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2  No. 09 ( 2022 ), Article ID: 55852 , 6 pages
10.12677/AE.2022.129518

铸牢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以Y大学为例

赵婕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22年8月9日;录用日期:2022年9月8日;发布日期:2022年9月15日

摘要

通过对民族高校大学生“五个认同”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比较不同性别、政治面貌和民族类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差异。根据调查结果发现,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态度、心理等角度对国家、政府、制度等多方位的主观评价,且评价结果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高校现阶段应加强“五观”教育(国家观、整体民族观、文化观、党性观、制度观),来铸牢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

民族高校大学生,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A Study on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mong Ethnic Universities Students

—Taking 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Jie Zhao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Aug. 9th, 2022; accepted: Sep. 8th, 2022; published: Sep. 15th, 2022

ABSTRACT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 on the “five identities” of ethnic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among different gender, political outlook and ethnic type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of ethnic universities students involves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country, government and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culture, attitude and psychology, 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re affected by many practical factors. On this basis, it is proposed that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five views” (national view, overall national view, cultural view, party spirit view and system view) at this stage to cast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mong ethnic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Ethnic Universities Students, Community,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导论

民族高校作为边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尤其是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良好道德品质人才的重任;民族高校大学生是维持边疆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铸牢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高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让高校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边疆稳固的重要阵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实体主观的反映,是多方面、多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态度的主观认同。杨鹍飞(2015)认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是一个各方面要素相互影响、复合共进的过程,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维度推动 [1]。郎维伟等(2018)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含义与“五个认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五个认同”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爱国意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构建了共同体意识的方向和主线,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动力之源 [2]。基于以上学者的论述,本研究从“五个认同”出发,来研究民族高校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

民族高校大学生受到多民族文化的浸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并呈现出主观性、复杂性、动态性、不稳定性的特征。当前一些西方国家打着“民主和自由”的旗帜恶意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网络上也充斥着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民族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国家执政党以及国家制度的认同偏差,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因此,把握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是铸牢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第一步”。

(一) 样本基本信息

本研究通过对Y大学的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面对面深度访谈,发放问卷612份,回收有效问卷570份。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通过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较好地比较不同性别、政治面貌和民族类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差异。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表1. 基本信息

(二) 样本中民族高校大学生“五个认同”分析

通过对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五个认同”开展问卷调查,问项中设计了反转题以鉴别和剔除无效问卷,本研究一共采用十个问项对“五个认同”的现实状况进行调研。具体如表2所示。

Table 2. Survey items of “five identifications”

表2. “五个认同”调查问项

注:问项中的*表示为反转题,数据录入时反向计分。

为了客观掌握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本研究对调查对象“五个认同”的调查问卷设计为“李克特”五级量表,每个指标得分为两个问项得分加总,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看出,调查调查对象对“五个认同”指标的评价均较高,其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指标得分均值最高(9.8053),“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的次之(9.7386);进一步看标准差,可以看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指标的标准差也最小,说明相较于其他指标,民族高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度最高,具备高质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Table 3.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five identifications” indicators

表3. “五个认同”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除了调查对象对“五个认同”的认可度均较高,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民族类型的调查对象对“五个认同”的观点看法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少数民族对“五个认同”的认可度均较高,与汉族相比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政治面貌调查对象的“五个认同”得分,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可发现,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调查对象“五个认同”指标的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1,表明不同政治面貌之间的调查对象“五个认同”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其他因素对调查对象“五个认同”指标的显著性水平均大于0.01,表明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Table 4. One way ANOVA of “five identifications” indicators

表4. “五个认同”指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针对政治面貌不同的两类调查对象“五个认同”的不同结果,笔者通过与调查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后认为,高校学生从群众或者共青团委成为中共党员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学习、教育、培训等环节,在成为中共党员之后,其所在党组织还会定期举行“主题党日”、“三会一课”、“专题党课”、“政治理论学习”、“民主生活会”等系统且规范的组织会议,这些会议组织形式丰富、成员参与感强、且具有仪式感,赋予了学生党员政治身份,唤醒了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极大地增强了高校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虽然有的学生最初的入党动机可能并不单纯,但是经过以上过程和学习培训,即便是少数民族学生也会对“五个认同”产生极大的认可。可见,在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系统且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4. 铸牢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途径

(一) 加强国家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意识

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同胞的民族意识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日益加强,加之国家对民族地区特有的优惠政策以及对自身民族特性的自豪感,已有学者论证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民族意识存在差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认同问题,学术界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冲突论与共生论之争,民族高校要着重强化两者关系共生的一面而有意识地削弱冲突的一面,从而建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互促互进意识形态,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就是民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要务,特别要在思政教学过程中、社团实践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以大学生爱国意识。

(二) 加强整体民族观教育,构筑大学生共同体意识

民族观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在社会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 [3]。如果处理不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观,极其容易形成极端或狭隘的民族意识,导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矛盾,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对民族高校而言,思政教师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可采用专题讲解模式,可利用本学校或者本地域内较为典型的少数民族为案例,制作涉及学生可参与式的微课教学计划专题课程,通过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新时代的民族高校大民族学生真正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而构筑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 加强文化观教育,铸牢大学生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各民族经过不断接触和融合,互相借鉴、学习、涵化而形成的复合型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民族高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阵地”作用,如思政教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讲深讲透;专业教师还可以将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乡村振兴精神融入到专业课堂中,设计思政教学案例,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民族文化融合起来。

(四) 加强党性教育,夯实大学生政治认同感

高度的政治认同是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民族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的干部,肩负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民族高校应更加系统、全面地以自学、领学、集中研讨等方式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相应的政治理论学习,比如:面向学生群众,教师应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如把党性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中;面向学生党员,各支部通过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学生党员参与的政治理论宣讲团或开创党建思政项目等形式,全员全覆盖开展理论学习、培训、轮训、宣讲,持续性强化对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做到党建和教学实践的高度契合。

(五) 加强制度观教育,激发大学生实现民族复兴

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思想武装。秦玉莹等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思想基础的打牢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4]。中国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践中华民族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正确处理民族问题,贯彻执行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华民族才有能实现伟大复兴。

5. 结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近代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不仅是丰厚的历史遗产而且是宝贵的中华精神文化财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的关键、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以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五个认同”为基础,以政治身份作为控制变量的考量下,通过对大学生的共同体意识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在课堂主阵地以及社团实践、团学活动中巩固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果等以上五个方面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意见建议。笔者还认为在民族高校建设好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好意识形态阵地、利用好意识形态阵地,不仅能促进民族高校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高校党建队伍的成长,发挥民族高校工作者在党建工作上更大的作用,也能促进民族高校党建工作的贯彻落实。总而言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最终目标,事关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

基金项目

本文系云南民族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思政工作室重点课题“铸牢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赵 婕. 铸牢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Y大学为例
A Study on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mong Ethnic Universities Students—Taking 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J]. 教育进展, 2022, 12(09): 3393-339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9518

参考文献

  1. 1. 杨鹍飞.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7(1): 83-94.

  2. 2. 郎维伟, 陈瑛, 张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关系研究[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 12-21.

  3. 3. 孙家昌. 民族观教育个案分析[J]. 大东方, 2016(3): 27-28.

  4. 4. 秦玉莹, 郝亚明. 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构成要素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视角[J]. 贵州民族研究, 2021, 42(4): 2-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