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2794
,
5
pages
10.12677/ASS.2022.116315
嫉妒的性别差异研究概况
赵梦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江苏 苏州
收稿日期:2022年5月18日;录用日期:2022年6月16日;发布日期:2022年6月23日

摘要
嫉妒作为一种人类繁衍下一代以及在社会环境中生存的“适应”,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下对嫉妒性别差异中涉及到的嫉妒的研究方法、嫉妒的来源、嫉妒的生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整理。目前关于嫉妒结果以及测量方式的有效性存在质疑,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脑电、核磁等来考察关于嫉妒的相关变量。
关键词
嫉妒,性别差异,进化心理学

An Overview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Jealousy
Meng Zhao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Received: May 18th, 2022; accepted: Jun. 16th, 2022; published: Jun. 23rd, 2022

ABSTRACT
Jealous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n “adaptation” for human reproduction and survival in social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is paper summarized and sorted out the research methods, sources an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jealousy involved in gender differences of jealousy. At present, there are doubts about the validity of jealousy results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Future studies can examine the variables related to jealousy through ERP and fMRI magnetism.
Keywords:Jealousy, Sex Differenc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前言
心理学家将达尔文关于生物界的进化法则“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观点运用到心理学形成了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对于嫉妒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为了能够生存下来以及保证自己后代繁衍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手段 [1]。不忠行为作为一种两性交往策略给个体的配偶造成了一种严重的适应性问题,为了应对这种策略会进化出一定的防卫机制来对付这些适应性问题,以阻止和防卫伴侣的不忠行为作为性交往策略取得生殖成功,而嫉妒就是一种解决方案 [2]。嫉妒是一种情感,当人所拥有的一种有价值的关系奖赏(通常为“性”关系)受到威胁时这种情感受到激活,为了应对这种威胁从而引发嫉妒。
嫉妒有不同的种类,最典型的就是社会比较嫉妒和爱情嫉妒,英文名分别为Envy和Jealousy。其中社会比较嫉妒是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恨、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3]。”爱情嫉妒是指个体和另一个人(指伙伴)之间已有的某种重要关系面临丧失,而被第三者(常指人)得到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 [4]。嫉妒不是某一种单独的情绪,比如妒忌、生气、愤怒而独立存在的。嫉妒是复杂的,是几种情绪的集合体,其中最核心的情绪成分是愤怒、恐惧和悲伤等 [5]。
就嫉妒而言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和观点对嫉妒进行了解释和分析,其中包括心理动力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行为理论、认知理论以及进化心理学等。首先是嫉妒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嫉妒是普遍的、不可避免的,它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成人的嫉妒看作是童年创伤经验的复现,由于每个人都会在童年经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这些经验沉积为潜意识,并在适当的情境下由深层意识向表层过度。嫉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以社会文化为基础,认为不同文化与社会规范不同,会造成不同文化下的群体对于嫉妒行为的不同反应。因此,嫉妒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等特点。嫉妒的行为理论将嫉妒看成是是经过后天社会化的学习的一种行为,且嫉妒是一种不恰当学习造成的后果,并将嫉妒行为当作研究重点 [6]。嫉妒的认知理论,强调对嫉妒时间的认知评估,即一个嫉妒刺激出现之后,个体对其进行评估,其中评估中会因为个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其中就包括嫉妒,之后形成不同的反应模式。进化心理学理论认为嫉妒是为了处理伴侣的不忠行为等而进化而来的为了生育和生存的一种“适应”策略 [7]。
2. 有关嫉妒性别差异的研究现状
2.1. 嫉妒性别差异的研究方法
自我报告法是心理学实证研究最早采用的方法,关于嫉妒的进化心理学研究中同样最早采用了自我报告法,其中经典的就是进化心理学始祖Buss利用强迫选择法(也称二分法)对嫉妒现象进行了研究,而且这个方法之后被许多不同国家的学者所采用,强迫选择法要求被试回答问卷上的问题:回忆一段你正在经历的、或曾经经历过的、或理想中的恋爱关系,并想象你的伴侣:1) 与他人发生性关系和;2) 爱上他人这两种情景,请问哪一种令你感到更难过与痛苦?得到的结果是男性对于伴侣的身体不忠更痛苦,而女性对于伴侣的精神不忠更痛苦 [7]。然而这种强迫被试进行二选一的强迫选择法,遭到了很多的批评,因此之后学者Harris连续量表法,要求被试用七点或五点量表来回答看到提前设置好的关于嫉妒行为的问题时所感受到的情绪强度 [8]。Buss在进行强迫选择测验时还同时测试了被试在回答强迫选择题时的皮肤电活动(EDA)、脉搏(PR)和眼睛上方皱眉肌电活动(EMG)反应;之后学者Harris也对皮肤电、脉搏和血压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男性的实验结果符合Buss进化心理学的假设,女性的结果却与此相反。关于该结果Harris从嫉妒的想象假说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由于男性对性的生动的想象所引起的,在想象伴侣与他人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不仅激起了男性的嫉妒情绪,也激发了男性关于性活动的生理反应 [9]。随着社会的发展认知心理学盛行由此产生了认知加工法,DeSteno,Bartlett,Braveman和 Salover等人利用认知加工法进行一系列研究,他们认为如果嫉妒的性别差异是进化的产物,那么个体加工嫉妒有关信息的过程应该是自动化的,于是他们着手采用认知负荷的范式进行研究 [10]。随后又有学者针对被试的关于线索的认知加工速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证明女性对于关于情感方面的嫉妒线索的加工更快,而男性对关于性的嫉妒的线索加工更快。
2.2. 嫉妒源的性别差异
嫉妒源是存在性别差异的,很多学者以此为假设并且进行相关的研究。Buss等人在1992年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了嫉妒的性别差异进化机制,在人类祖先的历史进程上,由于受精是在女性体内进行,男性不可能确定其后代是否为自己的。因此,男性总是存在可能会被戴绿帽子的风险,并且把优质资源和物质基础方面的投资给一个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后代上。这对他的繁殖能力即可存活后代的数量是非常珍贵的,因此男性会对其伴侣的身体不忠更加痛苦和焦虑,相反女性是确信她们的基因对于后代的贡献。所以,从女性的视角来看,男性的身体不忠所付出的成本较小。而女性在生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包括九个月的妊娠期、哺乳期和持续照顾一个高度依赖的孩子,基于这种大量的亲代投资,女性倾向于通过寻找和保持长期伴侣来提高她们的生殖能力,因此精神上的不忠行为让女性感到更痛苦,因为这意味着伴侣会放弃这段关系或者把物质资源转移到对手的身上。这种进化论观点被称为“嫉妒是一种特定的先天模块假说”即JSIM [11]。Teisman和Mosher (1978)在设置一系列场景让被试在体验过一次真实的或假想的关于嫉妒的经验后,要求被试从性、时间和资源三个方面来选择自己的嫉妒源,研究结果证实了他们的假设:“男性的嫉妒更多地源于性方面,而不是时间或资源;女性的嫉妒更多的源于时间和资源,而不是性方面” [12]。
2.3. 嫉妒反应的性别差异
由嫉妒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当人失去控制嫉妒的能力时,嫉妒就会变成病态,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甚至导致对方的死亡。虽后果均为很严重但不同性别对与嫉妒的反应也有所不同。由于配偶背叛对不同性别的另一伴造成的后果不同,所以存在应对配偶背叛行为反应的两性差异。男性和女性在应对配偶的背叛行为上存在差异,选择原谅对方或者结束当前关系依赖于背叛的类型。相对于精神不忠,当女性出现身体不忠时,男性更不易原谅对方并倾向于结束当前关系。相对于身体不忠,当男性出现精神不忠时,女性更不易原谅对方并存在更大可能结束当前关系 [13]。对于婚姻家庭方面的身体不忠或精神不忠所导致的嫉妒会产生破坏性的后果,特别是男性身体不忠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有研究显示男性身体不忠最常导致的后果是虐待妻子或杀妻行为,男性身体不忠也成为很多丈夫被杀害的原因 [14]。
2.4. 嫉妒性别差异的生理机制
近年来的脑机制研究发现嫉妒线索激活不同大脑区域的性别差异。Takahashi等人考察嫉妒情绪的不同大脑激活模式。研究者以拥有稳定亲密恋爱关系的健康大学生22名和3对夫妻作为被试,向被试呈现包含性背叛、情感背叛内容和中性内容的句子,使用fMRI考察男女被试大脑激活模式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男女被试在不同句子条件下的大脑激活模式不同。在性背叛与中性内容对比中,男性显示更强的杏仁核激活,女性则显示出视皮层和丘脑更强的激活 [15]。
3. 总结和展望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对于嫉妒性别差异存在很多的争议,各个学者的研究结果并不相同,还有学者认为嫉妒的研究方法不科学,无法进行定量有循环论证的现象,还有就是研究方法中让被试进行想象情境无法用可学的方法来证明,以及双击假说 [16] 的提出对其进行质疑,其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其中最引起质疑的就是巴斯的强迫选择法,让被试进行二选一,可能会夸大显示上差异较小的性别差异。认为强迫选择法实验呈现的情境反映了一个虚假的二分法。被试可能有意识地、努力地进行权衡、依据一定的策略进行决策。由于很多情况下两种情境有密切的联系,被试很可能选择一种不忠类型,而这种类型同时暗示了另一种类型的存在,被试可能认为两种不忠行为都存在才是最令人痛苦的,此时强迫选择法就无法实现对于嫉妒的测量。DeSteno在其2002年采用了迫选法、Likert量表法、同意–不同意法和形容词量表法等四种方法对嫉妒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仅仅只有强迫选择法出现了性别差异,其他三种方法并没有得出性别差异,而且在其后续的研究中,利用认知资源负荷的方式,对被试进行强迫选择法测量,结果证明这种情况下被试的性别差异也会消失,所以他们认为关于嫉妒的性别差异所得出的各种结论是人为测量的结果。然而,Penke和Asendorpf对其进行了驳斥,认为DeSteno等人的研究存有不足。在改进实验设计的基础上,他们得到两性在情感嫉妒上存有差异,但在性嫉妒上没有差异的结果 [17]。所以对于嫉妒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未来的研究中针对嫉妒的研究方法进行改善,利用更加科学定量的手段进行实验,例如核磁共振或脑电等生理性的方法来研究被试嫉妒情绪的生理机制差异,还有在被试的选择上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努力,可以选择现实中真的经历过另一伴不忠的男女以及不同的年龄层来进行一个跨阶段的对比,还可以对不同国家的不同性别进行一个跨文化的对比来进行对嫉妒性别差异的研究。
文章引用
赵 梦. 嫉妒的性别差异研究概况
An Overview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Jealousy[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06): 2304-230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6315
参考文献
- 1. 潘岳邈, 张登浩. 爱情嫉妒差异的原因: 性别还是性别类型[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23(4): 712-714.
- 2. 李浩然, 杨治良. 嫉妒性别差异的进化心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J]. 心理科学, 2008, 31(4): 966-970.
- 3. 朱智贤. 心理学大辞典[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294-295.
- 4. 史占彪, 张建新, 李春秋. 嫉妒的心理学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1): 122-125.
- 5. Guerrero, L.K., Trost, M.R. and Yoshimura, S.M. (2005) Romantic Jealousy: Emotions and Communicative Response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2, 233-252. https://doi.org/10.1111/j.1350-4126.2005.00113.x
- 6. 刘振中. 大学生爱情嫉妒的性别差异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1.
- 7. Buss, D.M., Larsen, R.K., Westen, D. and Semmelroth, J. (1992) Sex Differences in Jealousy: Evolution,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 3, 251-256. https://doi.org/10.1111/j.1467-9280.1992.tb00038.x
- 8. Harris, C.R. (2002) Sexual and Romantic Jealousy in Heterosexual and Homosexual Adul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7-12. https://doi.org/10.1111/1467-9280.00402
- 9. Kato, T. (2014) A Reconsideration of Sex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o Sexual and Emotional Infidelity.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3, 1281-1288. https://doi.org/10.1007/s10508-014-0276-4
- 10. DeSteno, D., Bartlett, M.Y., Braverman, J. and Salovey, P. (2002) Sex Differences in Jealousy: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r Artifact of Measur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 1103-1116.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83.5.1103
- 11. Harris, C.R. (2003) A Review of Sex Differences in Sexual Jealousy, Including Self-Report Data, Psych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Interpersonal Violence, and Morbid Jealous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7, 102-128. https://doi.org/10.1207/S15327957PSPR0702_102-128
- 12. Teismann, M.W. and Mosher, D.L. (1978) Jealous Conflict in Dating Couples. Psychological Reports, 42, 1211-1216. https://doi.org/10.2466/pr0.1978.42.3c.1211
- 13. 代慧慧. 对背叛线索自由回忆的性别差异的进化心理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 14. Dunn, M.J. and Billett, G. (2017) Jealousy Levels in Response to Infidelity-Revealing Facebook Messages Depend on Sex, Type of Message and Message Composer: Support for the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4, 17-23. https://doi.org/10.1007/s40806-017-0110-z
- 15. Takahashi, H., Matsuura, M., Yahata, N., Koeda, M., Suhara, T. and Okubo, Y. (2006) Men and Women Show Distinct Brain Activations during Imagery of Sexual and Emotional Infidelity. NeuroImage, 32, 1299-1307. https://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06.05.049
- 16. DeSteno, D.A. and Salovey, P. (1996)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Sex Differences in Jealousy? Questioning the “Fitness” of the Model. Psychological Science, 7, 367-372. https://doi.org/10.1111/j.1467-9280.1996.tb00391.x
- 17. Penke, L. and Asevdorpf, J.B. (2008) Evidence for Conditional Sex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but Not in Sexual Jealousy at the Automatic Level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2, 3-20. https://doi.org/10.1002/per.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