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rations Research and Fuzziology
Vol. 13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70142 , 7 pages
10.12677/ORF.2023.134293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与优化研究

黄泽霖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3年6月8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30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7日

摘要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振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满足农民内在精神需求,进一步推动农村乡风乡情建设,对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鉴于此,本文以乡村振兴为背景,阐述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深入分析了当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包括:政府主导重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优化供需结构,调整乡村文化生态、政府强化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治理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upp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Zelin Hu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Received: Jun. 8th, 2023; accepted: Jul. 30th, 2023; published: Aug. 7th, 2023

ABSTRACT

Establishing a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a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 certain extent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eting internal spiritual needs. For farmers, we continue to strengthen rural construction and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serve the government.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In view of thi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a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the current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and proposes some construction methods in the context of revitalizing rural areas,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The government has strengthened financial support and staff training.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Public Cultural Governanc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目前,中国在对于基层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文化网络的构建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 [2] 。然而,当前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市场化程度加深、新旧交织的过渡特性与碎片化现象;文化生态转型滞后、冲突激烈,制约乡村振兴总体进程;文化生态趋于失衡、紊乱,限制了乡村振兴落地生效;服务资金投入有限,服务人才较为匮乏等原因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到位的弊端凸显,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缺乏可及性、乡村社会与乡村振兴政策脱轨等新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研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有助于促进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使我国农村文化服务得到改善。

2. 文献回顾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召开以来,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论文层出不穷。见图1

Figure 1. Overall trend analysis

图1. 总体趋势分析

系统梳理近五年国内现有研究,明确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向,有利于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文献搜索以“乡村振兴”、“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为检索词搜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发现278篇相关文献,且基于本文对278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其按主/次要主题分类,具体划分见表1

Table 1. Primary/secondary topic distribution

表1. 主/次要主题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如表所示,绝大部分学者都是更加侧重于研究乡村振兴的相关战略,而研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学者较少,更少学者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联系起来予以探究。基于对相关文献阅读,笔者决定本论文以乡村振兴为背景运用文本分析法探讨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难题何以产生?造成哪些困境?以及何以解决问题,进行探究。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优化的必要性

据《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显示,从调查样本情况来看,全体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20.04%,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3.82%,完全达到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并非常接近“老龄社会”标准。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远超全国情况。

此外,《报告》还显示,全部劳动年龄人口中近1/3的全职务农,他们当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仅占10%左右(其中大专及以上占1.21%),平均年龄超过50岁。农业人口的素质和结构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乡村振兴提出了挑战。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如何让村民在走上富裕道路后,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是一件难事,也是在“文化共富”道路上必须要做的事 [3] 。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家园。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理想追求等都在乡村文化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是农村人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精神支撑和农村人民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作为外部条件的公共政策的直接影响来看,农民作乡村振兴的主体,可以通过参与活动和在能动的基础上提供内在支持。

3.1. 乡村文化宣传可以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平台

乡村文明风尚是农村建设的长期任务,短期内完成不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基本内容战略需要付出努力的难点。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可以为实现农村文明提供有力手段。以“文化育人、文化养人、文化塑人”为目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是国家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基层的具体举措。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是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与促进乡村治理有效的必要载体。

3.2. 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乡村振兴给予支持

实践证明,发展、利用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不仅意味着振兴农村,也是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发展融合的重要手段。

乡村产业的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与乡村文化振兴紧密相连。乡村产业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互渗互融,已成为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现象 [4] 。在乡村活动中复杂多样的经济关系彼此交织纵横,为乡村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乡村民间特有的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与市场的经济思维和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效的经济价值。

4.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瓶颈

4.1. 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缺乏可及性

受人们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主要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应匹配农村地区与居民的实际需求,使农民能够平等、便利、满意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5] 。

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7的调查报告,在样本量为6767的农村人口中,参加文化活动情况见表2

Table 2. Questionnaire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in cultural activities

表2. 农村人口参加文化活动情况调查表

数据来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的农村人口中,经常参加文化活动的人口(每天、一周数次、一月数次)仅占总调查人口的4%,而有80%的农村调查人口从不参加文化活动。

在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在,为何参加乡村文化活动的农村人口依旧占少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由变被动为主动。对文化产品差别性的需求是由于农村人口不同的年龄、性别、身份、收入和教育程度。当前,农民的文化需求已不再满足于“天天看电影、听话剧、看电视”。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城乡互动的频繁,国内外大量信息流向农村。在这方面,他们有一种新的感觉,渴望了解这些新事物和高科技。这表明,了解外部世界,特别是高科技和其他新事物,已经成为农民当前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文化通过影响农民的价值观与偏好进而影响农民对政策的接受程度。政府政策只有与农村文化环境保持一致,这些政策才可以得到充分执行。但是,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地区市场的深入发展,导致农村地区的文化模式出现了突变,其特点是新旧文化交织而呈现碎片化的局面。首先,尽管在多重影响下,旧的文化与价值观仍旧能发挥作用。其次,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一种新形式的文化正在流入农村地区,导致文化意识、价值和农村生活发生新的变化。第三,在新文化和旧文化之间的鸿沟中,一些糟粕风俗、陋习依旧存在。在这种碎片化格局中,农民的思维意识、价值偏好也必然呈现复杂化、碎片化,从而难以消化吸收乡村振兴战略整体性部署 [6] 。

4.2. 乡村社会与乡村振兴政策脱轨

乡村振兴战略从中央到地方,从现在到未来,都有明确而渐进的计划,这是一个系统而渐进的过程。然而,农村社区作为振兴农村的载体,却没有遵循振兴农村的战略。特别是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文化很容易落后于其他领域,而制度和观念等无形文化的变化总是晚于物质文化的变化。这导致了“文化落后”。

一方面,农村不同文化形态变化的程度和速度各不相同。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农村基础设施、建筑景观等文化物质的变化较快,但农村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能及时改变,不足以促进农村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化环境。这在农村风电问题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一个国家是否充满活力取决于它是乡村的还是文明的。

另一方面,乡村文化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文化环境往往不平衡、动荡,制约了乡村恢复的有效性。当前,现代化进程正在不断地冲击和重建农村环境。乡村文化不仅面临着内部文化的兴衰,也面临着城市文化的巨大冲击,这超出了农村的承载能力,使其处于不平衡和混乱的边缘。然而,农村无法快速实现治理现代化,无法适应乡村振兴的步伐,导致农村公共服务和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从而导致乡村治理的内卷化与乡村振兴项目运作的悬浮化等问题。

4.3. 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支持不足与人才短缺

4.3.1. 服务资金投入有限

一些地区经济实力有限,缺乏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重视,更多地将资金花费在经济建设方面,由此使一些农村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面临较为突出的资金短缺问题。与其他社会事业相比,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比重明显偏低 [7] 。但在投入总量上仍相对较少。同时,因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具有显著的生产非竞争性、消费非排他性特征,这让其对相关投资主体的吸引力度十分有限,资金来源仍以地方政府财政划拨为主。另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当地政府财政划拨只能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基本资金支持,难以满足农村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服务需求。

4.3.2. 服务人才较为匮乏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建设不能适应规模总体建设的速度,在管理水平方面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仍滞后,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偏低,各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建设受当地条件制约,落差较大。但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人才培养的重视度并不高,并且开展的人才培训方案并不科学,很多培训设计脱离实际,如有的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抽象化,不能激发受培训人员的学习热情。同时,缺乏常态化培训平台,培训无序甚至混乱,也是导致人才短缺的重要因素 [8] 。

5.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优化路径

5.1. 优化服务供给规划,制定精准供给方案

地方政府必须改变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推广中短视的做法,发展更科学、更前瞻的公共文化,提供产品、服务和规划。首先,地方政府必须立足农村地方公共文化,在发展的背景下提供服务,科学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其次,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规划和设计可以更好地容纳广泛的合理建议,包括大量的农村居民和专家。第三,要根据农村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相关规划。最后,我们应该为农村公共文化创新提供一个前瞻性的在线平台。通过平台网络,可以快速吸收各方的许多建议,并通过智能收集和分析网络数据,直接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鉴于中国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的多元化趋势,有必要制定创新和准确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计划。为了实现供给的精准性,满足农村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消费需求,我们还需要依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网络平台。实践表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传统方式,已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的文化消费需求。只有整合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才能为农村地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借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网络平台,可以实时收集农村居民的最新需求,并提供合理化建议,以便上级政府能够接收到实时信息,可以总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新发展特点和变化,然后修改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供应计划,为农民提供更准确的公共文化服务。

5.2. 构建多元供给体系

未来,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改革中,“要逐步改变政府单一供给主体的现状,积极向社会引入第三方主题,逐步构建有政府有市场有农民支持”的新型结构。具体方法如下:首先转变政府角色。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政策,为农村地区提供税收、免税等优惠政策,并监督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其次,应采取各种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为农村地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例如参与该地区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再次,唤醒农村居民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其不仅成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接受者,而是也可以提出反对和建议,也成为公共文化的直接参与者和贡献者。最后是建立健全科学的农村新型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通过严格的科学评估和评估,加强政府与第三方主体的密切合作。

5.3. 政府强化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

5.3.1. 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由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支持 [9] 。各地基层政府应该从农村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发,在财政体系中明确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比例,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杠杆作用 [10] ,并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文化产品,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序建设。

具体而言,一是确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在中央地方财政支出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各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部门、机构的人员费用、管理费用及活动费用,可以利用各级政府按比例支付的方式,不仅仅可以全额保障资金,也缓解了财政压力。其次,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辟融资渠道,鼓励更多社会企业和资本积极投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机制,多方投资,确保体制内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三是建立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倾斜的税收政策。不同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对税收有不同的要求,此时我国会提供减免或差别税率等优惠政策。

5.3.2.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要解决因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造成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不足问题,就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是在农村地区建立和改善公共文化人才的选择和招聘制度,为专业人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然后吸引更高质量的人才参与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尊重,提高农村地区文化工作者的待遇水平,增强专业文化工作者的热情,并致力于在农村地区建立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次,为了加强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相关部门应增加投资,为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以及短期和长期教育和培训提供材料支持。对专业人士、建立和改进评估机制给予同等重视,组织一些雇员参与农村地区的其他文化活动,并将其作为访问和学习的卓越展示基础,或将工作人员转移到村庄、农场或参加其他实践培训,以培训他们的实践能力。

6. 结语

归根到底,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已成为刺激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振兴农村的“富足”条件已成为许多地区的真实写照。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共文化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

根据对我国现状的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存在着供给缺乏可及性、乡村文化与乡村振兴政策脱轨、缺乏资金人才等供给的必要条件。在后续的发展中,我国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应做到优化服务供给规划,制定精准供给方案、构建多元供给体系、政府强化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程,进一步助力推进乡村振兴。

文章引用

黄泽霖.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与优化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upp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J]. 运筹与模糊学, 2023, 13(04): 2925-2931. https://doi.org/10.12677/ORF.2023.134293

参考文献

  1. 1. 习近平.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OL]. 求是.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2-03/31/c_1128515304.htm, 2022-03-31.

  2. 2. 朱媛媛, 甘依霖, 韩勇.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新体系[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0(2): 27-31.

  3. 3. 谭鑫, 谭嘉辉. 以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J/OL]. 社会主义论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245832328095090&wfr=spider&for=pc, 2022-04-27.

  4. 4. 王子强.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C]//香港新世纪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1年高校教育发展与信息技术创新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文): 2021年卷. 2021: 37-38.

  5. 5. 罗娟. 过程型逻辑: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实现机制[J]. 农村经济, 2022(10): 82-90.

  6. 6. 陈建. 从重构到涵养: 乡村振兴中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转变研究[J]. 图书馆, 2022(11): 8-15.

  7. 7. 孙万君, 姚娟娟.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现状与提升对策[J]. 农业经济, 2023(1): 64-67.

  8. 8. 张凯.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9. 9. 耿达, 卫雅琪.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乡村文化自组织双向嵌入研究[J/OL]. 图书馆建设: 1-1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331.g2.20221221.1638.009.html, 2023-08-01.

  10. 10. 陶晶.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J]. 农业经济, 2020(8): 30-3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