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1  No. 04 ( 2022 ), Article ID: 50367 , 5 pages
10.12677/ASS.2022.114170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现状

卜塔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收稿日期:2022年3月22日;录用日期:2022年4月12日;发布日期:2022年4月19日

摘要

通过对近二十年来年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1650篇期刊论文进行整理和分析,阐述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为:发表论文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涉及学科广泛,研究主题逐渐丰富全面。并通过具体分析心理学专业的相关文献,深入分析了校园欺凌的研究内容,校园欺凌测评工具的发展;探讨了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其危害,校园欺凌问题的防治和干预措施,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

校园欺凌,研究现状,成因分析,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School Bullying in China

Tana Bu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Mar. 22nd, 2022; accepted: Apr. 12th, 2022; published: Apr. 19th, 2022

ABSTRACT

Through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1650 journal papers on school bullying in the past 20 year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chool bullying in China. The main performance is: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year by year, involving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and gradually rich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topics. And through the specific analysis of psychology related literature, in-depth analysis of school bullying research content,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bullying assessment tools. The causes and harms of school bullying,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school bullying are discussed,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is proposed.

Keywords:School Bullying, Research Status, Cause Analysis, Review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全球各个国家,都存在校园欺凌现象,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我国关于校园欺凌报道也屡见不鲜,近两年更是发展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校园欺凌会给学生带来巨大且影响深远的危害,在这其中,不论是实施暴力和承受伤害的欺凌者、被欺凌者,还是无辜被卷入的旁观者,都难逃欺凌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这就使校园欺凌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

2. 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概述

从知网上搜索与校园欺凌有关的文献发现,我国最早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出现在2002年,但2002年至2014年的论文数量基本无增长,呈现平稳趋势。2015至2022年论文数量增加显著,呈急速增长趋势,且2016年校园欺凌研究成果是2015年研究成果的10倍之多。可见校园欺凌问题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热门话题,且热度持续升高。

从论文研究总的数量来看,用“校园欺凌”为“主题”进行检索,发表时间截止到2022年3月,得到的文献数量为1650篇,从这些已有文献的数量来看,校园欺凌问题已然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文献的主题分布频次来看,依次最多为“欺凌者”“、校园欺凌”、“欺凌行为”,并且,以“网络欺凌”、“施暴者”和“受害者”为主题的文章也占有一定比例,校园欺凌问题的主体和形式都得到了一定的研究。另外,从论文的学科分布来看,大部分是教育学专业学科相关的研究文献,其中,心理学专业相关的论文占2.33%。

鉴于教育部在2016年4月的文件中第一次直接使用“校园欺凌”概念,并且,“欺凌”还有一种更具体的说法为“欺负” [1]。所以,本文中,也用“校园欺负”作为关键词进行了“主题”搜索,得到相关文献84篇,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有的研究出现的时间更早。其中,在2004年就以心理学专业视角对校园欺负问题进行了研究。

3. 校园欺凌研究的内容

对学校里的欺负问题最早的探讨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的瑞典,但首次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的则是Olweus于1970年在瑞典首先发起的一项系统研究计划。国内的研究起步相对晚一点,一开始针对国外校园欺凌展开研究,随后几年,逐渐拓宽研究广度,对我国的校园欺凌问题进行深层研究。特别是近两年,很多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如何预防与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还有部分学者致力于分析成因及影响。

3.1. 校园欺凌现象的描述研究

2002年,张文新利用修订的Olweus欺负问卷对9205名城乡儿童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中小学生中存在着较严重的欺负问题,近1/5被调查的儿童卷入欺负/受欺负问题 [2]。还有研究者使用欺凌行为调查问卷对西安市某小学68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小学儿童校园欺凌行为普遍存在,男女生均有欺凌他人的行为,且男生比女生更易受到欺凌 [3]。贾昊男等人对哈尔滨市949名大学生在初中阶段遭受校园欺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调查对象中共148人遭受过校园欺凌 [4]。由此可见,校园欺凌问题由来已久且较为严重。此外,也有学者进行了跨文化研究,通过对比中美两国青少年校园欺负受害问题,发现在受害发生率和受欺负类型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两国的男生受欺负率均高于女生 [5]。这一系列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和外国欺凌现象的不同,有利于我国研究者结合本国的国情、人口结构、文化背景等本土特色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来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3.2. 校园欺凌测量工具的研究

想要预防欺凌行为,就要先对其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识别,因此研究者开发了大量校园欺凌测量工具。但由于以往研究多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使得跨文化欺凌率的比较变得困难,不仅会显示出结构不等值的情况,也会进而影响干预的有效性 [6]。目前,除了有对国外量表的修订之外,比如对Olweus欺凌/受害量表的修订 [7]、对特拉华欺凌受害量表(学生卷) 2016版的修订 [8] 等,也有研究者在国内不同群体中对各类量表进行了信效度检验,表示其可以作为国内校园欺凌行为的测评工具进行使用 [9]。另外,还有国内有学者开发出了一些测量工具,比如学校欺凌、受害和目击者量表 [10]、学校欺凌严重性知觉量表 [11] 等。这些测评工具的开发和使用,对进一步研究校园欺凌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数据支持,对识别和解决校园欺凌行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校园欺凌的成因研究

许多文献都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对校园欺凌的成因进行了研究。从宏观层面来看,导致校园欺凌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由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组成。其中客观原因包括社会问题、家庭和学校这三个层面,主观原因则为学生个人。

个人的性格、气质类型、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有影响。儿童在校园受欺凌程度与儿童自尊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自尊水平低的儿童更容易受到欺凌 [12]。高羞耻倾向者自我整体评价较低、拥有高自我否定倾向,对消极结果解释更容易从内部归因,进而出现校园欺凌行为 [13]。在家庭方面,低质量的亲子依恋关系会引起个体较多的抑郁、攻击等内外化问题,进而增加校园欺凌 [14]。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经常在学校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是由于缺失正确的家庭教育,较少体会到家庭温暖。且研究发现,被欺凌者的家庭教育也会有所缺失,他们的家庭通常缺乏民主氛围、父母和子女关系恶劣。在学校方面,老师和同学的言谈举止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并且校园欺凌行为和受欺凌行为均与学校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15]。可以说,低生活满意度不仅会导致欺凌行为的发生,也会增加被欺凌的几率。从社会层面来看,一些在社会环境中导致暴力的因素(比如种族歧视、吸毒、使用武器、虐待儿童等)也会引起校园欺凌与暴力 [16]。同时,学校通常是周边“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反映,所以学生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增加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几率。

3.4. 校园欺凌的危害研究

校园欺凌行为作为一种恶意的攻击行为,对欺凌者、受害者和旁观者的心理健康都有着重大冲击,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章恩友等指出,欺凌易导致欺凌者形成不良人格、出现社会化障碍及攻击倾向 [17]。校园欺凌行为中的被欺凌者存在许多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感和自杀信念等内化问题行为,也会导致其日后产生违反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外化问题行为 [18]。旁观者的学生也受到消极影响。“鼓励”欺负者(例如,嘲笑受欺负者),或不干预欺负者,旁观者会增加心跳频率并伴随有较高的消极情绪 [19]。总而言之,即使是轻度的欺凌受害卷入,也会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20]。

3.5. 校园欺凌的预防及干预措施研究

国内学者提出的校园欺凌预防措施主要从包括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这四个方面着手。需要综合调动四个方面的力量,达到统筹兼顾,标本兼治 [16]。特别要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健康的关心和教育,积极预防校园欺凌 [21]。

还有研究者分别从欺凌者、受欺凌者、旁观者的心理状态入手,探究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根源,从而针对其特点提出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比如,通过探讨被欺凌者遭受欺凌的诱因、心理适应与问题行为,从受欺凌者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角度提出防治和干预的策略 [18],换句话说,只有增强被欺凌者的自尊与自强,才能从本源上遏制欺凌现象的发生。此外,对旁观者进行有效的干预也可以减少校园欺凌行为。因为有研究发现,旁观者行为会影响欺凌的进程:当旁观者倾向于保护受害者时,欺凌行为就会相应地减少,因此建议加强对旁观者的干预,进而来减少和降低校园欺凌事件 [22]。

4. 展望

近几年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出现,使得校园欺凌问题在社会各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更加速了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密切关注和深入探讨。纵观我国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上述多方面领域中都取得了较大突破。但由于这一现象会随着社会环境、家庭结构、教育理念等因素的改变而不停变化,还需要不断跟进现实,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未来的研究需要:第一,更加着眼于探讨不同层面的因素对于欺凌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目前研究多集中在个人层面,而群体内部、群体内部与外部之间也存在欺凌和冲突,所以探讨群体因素对校园欺凌的影响也很重要。第二,要依靠多学科共同研究找到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与解决,只通过单一学科的研究,是不够的。需要教育、心理干预、社会帮助、法律等手段,通过多学科联合,多管齐下达到最佳效果。

文章引用

卜塔娜.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现状
A Review of Studies on School Bullying in China[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04): 1252-125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4170

参考文献

  1. 1. 韦婷婷. 回顾与反思: 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J]. 现代教育科学, 2018(7): 145-151.

  2. 2. 张文新. 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 心理学报, 2002(4): 387-394.

  3. 3. 马雅菊, 王有智. 小学儿童校园欺凌行为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 27(2): 298-303.

  4. 4. 贾昊男, 姚宁, 王亚蒙, 等. 大学生初中阶段校园欺凌情况回顾性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8, 34(8): 1177-1181.

  5. 5. 谢家树, 谢璐, Chunyan Yang, 等. 中美青少年校园欺负受害问题的比较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 24(4): 706-709+ 683.

  6. 6. 赵永萍, 赵玉芳, 黎岳庭. 校园欺凌测量工具的多视角分析与选用[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5(4): 118-124.

  7. 7. 张文新, 武建芬. 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2): 8-12+38.

  8. 8. 谢家树, 魏宇民, Bear, G. 特拉华欺凌受害量表(学生卷)中文版再修订及初步应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 26(2): 259-263.

  9. 9. 游志麒, 徐钰, 张陆. 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量表在初中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 28(1): 7-10.

  10. 10. Cheng, Y.Y., Chen, L.M., Liu, K.S., et al. (2011)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School Bullying Scales: A Rasch Measurement Approach.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71, 200-216.

  11. 11. Chen, L.M., Liu, K.S. and Cheng, Y.Y. (2012) Validation of the Perceived School Bullying Severity Scal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2, 169-182. https://doi.org/10.1080/01443410.2011.633495

  12. 12. 林菲. 4-6年级小学生受欺凌与自尊、焦虑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13. 13. 申婷, 张野, 张珊珊. 高中生亲子依恋欺凌与羞耻倾向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19, 40(12): 1824-1827.

  14. 14. 黄彦, 谢晓琳, 周晖. 亲子依恋与儿童问题行为的相关: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 24(6): 1074-1078.

  15. 15. 严虎, 陈晋东, 何玲, 等.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生活满意度、自尊与校园欺凌行为的关系[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9, 27(9): 1002-1004.

  16. 16. 孙时进, 施泽艺. 校园欺凌的心理因素和治理方法:心理学的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2): 51-56+119.

  17. 17. 章恩友, 陈胜. 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 中国教育学, 2016(11): 13-17.

  18. 18. 刘艳丽, 陆桂芝. 校园欺凌行为中受欺凌者的心理适应与问题行为及干预策略[J]. 教育科学研究, 2017(5): 60-66+95.

  19. 19. 李成佳. 校园欺负行为及其心理干预[J]. 社会心理科学, 2013, 28(12): 51-53+73.

  20. 20. 谢家树, 魏宇民, Zhu Zhuorong, 等. 当代中国青少年校园欺凌受害模式探索: 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9, 35(1): 95-102.

  21. 21. 吴双, 李抒轩. 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33): 60-62.

  22. 22. 张荣荣, 董莉. 校园欺凌中旁观者行为的作用机制[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 7(2): 118-12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