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2
No.
11
(
2022
), Article ID:
58511
,
6
pages
10.12677/AP.2022.1211479
武汉高校大学生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游浩
江汉大学医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2年10月18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22年11月29日

摘要
目的:了解武汉某高校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高校大学生抑郁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武汉某高校的1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88份,有效率为90.67%。结果: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抑郁检出率比较来看,不同性别(χ2 = 7.454, P < 0.05)、不同专业(χ2 = 8.081, P < 0.05)、不同同胞状况(χ2 = 4.415, P < 0.05)、不同父母婚姻状况(χ2 = 8.756, P < 0.05)和不同性格(χ2 = 7.313, P < 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90人存在抑郁,占26.65%。其中,轻度抑郁占14.25%,中度抑郁占7.44%,重度抑郁占4.9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同胞状况、性格和父母婚姻状况对抑郁症有重要影响(P < 0.05)。结论:大学生抑郁与性别、同胞状况、性格、父母婚姻状况有关,学校、社会和家庭应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以缓解和改善大学生的抑郁状况,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
大学生,抑郁,抑郁自评量表(SDS),影响因素

A Study on Depression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Hao You
School of Medicine,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Oct. 18th, 2022; accepted: Nov. 22nd, 2022; published: Nov. 29th, 202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epression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Influencing Factor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考研和择业等各种复杂的问题,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的抑郁问题日益突显。抑郁是一类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认知功能损害、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境障碍,严重时甚至悲观厌世、自伤和自杀(姚树桥,杨艳杰,2018)。(薛伟等,2014)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很常见的抑郁情况,(李田田等,2016)研究也发现19.8%的大学生存在抑郁情绪。大学生抑郁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大学生抑郁状况的调查,对影响大学生抑郁情绪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探讨,为抑郁症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我们以武汉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1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88份,有效率为90.67%。
2.2. 方法
首先在武汉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中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的结果以及出现的相关问题,完善调查问卷;然后再进行正式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大学生以匿名方式填写调查问卷,当场回收问卷。问卷内容包括:1) 基本情况:专业、年级、性别、家庭经济情况、独生子女状况、性格、父母婚姻状况等。2) 抑郁状况: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由21个条目组成,每条目按0~3级评分,各个项目得分相加得总分。总分小于10分,表示很健康、无抑郁;总分10分~15分,表示有轻度情绪不良,要注意调节;总分大于15分者,表明已有抑郁,要去看心理医生了;当大于25分时,说明抑郁已经比较严重了,必须看心理医生。
2.3. 质量控制
采取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使用统一指导语,确保现场调查方法的一致性。数据的录入和核对采用EpiData3.0,采取双份录入法。
2.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武汉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抑郁检出率比较来看,不同性别(χ2 = 7.454, P < 0.05)、不同专业(χ2 = 8.081, P < 0.05)、不同同胞状况(χ2 = 4.415, P < 0.05)、不同父母婚姻状况(χ2 = 8.756, P < 0.05)和不同性格(χ2 = 7.313, P < 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depression detection rat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抑郁检出率比较
3.2. 大学生抑郁状况
按照SDS抑郁评价标准,在调查的1088名大学生中,290人有抑郁症状(26.65%),其中轻度抑郁155人(14.25%)、中度抑郁81人(7.44%)、重度抑郁54人(4.96%),结果见表2。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depression survey result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表2. 大学生抑郁调查结果分布情况
3.3. 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以大学生是否抑郁(1 = 抑郁状态,0 = 无抑郁状态)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卡方检验中筛选出的4个与大学生抑郁相关的可疑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见表3。结果显示,筛选出4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分别为性别、父母的婚姻状况、性格和同胞状况(P < 0.05)。女大学生产生抑郁的危险性比较大;父母丧偶,抑郁产生的危险性较大;性格内向、独生子女家庭抑郁产生的危险性也较大,结果见表4。
Table 3. Evaluati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表3. 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赋值
Table 4.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表4. 大学生抑郁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文化素质较高、对事物较为敏感的特殊群体,近年来,抑郁发生率不容乐观。本研究表明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26.65%,低于(董晓梅等,2009)研究结果。
本研究表明:女生比男生更易抑郁,与(张雅萍,2017)研究结果一致。一般来说,女生有焦虑、细腻、依赖等心理特点,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更容易陷入孤独和无助,难以自拔,自我否定;再加上女生独特的解剖生理特点,易导致抑郁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女性抑郁症患者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其性别差异可能与性激素、男女心理社会应激的行为模式不同有关(李美娟等,2010)。
本研究表明,父母婚姻状况丧偶是大学生抑郁产生的危险因素。(徐秀梅等,2011)研究显示单亲家庭学生更易抑郁。(朱宝亮,2009)研究显示,较之来自完整家庭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使他们更容易产生诸如抑郁、自卑、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
本研究表明,独生子女是大学生抑郁产生的危险因素。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同,对挫折的耐受力较低,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外,独生子女的学习经历和人生经历相对比较顺利,他们常常缺乏坚定执着的信仰和追求,意志薄弱、感情脆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当现实和理想不相符合时,极容易产生失落感,遇到难题畏缩不前,遇到打击一蹶不振,就会导致抑郁状况的发生(于佳鑫,申淑征,2015)。
本研究还显示,性格也是大学生抑郁产生的危险因素。性格主要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和动机等过程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抑郁心理的发生。不同人格特征的人抑郁症发生的概率是有差距的(杨扬,2018)。在外界有害因素的冲击之下,性格内向的大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遇事悲观、感情不外露、社会经验少、对生活事件把握性低、过分的担心,这些人格特质都会使心理应激事件刺激加重,并且干扰到个人对事件的处理,因而他们患抑郁症的可能性较大。而外向性格的大学生在面对心理应激事件时则表现出较强的耐受适应能力,产生抑郁心理的可能性较小。
5. 结论
总而言之,大学生抑郁问题比较突出,有关部门应重视大学生抑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节,比如: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心理疏导及举办社交活动等,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基金项目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资助(教研项目编号:2021043)。
文章引用
游 浩. 武汉高校大学生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A Study on Depression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Wuhan[J]. 心理学进展, 2022, 12(11): 3962-3967. https://doi.org/10.12677/AP.2022.1211479
参考文献
- 1. 董晓梅, 陈雄飞, 荆春霞, 等(2009). 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和路径分析. 中华疾病控制, 13(3), 306-309.
- 2. 李美娟, 徐娟, 刘永忠, 等(2010). Zung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国际护理学杂志, 29(10), 512-513.
- 3. 李田田, 常碧如, 薛朝霞(2016). 大学生抑郁情绪现状及其与正念水平的关系. 卫生软科学, 30(3), 164-167.
- 4. 徐秀梅,刘磊, 彭志珍, 等(2011). 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因素分析. 中国民康医学, 23(13), 1575-1577+1595.
- 5. 薛伟, 杜君, 苑杰(2014). 大学生抑郁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及预防干预.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41(3), 162-164.
- 6. 杨扬(2018). 关于大学生抑郁症的案例分析及指导研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7), 16-20.
- 7. 姚树桥, 杨艳杰(2018). 医学心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 8. 于佳鑫, 申淑征(2015). 独生子女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2), 277-281.
- 9. 张雅萍(2017). 大学生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注意偏向特点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 10. 朱宝亮(2009). 单亲医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心理健康的关系.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31(1),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