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2792 , 5 pages
10.12677/ASS.2022.116313

浅析老子辩证法思想

屈楷峥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22年4月28日;录用日期:2022年6月16日;发布日期:2022年6月23日

摘要

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政治和经济时代背景,其充分吸收了《易经》等时代成果。在老子论述的思想哲理问题中,包括对立统一思想及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和普遍性;关注到事物的发展规律,认为虽然发展变化的事物与前一阶段相比存在表面的相似性,但实际上却有所提高;质量互变思想等。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外哲学研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老子,辩证法,哲学

On Lao Tzu’s Dialectics Thought

Kaizheng Qu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Apr. 28th, 2022; accepted: Jun. 16th, 2022; published: Jun. 23rd, 2022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Lao Tzu’s dialectics thought has its specif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which fully absorb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times such as the book of changes. Among the ide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issues discussed by Laozi, it includes the thought of unity of opposites and the unity of opposites and universality of contradictions. This paper pays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law of things, and holds that although there are superficial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things and the previous stage, they are actually improved. In addition, there is the idea of quality alternation. Lao Tzu’s dialectics thought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philosophical research and social progress.

Keywords:Laozi, Dialectics, Philosophy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先秦时期所有的哲学流派里面,道家是最为重要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宝贵的一份精神财富。随着社会发展乃至今日,道家学派仍占据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老子》中涵盖了很多精华的思想内容,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是所有的思想里面最具价值的一个部分。老子辩证法思想受到当时历史社会背景的影响而产生,老子作为春秋大变革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通过对自然与人类社会多个方面的深入观察和反思,立足于前人所总结的理论成果,凝练形成了一套具有自我独特之处的价值和理论体系。在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例如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质变与量变思想等,都为后代价值观的形成及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带来了深远且积极的影响。

本文通过解读老子辩证法思想中的文化内涵,尝试挖掘其辩证法思想的精髓之处,试图探索这些哲学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针对这些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

2. 老子辩证法思想的背景与来源

2.1. 老子辩证法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春秋大变革时期,从经济方面来分析,首先是社会生产力在当时的发展,在那个时代,铁制农具逐渐出现,人们开始慢慢地推广牛耕,也在逐渐地发展水利事业,农业生产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伴随着这些进步和改善农民的农业生产效率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提升,在此条件下,社会产生了大量的剩余产品。其次,由于春秋大变革时期的社会背景,产生封建生产关系萌芽,生产力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为个体小农生产的出现打下了基础。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以及土地占有关系的改变,许多诸侯国对自身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财政收入显著增加,这些变化的出现加快了奴隶制的瓦解,推动了封建制的形成。第三,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加之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善,农业生产效率得以大幅增长,手工业、商业也均得到充分发展,进而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手工业也越来越专业化,商业则越来越活跃,逐渐兴起了一些都市。

从政治方面来分析,春秋大变革时代,诸侯崛起,王权逐渐衰微,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随着周王室的武装军事力量明显减弱和财政实力的大打折扣,周天子的地位也逐渐丧失。相反其他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蔓延,也在那个时期相继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格局,周王室对诸侯混战没有约束能力,实际上已经处于诸侯分裂割据的状态。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到了春秋中期之后,地主阶级在那个时期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夺权斗争,使得封建制的形成步伐进一步加快。

总的来说,在春秋大变革时代,科学、商业、手工业以及农业的进步,加之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社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这些都不可避免的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从而促使那个时期的思想家展开了对当时变革的一些理性思考,使哲学在那个时期取得较快的发展。

2.2. 老子辩证法思想溯源

在《史记》里面对老子的描述中谈到,老子是一个文化修养比较高、在有生之年曾经在东周王朝担任过掌管图书的史官。任职期间,他广泛阅读诸侯国、周王朝的典籍并充分吸取其精华,通过阅读学习积累了文字基础,为后期著作的创作打下了夯实基础。老子对于春秋大变革时代的社会现实以及社会变化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且通过撰写著作的方式将他的这些看法记录下来。

此外,前人的研究基础与理论体系也为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产生及论述奠定了条件。举例来说,《易经》中所讲到的“对立”“物极必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等,都被老子所汲取并成为《老子》中相关理论论证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是继承和总结前人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将前人的观点归纳转化成为拥有自己独特特点的思想,使得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在不断发展完善中逐渐走向时代高峰。

3. 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对立统一思想。作为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根本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在这一著作中被老子多次提及。一方面,老子针对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和普遍性进行了充分论述,并依次列举了例如“有–无、强–弱、动–静、”等近80对相对的事物,详细阐述其认为的万物都存在对立两面的思想,也进一步证实了事物彼此之间对立关系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老子在书中提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认为对立的两面在经过冲突斗争后能够达到相对的统一,即“和”,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矛盾的统一。其次,老子进一步研究矛盾双方的关系问题,发现二者相互依存,也就出现了矛盾具有同一性这一观点。书中提到“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恒也” [2]。通过《老子》著作中第二章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到,老子认为矛盾双方始终共存在同一个体系之中,二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分离,相反是相依相生。最后,老子还提出矛盾双方也是可以进行相互的转化。例如《老子》在第五十八章提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3]。从老子“对立统一”的思想来看,这种观念能够深刻反映出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核心与精华。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及个人原因等,老子对立统一的思想也同样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老子虽然认识到矛盾对立统一问题中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但没看到二者之间的斗争性。《老子》通篇很少提及矛盾双方是在斗争中存在的,仅仅强调了双方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便与其书中提及到的“矛盾双方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是辩证运动的实质 [4] ”相悖,尽管对此老子试图通过以“不争”去替代关于斗争性的论述,但学者仍认为无法作为论点支撑来弥补对于矛盾斗争性论述的不足,认为老子忽视了对立事物的斗争也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动力。其次,老子仅仅关注了矛盾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这一结果,但没有过多关注其需要的先决条件,并认为人们无法干预矛盾双方之间的转化。他肯定了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转化的绝对性,认为这是宇宙万物永恒的定律。但由于在《毛泽东文集》中提到了“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强调了条件的重要性“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的双方都不会转化” [5]。可以看到,矛盾双方在转化过程中“条件”所具备的重要地位,反观《老子》中的对立统一思想,显现出一定的形而上学和宿命论的色彩。

第二,关于事物变化、发展的思想。老子关注聚焦到了发展中的事物,并将其与前一阶段的事物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事物总是比前一阶段有所提高,也就是后来归纳所说的“事物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过程”。虽然老子在著作中没有明确提出这种概括性话术,但在文中例如“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 [6] ”等,均表明事物不断向前发展之意。另一方面,在后文还提到“远曰反”,提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还会回到原始,发展成为事物本身。老子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前进趋势。此外,关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老子还在第45章中有较多论述“否定之否定”的思想,文中提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认为,看似空虚的圆满并不是真正的空虚,看似弯曲的直并不是真正的弯曲,真是看似木讷的辩论也不是真正的木讷,他们都已经在原本事物的基础上通过发展而形成的新事物,本质也有了变化。然而,虽然老子充分关注到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但是老子辩证法思想中仍然也包含着倒退的历史观和循环论的思想。老子从“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7] ”的自然现象出发,认为世间万物终究是以“柔弱”胜过“刚强”,但纵观人类历史发展历程,新事物中终会战胜并代替旧事物,而旧事物在退出历史舞台后并不能得以重新的强大和发展。他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8] ”的观点则带有明显的循环论色彩。

第三,质量互变的思想。首先,在《老子》中,老子辩证法的探讨中也在多处蕴含着质量互变的智慧。唯物辩证法强调量变引起质变,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质变才会发生。这里点明了通过量的积累才能引起质的转变,也就是说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著作中他也举例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述,他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次,老子也同样关注到如何避免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偏离好的方向,并在著作中进行详细阐述。他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9] ”。最后,老子在论述质变与量变思想的过程中,也提到需要遵循适度原则的思想,认为不能一味追求过分发展。例如,他在第9章中讲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这段论述告诫我们去遵循万物的生长规律,不能一味的追求过度发展,不然后果只能是走向衰败。对待万物要秉持“适可而止”的态度,否则物极必反,反而会使自己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和不良影响。老子上述思想所带有的朴素性、原始性的色彩,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尤为难能可贵。

4. 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意义

《老子》这部著作里面短短的五千言涵盖了丰富且深刻的流传至今的辩证法思想,上面说到的几点,只是挑选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进行论述。总体来看,《老子》这一著作既拥有很高的哲学地位,也对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老子作为我国最早的一位富有盛名的辩证法思想大家,开创了道家学派,成为思想传统的创始人,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思想系统,成为我国古代哲学优秀源头之一。这一思想流派中涵盖了非常多重要的观念,成为我国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虽然过去也有很多哲学家都曾经提到过很多重要的哲学范畴和概念,他们希望能够借助于这些概念和范畴对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多种现象进行解释,然而,他们给出的这些概念和范畴绝大部分都是比较零散的,并没有真正的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也缺乏本体论的支撑。

其次,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对我国哲学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里认为“易经哲学”与“孔子”两目的总篇幅,还没有“道家”的大,并针对中国哲学进行了相关阐述。他认为道家学派的老子的道德经是具有重要价值的著作,并且认为这本著作里面含有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然而大部分时候都叫道德经,也就是与理性和道德有关的书。也就是说在涉及哲学相关理论的同时,也针对伦理学进行了论述,因此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地位,以至于之后很多哲学家都是基于老子的解释开始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例如后来出现的宋明理学、魏晋玄学均借鉴了老子思想的研究成果,在老子思想理论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即使到现如今,世界各国的哲学家也都十分重视老子哲学的地位,不仅仅对老子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和沿用,甚至很多外国的哲学家都在家中收藏着老子的《道德经》。

最后,老子的辩证法在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中含有很多对于世间万物运转规律的解释等,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借助这些理论去改造和认识世界,以便于更好的为社会实践服务。比如在西汉初年,由于受到战乱的长期影响,社会凋敝,恢复生产安定社会成为了那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便受到统治者的广泛推崇。到了东汉末年,当时的哲学思想家对老子的部分思想进行了改造,在此基础上创立编写了道教教义,其中体现了对不义统治者的抗争精神。早期道教充分发挥着聚集民众、组织和宣传农民起义的作用,尤其在下层民众中盛行。可以看出,在历史进程中,《老子》这一著作被一代代相继沿用,其思想也不断影响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如今研究《老子》这一著作,不仅能够为更好地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提供详实的史料和素材,也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详实的材料。总体来看,即使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老子》这一著作仍是一座中国哲学的思想宝库。

文章引用

屈楷峥. 浅析老子辩证法思想
On Lao Tzu’s Dialectics Thought[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06): 2292-229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6313

参考文献

  1. 1. 老聃. 老子[M]. 沈阳: 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6.

  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3. 3. 杨兴顺.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7.

  4. 4. 王督武. 唯物辩证法与老子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5. 5. 孙晓凯, 白雪峰. 老子辩证法思想探微[J]. 新西部(理论版), 2017(1): 75+77.

  6. 6. 何芝兰, 包寰昊, 何叶兰. 老子辩证法思想[J]. 知识经济, 2009(3): 170. https://doi.org/10.15880/j.cnki.zsjj.2009.03.049

  7. 7. 刘春雷. 老子辩证法思想的现代诠释[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9(1): 57-59.

  8. 8. 崔治忠. 批判的批判: 《老子》辩证法思想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7(1): 94-96. https://doi.org/10.16853/j.issn.1009-4458.2005.01.032

  9. 9. 李长学, 刘建国. 老子辩证法思想初探[J].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6): 30-3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