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7 ( 2023 ), Article ID: 69364 , 8 pages
10.12677/ML.2023.117410

基于语料库的《人民日报》脱贫话语隐喻分析

张艳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3年5月26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7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5日

摘要

概念隐喻在脱贫话语中十分常见。媒体往往借助概念隐喻来展现特定的意识形态,影响民众认知,进而实现话语目的。本研究基于隐喻识别程序MIPVU与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从《人民日报》中选取50篇脱贫报道为语料,自建小型语料库,识别其中的隐喻表达,并归纳出隐喻表层架构与深层架构。研究发现:显著的隐喻表层架构包括建筑、旅程、植物、战争、食物以及疾病隐喻架构;表层架构激活的深层隐喻架构包括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共享发展的理念以及合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

脱贫话语,概念隐喻,表层架构,深层架构,《人民日报》

An Analysis of Metaphor in Poverty-Alleviation Discourses from The Peoples Daily

Yan Zh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May 26th, 2023; accepted: Jul. 17th, 2023; published: Jul. 25th, 2023

ABSTRACT

It is very common to use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poverty-alleviation discourses. Media tend to use conceptual metaphor to display specific ideology, influence citizen cognition, and ultimately realize the purpose of discourses. Based on the MIPVU and the mapping principl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is study selected 50 poverty-alleviation reports from The Peoples Daily as the data, built a self-compiled corpus, identified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in the corpus and summarized the metaphorical surface frames and deep frames. The study finds that significant metaphorical surface frames include buildings, journey, plants, war, food and illness frame. The conceptual deep frames evoked by the surface frames cover 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 the thought of shared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e of harmony.

Keywords:Poverty-Alleviation Discourses, Conceptual Metaphor, Surface Frames, Deep Frames, The Peoples Dail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作为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脱贫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扶贫作为治国理政的优先方向,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重大举措,组织开展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的脱贫攻坚战。长期以来,《人民日报》等官媒对脱贫攻坚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中不乏运用概念隐喻及隐喻架构以展现政府对脱贫事业的观点和态度。因此,本研究基于概念隐喻理论与架构理论,运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选取《人民日报》近两年有关“脱贫”的五十篇报道作为语料,分析脱贫话语中概念隐喻的使用情况,再基于使用情况剖析概念隐喻背后的表层及深层架构,进而探讨语篇背后蕴含的中国政治价值观与态度。通过分析官媒有关脱贫报道中的隐喻使用情况,有利于拓宽媒体话语研究的范围,助力提升新闻媒体在脱贫报道上的话语传播能力,进而更好引导民众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事业的建设进程中。

2. 文献综述

隐喻是用一事物暗喻另一事物。从认知科学角度来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基于人类经验的认知活动。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不仅在语言中,也在思想和行为之中。” [1] Lakoff认为隐喻与两个领域之间的映射有关,映射是从源域到目标域并将源域中的一系列特征系统地投影到目标域的过程,这两个领域暗示了隐喻背后巨大的概念系统。架构是一种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认知结构,其塑造了我们追求的目标、制定的计划、行动的方式、行动结果的好坏 [2] 。架构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我们在思考和交际时通常会激活架构 [3] ,其可以被看作一种隐喻思维,如果两个架构之间存在映射就可形成隐喻 [4] 。架构可以被分为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表层架构是句子的词语形式,是一种表层含义与形式上的存在;深层架构是句子的意义,探究的是话语背后的世界观、价值观、思想理念、道德观与哲学观等。概念隐喻以及架构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政治话语。梁婧玉(2015)以布什和奥巴马的医保演说为例对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架构进行分析,表层架构差异体现两党不同的执政思想,深层架构体现两位总统不同的医保理念 [5] ;霍颖(2018)以两次关于“巴黎气候协定”的总统演讲为例,对美国两党气候变化演讲语篇这一类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架构进行了分析,体现了美国两党不同的身份、道德模式与政治诉求 [6] ;梁婧玉(2020)基于隐喻架构理论对《经济学人》社会法制类报道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分析,表层架构方面各隐喻架构侧重点不同,探究深层架构可知《经济学人》对中国社会热点现象报道较为消极 [7] 。综上,通过隐喻架构对文本进行解构式阅读可以更深层地阐释政治语篇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态度。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1) 《人民日报》中脱贫话语的隐喻表层架构有什么特征?

2) 《人民日报》中脱贫话语的隐喻深层架构有什么特征?

3.2. 研究方法

本文以“脱贫”为关键词对《人民日报》进行站内检索,除去公告、情况公布和情况汇报等通知类文章,选取50篇报道建立小型语料库,语料库共计95,517词。笔者首先通读收集到的文本,采用隐喻识别程序MIPVU在具体语境中识别与脱贫相关的表达是否为隐喻性表达,由此归纳出有关脱贫的概念隐喻系统。其次根据概念隐喻系统析出隐喻性表层架构。最后,运用架构理论分析这些报道中涉及到的高频隐喻背后的价值观和态度。

4. 脱贫话语中隐喻架构分析

4.1. 脱贫话语中隐喻表层架构分析

MIPVU是一套在跨域映射中识别所有隐喻相关词汇的规则,该方法进一步阐释了隐喻在语言层面,即隐喻性词汇的识别。笔者采用MIPVU隐喻识别程序,识别出隐喻表达,并将这些表达划分为不同的架构。据统计,本研究共出现1285处隐喻表达,80个隐喻关键词(见表2),其中“巩固”“成果”和“返贫”这三个隐喻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见表1)。笔者根据源域对脱贫话语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类识别,概括出6个显著的表层架构,分别是建筑、旅程、植物、战争、食物以及疾病隐喻架构。

Table 1. Metaphorical words with high frequency in poverty alleviation discourses in The People’s Daily

表1. 《人民日报》脱贫话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隐喻性词语

4.1.1. 建筑隐喻架构

建筑隐喻是由建筑架构所搭建的。建筑域是个十分重要的始源域,其在各类话语中将诸类事物与事件表征为一座建筑。Semino在其著作中将建筑隐喻分为建筑的类型、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建设者及建筑过程三类 [8] 。本研究语料中共有576处建筑隐喻表达(见表2),分别描写了建筑过程、建筑类型和建筑物的组成部分(见表3),涉及建筑过程概念场景的隐喻表达所占比例最高,占整个建筑隐喻表达总数的77.1%,“巩固”一词使用频率最高,达到208例。脱贫话语中的建筑隐喻具有强烈的积极内涵,体现了媒体对脱贫攻坚这一社会目标的渴望。

Table 2. Frequency of different kinds of metaphor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discourses in The People’s Daily

表2. 《人民日报》脱贫中各类隐喻出现频次

Table 3. Building metaphor express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discourses in The People’s Daily

表3. 《人民日报》脱贫话语建筑隐喻表达

例1: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人民日报2022.04.25第15版)

例2:过去一年,从中央到地方,政策不留白、工作不断档、投入不减少、机制不漏人,着力防返贫、强帮扶,兴产业、促就业,让脱贫基础更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人民日报2022.03.03第5版)

例3:近年来,贵州坚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人民日报2022.04.25第15版)

以上三则例子均激活了建筑架构。例1中表征建筑过程的隐喻词“巩固”为动词词性,激活了建筑过程的认知场景,所表征的目标域为“脱贫攻坚成果”,“成果”这一正面的评价资源暗示着建筑过程是有价值的活动,值得中国人民为之奋斗。例2中表征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基础”是指建筑物地面以下的承重结构,是建筑物的墙或柱子在地下的扩大部分,其作用是承受建筑物上部结构传下来的荷载,并把它们连同自重一起传给地基 [9] ,具有传统的隐喻含义。例2中的“基础”表达了对脱贫基础工作的重视和要求。例3中的“工程”是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以及附属设施的建造和和它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隐喻脱贫攻坚作为我国现阶段的目标与头等大事,需要人民一步一脚印地共同付出努力。

4.1.2. 旅程隐喻架构

Lakoff表示旅程是一种长期性、有目的的行为。在政治话语中,旅程架构应用频率较高,人们用这一概念来对各种政治活动进行描述,以期增进受众的理解。在脱贫话语中,旅程隐喻可以被概括为“脱贫是一场旅程”,“旅程”是源域,“脱贫”是目标域,通过系统性概念映射,“旅程”的范畴结构投射到目标范畴“脱贫”的范畴结构上,并激活一系列的本体对应关系。本研究关于脱贫攻坚的报道共出现326处旅程隐喻(见表2),“返贫”“目标”“道路”等词语使用频率较高,其中隐喻关键词“返贫”出现频率最高,共计163处(见表1)。在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中,由旅程架构搭建的旅程隐喻具有明显的积极内涵,它既可以勾勒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唤起人民对未来的憧憬,又可强调各项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人民坚定地跟党走 [10] 。

例4: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迎接我们的必将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人民日报2022.10.3第4版)

例5:中国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人民日报2022.01.25第9版)

例4、例5激活了旅程概念隐喻架构。例4中始源域“目标”被投射到脱贫攻坚上,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决心。党和国家运用旅程隐喻的方式,将乡村振兴的决心传递给群众,进一步增强群众对脱贫的信心与认同。在例5中,“道路”作为始源域,是对共同富裕的投射。脱贫话语中频繁出现旅程隐喻,表明国家各方面的进步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4.1.3. 植物隐喻架构

植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植物的健康生长离不开有害物质的消除。脱贫话语中不乏植物隐喻架构。在脱贫攻坚这颗植物中,“贫困”便是妨碍其健康生长的有害物质,必须予以根除,但消除有害物质的任务艰巨,需防止出现返贫现象。在本研究中,植物隐喻共出现241次(见表2),其中“成果”与“基本”两个隐喻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分别出现196处与25处(见表1)。植物隐喻具有积极意义,凸显了我国政府除贫务尽的决心和行动。

例6:山西将继续梳理可能导致返贫的主要风险点,持续做好常态化动态监测,建立健全长效排查和限时解决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人民日报2021.12.03第6版)

例7: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人民日报2023.1.13第5版)

例6展示了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所作出的承诺与采取的具体行动,传递出山西政府防止返贫的决心。例7中的“基本”的意思与“根本”意义相近,激活了植物架构。该例表明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只有稳住农业这一“基本”,脱贫这颗植物方能健康茁壮地成长。脱贫话语中所运用的诸如“成果”“基本”“根本”和“生长”等植物隐喻关键词激起种植架构,人们在认知框架中将“果实”“根”等位素投射到脱贫过程中,从而实现“脱贫攻坚是植物”的概念隐喻。

4.1.4. 战争隐喻架构

战争架构在人们理解脱贫话语中扮演重要角色。战争架构包含战士、敌人、策略和胜负。笔者在对《人民日报》脱贫报道的语料分析中,发现战争隐喻被广泛应用,出现总频次为117 (见表2),其中“攻坚战”“胜利”“打赢”等战争隐喻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文章将以使用频率最高的战争隐喻为例展开分析,具体例子如下:

例8: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人民日报2022.10.16第7版)

例9:实践充分证明,精准扶贫方略,不仅确保了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而且有力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人民日报2022.9.28第4版)

例10: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人民日报2022.11.12第1版)

以上两则例子激活了战争架构。在脱贫这场战争中,党和人民是战士,贫穷是敌人,防止返贫等一系列政策是战争架构中的策略,最终结果是中国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胜利。不同的概念隐喻体现了人类对目标域的不同理解。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攻坚战”“胜利”以及“打赢”等都是描述战争时所使用的词汇,源域是“战争”,目标域皆是“脱贫”。“脱贫”与“战争”看似为不同的意象,实则两者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均伴随着挑战、积极的影响与一定的杀伤性。脱贫报道中的战争隐喻可以帮助读者利用已经熟悉的事物来理解脱贫,将难以理解的抽象事物和概念通过战争隐喻具体化和可视化。

4.1.5. 食物隐喻架构

“民以食为天”,一句俗语体现食物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食物隐喻用人们熟知的食物来描述和理解其他抽象或具体的事物。本研究共出现21处食物隐喻,其中包括“苦”“咬定”“啃”“硬骨头”“甜头”(见表2)。具体例子如下:

例11:今年34岁的汪敏搬迁前是安康平利县老县镇东河村村民,2017年底,汪敏一家6口搬出深山,住进了老县镇锦屏社区,告别了过去的苦日子。(人民日报2021.12.11第5版)

例12:绿色稻米1斤也能比普通稻米多卖2元。养鱼加上卖稻子,一亩地增收3000多元,张虎昌尝到了绿色农业的甜头。(人民日报2022.01.21第4版)

例11和例12激活了食物架构,形成了食物隐喻。在食物隐喻中,食物本身的意义通过人们的思维被掩盖和关联,其意义被扩展和映射到目标。食物隐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用食物的形状来突显目标对象;以食物的性质来突显目标对象;用食物的功用来突出目标对象 [11] 。以上两则例子便是用食物本身的属性来隐喻目标物,“苦”说明脱贫之前人民生活十分艰辛,“甜头”用以展现绿色农业对农民生活的改善。

4.1.6. 疾病隐喻架构

疾病是人类身心体验的异态。Susan Sontag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表示疾病“一直被当作死亡、人类的软弱和脆弱的一个隐喻” [12] 。以疾取譬、以病言事是一条深埋于人类思想传统中的伏线。在脱贫话语中不乏疾病隐喻的应用,具体例子如下所示:

例13:从建设各类产业基地,到易地搬迁走出“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再到通过定向招生、职教脱贫等倾斜政策推动职业教育培训,开对“药方子”是拔掉“穷根子”的关键所在。(人民日报2022.01.14第5版)

例14:从通过“六个精准”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到派驻村第一书记解决“谁来扶”的问题,从实施“五个一批”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到通过最严格的考核评估解决“如何退”的问题,我们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人民日报2022.9.30第4版)

例13和例14激活了疾病架构。在中国人民的意识中,贫困是一种疾病,党是医生,脱贫政策是处方药,开展脱贫工作是治疗,脱贫就是痊愈 [13] 。在疾病隐喻中,贫困作为目标域,其源域是疾病。这说明我国媒体强调贫困的消极性和破坏力等语义,具有消极评价意义。同时意在号召人们与贫困现象作斗争,消除其负面影响。

总之,脱贫类政治话语中的隐喻性表层架构倾向于唤起读者大脑中与有关建筑、旅程、植物、战争、食物以及疾病的经验,促使话语接受者所具有的经验与脱贫内涵互相映射,从而获得切身体会,使脱贫话语被更大程度的激发和理解,从而更准确地传达话语意图。

4.2. 脱贫话语中隐喻深层架构分析

深层架构是由表层架构所分析出来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意识形态。脱贫话语中蕴含了大量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哲学与价值观。笔者综合考虑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且对本文收集的脱贫语料进行分析,概括出脱贫话语的三个深层架构,分别是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共享发展的理念以及合文化价值观。

4.2.1. 以人为本

例15:河南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抓紧抓好易返贫致贫人口识别认定和精准帮扶工作。(人民日报2021.12.02第6版)

例16:放眼今日中国,一个个曾经的贫困县、贫困村里,产业兴、环境美、人气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人民日报2022.8.22第1版)

例15与例16激活了旅程、建筑以及植物隐喻架构。展现了党和人民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果的决心。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贫富差别既带来人民的心理落差,影响到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增加了大量的社会矛盾,而且,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和谐。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党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倾听人民声音,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提升贫困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和发展层次。

4.2.2. 共享发展

例17:上下一心,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尽锐出战,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脱贫一线。(人民日报2022.8.22第1版)

例18: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民日报2022.8.22第1版)

例19:盖里维希表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让民众“真真切切地分享发展果实”。(人民日报2022.8.16第3版)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农民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却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尽管近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一些村庄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仍然陷入极端贫困。发展成果应该由所有中国人民分享,而不应当只是少部分人的特权。因此,中国共产党坚持共同发展思想,照顾农村居民的根本利益。例17、例18和例19激活了战争隐喻架构,唤起贫困地区人民与贫穷进行激烈对抗的形象联想,而且能够体现我党共享发展,啃下“特困”“极困”地区这些硬骨头的决心。

4.2.3. 合文化

例20:盖里维希告诉记者,示范村项目的建设将会把中国减贫经验应用到柬埔寨乡村建设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当地的减贫道路。(人民日报2022.8.16第3版)

合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合文化不仅在构建中国社会结构与引导中国人民的行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塑造、指导了中国的建交战略。我党一直强调的观念是让中国的脱贫实践具有世界意义,精准扶贫的宝贵经验,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例20中,柬埔寨将中国减贫经验应用到乡村建设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当地的减贫道路,激活了旅程架构。在脱贫攻坚中,中国不断向其他国家分享脱贫经验,为世界其他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进程提供便利与合作,这正体现中国对和谐文化的坚持,揭示了中国对和平发展的选择,以及对西方霸权主义的反对。

5. 结语

本研究运用隐喻架构理论,以《人民日报》50篇脱贫报道为语料,探究脱贫话语中概念隐喻表层架构与深层架构。研究发现:显著的隐喻表层架构包括建筑、旅程、植物、战争、食物以及疾病隐喻架构,由表层架构激活的深层架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与执政理念,包括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共享发展的理念以及合文化价值观。脱贫报道中运用大量读者熟悉的建筑、旅程、植物和战争等领域的话语来形容脱贫攻坚,使脱贫问题具体和形象化,使得报道内容更大程度的被激发和理解,更准确地传达话语意图。用直观、形象和更贴近人民生活的语言描述脱贫这样的抽象事件,可以简洁明了地传达脱贫攻坚关键信息,不仅能唤起民众与贫困进行激烈对抗的形象联想,而且能够传达出脱贫的特征及迫切性,对动员人民监督脱贫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我党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观,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执政理念以及为消除全球绝对贫困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决心与坚持。

文章引用

张 艳. 基于语料库的《人民日报》脱贫话语隐喻分析
An Analysis of Metaphor in Poverty-Alleviation Discourses from The People’s Daily[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7): 3015-302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7410

参考文献

  1. 1. Lakoff, G. and Johnse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2. 2. Lakoff, G. (2004) 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Hartford.

  3. 3. 汪少华. Lakoff架构理论的本土化与中国话语架构体系的创建[J]. 中国外语, 2022, 19(1): 30-36.

  4. 4. 汪少华. 美国政府赖以生存的架构与隐喻[J]. 山东外语教学, 2014(4): 30-34.

  5. 5. 梁婧玉, 汪少华. 政治语篇隐喻架构之分析——以布什和奥巴马的医保演说为例[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4(2): 121-127.

  6. 6. 霍颖, 刘薇. 美国两党气候变化演讲语篇的隐喻架构分析——以两次关于“巴黎气候协定”的总统演讲为例[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0(3): 317-324.

  7. 7. 梁婧玉, 李德俊. 中国形象的隐喻架构分析——以《经济学人》社会法制类报道为例[J]. 外国语文, 2020, 36(2): 96-106.

  8. 8. Semino, E. (2008) Metaphor in Discour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816802.015

  9. 9. 聂洪达. 房屋建筑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0. 10. 黄秋林, 吴本虎. 政治隐喻的历时分析——基于《人民日报》(1978-2007)两会社论的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5): 91-96.

  11. 11. 张再红. “吃”的隐喻映现规律分析[J]. 语言研究, 2010, 30(4): 123-125.

  12. 12. Sontag, S. (2003) 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Shanghai.

  13. 13. 李颖杰, 诸葛晓初. 脱贫攻坚话语的隐喻构建机制——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2(3): 41-4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