考,以提升城市品质和改善人居环境为核心 [4] 。

城市更新项目的设计背景不仅是从规划和建筑的角度出发,更是基于对城市发展、历史文化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深刻理解。在上海市中心,特别是在公交车站周围的区域,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理念的实践

Figure 1. 94: Analysis of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bus route 94

图1. 94路公交车地理区位和历史沿革分析

[5] 。城市更新不仅关注基础设施的物理改造,而且关注社区的活力、历史保护和文化传承 [6] 。在考虑如何更新公共空间时,我们也考虑了如何使这些空间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如何将现代功能和历史风貌有机结合。通过这样的设计,我们希望能够促进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和享受,同时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 [7] 。

1.4. 设计方案

很多上海人提起观光巴士,第一时间会想到911路(见图2),虽然它本来只是一条公交线路。911路作为上海唯一拥有双层观光巴士的公交线路,承载着许多老上海的回忆。车内布置了超大玻璃更方便观光,同时,上层车厢的车顶也配备了全景天窗方便游客更好地领略魔都风采。

在进行该设计方案的论述时,考虑到了城市更新的多维度角度。首先,本研究聚焦于城市空间中的所谓“灰色空间”,特别是上海市中心的公交车站。这种空间,尽管在日常城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却常被忽视,缺乏足够的文化和社会价值的体现 [8] 。在本研究的田野调查阶段,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94路公交车始发站台的使用和周边环境,揭示了其在城市结构中的边缘化状态。站台的陈旧设施和被周围民居掩映的特性,使其成为一个典型的城市更新案例研究对象。进一步的思考激发于观察一辆双层观光巴士的经历,这一观察引出了对比分析,即同为城市交通工具的公交车和观光巴士在功能和形象上的差异。这种对比揭示了一个潜在的设计机会:如何通过创新设计方法,将普通的公交车站转化为一个展示城市文化和吸引力的节点。据此,提出了一个综合性设计方案,旨在将车站转变为一个多功能的文化空间,这不仅服务于当地居民,同时也吸引游客 [9] 。方案中融入了现代化设计元素和本地艺术特色,打造出一个视觉上引人注目的新地标。通过交互式信息系统,车站不仅是一个等待交通工具的地方,更是一个文化和信息交流的枢纽。总的来说,本设计方案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再利用,更是对城市公共交通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上作用的重新思考和探索。这一方案不仅反映了城市更新的理念,也展示了如何通过设计创新,增强城市空间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

Figure 2. Shanghai Huaihai road bus route 911

图2. 淮海路911路巴士

2. 研究方法与调研分析

2.1. 调研方法

2.1.1. 田野调查法

亲自到研究现场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第一手资料。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需要评估环境、社会互动等实际情况的研究。

2.1.2. 案例研究法

深入研究一个或几个特定案例,以理解其复杂性和独特性。

2.1.3. 文献综述法

这是调研的基础,包括阅读和分析现有的书籍、学术论文、报告、文章等,以获取对研究主题的深入理解和历史背景。

2.1.4. 历史研究法

通过研究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口述历史等,以了解过去事件或趋势。

2.2. 94路公交车沿线历史风貌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总结得出94路公交车路线及周边区域分析表(见表1)。

Table 1. Analysis of bus route 94 and surrounding areas

表1. 94路公交车路线及周边区域分析表

94路周边区域热点如图所示,红色代办人流热点区域,黄色代表自然绿地公园等场所(见图3)。

Figure 3. Map of hotspot areas around the stations served by bus route 94

图3. 94路公交车途径站点周边热点区域图

基于对94路公交车路线的细致调研,可以将其路线上的站点依照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归纳为三个独特的主题区域。首先,“时代记忆:弄堂和洋房”区域,涵盖从襄阳北路长乐路站至武宁南路康定路站的路段。这一区域以其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为特色,诉说着上海革命时期的故事,以及那个时代的红色记忆。襄阳公园、上音歌剧院和长乐路的花园洋房等地点,是上海市民和游客深入了解城市过往的理想场所。其次,“红色沪西:工人建设新中国”区域,从武宁新村站延伸至金沙江路泸定路站。这个区域主要反映了50至80年代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工人阶级生活和记忆,老上海的弄堂也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沪西工人文化宫(沪西革命史成列馆)等地,讲述了工人阶级在新中国建设中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后,“活力与发展:科创未来”区域,覆盖从金沙江路万镇路站至建德花园站。这一段描绘了现代上海的蓬勃发展和未来方向,这里汇集了绿地公园、科创空间、百货公司和娱乐场所,展示了城市向科技和创新迈进的活力脉动(见图4)。

Figure 4. Landmark buildings along route 94

图4. 94路沿线地标建筑

这三个主题不仅各自独立,讲述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故事,而且还共同构成了94路公交车路线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连接上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纽带。通过这样的主题分类,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乘坐公交车的路段,或是全程体验上海丰富多彩的城市风貌。

2.3. 使用人群的分析

在对94路公交车始发站进行的人群前期分析中,我们详细考察了三个主要使用者群体:青年、老年人和司机。我们观察到青年群体在此地的活动频率较高,如星星数量所反映。他们在站点的行为模式主要集中在观光、短暂停留、购物以及与文化认同相关的活动,这一现象可能与青年群体对城市文化的探索和体验意愿密切相关。此外,青年人的这些行为也表明了始发站在提供社交互动平台方面的潜在价值。中老年人群体,表现出对始发站的稳定使用模式,他们在此的行为关键词包括散步游览、观光和等候停留。这一发现指出,始发站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社区内的重要休闲和集会场所,对于满足他们的社交和日常娱乐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还关注了司机群体,他们的存在对于公交车站的运营至关重要。司机在此站的行为特征为长时间休息、补给以及保持环境整洁,这不仅反映了他们对休息和准备下一轮行程的需求,也强调了始发站在为公共交通工作者提供必要支持方面的功能(见图5)。

在对94路公交车始发站进行的人群组成和需求分析中,我们识别出了多样化的职业群体及其与该地点的互动。如图所示,通过一系列图标与色彩编码的矩阵,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每个职业群体对此地点的具体需求(见图6)。

图中上方的图标代表了不同职业的人群,包括周边学生、教职工、居民、工作人员、外来游客等,而下方的图标则描绘了这些职业可能在站点寻求的服务和需求,如购物、餐饮、休闲、住宿、文化活动、交通和基础设施等。

从矩阵的连接线和色块深浅中,我们可以解读不同职业群体的主要活动趋势。例如,周边学生可能对观光和文化活动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教职工则可能更多地依赖交通和餐饮服务。居民可能会在文化活动和休闲设施上有较高的参与度,而居民则可能更频繁地利用休闲和观光设施。此外,图中还展示了各职业人群对于站点的使用频次,通过色块的深浅表示使用强度。深色的色块代表高频使用,而浅色则表明使用频次较低。通过这种视觉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快速识别哪些职业群体是始发站的主要使用者,以及他们对特定服务和设施的需求程度。

Figure 5. User group analysis

图5. 使用人群分析

Figure 6. Demand analysis

图6. 需求分析

通过这一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各个用户群体如何与始发站互动,以及他们在使用该空间时的不同需求和行为特征。这一认识对于未来的站点设计和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我们创建一个更为包容和多功能的公共交通环境,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并增强他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整体体验。

2.4. 现有设施和环境分析

在对94路公交车始发站的设施分析和环境分析中(见图7),可以识别出了三个主要问题:布局杂乱、缺乏等候休息区以及容易被忽略。首先,布局杂乱影响了站点的使用效率和用户体验。无序的空间规划导致功能区域交叉重叠,使得乘客在使用公共设施时感到混乱,从而降低了公共空间的流通性和安全性。其次,公交站缺少专门的等候休息区域。这不仅使得乘客在长时间等待公交车时感到不便,还可能对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群造成更大的不便。缺少休息区域意味着乘客无法得到适当的休息,这对于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是一个负面因素。最后,始发站的设计和定位容易被忽略。没有明显的标识或者引导系统,使得该站点缺乏可见性,特别是对于那些不熟悉该地区的外来游客和新用户来说。这种缺乏引导性和辨识度的问题可能会导致该公交站被潜在的乘客所忽视,进而影响公交系统的整体使用率。

Figure 7. Facade layout analysis diagram

图7. 立面布局分析图

3. 设计研究

3.1. 设计原则与目标

1) 可持续性和环保:设计应注重环境保护,使用可持续材料,减少能源消耗,以及提高整体的环境效率。

2) 用户友好性:站点应易于使用,考虑到不同用户群体,包括老年人、儿童和行动不便者的需求。

3) 融入社区文化:设计应体现和尊重周围社区的文化和历史特色,创造与社区居民的情感联结。

4) 美学与功能性并重:设计应不仅美观,同时也要高效实用,满足公交系统的运营需求。

5) 灵活性和适应性:设计应具备适应城市变化和未来需求的能力,包括技术升级和空间再配置。

6) 安全与安保:确保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应包含必要的安全措施和应急设施。

7) 提升乘客体验: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等候环境,减少乘客的等车焦虑,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

8) 促进社区参与和认同:通过设计反映社区特色,鼓励居民对公交系统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9) 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通过吸引设计和增强功能,鼓励更多人选择公交作为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使用。

10) 融入城市景观:设计应和周围环境和谐共处,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提升城市美学。

11) 实现多功能使用:除了基本的候车功能外,站点还可以作为社区活动的举办地,增加其使用价值。

12) 历史融入现代:设计应巧妙地融入沿线地区的历史元素,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展现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13) 教育和展示:利用站台作为展示历史信息的平台,如通过图文展板、互动屏幕等方式,让乘客在等待公交的同时,能够了解该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

14) 视觉吸引力:设计需要在视觉上醒目,以吸引乘客和路人的注意。使用鲜明的色彩、独特的建筑形态或创新的照明技术等方式,使站台成为城市中的一个亮点。

15) 标识性与导向性:站台设计应具备明显的标识性,确保乘客能轻松识别和找到站点。同时,设计应考虑到方便用户识别方向和导航,尤其对于非本地乘客。

3.2. 概念设计方案

3.2.1. 方案推演

方案1:传统风格:优点:石库门造型,呼应上海石库门传统建筑的符号特征,提供了文化价值和美感。可能会吸引那些对传统风格感兴趣的游客和当地居民。缺点:可能缺乏现代化设施,不符合部分乘客对现代便利性的期待。维护成本可能较高,尤其是如果使用了特殊的传统材料或工艺。拱形的造型与居民建筑外立面冲突。

方案2:现代简约:优点:现代简约的设计可能易于维护,并且建设成本较低。清晰的线条和简化的布局可能使乘客更容易导航。可能更容易融入现代城市环境和商业区。缺点:可能缺乏独特性,不容易在众多公共空间中脱颖而出。简约风格可能不会与某些历史区域的氛围相匹配。

方案3:生态友好:优点:该设计利用木质材料,提高了站点的亲切性和包容度。可能会创造更舒适的等待环境。缺点:木制材料在现有条件下耐久性较低 [10] 。

方案4:互动式/技术集成:优点:可能包括互动屏幕和技术设施,提供乘客信息和娱乐。技术集成可能吸引年轻乘客,提高公交系统的吸引力。设计可能灵活,容易根据未来的技术进步进行升级。缺点:高科技解决方案可能导致更高的初始建设和维护成本。技术过时的风险,需要定期更新以保持相关性。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安全措施来保护技术设备(见图8)。

Figure 8. Sketch plan analysis

图8. 草图方案分析

3.2.2. 外观与历史风貌整合设计

在对94路公交车始发站的设计方案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我们提出了一种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新方案。此方案在方案4的基础上,摒弃了对互动式技术的过分依赖,转而通过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符号化元素来吸引公众的注意。遮雨棚采用的土山湾彩绘玻璃瓶贴形式,不仅映射了上海里弄的外立面解构,而且在阳光直射下,其彩色玻璃投射的影子激发出浓厚的复古气息。

设计中使用的红黄配色,借鉴了中国国旗的色彩搭配,而五角星的符号则进一步强化了主题的传达。同时,工人形态的铁艺装饰立面与招贴海报风格的设计相结合,使得整体视觉效果更为鲜明,能够更有效地吸引行人和乘客的目光。公交车头与始发站窗户的结合,是对94路公交车丰富历史的一种致敬,同时也为城市交通增添了文化的维度(见图9)。

鉴于站台位于人流密集的人行道上,空间的局限性成为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适应这一挑战,设计中巧妙地取消了公交座椅的设置,取而代之的是靠椅的设计。这种设计既考虑了等待乘客的舒适性,又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避免阻碍行人通行。上海石库门建筑的造型符号被保留并应用于户外充电桩的设计之中,不仅为城市空间增加了识别性,而且使得这些日常设施本身成为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见图10)。

总体而言,该设计方案通过结合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以及对城市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为94路公交车始发站赋予了独特的身份标识,为上海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树立了新的典范(见图11)。

3.2.3. 设计效果图

以下为94路公交车站渲染效果图(见图12~15)。

Figure 9. Analysis of platform canopy design

图9. 站台顶棚设计分析

Figure 10. Final facade design of the platform

图10. 站台立面最终方案

Figure 11. Platform elements analysis

图11. 站台元素分析

Figure 12. Rendering

图12. 渲染效果图

Figure 13. Rendering

图13. 渲染效果图

Figure 14. Rendering

图14. 渲染效果图

Figure 15. Rendering

图15. 渲染效果图

4. 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创新性分析

该设计方案致力于将上海市中心的一个普通公交车站转型为一个文化和城市探索的中心,体现了高度的创新性和实践可行性。其创新之处在于将公交车站从单纯的交通枢纽转化为城市文化展示平台,不仅服务于日常通勤,还成为吸引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文化探索地点。这种设计通过融合文化与交通,提供交互式的体验如艺术展览和历史展板,增强了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在可行性方面,这个方案可以作为城市更新的一部分,通过政府资助、私人投资或公私合作来获得必要的资金和支持。同时,考虑到长期维护和管理,设计还需确保符合城市规划和交通法规,特别是公共安全和无障碍访问的要求。通过有效的规划和社区的广泛参与,这个设计有潜力成为城市文化与公共交通融合的典范,不仅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也提升了公共空间的价值。

5. 总结

这个创新的设计方案将上海市中心的一个普通公交车站转化为一个结合交通与文化的活跃空间,为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意义 [11] 。通过将公交车站从单一的交通功能转变为文化展示和城市探索的平台,这个设计不仅提升了日常通勤的体验,还将成为吸引游客和本地居民的新地标。它体现了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重新利用的新趋势,展示了如何将现代城市的基础设施与文化、历史和艺术相结合 [12] 。

展望未来,这个设计方案有潜力成为城市更新和公共交通系统改革的一个范例。通过提供互动和教育性的元素,如本地艺术展览和历史信息,它不仅增强了公交车站的吸引力,还促进了社区的参与和文化交流。随着这种设计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类似的项目出现,在全球范围内重塑人们对公共交通空间的认知和使用方式。这不仅是对城市景观的一次重大改造,更是对城市文化和社会互动方式的深刻影响。

注释

图1图3~15来源:作者自绘

图2来源:网页引用,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231/3bfc41f056804052ae39042e5e4d4af6.jpeg

文章引用

雍烽炜. 上海静安区94路公交始发站更新设计研究
A Study on the Renovation Design of the Shanghai Jing’an District’s Route 94 Bus Terminal[J]. 设计, 2024, 09(02): 243-256.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2208

参考文献

  1. 1. 刘铭秋. 城市更新中的社会排斥及其治理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2. 2. 薄宏涛. 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的策略与路径[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21: 373.

  3. 3. 林宏晓. 城市更新背景下街区慢行交通环境改善问题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https://doi.org/10.26991/d.cnki.gdllu.2021.004782

  4. 4. 周文娜. 城市更新理念、制度与规划转型辨析——以上海市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 2023(4): 33-39.

  5. 5. 陈宇璇. 面向城市活力的土地综合开发[D]: [博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22. https://doi.org/10.27461/d.cnki.gzjdx.2022.002295

  6. 6. 阮悦来. 以“精”为进——中国城市更新语境下的公共艺术创作与策略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 2023.

  7. 7. 王阳.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理工大学, 2022. https://doi.org/10.27786/d.cnki.gzjlg.2022.000087

  8. 8. 王建国. 城市设计[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21: 341.

  9. 9. 喻馨. 地域特色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运用研究——以南昌公交站台设计为例[J]. 美与时代: 城市, 2022(2): 86-88.

  10. 10. 刘梦雪(文/图), 姜龙(文/图). 竹影——乡村公交站台设计[J]. 设计, 2023, 36(14): F0002.

  11. 11. 章倩砺. 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公交站台设计研究[J]. 创意设计源, 2017(6): 53-56.

  12. 12. 吴从余, 李林波. 城市公交车站设计中的情感因素分析[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2, 2(Z1): 102-10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