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10  No. 09 ( 2022 ), Article ID: 56219 , 6 pages
10.12677/CES.2022.109352

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何薇

湘潭理工学院,湖南 湘潭

收稿日期:2022年8月18日;录用日期:2022年9月15日;发布日期:2022年9月23日

摘要

英美文学是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文化与文明的精华,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同类型的文明史、思想史和价值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进程中不同时期的文学素养和意识形态,英美文学学习有助于学生运用跨文化视角对中外文学和文化进行辨析,因此课程思政的任务就显得格外突出。本研究选取《英美文学选读》教材片段,探析英美文学与课程思政协同的路径和方法,探索新时期高校英美文学育人新途径。

关键词

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新途径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urriculum

Wei He

Xiangt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Received: Aug. 18th, 2022; accepted: Sep. 15th, 2022; published: Sep. 23rd, 2022

ABSTRACT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s the essence of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created in the lo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a bright pearl in the treasure house of world literature. Different types of civilization history, ideological history and values can better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literary quality and ideology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proces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study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helps students to us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ref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asks of the curriculum are particularly prominent. This research takes a fragment of Selected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path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ordinati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rriculum, and to explore new ways of educ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new era.

Keywords: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ntegr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Courses, New Teaching Method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18年出台《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指出外语类人才应同时具备人文性与工具性 [1]。胡文仲和孙有中主张外语专业教学要体现学科特点,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张西平指出,外语与教育本质上要凸显出人文主义教育;查明建提出,英语专业不是纯粹学英语的专业,而是以英语为引学习人文学科领域相关知识,培养高素养人才。

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以制作慕课《西方文学名著欣赏》为例,聚焦在线开放课程与大学通识教育的融合发展,旨在丰富教学手段的同时,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四川大学石坚教授强调外语教学需要同时兼顾基础语言技能训练,和语言的功能性、人文性和国际性,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四川外国语大学董洪川教授致力于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翻译课程思政建设,利用线上教育资源平台,重构翻译课程教学体系,健全翻译思政课程学生和教师培养与考核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对新文科视域下外国文学提出新思考,他提倡更新教学改革,从知识体系新建和重组、教学方法更新等方面提出新文科与其他知识的融合以及师生能力共同培养和发展;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关注跨文化交际英语教材编写中思政引领作用,他指出教材编写中需体现不同文化,并在教材融合思政元素时体现中国立场,强调以德育人,培养拥有中国情怀、高度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岚教授关注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实践,她提出外语课程教学需同时兼顾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为例,探索思政教学设计的融合,分析教材的隐形教育;杭州师范大学周敏教授从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中英美媒体故意丑化六个中国幸存者形象的故事,对西方文化传播中可能充斥的各种不平等现象与霸权政治进行剖析,强调教授外国文学课程中,关注作品艺术特征与功能的同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发现艺术作品深层含义,坚守正确的思想和道德立场 [2]。上海外国语大学肖维青教授分析课程思政在翻译专业发展中从1.0版本升级到2.0版本的过程,强调实践课程需加强课程思政统筹推进,结合时代精神和历史传承,培养新时代青年的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和职业道德。

各专家学者们聚焦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的内涵、原则和目标,集中讨论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方式,探讨教师在课程建设与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本文笔者将结合各位前辈针对新文科背景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宏观阐释,重点聚焦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英美文学选读》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深入挖掘课程和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助力教师提升教学技能的同时提升课程思政意识。

2. 英美文学与课程思政概述

《英美文学选读》教材中收录大量优秀作家的经典作品,题材覆盖各个时期和社会不同面貌,作品主题包含友谊、家庭、爱情、死亡等反映社会阶层、伦理、道德、情感、冒险等方面,进一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学生阅读选读作品时,对拥有相同价值观的作品和作者产生共鸣,进一步培养健全人格的新青年。

2.1. 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作为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丰富英语专业生语言知识积累的同时,了解不同时期英美国家历史沉淀过程,和文学作品层面展示出来的鲜活力量和情感积累,不同类型的文明史、思想史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英美国家的文学素养和意识形态,有助于学生运用跨文化视角对中外文学和文化进行辨析。英美文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经发展成一支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作为大学教育阶段英语专业生的必修课程包含西方文化、历史、哲学、艺术、宗教思想等内容的文科课程,覆盖了绝大部分的高校英语或商务英语专业,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1],英美文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综合素质能力体系,掌握批评文学作品的基本素养,通过阅读和分析英国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养提升,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的了解。

2.2.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高校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2月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各高校积极响应,要求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青年。该思想为新时代各高校育人过程提供前进的方向和全面的指导,提出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强调和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和模式。

3.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作为文化融合的载体,旨在有目的的、有方向的、有内容的将不同类型课程中想传递的思想和内涵整合后融入到课程的不同环节,形式多样,一个导入、一个问题、一个讨论、一个故事分享等都传递了不同类型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思政教育作为中国新文科时代的教育热点,各学科学者们纷纷开展“德育”教育,英美文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也成了英语专业领域学者改革教学模式的转折点。

3.1. 缺乏思辨能力的提升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人素养,促进高校教育在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正确地方向指引和价值导向 [3]。但就当前环境下,课程思政与高校课堂的融合仍存在一系列障碍。

外语教育担负着多种意识形态立场和观点,不能单纯的讲述文本中所呈现的外来文化、思想、观点等。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需经历“由繁到简,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部分教师在不完全了解学生能力的情况下,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讲解过程中不完全按照教学设计和逻辑讲解。另外还有教师完全照本宣科,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讲解文学作品中的单词和句法,未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英美文学课程而言,教师在诠释文学作品时应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立场和信念,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例如《了不起的盖茨比》,英美文学选读教材上对这部小说采取节选欣赏的方式,不了解全文的情况下,部分同学在阅读时容易被盖茨比奢华的生活、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等所吸引,从而忽略主人公孤单的内心和悲惨的结局,无法了解这一经典小说真正育人的目的。

3.2. 缺乏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大学必修的一门课程,需要教授课程的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结合文学理论和教学前沿,指导学生拥有独立分析作品和感受各时期不同文学作品的能力。但是部分高校在引进和培养外语专业人才时,主要针对外语类大学科综合能力选拔人才,缺乏对英美文学深入研究的专业教师。

高校专业课教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科研能力,但部分高校未对全体教师开展思政课程培训,导致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思政理念认识不足,从而出现课堂实践中缺乏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和创新 [4]。高校未按照各类课程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育人方法,教师在课堂中无法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特色的育人手段;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思政育人内容生搬硬套,没有深入了解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可融合之处,无法使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限制育人课程的开展。

3.3. 缺乏合理教学内容的设计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师在课程设置中融入思政元素,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为应付学校育人活动地检查,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片面地融入“立德树人”育人主张,课程设计缺乏外国文化与本土文学的融合,教师从课堂导入中选择相对比较复杂的文本或不熟悉的内容展开讨论,存在应付和走过场等现象,教师和学生均无法深化课程思政育人本质,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信心;与此同时,教师教学中缺乏思政元素融入,使学生无法真正掌握文学课程的核心是致力于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4. 新文科背景下英美文学实践与课程思政的协同策略

王守仁教授坚定地表示:“就英语专业教学而言,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开设英语文学课,而在于教什么,怎么教”,并强调英美文学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生了解世界经典文化与文明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作为英美文学课程中一个重要载体,融合的过程旨在提高高校英美文学课程质量,不是完全颠覆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目前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和研究前景不容乐观,主要专注于文学知识的输入和传统文化的传播,缺少“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思想方面的融合。针对实践教学中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产生的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4.1. 革新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

首先,英美文学课程模式上的革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协作完成3M的新模式:Message,Medium,Method,具体指课程教学中需同时满足内容、技术和方法来增加课堂效率。内容指日常教学过程中需重视选段篇章意思,深入了解作者在具体时期想表达的核心观点 [5];传统模式下,针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讲授,主要强调对文本逐字逐句的理解,缺乏对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品反映的微观世界的深刻思考。教学手段的革新,强调摒弃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利用线上丰富的视频资源、动漫和配音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例如《傲慢与偏见》,可以开展场景模拟配音,引发学生对阅读原著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的积极性,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品进行横向或纵向的讨论,适当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总结作者在作品中呈现的不同类型的育人手段等,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的观点融入到课堂中,摆脱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不断探究作品和作者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新模式。

弗兰西斯·培根在Novum Organum中,阐述到应用科学思想观念在看待事物,当学生阅读到“and not to defeat an opponent in argument but to conquer nature by action”这句话时,能感受到人类探索自然世界时,需要知识和勇气;同时“we do not need to give men’s understanding wings, but rather lead and weights, to check every leap and flight”,强调正确且积极向上的理念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不断进行探索和推理论证,才能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所以文学作品和思政教育的结合也是帮助学生们阅读经典文学时,不断突破传统思想束缚。

4.2. 优化英美文学课程考核机制

其次,教师需优化课程考核机制。学生鉴赏英美文学作品时无法量化知识并融入思政元素,所以教师在考核中针对作品选段中单词、短语、重点句子等学科基础知识层面展开革新,引导学生形成框架式的学习思维,用整体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时期文学作品呈现的文学形式,利用框架结构对作品呈现出的价值观和育人内涵进行考核,全方位多层次的将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相融合。

作家乔纳森·弗兰兹在《自由》一书中,重点讲述十九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期英美国家文学作品和历史,读者也随着作者的阐释缓缓推进故事的发展,正如“You may be poor, but the one thing nobody can take away from you is the freedom to fuck up your life whatever way you want to.”,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何为自由,如何自由,再次审视自己内心的渴望,对生命有更深的体验和追求;莎士比亚作品中,“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对生活中饱经磨难的人来讲,答案会一直存在于他们的生命中,作为人生格言,易引发高校学生无意识、无意间触发对经典文学的理解和记忆,比他们花大量时间反复对照中英文记忆效果更好。

4.3. 课程思政的隐形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性与联系性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以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华兹华斯在1802年诗集的序中对诗歌作出了著名定义:好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他将大自然视为灵感的源泉,自然美景能给人力量和愉悦,净化和升华诗人的心灵。教师教授华兹华斯诗歌《水仙花》(又名《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步》)时,结合习主席提出的生命共同体进行结合解读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世界地重要性。

传统英美文学课堂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强化学生对西方文学新理解的同时加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但思想建设过程过于表象化,缺乏针对文学作品的内部研究 [6];部分高校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可能出现差异化。目前,针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高校教师可以革新传统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采取3M新模式教学方法,线上线下相互结合,利用先进新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其次,教师应深度挖掘英美文学相关知识和文学素养,在改革过程中凸显经典作品的正确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丰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全面培育学生的人文性;最后,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积极发挥课程思政隐形教育的价值。

5. 总结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明确规定所有课程包括外国文学相关课程需明确思政职能,顺应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并契合思政工作的发展规律,以体现新时代高校全方位培育人才的历史使命。英美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英语教学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设定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中都应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其中,依托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同时经典作品的鉴赏也需要学生拥有一定文字功底和文学审美;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启动3M模式帮助学生鉴赏英美文学作品,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取长补短培育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双一流”高校建设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时代的到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应该协同发展,英美文学在顺应大趋势,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大纲,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外语人才 [7]。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英美文学教学新结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和教师思想价值的培育、语言基础技能的提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育 [8],需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语学科唯有坚持人文属性,才能真正实现健康,长远的内涵式发展。

文章引用

何 薇. 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urriculum[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09): 2235-224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9352

参考文献

  1. 1. 王丹. 高校非通用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基于《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思考[J]. 语言教育, 2020, 8(1): 2-7+39.

  2. 2. 何艳华, 刘强. 坚持立德树人, 融合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专题学术论坛”述评[J]. 外语电化教学, 2021(2): 119-120.

  3. 3. 张凤翠, 邬志辉.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社会科学, 2022(4): 265-270.

  4. 4. 覃春华. 新文科背景下英美文学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J]. 海外英语, 2021(10): 163-164.

  5. 5. 汤艳娟. 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研究[J]. 海外英语, 2021(23): 254-255.

  6. 6. 余睿, 朱晓映. 课程思政语境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新模态探索[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1(1): 109-114.

  7. 7. 曾艳钰. 论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跨学科发展路径[J]. 外语界, 2019(1): 31-37.

  8. 8. 王卉, 杨金才. 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 外语学刊, 2021(6): 73-7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