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5 ( 2023 ), Article ID: 66069 , 11 pages
10.12677/ML.2023.115282

中英媒体北京冬奥会报道的中国镜像

——以《中国日报》和《卫报》为例

郑婉玲,宋军

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3年3月31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18日;发布日期:2023年5月29日

摘要

本文基于费尔克劳的三维话语分析框架,选取《中国日报》和《卫报》的冬奥新闻语篇为研究语料,探究中西方媒体的话语建构特征。研究发现,两报关注体育、文化和社会议题,报道视角多元。然而,《卫报》利用转述言语介入报道,虽呈现出中国的体育、文化实力,却突出了中国形象的人权、政策制定不当问题,仍有聚焦争议和冲突事件之倾向。这种复杂、片面且消极的中国形象与西方新闻理念、政治及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关联密切。因此,批评语言意识的培养对于建立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将发挥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卫报》,《中国日报》,涉华报道,冬奥会,批评话语分析

China’s Imag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Reports of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A Case Study of China Daily and The Guardian

Wanling Zheng, Jun So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Mar. 31st, 2023; accepted: May 18th, 2023; published: May 29th, 2023

ABSTRACT

Based on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analytical framework, the study selects the Winter Olympics news discourse of China Daily and The Guardian as the research corpu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a. The findings show that both share topics such as sporting, cultural and social affair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The Guardian, however, has given more ink to the controversies and conflicts in terms of China’s image, employing the reported speech with high intervention, thus suggesting an image of China, despite its sports and cultural strength, with problems in human rights and policy-making. This myriad, one-sided and negative image of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Western news concepts, politics and socio-cultural contexts. Therefore, the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 will play a positiv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foreign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good telling of Chinese stories and the good spreading of Chinese voices.

Keywords:The Guardian, China Daily, China-Related Reports, Winter Olympic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也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来全球首次如期举办的综合性体育盛会,创下了冬奥历史上最高的媒体配额。上万媒体记者围绕这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冰雪盛会,塑造传播东道主国家形象,其中难免存在部分媒体的偏见性报道,干扰受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为中华文明传播带来挑战。

批评话语分析考察话语、意识形态与权力的相互关系,认为话语不仅是现实的表征,也影响甚至建构社会现实,旨在通过对话语的批评分析揭示批判社会问题 [1] 。本文依托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探析中英媒体对中国冬奥新闻报道的表征内容和方式及其背后的社会实践因素,以期为新闻语篇的批评性阅读提供语言学层面的参考。

2. 理论背景

受社会批判理论影响,批评话语分析关注社会过程和社会问题中的语言符号因素,把“关注社会问题”作为其基本原则 [2] ,即将话语和社会权利的关系前景化,揭示话语与其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权力因素。Fairclough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明晰话语的概念。他认为话语表现为文本,同时也是话语实践的产物,后者作为社会实践的一个特定形式,需要关联到更复杂的制度、政治、经济等社会实践条件 [3] 。批评话语分析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1) 描述语篇语言特征;2) 阐释文本生产、分配与消费的过程:3) 解释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提出改进、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 [4] (p. 98)。现代信息技术为大规模、真实语料的处理提供可能。Baker等 [5] 首次提出语料库辅助的批评话语分析概念,质性和量化分析的结合,过程分析的透明化,为研究可信性与全面性提供保证。

媒介语言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Fowler [6] 提出,新闻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被扭曲和评判的世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通过视角选择和语言加工编排等策略创造“拟态环境”,构建新闻事实,对读者施加影响。这一过程通过话语构建而成,话语不仅承载信息,也传递交际者态度。因此,批评话语分析成为新闻语篇分析的重要理论方法之一。以奥运涉华报道为研究对象,多位国内学者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从共时或历时角度对西方媒体报道的话语建构特征及其产生的形象效益进行解读 [7] [8] [9] 。基于西方媒体“北京冬奥会”报道,刘静轩、张子轩和于杰等发现,报道呈现“一体多面”的叙事特点,积极性和客观性增强,但仍延续负面倾向 [10] 。总体而言,当前对冬奥涉华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多从议程设置理论、框架理论等角度出发,侧重于主题词、共现语境等文本和话语实践分析维度。鉴于此,本研究从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和社会文化分析三个维度考察中英中国冬奥新闻语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1) 中英对中国冬奥报道关注焦点;2) 报道使用的明示互文资源分布;3) 影响英媒话语建构的社会因素。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本研究试图解构英媒话语,提高青年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包容度,同时培养其家国情怀,促进理解世界和传播中国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11] 。

3. 研究设计

3.1 语料获取

考虑新闻媒体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本研究选取《中国日报》国际版(China Daily)和《卫报》(The Guardian)作为语料来源,以北京冬奥会举办时间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为时间节点,检索整理两媒体冬奥专栏报道,自建中媒语料库C-Corpus和英媒语料库G-Corpus。语料库统计信息见下表1

Table 1. Capacity statistics of corpus text

表1. 语料库文本容量统计

3.2. 研究步骤

本研究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展开:

第一,探索主题词,进行文本描写分析。以BNC语料库为参照语料库,使用AntConc 4.0提取C-Corpus和G-Corpus中的相同实词关键词,参考词汇及物性特征,了解中媒和英媒共同关注的主题。以C-Corpus为参照语料库,查找G-Corpus中P值小于0.01的实词关键词,参考局部文本语境或扩展语境,将关键词分为报道人物、报道领域、报道地区机构及其他共四类,探索英媒特殊关注主题。

第二,对比转述言语特征,进行话语实践阐释。根据第一步结果,整理出《卫报》和《中国日报》共同关注的主题新闻,标注信息源和转述言语类型。参考相关研究的分类方法 [12] ,根据各类信息源出现频率,确定政府机构、媒体记者、专家学者、社会团体、企业、运动员和一般民众七大类信息源,再根据信息源是否来自中方分为中方和非中方两小类。根据Leech和Short [13] ,转述言语可分为自由直接引语(Free Direct Speech, FDS)、直接引语(Direct Speech, DS)、自由间接引语(Free Indirect Speech, FIS)、间接引语(Indirect Speech, IS)和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Narrative Report of Speech Acts, NRSA)。由于自由间接引语在研究语料中并未出现,我们的统计分析关注其余四类转述言语和一类常见变体形式“预调的直接引语”(Present Direct Speech, PDS)。

第三,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言使用的具体方式体现着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但人们对此往往无法察觉 [4] (p. 70)。为将隐藏在语言使用中的、不易察觉的意识形态意义明朗化,本研究尝试从新闻理念、政治背景和思维差异三个维度解读英媒报道的语言符号学特征和话语实践特征,解构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权力与文化因素。

4. 结果及讨论

4.1. 文本描写分析

4.1.1. 中英“中国冬奥会”报道相同关键词

比较两语料库关键值排名前50的实词关键词后,获得22个相同关键词,如表2所示。

Table 2. Same keywords of C-Corpus and G-Corpus (per thousand words)

表2. C-Corpus和G-Corpus相同关键词(每千字)

“Games”、“Olympic(s)”、“winter”、“sport(s)”、“athletes”、“gold”、“medal”、“team”、“event”直接涉及冬奥体育活动,呈现出冬奥体育新闻的典型语场特征。“China”、“Beijing”、“Chinese”强调中国和此届冬奥会的密切联系。北京冬奥会向国际社会集中展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软实力,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缩影。

“Gu”、“hockey”属于本届冬奥会的体育热点。从及物性角度观察,关键词多出现于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少部分见于关系过程。其一,物质过程小句表征外部经验世界,反映客观事实 [14] (pp. 168-275)。作为一般描写性语篇,体育报道利用大量物质过程描述已结束、正在进行或即将展开的体育赛事,向读者再现赛场状况,报道富有真实性。其二,言语过程是对话双方交换话语信息的言语行为过程。谷爱凌等明星选手的言语具有一定影响力,是体育新闻报道的重要消息来源之一。其三,关系过程可以识解抽象经验,反映事物关系 [15] 。利用关系过程,报道者向读者介绍运动员名次和比赛结果。关系过程也可反映报道者态度立场,报道者同时发表评论,增加感情引导,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报道论中有叙,叙中有论,符合语篇语旨需要 [16] 。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对冬奥会的关注并不局限于体育赛事本身,还包含各类社会和文化议题。第一,关键词“COVID”表明新冠感染仍是媒体关注议题,超半数“COVID”在两报中充当环境成分,描述中国防疫模式或抗疫成果,反映中西媒体对政府防疫举措和中国疫情形势的关注。第二,“Dwen”、“ceremony”和“opening”属于文化议题。以“Dwen”为例,《卫报》中“Dwen”以动作者或目标角色参与物质过程。小句描写冰墩墩的行为或与人和环境的互动,反映中英媒体和国际受众对冰墩墩及其代表的中国文化的认可,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成功输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日报》中“Dwen”也常出现于关系过程,用以表征冰墩墩的属性、特点与影响。作为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是中国形象的具象体现,其亲民、可爱的大熊猫形象对应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通过对冰墩墩的细致描写,《中国日报》间接塑造与传播积极的中国形象,充分利用了冬奥会文化价值。

形容词关键词“international”多见于言语过程和物质过程,或充当环境成分。无论是言语过程中对应的国际组织,亦或是环境成分中代表的全球舞台,都体现奥运会具有的超种族、超文化、超地域之特点,彰显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全球性意义。通过这类大型国际赛事,民族精神和国际精神得以统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得以彰显,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更易获得国际认同。此外,从物质过程中也可见得,在冬奥影响之下,国际冰雪运动、体育经济、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得到巩固发展。动词“said”指示言语过程。通过转述言语,报道呈现得更加客观真实。在使用转述言语的过程中,报道者需要考虑引用源、引用方式、引用原因等重要因素 [17] ,这也成为后文对转述言语进行分析的出发点。

4.1.2. 英媒“中国冬奥会”报道特殊关键词

Figure 1. Word cloud map of the distribution of G-Corpus keywords

图1. G-Corpus 关键词分布词云图

我们以C-Corpus为参照语料库进行比较,将G-Corpus的143个关键词制成词云图。如图1所示,第一至第四象限分别为报道对象、报道领域、报道地区组织和其他,词云图中关键性越高,字体越大。

根据第一象限,英媒在选择报道对象时体现出强烈选择倾向。《卫报》关注对象集中于运动员和少数民族群体。首先,运动员是竞技体育报道的重点,有关报道内容涉及运动员备赛、参赛、生活等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英媒在选择和报道中国运动员时,表现出很强的目的性。《卫报》重点报道的运动员,例如谷爱凌(Eileen Gu)、彭帅(Peng)等,具有热点话题性和一定争议性,能够迅速引起读者兴趣,从而提高新闻报道阅读量。同时,这类报道可以营造出北京冬奥会备受争议、问题丛生的假象。其次,少数民族群体也高频出现于英媒冬奥报道中。在美国等国家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的背景下,西藏、新疆等话题再次被搬上国际体育舆论场。这一类关键词与“第二象限”报道领域中的人权(human rights)关键词互相呼应。进一步观察发现,相关报道中,英媒为中国贴上“侵犯人权”的负面标签,包括“再教育”拘留营(re-education camps)、“灭绝政策”(genocide)、“强迫劳动”(forced labour)等涉民族人权话语,以及涉及人民知情权、生命权、健康权等权力的疫情防控话语。人权框架下,英媒将体育政治化,回避中国应对疫情的成果和成功举办冬奥的事实,报道种族灭绝、强迫劳动等不实内容。这类报道内容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人权实现西方话语霸权与影响,服务经济利益。

根据第三象限“报道地区组织”,“美国”(US)一词处于突出位置。随着中英美关系不断演变,《卫报》冬奥报道多次涉及美西方对华政策和中英美关系,如美西方国家在冬奥期间的抵制(boycott)。此外,国际奥委会(IOC)、联合国(UN)等组织名称,以及第四象限中的关键词“微博”(Weibo)反映《卫报》选择消息源的特点。国际组织话语为《卫报》报道提供背景信息,同时增强报道权威性和信服力;微博上的热点新闻为《卫报》补充新闻、报道公众立场提供线索。如例1中,英国代表队队服在开幕式上引起网友热议,《卫报》在报道中引述了微博上的公共评论,报道显得生动有趣。

例1 “Everyone else was wearing a down jacket, only Team GB wearing a coat”, said one comment. “This is so English. But really, are you guys not cold?” said another. (G020705)

综上,在冬奥新闻语篇中,中英媒体报道话题多元,包括体育、文化、社会时事等内容。通过多元报道,国际受众可以从不同方面了解中国冬奥,认识到中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然而,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卫报》有选择地收集报道舆论信息,聚焦新疆、政府防疫、中美关系、人权问题。英媒建构的舆论场受西方价值中心论影响,具有明显意识形态倾向和政治意图,使受众对中国产生偏见性、刻板化印象。

4.2. 话语实践分析

4.2.1. 信息源分析

研究发现,开幕式、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赛、疫情防控、谷爱凌、冰墩墩、中国男子冰球首战和闭幕式共7个主题得到《卫报》和《中国日报》共同关注,其中,英媒相关报道13篇,涉及153个信息源;中媒45篇,涉及310个信息源,各信息源分布如图2所示。横坐标轴(G)和(C)分别指《卫报》和《中国日报》;图例“中方”和“非中方”分别代表中方信息源和非中方信息源。

Figure 2. Information source distribution of China Daily and The Guardian

图2. 《中国日报》和《卫报》信息源分布

运动员作为奥运会核心群体,是中外媒体转述最多的信息源,英媒对运动员话语的转述占所有信息源的45.7%,中媒占36.8%。《卫报》引用更多的是外国运动员话语,占所有运动员信息源的54.3%。分析语料后发现,这类引语多表达显性或隐性的否定态度评价,例如,转述言语中使用消极词汇“disappointed”、“confused”、“horror”表达外国运动员对比赛结果或隔离措施的质疑。通过框限、重组外国运动员的负面消息源,《卫报》所报道的北京冬奥仿佛充满不安和不满情绪,这类报道方式不利于中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相反,《中国日报》引述的外国运动员话语仅占所有运动员信息源的30.7%,这部分声音主要关注四个方面:1) 安全的竞赛环境;2) 中国男子冰球队;3) 冰墩墩;4) 人造冰。从国际传播角度看,外国运动员将西方与中国横向比较 [18] ,能够以外国人更熟悉和关注的视角描述负责、友善、技术先进、体育发展迅速的中国。此类消息源增强了语篇的可信度和对话性,将中国形象塑造得更加客观有力。中国运动员引语在两报中也具有明显差异。《中国日报》中,中国运动员话语占所有运动员话语的69.3%。以运动员为消息源,《中国日报》向受众分享选手的备战故事和赛后心情,这类内容真实、生动,具有跨越国家和文化的穿透力,使国内外受众都参与到体育赛事中。同时,运动员形象被塑造得更加丰满、立体、亲民,迎难而上、自信开放的运动员形象和冬奥精神尽显其中。相比之下,中国运动员话语在《卫报》中的比重更低、范围更小,报道仅转述了武大靖、谷爱凌和杰瑞米·史密斯(史梦杰)三位运动员的话语。由此看出,中国运动员在英国媒体中的形象未能得到充分表达。为此,中国体育国际传播需继续加强对体育人才积极、健康形象的塑造。同时,不断推动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强化战略规划布局,提升中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19] 。

1) “I think the fact that every single person is doing tests every day gives me a lot of peace of mind.” (G021109)

2) “They played extremely hard and played exactly how they need to play going forward in this tournament. I think the fans have something to be proud of.” (G021209)

3) Taschlerova told Global Times that she “almost cried” when she saw the mascot. (G020708)

4) “It felt like my home rink in Heerenveen in the Netherlands. It turned out well for me, so the people responsible for the ice did a good job and made the ice perfect today.” (G021109)

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信息权威专业,这两类信源可以增强新闻信息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引导力。《中国日报》引用的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信息源分别占所有声音主体的18.8%和22.5%,远多于《卫报》。国家官员、新闻发言人、开幕式策划、学者教授等信源具有的较高社会地位,对该类信源的引用使中国冬奥理念和成果得到准确传播。例2中,《中国日报》首先转述Ugur Erdener对冬奥会闭环模式的认可,在转述言语后又明确其作为专家的权威身份,从而读者更易与报道者达成一致,认可中国防疫成果。《卫报》仅引用了9.8%的中国政府部门信息源。在引述此类信源时,《卫报》往往采用多信源方式,即同时引述某些人权组织等国际社会团体声音,并表达自身对中国政府信源的质疑。如此一来,不同声音汇集在一起,形成内在联系,例如同意或反对、肯定或补充、问和答等 [16] 。一方面,报道者的不赞成声音拉大了报道者与中国政府信息源的距离,由此扩展了读者与中国政府信息源的对话空间,为读者接受其他声音提供可能。另一方面,报道者声音与国际社会团体呈现一致立场,声音双重叠加,压缩了读者与报道者的对话空间,使读者趋同报道者观点,对事件的认知产生偏误。

例2 “As a medical person, I can say that the environment in the area, where everyone participat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lives together, is currently the safest place in the world”, said Erdener, a physician specialized in ophthalmology. (C021906)

社会团体是《卫报》的第二大信源,占所有信息源的25.5%,其中包括国际奥委会、国际冰球联合会、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世维会等。相比之下,《中国日报》对该信源的引用频率较低,仅占8.4%,且全部来自国际奥委会。通过引用各类国际组织话语,《卫报》力图体现报道客观性和权威性。然而,如前文所述,多信源的引用方式实际上消解了中国官方说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一般民众、记者媒体和企业偶尔成为《中国日报》或《卫报》的消息源。其中,尽管企业消息源仅占中国日报所有消息源的3.5%,但它是《中国日报》独有的消息源。通过引用企业消息源,中媒设置“科技”议题,为读者解读观赛体验、场馆建设等方面的科技元素,展示“科技冬奥”和“绿色冬奥”的奥运主题,这是中国科技进步、践行绿色发展的写照。

4.2.2. 转述类型分析

Table 3. Frequency of reported speech types of China Daily and The Guardian

表3. 《中国日报》和《卫报》转述言语类型频率

《中国日报》和《卫报》使用的转述形式多样,包括自由直接引语(FDS)、直接引语(DS)、预调的直接引语(PDS)、间接引语(IS)和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NRSA),有效避免阅读疲惫,提升报道可读性。表3列出了各类转述形式的出现频率。

表3可知,间接言语、直接言语和自由直接言语三种转述形式在《中国日报》中占比分别为41%、45%和11%;《卫报》中为46%、39%和8%。可见,间接言语和直接言语是中英媒体使用的两大主要转述形式,其次是自由直接言语。报道者使用直接引语或自由直接引语,我语和他语之间界限分明,原话语的命题内容和措辞风格得到保留 [20] 。例3中,《中国日报》使用直接言语转述说话者对冬奥会政治化的担忧和批评。其中,被转述内容使用包含式的we囊括转述者和被转述者,直接反映两者价值立场的一致 [21] ,为报道者的话语和思想争取合法性。与直接转述不同,间接转述中转述言语和被转述言语的界限趋向模糊。例4中,引号内的消息源原话“streamlined, safe and most splendid”被嵌入转述句,与报道者声音融合,导致被转述者的声音被报道者声音吞没 [22] ,前者受转述语境影响,实现再语境化,带上嘲讽意味。其次,间接转述凝练、灵活、开放,在讲究时效的新闻中可以避免冗长,确保受众高效获取信息。与《中国日报》相比,《卫报》的间接引语使用频率更高,这一方面说明英媒在语言使用上更具灵活性,报道方式更加简练;另一方面也说明报道者倾向介入语篇,表达立场态度。《中国日报》则更倾向使用直接转述。报道者利用直接引语的吸引功能 [23] ,用更细致生动的信息再现冬奥赛况和群众反应,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再者,由于西方某些势力对国内报道客观公正性的攻击,国内媒体出于谨慎自律,利用直接言语的言据性功能 [23] ,以更好地应对不利言论,增强信服力。

例3 “We were also worried about some efforts by certain countries to politicize the Games. It is completely unethical and not good at all to politicize a sporting event like the Olympics”, he said. (C021105)

例4 China promised the world a “streamlined, safe and most splendid” Game. But just two days into the event organisers are facing a litany of complaints from athletes and countries on multiple fronts. (G020604)

预调的直接引语和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在《中国日报》中分别占1%和2%;《卫报》中分别占4%和3%。总体来看,两种转述形式的使用频率都较少,中媒使用比例低于英媒,但双方差距不大,说明在选择转述形式时,两报都尽量减弱报道者对语篇的强介入,追求报道客观性。值得一提的是,预调直接引语采用“半叙述、半转述”的方式,由间接引语滑向直接引语,“预先调整读者对直接引语的感知”,直接引语被转述语境渲染,语气受到干扰 [24] ,报道者得以引导受众对报道事件的认知。如例5,在关于中国男子冰球队的报道中,《卫报》先间接引述网友对归化运动员的质疑,引导读者对后文直接引语的理解,导致读者在未求证或无法求证的情况下趋同报道者观点,认为归化运动员难以令中国观众信服。

例5 Social media posts have questioned their commitment and their qualifications to be Chinese…with user kaixinwanmao saying “If you didn’t tell me, I wouldn’t know this was China’s men’s ice hockey team.” (G021001)

4.2.3. 社会实践分析

1) 新闻理念

西方国家新闻实践是基于新闻自由前提之下的社会责任论,即在新闻从业者对良知、信仰、法律负责的条件下实现新闻自由 [25] 。媒体在追求新闻自由的同时,应承担对社会负责、为公众服务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发挥着“社会公器”、“第四权力”的作用,是监督约束政府的力量。从消息来源的选择与呈现分析,政府消息源掌控大量权威信息,毫无疑问是新闻报道重要消息来源。《卫报》却对政府消息源呈现出更小依赖性,倾向收集多元化的声音,力图呈现客观、平衡的意见场。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为竞争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卫报》沿用负面、冲突的叙事框架报道新闻,关注存在争议的运动员等各类冲突事件。这一现实实践与其传播客观信息的根本目的并不相称。与英媒不同,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中国传媒业认为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新闻报道在客观事实和宏观叙事上应客观公正,且有导向作用 [26] 。分析语篇,我们发现,中媒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采用积极的叙事框架,通过多元内容和多层主体向受众展示奥运精神和中国力量,承担了塑造国家形象、弘扬主旋律、增强文化认同的传播功能。面对媒体之间不同的报道方式和内容,读者一方面需要培养媒介素养,辨别信息来源、批判分析媒介信息,从而获得事件的全面认知和深层理解;另一方面需要拥有中国情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自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2) 政治理念

西方政府使用软手段控制新闻业,英国对华政策影响者英媒涉华报道。对于中英关系,英国政府仍在“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与美国积极合作,又把中国看作一个增量 [27] 。当前,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以及脱欧遗留问题等持续影响英国政治、经济、人民生活各领域,加之美国政府亚太战略部署的压力,这种平衡越来越难以维持,中英双边关系良好发展面临阻碍。对华政策议程上,英国政府倡导基于西方价值理念的意识形态外交,价值观分量明显上升 [28] 。受此影响下,英媒站在“维护民主国家和开放社会”的制高点,对中国有关少数民族、人权、疫情防控的政策措施发表消极评论,以干扰国际舆论,强化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中国话语权得到突破性发展,但“中国音量”与“中国体量”仍不相称 [29] 。利用冬奥会等国际性活动提供的话语平台,中国媒体能够在议程设置上占据主动性,在诸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共在性的国际新闻议程上展现中国方案。此次冬奥会,《中国日报》的报道不仅有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还有对观众、志愿者、运动员等各个社会角色的微观细描,用生动的故事和语言传播好了中国声音、讲好了中国故事。

3) 思维差异

东方与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渊源与演进过程,演化出不同的思维模式,因而语言使用者对语言意义项目的取舍也不尽相同。尽管新闻从业者追求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但是他们对事件的评判归根结底立足于自我的价值观;立场不同,新闻传播内容和方式便产生差异。西方文明依赖海洋存在和发展,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为其发展航海业、手工业、商业制造提供了天然条件,造就了其开放型的思维方式,尤其在近代航海大发现和殖民扩张浪潮下,西方人逐渐形成“动”、“变”、“争”、“斗”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30] 。英国媒体的报道内容不会面面俱到,而是聚焦某些话题,尤其是一些引起争议和批评的人和事,这便与其开放型的思维方式有关。其次,西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强调人的求知本性,讲究对事物科学、理性地解剖式分析。在报道方式和策略上,《卫报》展现出强烈的分析性、批判性精神,从深度拓展报道内容。作为新闻报道的受众,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我们需要通晓多元文化,对不同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思考和理性分析,进而求同存异,寻找文化融合的最大公约数。传播中国故事时,传播者可以利用奥林匹克精神等人类共享价值实现情感共鸣,达成受众理解、认同和共享。

5. 结语

本文考察了中英媒体对有关中国冬奥会报道的焦点内容和互文特征,并对话语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中英媒体共同关注冬奥赛事、运动员、开幕式、吉祥物等体育与文化议题,报道内容多元。然而,由于中西方媒体新闻理念的不同、国际关系和国际舆论的挑战,以及中西方文化和思维层面的差异,英媒利用转述言语介入报道,强调、夸大不利于中方的信息,削弱、忽视有利于中方的声音,虽传递了拥有体育和文化实力的积极中国形象,却聚焦冬奥冲突和争议事件,突出政策制定、人权保障问题。这些“西方版本的中国故事”仍流行于国际传播平台,挤压中国声音的生存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31] 。在融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国际传播主体,大众国际传播意识得到极大提高。作为媒体信息的接受者,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媒介素养,增强科学判断力,提升对新闻信息意识形态和权力因素的敏感度。作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国际传播能力。在认识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差异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好、收集好、利用好冬奥会的重要物质遗产、文化遗产以及人才遗产,有效地向世界传达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致谢

数月准备,终成一文。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宋军老师,帮助我疏通思路,修改文章,介绍基金项目,为我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感谢给予文章灵感的学者们,在攀登“巨人肩膀”的途中,他们的想法不断完善开拓着我的认知。也要感谢阅读沟通过此文的同学、老师、编辑们,感谢他们所有批评指正,这些声音不仅在撰写此篇文章的过程中,还是在往后人生之路中,都将萦绕耳畔,铭记于心。

基金项目

“四新”建设背景下的本科生学术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编号:2021BKJGLX137)。

文章引用

郑婉玲,宋 军. 中英媒体北京冬奥会报道的中国镜像——以《中国日报》和《卫报》为例
China’s Imag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Reports of Beijing Winter Olympics—A Case Study of China Daily and The Guardian[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5): 2072-208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5282

参考文献

  1. 1. 辛斌, 高小丽. 批评话语分析: 目标、方法与动态[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4): 1-5+16.

  2. 2. Fairclough, N. and Wodak, R. (1997)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Dijk, T.V., Ed., 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Vol. 2, Sage, London, 258-284.

  3. 3.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Polity Press, Cambridge, 62-37.

  4. 4. Fairclough, 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Longman Publishing, New York, 98, 70.

  5. 5. Baker, P., Gabrielatos, C., Khosravinik, M., Krzyzanowski, M., et al. (2008) A Useful Methodological Synergy? Combin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rpus Linguistics to Examine Discourses of Refugees and Asylum Seekers in the UK Press. Discourse & Society, 19, 273-306. https://doi.org/10.1177/0957926508088962

  6. 6. Fowler, R. (1991) Language in the News. Routledge, New York, 9-14.

  7. 7. 甘险峰, 彭利国. 意义输出的成功与中国形象的再造——西方主流媒体北京奥运开幕式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J]. 新闻记者, 2008(10): 9-13.

  8. 8. 陈丽江. BBC奥运报道的中国镜像呈现与变迁——以北京、伦敦和里约奥运会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6, 39(12): 37-43.

  9. 9. 倪利涛, 刘璐. 英美主流媒体东京奥运会涉华报道中的中国形象探析——基于语料库的批判性话语分析[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41(1): 105-113.

  10. 10. 刘静轩, 张子轩, 于杰, 等. 多元与偏见: 西方媒体北京冬奥会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话语表征[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2, 56(3): 23-29+100.

  11. 11. 何宁, 王守仁. 新文科、新外语、新导向——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创新[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1, 4(4): 3-8+91.

  12. 12. 高小丽. 汉英报纸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比较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134.

  13. 13. Leech, G. and Short, M. (1981)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unctional Prose. 2nd Edition, Longman, New York, 225-270.

  14. 14. Halliday, M.A.K. and Matthiessen, C.M.I.M.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ition, Hodder Arnold, London, 168-275.

  15. 15. 何伟, 刘佳欢. 新加坡华文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表征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2): 67-80.

  16. 16. 王欣. 系统功能视域中语篇分析的文体观[J]. 外语学刊, 2009(4): 37-39.

  17. 17. 辛斌. 转述言语与新闻语篇的对话性[J]. 外国语, 2007(4): 36-42.

  18. 18. 王庆福, 张红玲. 纪录片国际传播中“他者叙事”的跨学科思考[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 41(9): 125-129.

  19. 19. 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国外文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20. 20. 高小丽. 转述言语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J]. 外语学刊, 2012(5): 37-40.

  21. 21. 杨柳缨子, 辛斌. 英文新闻中转述言语语境非连续性的趋同策略分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3(4): 116-123.

  22. 22. 辛斌. 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2): 11-16+82.

  23. 23. 辛斌. 汉英报纸新闻中转述言语的对比研究[J]. 当代修辞学, 2014(4): 43-50.

  24. 24. Bakhtin, M.M. (1986) Speech Genres and Other Late Essays. Translated by V.W. Mcge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Austin, 132-134.

  25. 25. 陈建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理念的根本区别[J]. 社会主义研究, 2011(3): 6-11.

  26. 26. 马胜荣.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关系相关问题之探讨[J]. 传媒观察, 2022, 466(10): 17-24.

  27. 27. 陈珂, 许钰婧. 首相被“逼宫下台”, 英国政坛变局仍存[J]. 中国报道, 2022(8): 72-76.

  28. 28. 张蓓. 英国脱欧对欧美关系的影响[J]. 国际问题研究, 2022(1): 85-104+130-131.

  29. 29. 曾祥敏, 汤璇, 白晓晴. 从战略高度加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N]. 光明日报, 2021-11-19(006).

  30. 30. 连淑能. 论中西思维方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2): 40-46+63-64.

  31.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022-10-1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