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3  No. 01 ( 2024 ), Article ID: 79443 , 6 pages
10.12677/ASS.2024.131033

新时代本科师生关系不和谐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杨舟宇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28日;录用日期:2024年1月8日;发布日期:2024年1月18日

摘要

和谐师生关系指的就是在教学或者科研等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平等的社会关系。它具有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特征。当前,师生关于教师权威与学生权利认知偏差不利于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重科研,轻教学的绩效考评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媒体对师生不和谐问题的不良炒作不利于尊师爱生的社会舆论塑造三个方面使得师生关系呈现不和谐。为此,需要从明确师生权责利定位、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三个层面增进师生和谐。

关键词

师生关系,和谐,大学本科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isharmon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dergraduat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Zhouyu Yang

School of Marxism,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Nov. 28th, 2023; accepted: Jan. 8th, 2024; published: Jan. 18th, 2024

ABSTRACT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refers to the equal so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o respect each other, care for each other, promote each other, and develop together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or scientific research.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mocracy and equality, respect for teachers and love for students, and mutual benefit in teaching. At present, the cognitive bia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 the author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rights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mocratic equality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emphasiz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gnoring teaching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mutual learning of teach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bad hype of the media on the problem of teacher-student disharmony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haping of social public opinion on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loving students, which makes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disharmonious.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harmon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three levels: clarifying the rights, responsibilities and interes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establishing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and creating a favorable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Keywords: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Harmonious, Bachelor’s Degree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师生关系是高等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与否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师生关系也出现了某些不和谐的现象。为此,需要适应时代变化适时增进高校师生和谐。

2. 和谐师生关系的特征

和谐是古今中外的人们追求的共同价值目标和理想状态。在中国,和谐体现为和而不同的内涵,西周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1] 。在西方,和谐的内涵与我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赫拉克利特认为,对立差异即是和谐,对立面的既斗争又结合,在对立面的运动中实现自身的和谐统一。和谐作为一个抽象概念,但其与各种特定的具体形式结合,又有了其自身的特征,在不同范围、领域、层次中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如家庭、学校、社会和谐等。由此可见,和谐指的是事物与事物、各事物内部诸要素及事物不同发展阶段内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状态。“就师生关系的和谐来说,和谐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 [2] 和谐师生关系指的就是在教学或者科研等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平等的社会关系。

2.1. 民主平等

和谐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地位应处在一种平衡的状态。唐代韩愈认为师生之间不存在什么等级划分,他们只是接受知识的先后不同,他们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在西方,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师生关系一直传颂至今。亚里士多德聪明好学,涉猎广泛,很受柏拉图看重,但柏拉图却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可见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的管教严格,给了他很高的期望。亚里士多德队柏拉图很尊敬,但在某些问题上,他也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考,对此,他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涉及知识方面的讨论时,师生之间是民主的,学生同等的有着质疑老师的权利,不会受到任何“师威”等方面的限制。大学本科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更强,他们的心理生理基本成熟,在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时,会更加自主和自觉,大学教师相较于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则主要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因此,相较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权威者”,在大学教师作为“指引者”的情况下的大学师生更多是民主平等的,是教学并重的。当然,大学和谐师生关系也不是绝对的民主平等,师生之间总会存在知识、经验上的差距,这更需要大学师生双方树立正确的尊师观念,寻求地位平衡,以达到民主平等的状态。因此,和谐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地位处在一种平衡的状态。

2.2. 尊师爱生

和谐师生关系应是尊师爱生的关系。尊师即尊重教师,爱生即爱护学生。大学师生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其相较小学、中学阶段,具有更高的情感成熟度,师生双方的交互性更强。尊师爱生的关系更具有其特殊性。大学教学是教学与科研一体的,师生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互动使师生双方的情感交融更为密切,尊师爱生的状态更容易受双方的情感获得所左右。教师对学生付之关爱,学生就会报之尊重。反之,教师如果对学生抱有冷漠疏远的态度,那学生则可能以相同的态度对待教师。因此,只有双方互相尊重、互相关爱,情感交融,才能形成一种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曾说,“师生犹鱼,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3] ,这种小鱼跟大鱼的状态,正是从容、自由、和谐的大学师生关系愿景。作为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他们更希望获得教师的关怀与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是长辈之于晚辈的爱,更是一种尊重的爱、认可的爱,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得到满足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教师给予爱的回应,这种爱的回应,则集中于尊师的表现,师生的双向关怀与尊重使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大大缩短,达到尊师爱生的和谐师生关系状态。

2.3. 教学相长

和谐师生关系应是教学相长的关系。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社会关系。教育活动中的教学相长指的老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互动中实现共同进步。我国古代有不少师生,在教于学的过程中互相学习,最终都成了一代大家。大学教育相较于中小学教育,其教学相长的特征更为明显,大学课堂更为自由,师生交流更为活跃,在课堂教学和学术探讨中,师生不自觉地受到彼此的影响,实现共同进步,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师生之间互相学习,互助进步的关系。

3. 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探析

3.1. 师生关于教师权威与学生权利认知偏差不利于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

部分师生关于教师权威与学生权利的认知层面存在某些偏差,不利于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受传统尊师文化的影响,对教师权威的定位过分放大。传统尊师重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对教师权威的过分强调却会对师生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思想观念成为传统师生关系的主体特征” [4] 。在大学师生关系中,我们虽然总强调师生平等,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常常会被传统“尊师”思维所影响。在惯性思维里,教师拥有着至尊的地位,学生往往囿于传统的“师威”受到压抑。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推进,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学生权利也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和关注。但过分强调学生权利却可能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从教师角度看,部分传统教师难以快速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充分给予学生的课堂主动权。从学生的角度看,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追求自己的民主权利和平等地位时,可能难以把握分寸,在行为和言语上产生过激的反应。

3.2. 重科研,轻教学的绩效考评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

和谐师生关系应是教学相长的关系,重科研,轻教学的绩效考评弱化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预期效果的前提,也是师德和学风的重要体现。但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下,学术研究占用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教书育人的精力被分散。” [5]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中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绩效考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师生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由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性,高校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时,也承担着一定的科研任务,科研成果关系到教师的绩效,因此,我们部分大学老师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了科研上,相比之下,对于课堂教学的投入便相对减少了。高校在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考核时,一般只对教师授课的具体课时量进行计算,而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考核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此种现象导致了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忽视。高校绩效考评对科研这类容易量化的活动过于重视,许多教师在此种氛围下,不得不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校布置的科研任务上。为了搞好科研,做出相应的学术成果,教师可能把精力更多花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上,相对弱化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长此以往,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时间就大打折扣了。课堂上师生缺乏沟通,课下自然不言而喻,师生的教学相长也难以实现。

3.3. 媒体对师生不和谐问题的不良炒作不利于尊师爱生的社会舆论塑造

媒体对教师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监督和规制作用,但某些媒体为了博取大众眼球而进行的有关师生舆论的不良炒作却对师生关系和谐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尊师爱生的社会舆论塑造。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部分人民群众的是非判断可能会受到不良舆论地干扰和左右。近年来,有关高校教师的负面新闻报道大量出现,教师“师德失范”的媒体报道扭曲了社会大众对教师群体的评价,久而久之,在此种舆论环境误导下,民众尊师观念也渐行渐远。此外,在如今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年代,一旦发生师生冲突等热点事件时,舆论可能会被“异化”,某些媒体为了博取关注,往往采取夸大其词、扭曲真相、捏造事实、无端造谣等手段。部分有关师生矛盾的社会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师德失范的教师具有监管作用,但由于信息传递中的偏差,某些师生矛盾可能会被曲解,教师的师德失范行为可能会被过分放大,进而引起全社会对教师行业好感度的降低。

4. 增进高校师生和谐的对策分析

新时代增进高校师生和谐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要从明确师生权责利定位、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和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三个方面,努力推进高校师生关系和谐。

4.1. 纠正师生认知偏差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师生认知偏差是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内在根源。为此,我们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入手,着力纠正师生认知偏差。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双方能够互相尊重,教与学相辅相成。面对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师和学生也应全面了解新型师生关系,不能再固守旧观念。

一方面,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引导教师认识到新时代大学本科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传统教育模式中将学生置于客体的惯性思维,对自身作为权威的角色进行一定淡化。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正常的观点意见和合理的民主诉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过程,更是学生道德修养和人格培育的过程。

另一方面,学生也要积极转变观念,认识到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互相关爱、教学相长的关系。学生首先要尊重教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对教师报以敬意,尊重和理解教师。其次,要加强师生间的沟通,通过相互沟通,化解师生间的心理隔阂,沟通与交流是和谐师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更应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师生交流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各方面经验的传授过程,在师生交流中,学生能学到课堂内外的多方面知识。大学生要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主动拓宽与教师的沟通渠道。比如,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帮助教师做些辅助工作。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与教师进行互动等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沟通意识,在尊师的前提下与教师进行课堂内外的交流,在交流中形成师生共识,达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目的。

4.2. 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

大学是育人的场所,大学创立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科研任务只是各大学所应承担的部分义务,对大学教师的绩效考评,不能舍本逐末,重科研成果,轻教学质量。现如今某些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都以科研成果来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首要标准,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察也只是简单的量化分析,如课时量计算、挂科率计算等方式。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即是育人,而重科研轻教学的绩效考评机制无疑会大大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高校应把握大学教育的育人本质,把激发教师内在积极性作为考核目标。高校要充分尊重高校教师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关心教师的内在需求,信任教师能力,关注教师的全面发展,从高校师生的实际出发设置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通过评估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同时,要学习其他高校相关经验,引进和创新新型绩效考核制度 充分体现绩效考核的人文关怀,而不仅仅把考核重点聚焦于冰冷的数字指标上,从不同方面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平衡科研与教学间的关系,为师生教学相长营造有利条件。

4.3. 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社会舆论环境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我们要营造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要从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引导正确尊师观念两个层面,为师生关系和谐营造有利的社会舆论环境。

第一,引导正确的尊师导向。正确的尊师价值导向对社会尊师观念有着正方向的引导。只有树立主流尊师价值导向,才能在师生多元价值观中找到平衡点,在求同存异的同时形成思想共识,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党和政府应积极做好思想引导工作,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道的社会意识。为此,我们应努力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构建和渗透主流价值观。在经济领域,我们要宣扬正确的义利观,自觉抵制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正确价值观念。在政治领域,要发扬民主法制观念,倡导民主社会道德,树立平等社会风尚。倡导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价值观念,尊重个人权利,强化义务观念,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民主。在文化领域,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传统文化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尊师故事,引导民众树立尊师观念。同时,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群众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加强媒体的正确规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媒介也有了多样性的扩展,其中,网络新媒体渐渐成为了社会舆论的主阵地。网络媒体具有信息传递快捷性、自由性、匿名化的特点。媒体对师生不和谐问题的不良炒作要求政府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严格的网络法律法规,对网络中那些混淆事实的不良媒体舆论进行坚决打击。同时,要用法律的力量肃清网络环境,坚决粉碎网络中的不健康思想和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5. 结语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大学本科师生关系和谐与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开展影响重大。近年来,有关高校师生问题的舆论报道频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师生关系是高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对师生个人发展、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大学生而言,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其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增长自身的能力,健全自身的人格。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对大学教师而言,和谐师生关系对于其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必须把和谐师生关系建设作为当前高校建设的重点内容,从师生、学校、媒体三个方面着手,推动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和谐大学师生关系。

文章引用

杨舟宇. 新时代本科师生关系不和谐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isharmon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dergraduat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New Era[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01): 244-24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33

参考文献

  1. 1.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编.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9)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0: 50.

  2. 2. 殷鸿炜. 论职业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 职教论坛, 2010(16): 76-79.

  3. 3. 罗时进. 高校师生关系为何失范[J]. 社会观察, 2014(12): 26-28.

  4. 4. 赵尚杰. 从对立走向对话: 我国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 43(3): 127-130.

  5. 5. 张琴, 张利国. 地方本科院校师生关系疏离的成因及改进对策[J]. 山东高等教育, 2017, 5(2): 53-58+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