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8172 , 6 pages
10.12677/TCM.2022.11617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李媛1,丁戊坤2,高杰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收稿日期:2022年10月12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14日;发布日期:2022年11月22日

摘要

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因其复发率、死亡率及致残率高且病程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命安全。针对此病,本文查阅并回顾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文献,总结概括出中药熏洗法、中药外敷法、中药定向透药法、穴位贴敷法和针刺疗法等多种外治法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外治法

Research Progress of External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uan Li1, Wukun Ding2, Jie Gao2*

1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Received: Oct. 12th, 2022; accepted: Nov. 14th, 2022; published: Nov. 22nd, 202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of lower extremity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Because of the high recurrence rate, mortality rate, disability rate and long course of disease, DVT has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life safety of patients to a certain extent. In view of this disease,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e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by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an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various external treatment methods such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 and wash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applic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rectional permeation, acupoint application and acupuncture therapy.

Keywords: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External Treatment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DVT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血液在深静脉中异常凝结,以致下肢静脉血流受阻并引起静脉壁炎性变化的疾病 [1]。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与血流滞缓是产生本病的三个主要因素。DVT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肢体明显肿胀并伴有疼痛及色素沉积,且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 [2],严重损伤、妊娠期、周围血管病变和长期卧床的人群极易发展为DVT [3]。若本病进一步发展,可引起严重的动脉痉挛,甚至发展为肺栓塞 [4]。目前,西医多采用口服药物、静脉滴注给药及手术等治疗方法,但药物治疗周期较长且手术治疗费用高、创伤大,还可能对血管二次损伤继而形成再发血栓 [5],故寻求一种有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中医多采用内治法和外用中药、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等多种方法治疗本病,疗效确切。中医外治疗法历史悠久,方式多样,且具有“简、便、效、廉”的独特优势,故临床中常将中医内外治法有机结合,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笔者现将近年来用中医外治法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文献进行总结,概述如下。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病因病机

DVT属中医“股肿”范畴。隋代医家巢元芳在其著作《诸病源候论》中有云“由春冬受恶风,入络脉中,其血瘀结所生。”指出外邪侵袭机体,邪伏而发病。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论述到:“此由久劳,热气盛为湿凉所折,气结筋中,成此病也。”指出久劳耗气伤津之人如若遭受寒湿之邪侵袭机体,则会发生血栓。清代唐容川所著《血证论》曰:“瘀血流注,亦发肿胀,乃血变成水之证”。说明脉道阻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输布失司,进而血不利则为水。现代医家奚九一教授 [6] 认为,因邪致瘀是DVT的主要原因,因患者正气虚弱,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机体,郁滞生热,血液煎灼发为瘀血,进而发病。侯玉芬教授 [7] 认为瘀血贯穿于疾病始终,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热、致湿的重要因素。络脉血凝湿阻是DVT的主要病机。纵观历代医家观点,虽不尽相同,对DVT病因病机的认识均离不开湿、热、虚、瘀。故治疗大法为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中医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患者长时间的制动,坐卧损伤气血,气伤则血流变缓,进而血液停滞脉中。若平人素日嗜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流注于血脉中,湿瘀互结亦可发病。或机体素虚致气虚血瘀,故不通则痛,营血回流受阻,水液泛溢肌肤则肿。

3. 中医外治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1. 中药熏洗法

中药熏洗是指将中药煎煮后,通过熏蒸、淋洗等手段作用于患处皮肤的一种方法。研究表明中药熏洗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流情况、消除局部肿胀、缓解疼痛并有效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该方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张丽 [8] 将88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晨午间护理对照组和晨午间护理联合中药熏洗观察组,结果显示观察组DVT发生率4.55%明显低于对照组20.45%。申东峰 [9] 等予股肿洗剂(方由当归、川芎、乳香、没药、伸筋草、透骨草、元胡、牛膝、姜黄、桂枝、芒硝、冰片)外洗治疗DVT,与对照组(静点阿加曲班注射液)作对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高于对照组有效率为87%。付利红 [10] 等对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对照组为常规西药抗凝治疗,观察组加以口服血府逐瘀胶囊联合补阳还五汤熏蒸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24例,痊愈5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95.83%,且大小腿周径差、APTT与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通过研究发现血府逐瘀胶囊配合中药熏蒸,可使药物借助熏蒸的温热作用快速经皮吸收通达全身,促进淋巴液和血液循环,有效改善患肢肿胀等临床症状,提高疗效。陆南山 [11] 等应用中药熏洗辅助治疗DVT患者48例,对照组给予溶栓抗凝及中药辨证治疗,中药熏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应用活血通脉方剂进行熏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5.8%。研究表明中药熏洗可有效缩小大小腿周径、降低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水平,明显升高SVC、MVO、SVC/MVO。

3.2. 中药外敷法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中草药研磨后调成糊状,将其置于患处来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方法。王志刚 [12] 等将128例ICU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抗凝治疗)和观察组(西药抗凝治疗 + 祛瘀消肿合剂外敷),数据分析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证实中药外敷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情况,降低下肢DVT发生率。陈佳等 [13] 将102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的DVT患者随机分为3组,三组均口服华法林和迈之林抗凝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外敷冰硝散、对照组外敷硫酸镁,空白组不做其他处理。结果冰硝散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曹杰 [14] 等将76例恶性肿瘤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利伐沙班治疗,其中一组加脉通散外敷治疗,比较两组前后双下肢大小腿周径差、凝血指标及治疗效果,发现治疗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莫婷 [15] 选取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患者并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40人,均口服迈之灵片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其基础上加服防己茯苓汤颗粒剂,观察组则外敷防己茯苓汤膏剂,临床实践表明观察组有效率74.1%,对照组67.9%,治疗效果较好。以上结果证明中药外敷在减小大小腿周径,增强临床疗效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药外敷与西医治疗相联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医疗法。

3.3.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是一种借助仪器将中药定向导入和中频仿生按摩及热治疗相结合的中医外治疗法。药物中的有效物质迅可通过电流产生的电场透皮作用于人体,针对病人的病变部位进行治疗。例如周玲竹等 [16] 研究认为桃红四物汤方制成中药贴片,借助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将其药性深入肌肤,有利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加强治疗效果。研究中将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桃红四物方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发现透药组治疗效果更好,较常规护理组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蒋际钊 [17] 等应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那屈肝素钙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0例,发现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可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治高凝状态,减少下肢肿胀,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3.4. 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药物、腧穴及经络的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目的一种传统方法。王园 [18] 收集了122例接受剖腹产手术的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使用穴位贴敷,而对照组则常规使用伊诺肝素治疗,发现中药穴位贴敷可减少DVT发生。陈胜琼等 [19] 使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口服方案来预防100例老年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发现中药穴位贴敷结合口服中药可以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

3.5. 针灸疗法

针刺疗法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和对特定穴位进行一定的操作手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上,针灸常被用于各种血瘀、肿胀病证,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血瘀密切相关,遂可用针刺疗法治疗下肢DVT [20]。赵鑫茹 [21] 等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药组,前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针灸和口服中药治疗,发现针药组康复总有效率为96.97%高于对照组78.79%。结论证实尿激酶联合针药并用可有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刘晓宁 [22] 应用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脑出血后下肢DVT,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前者的基础上加用针灸(针刺穴位:血海、承筋、气海、三阴交、地机)联合逐瘀通脉方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副反应发生率及D-二聚体和凝血指标。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59%)高于对照组(75.68%),D-二聚体和凝血指标均有低于对照组。黎强 [23] 采用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20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93.33%)。结论证明针药结合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手段,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3.6. 灸法

艾灸是指通过艾热刺激穴位及特定部位从而达到一定治疗目的一种治疗方法。宋剑英 [24] 等应用热敏灸预防瘫痪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充气泵压迫疗法,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热敏灸悬灸疗法,结果显示治疗组DVT的发生率为(2.7%),明显低于对照组(12.2%)。为避免患者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胡彩虹 [25] 等选用了常规药物和护理干预联合温针灸(选穴血海、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气海)作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案。结果显示,该方法可安全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马国华 [26] 收集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在中医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位艾灸治疗,临床观察发现:中医护理联合穴位艾灸可有效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研究表明,艾灸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具有丰富的中医特色,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方面有明显的疗效。

3.7.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属于中医特色外治法之一,能够疏通经络,扶助正气,推动气血运行,可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马渑霞 [27] 选取92例行剖宫产术后的产妇,对照组注射分子肝素,观察组注射低分子肝素后辅以穴位按摩(取委中、足三里、三阴交)。发现穴位按摩可疏通经络,推动血液运行,并减少术后下肢深DVT的发生率。安述娟 [28] 应用穴位按摩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进行预防研究,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配合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悬钟、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及早期功能锻炼。数据分析显示: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为5%,对照组为35%,此法简便易行,患者满意程度高,疗效好。

3.8. 中药足浴

中药足浴是指将煎煮后的中药药液用于沐足,药液通过足部反射区传导促进足部经络畅通,气血运行的一种外治疗法。石秀英等 [29] 选取100例剖宫产术后患者,为预防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使用中药足浴治疗,探究组患者发病率为0.00%,参照组发病率为8.00%。黄惠榕 [30] 等收集了60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骨科病人,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片,qd)联合温水足浴(水温35℃~40℃),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髋关节置换术后24 h加用补阳还五汤沐足,发现试验组患者下肢血运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明显。

3.9. 中医外治法联合治疗

中医外治法除用单一治法治疗本病外,常两种及以上外治法联合应用。联合治疗思想源于《素问》“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在治疗时,我们要根据患者病情,选取多种中医外治法联合应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刘莉婷 [31] 选取髋关节术后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注射低分子肝素,而观察组在其基础上予中药补阳还五汤沐足和小腿按摩治疗。临床观察显示:足浴和小腿按摩联合使用可大大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且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显著。叶芬芳 [32] 选取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于涌泉穴行贴敷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入艾灸治疗,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股静脉血流速、肿胀和VAS评分。发现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4.00%远低于对照组32.00%。结果表明艾灸和穴位贴敷能够有效降低术后DVT发病率。邹玉婷 [33] 采用下足部热敷联合穴位按摩预防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现观察组MPV、D-Dim水平及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4. 结语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饮食结构、手术、外伤等变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故治疗该病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虽然目前该病的治疗仍以西医手段为主导,但存在费用高、药物副作用强、术后易引起出血等风险,且手术有时间窗的限制,使该病的治疗遇到一些瓶颈。中医学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包含着丰富的理论与技术。中医外治法被称为绿色疗法,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状况灵活选择一种或多种外治法联合使用。中医外治法不仅能使药物直达患处,还能降低药物对机体的副作用,患者依存性较高。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色疗法。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可采用中药熏洗、外敷、针灸等方法进行防治,帮助患者减少疼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但临床应用时,需结合患者的发病特点,辨证施治。

但中医外治法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样本量不足以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依据,单中心,没有统一的治疗及诊断标准。为了更好地造福患者,我们还要不断深入外治法研究,进行多中心联盟实验,制定统一诊疗标准,争取得出更高级别的循证依据,进一步推动中医外治法的发展与应用。

文章引用

李 媛,丁戊坤,高 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External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中医学, 2022, 11(06): 1231-1236.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2.116179

参考文献

  1. 1. 侯玉芬, 刘政.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标准(2015年修订稿) [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6, 22(5): 520-521.

  2. 2. 王首骏, 王帅兵, 王彤, 等. 乳腺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血栓风险评估[J]. 中国肿瘤临床, 2017, 44(23): 1199-1203.

  3. 3. Roupie, A.L., Dossier, A., Goulenok, T., Perozziello, A., Papo, T. and Sacre, K. (2016) Firs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Admitted Patients Younger than 50 Years Old.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323, 14-15.

  4. 4. 高杰, 孙赫, 付晨菲, 张婷, 李晓陵, 张帆, 王远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 37(11): 2850-2853.

  5. 5. 肖玲, 郑光儒, 江秋红.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21, 28(26): 209-212.

  6. 6. 孟洁. 活血化瘀法干预易栓症的临床疗效分析及一个遗传性易栓症家系的分子遗传学初步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

  7. 7. 张玥, 程志新. 侯玉芬教授辨证治疗股肿病经验[J]. 中医学报, 2014(2): 207-208.

  8. 8. 张丽. 中药熏洗联合晨午间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 2021, 33(5): 184-186.

  9. 9. 申东峰, 李培永, 李鹏, 等. 股肿洗剂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 19(24): 4296-4297.

  10. 10. 付利红, 柯有力. 中药熏蒸联合血府逐瘀胶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腿部周径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 湖北中医杂志, 2020(7): 12-14.

  11. 11. 陆南山, 邓柏杨, 周涛. 中药熏洗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7(22): 2431-2435.

  12. 12. 王志刚, 杜丽娟, 宋璐, 唐何军, 陈兴贤. 中药外敷对ICU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21, 28(36): 154-157.

  13. 13. 陈佳, 曹静, 王朝蓉. 冰硝散外敷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38例[J]. 现代中医药, 2020, 40(3): 61-64.

  14. 14. 曹杰, 夏冬琴, 王维, 陈红. 脉通散外敷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 河北中医, 2020, 42(2): 230-234.

  15. 15. 莫婷. 防己茯苓汤不同剂型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效果比较研究[J]. 双足与保健, 2019, 28(2): 119-120.

  16. 16. 周玲竹, 戢美英, 等. 中医定向透药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观察[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19): 10-11.

  17. 17. 蒋际钊, 赵奎, 范海平, 张梅刃.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 30(9): 1727-1733.

  18. 18. 王园. 中药穴位贴敷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1, 28(2): 278-280.

  19. 19. 陈胜琼, 苏瑞鉴, 覃丽, 李晓, 刘玲玲.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口服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 广西医学, 2020, 42(16): 2164-2166.

  20. 20. 张佳璐, 冯辉, 唐晓野.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研究进展[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 34(1): 189-194.

  21. 21. 赵鑫茹, 王海涛, 李乐. 尿激酶溶栓结合针药并用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 2022, 12(1): 113-115+119.

  22. 22. 刘晓宁.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 15(10): 200-202.

  23. 23. 黎强.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观察[J]. 血栓与止血学, 2022, 28(1): 28-29.

  24. 24. 宋剑英, 陈俊, 史晓丽. 热敏灸疗法预防瘫痪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疗养医学, 2021, 30(12): 1252-1255.

  25. 25. 胡彩虹, 李小军, 刘莹莹. 温针灸预防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对蛋白C抗凝系统的影响[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30(7): 573-576.

  26. 26. 马国华. 穴位艾灸配合中医护理干预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 2017, 24(28): 167-170.

  27. 27. 马渑霞. 穴位按摩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21, 53(3): 181-183.

  28. 28. 安述娟. 穴位按摩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预防[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 12(6): 147-149.

  29. 29. 石秀英, 肖丽兴, 宋琪琳, 唐桂林, 陈辉兰. 探讨中药足浴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 名医, 2020(2): 59.

  30. 30. 黄惠榕, 肖敏, 潘玮, 卢爱华, 刘园园. 补阳还五汤足浴干预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 福建中医药, 2017, 48(3): 9-10.

  31. 31. 刘莉婷. 中药足浴结合小腿推拿对髋关节置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学, 2018, 24(6): 950-951, 956.

  32. 32. 叶芬芳. 艾灸联合穴位贴敷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J]. 内蒙古中医药, 2021, 40(2): 106-107.

  33. 33. 邹玉婷, 杨婷. 下足部热敷合并穴位推拿对预防老年女性患者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价值[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 19(4): 120-122.

  34.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