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Vol. 11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7334 , 7 pages
10.12677/JC.2023.112052

媒介融合与社区参与:数字时代鄱阳渔歌传承和传播的主要模式

徐婧,宋长龙

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收稿日期:2023年5月15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13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20日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由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它经过历代人民的传承与创新至今,已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传承方式。文章以鄱阳渔歌为对象,分析了鄱阳渔歌的文化背景、艺术价值以及传承传播现状,阐述了数字化时代非遗传承和传播的挑战与机遇,对非遗的传承与传播的主要模式——媒体融合、社区参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力图为构建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与传播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鄱阳渔歌,媒介融合,社区参与,数字时代

Media Integration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Main Mode of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Poyang Fishing Songs in the Digital Era

Jing Xu, Changlong Song

School of Art,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May 15th, 2023; accepted: Jun. 13th, 2023; published: Jun. 20th, 2023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CH”) is a traditional culture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by the people, which has been passed down and innovated by the people for generations, and has formed its own inheritance mode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 takes Poyang fishing song as the object, analyze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rtistic valu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Poyang fishing song, explain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ICH in the digital era, explores the main modes of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ICH in two aspects, namely media integration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tri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ICH in the new era.

Keywords: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oyang Fishing Song, Media Integrati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Digital Ag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03年至今已经过去20年,在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非遗的传承保护与传播工作已经最大程度上弥补了由于历史和时代原因所带来的缺憾。但是,跟国外相比较依然有较大差距,因此,非遗传承传播工作如何在续接历史、传播发展、利用转化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已是当下这项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中国江西省的鄱阳湖地区的渔歌为例,探讨数字时代媒介融合、社区参与对鄱阳渔歌传承与传播和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促进非遗的转化、创新与传播。通过探究,可为探讨其他区域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

2. 鄱阳渔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鄱阳湖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最后注入长江,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被誉为“长江之肾” [2] 。正是这种连接江西主要水系和长江的特殊地理位置,鄱湖地区承接长江南北,地处中国南北语言交汇处,也已成为周边一些国家级非遗的源头,比如:安徽宿松“文南词”等,使鄱阳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发展历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鄱阳渔歌是江西鄱阳湖的传统民歌,又称彭蠡渔歌。随着社会不断变迁,地域文化、音乐文化也表现出浓郁的“渔礁”特征。人们将鄱阳渔歌与饶河戏、鄱阳渔鼓并称为鄱阳文艺的三朵金花。其实,其它两朵金花都是通过“鄱阳渔歌”来镶金边。丰富的渔耕文化使得鄱阳渔歌与其他地方的山歌有很大不同,在曲艺表现同质化严重的时代,鄱阳渔歌与古代文人诗词、饶河戏、鄱阳渔鼓及莲花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在渔耕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表达方式,同时也是渔耕文化的重要代表。渔歌原本属于山歌的一种,后来因为其内容丰富,被独立整理出来,并广泛流传。古代渔歌“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多是现实主义,鄱阳渔歌也继承了这种现实主义的范畴,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短小精悍,所描写的内容集中,几句歌词就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或一个生动的艺术形象。不少渔歌虽然只有四句,在内容上却相当完整。鄱湖渔歌节奏自由,声响调高,在宽阔湖面上传得远 [3] 。渔歌互答,此起彼伏。

并且,鄱阳渔歌还保持着民间演出的模式,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传承,研究它的传承与传播对丰富音乐类非遗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3. 鄱阳渔歌的传承与传播现状

“鄱阳渔歌”的传承目前主要借助于“广场舞”多元化互动为载体,传承内容由“广场舞”的舞蹈、音乐、说唱等声音影像、“广场舞”的服装、道具、剧目等具体实物以及“广场舞”的团体、舞蹈演员、创作表演等文化行为等内容融合组成 [4] 。社会的变迁以及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促使了传统的渔歌表达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其表演场地由特供场地替代了原来的茶馆、酒肆、乡间走唱、泛舟鄱阳等。显然,这种依附“广场舞”这单一表现路径进行传承,显然无法满足民族文化之瑰宝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需要。传播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传播方式与传播内容上。传播方式与现代的主流传播手段脱节,传播内容陈旧、古板,不易被大众所接受,总的来说目前鄱阳渔歌的传播是低效的。

通过对江西省鄱阳县及周边余干县、万年县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人群对鄱阳渔歌了解程度、喜爱程度的田野调查,可以发现,除个别从事专业相关的或者文化程度比较高的群体对鄱阳渔歌的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有所了解之外,其余的人员对鄱阳渔歌的认识均停留在“广场舞”的认知当中(见图1)。年龄在10~30岁区间的受访者没有对渔歌有过多的情绪。30~40岁区间的受访者接触的机会较少。也可以看出“鄱阳渔歌宣传力度不够”、“更多注意力放在大众音乐审美上”。值得欣慰的是,50~60岁区间的受访者大多表达出对鄱阳渔歌的喜爱,有些退休或务农者将鄱阳渔歌当作丰富生活的业余爱好。那些公务员或教师类中文化程度较高者,表达出了对鄱阳渔歌的热爱与兴趣(见图2)。在这一年龄区间的少年、青年时代由于休闲娱乐条件有限,鄱阳渔歌的演奏成为他们为数不多可供选择的休闲活动之一,这一年龄的人们对于鄱阳渔歌抱有很深的执念。

Figure 1. Cross-sectional histogram of the attitude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towards Poyang fishing songs in Poyang area

图1. 鄱阳地区不同年龄段群体对鄱阳渔歌的态度横向柱状图

Figure 2. Histogram of attitudes towards Poyang fishing songs among different occupational groups in Poyang area

图2. 鄱阳地区不同职业群体对鄱阳渔歌的态度柱状图

鄱阳渔歌的演出活动,有民间性质的婚礼、迎宾、宗教活动,也有政府性质的文化、学术活动,同时也有政、民协同举办的庆典、社火活动等等。从这些活动中可以看出两点不足,一是演出活动均是带有目的性的,并且需要有人在现场参加才能达成目的,这种目的性不能完全适用于如今所流行的自媒体传播方式。二是这些活动有较强的地域文化性,而活动本身没有扩大传播范围的需求,单纯的数字化音视频是难以吸引地域外群众的关注,致使演出的数字化信息数量稀少。近年来,鄱阳渔歌数字化也仅仅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平面化形式采集传统音乐数据,缺少对数据的溯源和深度开发,无法形成结构化数据有效地为社会服务。长期以来,年长的非遗传承人对数字技术接触较少,数字非遗传播技能和传播意识较弱,社会群体传承数字化参与度较低,数字化传播面还非常局限。

当前,江西省传统音乐非遗保护和发展工作可谓机遇与困境并存。一方面,由于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和正确指引,新时代、新举措、现代科技的引领和助推,使非遗保护与传承处于大好机遇期。另一方面,随着文化叙事语境的变迁、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改变,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亦遭遇发展瓶颈和方向的选择。因此,如何让鄱阳渔歌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影响力显得尤为关键。

4. 媒介融合与社区参与

4.1. 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是指不同媒介形式之间互相结合,共同呈现信息和内容的过程 [5] 。在数字化时代,媒介融合越来越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媒介融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是多媒体形式的,不同的媒介形式可以相互补充和增强。其次,它是互动的,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平台与内容进行互动。最后,它是个性化的,可以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和喜好进行定制。

4.2. 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在非遗保护和传播中参与其中,共同建设、传承、发展非遗文化的过程 [6] 。社区参与对于非遗传承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社区参与可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社区居民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主体,参与其中可以增加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其次,社区参与可以增强非遗文化的活力和创新性。社区居民在传承过程中可以对非遗文化进行重新诠释和创新,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生命力。

4.3. 媒介融合与社区参与对非遗传承和传播的作用

媒介融合和社区参与在非遗传承和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媒介融合可以增强社区参与的方式和手段 [7]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非遗文化传播方式,从而增加其参与意愿和积极性。其次,社区参与可以为媒介融合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内容和资源。社区居民在传承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非遗文化信息和资源,通过其参与和贡献,可以为媒介融合提供更加优质和丰富的内容和资源。最后,媒介融合和社区参与的结合可以增强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和效果。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社区居民的参与,非遗文化传播可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示和传播,从而增加其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例如在传统节日活动中,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将非遗文化呈现为多媒体形式,例如结合音乐、视频、VR等多种形式,为游客和观众呈现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非遗文化体验。以中国的端午节为例,2019年江西省婺源县举办的端午龙舟文化节就采用了数字化技术进行媒介融合,通过VR技术为游客呈现了古代龙舟比赛的场景,让观众深入了解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社区参与方面,例如在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社区居民可以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主体参与其中,共同建设、传承、发展非遗文化。以中国的刺绣为例,2019年江西省瑞金市在非遗传承中开展了“亲情绣·寻根记”活动,邀请社区居民共同参与非遗文化传承,通过教授刺绣技艺和传授家族刺绣文化等方式,增强社区居民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媒介融合和社区参与的结合方面,例如在非遗文化传播中,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参与和贡献为媒介融合提供更加优质和丰富的内容和资源。以中国的京剧为例,2019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举办的京剧艺术展演活动就采用了媒介融合和社区参与相结合的方式,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剧目创作和舞台布置等工作,为展演活动提供更加优质和多元化的内容和资源。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贡献,该活动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得到了增强。

5. 媒介融合和社区参与在鄱阳渔歌传承与传播中的具体实践

鄱阳渔歌作为中国传统非遗,在数字化时代通过媒介融合和社区参与实现了多样化的数字化传播。传统的音频、视频媒介与新兴的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数字媒介形式相结合,使鄱阳渔歌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丰富化。同时,社区参与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等方式,鄱阳渔歌得以深入当地社区,促进传承和保护工作。

5.1. 媒介融合

1) 数字化平台。鄱阳渔歌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使全球范围内的人了解到这一传统文化。以杨赤宇老师敲击石钟石表演为例,游客们将他表演的渔歌作品上传至音乐流媒体平台,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听众都能够轻松访问和欣赏。通过数字化平台,鄱阳渔歌能够跨越时空和地理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欣赏到这一珍贵的传统艺术。

2) 在线媒体。数字化传播方式使信息传播速度变得更加迅捷 [8] 。艺术家们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在线媒体形式将鄱阳渔歌作品发布到网络上,观众可以即时收听和观赏。例如,一位鄱阳渔歌广场舞爱好者在“抖音”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了一段渔歌广场舞表演的视频,该视频迅速获得了大量转发和点赞,使更多人迅速了解到这一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方式的高效性使得鄱阳渔歌能够更快地传达给广大观众,加快了传播的速度和效果。

3) 虚拟社群。数字化传播方式具有更高的互动性,使得鄱阳渔歌传播过程中更多的互动和交流 [9]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观众可以评论、分享和转发鄱阳渔歌的作品,与艺术家和其他爱好者进行互动和交流。对某类非遗产生共同兴趣的群体在互联网平台形成虚拟社群。例如,在一个鄱阳渔歌爱好者的社区论坛上,人们可以分享自己对渔歌的理解和演唱版本,与其他成员进行讨论和互动。这种互动性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也为鄱阳渔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和合作机会。艺术家和爱好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远程合作,共同创作新的渔歌作品,使鄱阳渔歌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4) 非遗 + 直播。直播可以让非遗传承人与观众实时双向互动,可以创建非遗 + 直播打赏、非遗 +竞拍直播、非遗 + 电商直播等消费模式,为非遗实现经济效益提供新路径。比如,阿里巴巴等各大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八成成交来自商家自播。可见,分享、互动、消费已经成为非遗在新媒体平台的主要形式。

此外,云演绎、数字文旅等都属于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媒介融合为鄱阳渔歌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通过数字化媒介的记录和保存,鄱阳渔歌得以留存并延续其传统特色。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形式的保存使得渔歌作品能够在时间上得到永久性的保存,不受时间和环境的影响。这对于研究者和文化传承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可以通过对数字化资料的研究和整理,了解鄱阳渔歌的历史演变和多样性。

然而,媒介融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版权保护、信息过载等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和社区共同努力,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数字化传播对鄱阳渔歌的长远发展和非遗保护产生积极影响。

5.2. 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是非遗传承与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模式,它强调了社区的参与和共同创造。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社区参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区是非遗传承的场所,也是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力量。社区参与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如社区活动、社区学习、社区传承、社区策展等。

1) 社区活动。社区居民可以积极组织非遗文化传承活动,以定期举办鄱阳渔歌的演出和比赛为例,提供平台和机会,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此外,可以组织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如鄱阳渔歌工作坊,让社区居民了解鄱阳渔歌的历史和意义,亲身参与到鄱阳渔歌的创作和传承中。在特定的时间还可以建设鄱阳渔歌文化节或非遗文化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庆祝和展示非遗文化。为了增强社区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可以与相关机构合作,引入专业的导演、编舞师和音乐指导,提高鄱阳渔歌演出的艺术水平。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直播、网络平台等方式,将社区活动的精彩内容传播出去,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2) 社区学习。社区居民可以组织非遗文化学习活动,为鄱阳渔歌的二次创作和改编提供机会。活动内容具体包括开设非遗文化课程,教授鄱阳渔歌的演唱、舞蹈和乐器等技艺,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学习。同时,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社交媒体,提供远程学习的机会,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在学习内容上可以录制非遗传承人的讲座和示范,制作教学视频,使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还可以开发手机应用程序或在线平台,提供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促进非遗传承人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此外,可以邀请鄱阳渔歌非遗传承人作为指导教师,亲自传授技艺,确保传统知识和技能得到有效传承。

3) 社区传承。为了确保鄱阳渔歌非遗文化得以延续,社区居民可以组织传统技艺的培训班、学校课程或者社区工作坊,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年轻一代。这样的传承活动可以提供系统性的学习环境,培养年轻人对鄱阳渔歌的兴趣和热爱,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感。此外,为了确保社区传承的有效性和长远性,政府应建立非遗传承基地或中心等基础设施,提供专业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和实践的物理空间。这些基地可以包括传统技艺工作室、展览馆和图书馆,以便社区居民深入了解鄱阳渔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邀请资深的非遗传承人担任指导角色,传授技艺并提供指导。他们可以与年轻一代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传递非遗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4) 社区策展。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策展活动将鄱阳渔歌的非遗文化展示给更广大的公众,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和认知。为了丰富策展形式,可以结合数字化媒体和互动技术,创造更具参与性和沉浸感的展览体验 [10] 。例如,社区居民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鄱阳渔歌的表演和环境。他们还可以利用数字展示屏和触摸屏,提供多媒体资料和互动游戏,让观众参与其中,深入了解鄱阳渔歌的历史、传统和技艺。此外,社区居民还可以与当地的博物馆、艺术馆和文化机构合作,举办联合策展活动,共同展示鄱阳渔歌的非遗价值和独特魅力。

因此,重视社区参与实践和应用,为鄱阳渔歌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更好的保障。

6. 结语

本研究以鄱阳渔歌为例,探讨了数字化时代非遗传承和传播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媒介融合和社区参与对非遗传承和传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条件下的媒介融合和社区参与是非遗传承和传播的主要模式。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媒介融合和社区参与在非遗传承和传播中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推动非遗事业的健康发展。

文章引用

徐 婧,宋长龙. 媒介融合与社区参与:数字时代鄱阳渔歌传承和传播的主要模式
Media Integration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Main Mode of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Poyang Fishing Songs in the Digital Era[J]. 新闻传播科学, 2023, 11(02): 340-346. https://doi.org/10.12677/JC.2023.112052

参考文献

  1. 1. 谈国新, 何琪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研究现状、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J]. 理论月刊, 2021(9): 87-94.

  2. 2. 王慧敏, 等. 鄱阳湖流域水资源适应性调配关键技术及应用[Z]. 南昌: 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2011-12-27.

  3. 3. 鄱阳渔歌[OL].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4%B1%E9%98%B3%E6%B8%94%E6%AD%8C?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2023-06.

  4. 4. 叶耀. 鄱湖渔歌活态传承新路径[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2): 118-124.

  5. 5. 肖叶飞, 刘祥平. 媒介融合与规制融合[J]. 现代传播, 2015, 37(3): 10-14.

  6. 6. 叶仕安, 杜芳娟, 吴克华, 等. 世界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及其机制研究——以施秉喀斯特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 43(7): 294-302.

  7. 7. 肖叶飞, 刘祥平. 媒介融合与规制融合[J]. 现代传播, 2015, 37(3): 10-14.

  8. 8. Ch’ng, E., Gaffney, V. and Chapman, H., Eds. (2013) Visual Heritage in the Digital Age. Springer, London.

  9. 9. Newswire, P.R. (2021) Moviebook Enables Digital Promo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Video AI and ADT. PR Newswire.

  10. 10. Dimitropoulos, K., Tsalakanidou, F., Nikolopoulos, S., Kompatsiaris, I., Grammalidis, N., Manitsaris, S., Denby, B., Crevier-Buchman, L., Dupont, S., Charisis, V., Hadjileontiadis, L., Pozzi, F., Cotescu, M., Ciftci, S., Katos, A. and Manitsaris, A. (2018) A Multimodal Approach for the Safeguarding and Transmiss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Case of i-Treasures.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33, 3-16. https://doi.org/10.1109/MIS.2018.11114485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