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8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76542 , 6 pages
10.12677/Design.2023.84283

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绘本的 多模态创作策略浅析

杨红英,陶娜,连云涛*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8月30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27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5日

摘要

儿童绘本可以帮助儿童提高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融入到绘本创作中不仅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文化记忆,更能够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本文探讨非遗文化视觉呈现的图像叙事与互动体验,针对非遗绘本内容设计的情感弱化与定位缺失,提出非遗绘本的多模态创作策略。

关键词

儿童绘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

Cultural Memory and Emotional Identity: An Analysis of Multimodal Creation Strategi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icture Books

Hongying Yang, Na Tao, Yuntao Lian*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Aug. 30th, 2023; accepted: Nov. 27th, 2023; published: Dec. 5th, 2023

ABSTRACT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can help children improve their cognitive ability to the world, and integrating the knowledg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the creation of picture books not only helps to cultivate children’s cultural memory, but also can stimulate their emotional ident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age narrative and interactive experience of the visual present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poses a multimodal creation strategy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icture books in view of the emotional weakness and lack of positioning in the content desig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icture books.

Keywords:Children’s Picture Book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Cultur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价值、思想方法、美学精神和艺术实践能力的生动反映,既彰显中华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特殊魅力,又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民族个性的独特魅力,还反映出地方色彩、民族颜值的共同文化价值 [1] 。非遗绘本是一种以图文叙述美好故事的文学艺术形式 [2] ,对于儿童而言,吸引他们的不仅在于非遗复杂的工艺、精美的做工以及浓厚的文化价值,还在于绘本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然而,国内的原创绘本相对不足,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绘本更是较少 [3] 。大力推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绘本创作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文化自信,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将绘本设计与新媒体相融合,促进我国原创绘本的设计与传播。

2. 叙事体验:非遗文化的视觉呈现

非遗文化根植于中国自上而下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同时反映出一代人的内在追求和精神支持,是中华民族情感和精神凝聚力的真实体现。儿童向来是非遗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群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儿童绘本通过叙事体验,可以让儿童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让儿童在认知阶段培养审美能力和阅读兴趣,从而更有效的弘扬传统文化,培养爱国精神,塑造儿童的“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认同” [4] 。

(一) 图像叙事:绘好图画故事,增强感知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绘本的图像叙事,可以增添绘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再现非遗文化的丰厚内涵与独特魅力。精美的图画与文字表达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将非遗知识融入新的内容、形式,使非遗文化在融媒体时代下实现记忆传承,进而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绘本逐渐发展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在儿童阅读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绘本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较为符合儿童阅读习惯,能给儿童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引发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优秀的绘本除了具有优良的画面表现能力以及优质的主题内涵外,还注重儿童视角进行设计。在绘本的整体设计中,参照儿童群体的喜爱倾向、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非遗文化进行具象化表达,实现非遗文化内涵的完美呈现。以绘本中的文字、图像、色彩等形式进行叙事,能生动地展现出非遗文化的本质特征以及独特魅力。通过绘本为儿童群体呈现出精美的画面以及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激发儿童群体对非遗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增强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感知与审美能力。

(二) 互动体验:创新科技魅力,感受多元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了儿童群体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移动网络阅读已成为儿童群体的主要阅读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下,科技给非遗绘本带来了全新的表达手段,通过图文融合、感官体验等方式表达传统文化艺术的非遗绘本,可以让儿童群体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环境下,阅读到不同画面形式的绘本。通过“入脑入心”式教育方式,着力培养儿童的多元化思维,感受不同地域非遗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5] 。

电子绘本作为儿童阅读的重要方式之一,已经越来越受到儿童群体的关注。从绘本的发展历史来看,它与数字技术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在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化绘本既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技术手段。在非遗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设计和创作,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方式将非遗绘本进行融合创新,增加儿童阅读的兴趣以及互动体验,以促进现代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让儿童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与艺术的奇妙 [6] 。

3. 内容反思:非遗绘本的创作局限

当前中国原创儿童绘本正处于发展阶段,高品质非遗绘本相对较少。在引进国外儿童绘本的同时,更是要针对当下儿童绘本创作面临中的问题与局限,创作出优质的本土非遗绘本,促进儿童绘本题材的丰富性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

(一) 情感弱化:非遗绘本文化取向的边缘化

中华民族的自信来源于它久远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物质底蕴,创作出符合儿童思维发展模式的绘本,才能让他们认同、接受、感知到文化的魅力。目前,市场上的很多非遗类绘本融合了神话传说和地方风俗,内容存在虚构成分,传递出的信息相对片面。同时,大量的低幼绘本内容浅显、制作粗糙,会干扰并影响儿童的审美认知。另外,部分幼儿绘本创作者缺乏对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在绘本创作时很难用新颖的手法表现传统文化 [7] 。因此,创作非遗绘本要兼顾儿童视野,需要在选择中华传统文化故事时要加以认真对待,重视尊重传统文化,不能盲目改编。创作中要创新绘本的图像叙事,促进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 [8] (见图1)。

Figure 1. “The Little Dots”—by the famous French illustrator Elvis Dulles

图1. 《点点点》——法国著名插画师埃尔维·杜莱所作

(二) 定位缺失:非遗绘本市场取向的偏差化

非遗绘本创作不仅要考虑其设计美观度,还要关注其能否有效传递出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并且能够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和认可。目前,部分非遗绘本在服务主体方面的市场定位不够明确,其创作基于成年人视角,对儿童的视角和认知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造成市场导向偏差。绘本设计的受众标准是绘本创作的重要因素,需要选择最适合儿童阅读的绘本,并针对性地引导其关注主题内容 [9] 。有些绘本是在我国流传很久的民间故事基础上创作,其蕴含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难以被现代社会所接受,也不符合当下儿童教育理念。因此,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从儿童本位出发,从非遗文化中挖掘出有价值、有趣味的绘本(见图2)。

Figure 2. “Jump!”—by Takayoshi Matsuoka

图2. 《蹦!》——松冈达英所作

4. 创作进路:非遗绘本释放载体活力

在新媒体时代,非遗绘本需要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形态,不断丰富绘本内容感观的审美样式、叙述形式和视听感受方式,及时地更新非遗绘本的表达形式与设计形式 [10] ,同时与媒体创新相融合,进而全方面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科学传播。

(一) 内容供给:加强绘本叙事的文化取向

当前市场上非遗绘本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多数创作者在设计绘本时仅仅对传统故事进行改编,缺少儿童视角的感知,缺乏吸引儿童的趣味性,难以产生共鸣和想象力、创造力 [11] 。要充分发挥图文互补的作用,实现相互融合,实现绘画形象生动,叙事故事真情实感。在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传绘本的主题和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思维方式、语言逻辑和行为习惯,加强绘本内容的价值取向。以贴近儿童生活的叙事方式和绘画方法来讲述非遗故事,结合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认知,设计不同年龄段能理解的非遗故事,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 [12] (见图3)。

Figure 3. “The Little Bear and the Best Dad”—Alain Damm

图3. 《小熊和最好的爸爸》——阿兰德·丹姆

(二) 感官体验:增加绘本形式多样化表达

近年来,儿童绘本的创作也在突破和探索中,在绘本设计中融入感知体验,以刺激儿童的生理感受和建立感连接,从而促进儿童的绘本阅读兴趣。如在绘本中加入触感体验,按压、滑动、旋转等形式,增强儿童与绘本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13] 。同时,非遗电子绘本还可以以听觉为切入点,从内容、语言、结构三个方面对内容进行梳理。通过互动媒体,不仅使传统非遗文化得到挖掘与传承,通过这些充满童趣、充满趣味的感官互动体验,将传统文化场景引入儿童视野,让他们了解到了更多关于非遗文化的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崇敬之情(见图4)。

Figure 4. “The Hungry Caterpillar”—Eric Carr

图4.《好饿的毛毛虫》——艾瑞·卡尔

(三) 媒介融合:构建多元的绘本互动模式

图像阅读时代强调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绘本的新媒体传播对儿童阅读体验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新媒体技术提供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绘本的新方法,以往常见的平面视觉表现正向着多维度和智能化方向转化。在新媒体环境下,采用科学技术手段能够带给儿童全方位的感知体验和阅读体验,可以通过媒介融合,将非遗传统绘本、有声绘本、电子绘本、VR绘本等进行多元展现 [14] ,促进儿童全方面的了解与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调动儿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与热情,从而让非物质文化遗传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 [15] (见图5)。

Figure 5. “Cute Little Mouse”—Kazuo Nakajiang

图5. 《可爱的鼠小弟》——中江嘉男

5. 结语

非遗文化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印记。非遗绘本作为儿童启蒙的重要形式,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审美能力、对世界的认知,对优秀文化的传承等各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创新绘本内容和形式,以及采用新媒介技术,可以对非遗知识进行全新呈现,更能增强儿童的文化记忆,有利于儿童从小树立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使得中华文化和精神得以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10298104Y, 202210298060Z)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图1来源:埃尔维·杜莱的绘本作品:https://www.zhihu.com/tardis/bd/art/89172841?source_id=1001

图2来源:松冈达英的绘本作品:https://www.zhihu.com/tardis/bd/art/89172841?source_id=1001

图3来源:阿兰德·丹姆的绘本作品:https://www.zhihu.com/tardis/bd/art/89172841?source_id=1001

图4来源:艾瑞·卡尔的绘本作品:https://www.zhihu.com/tardis/bd/art/89172841?source_id=1001

图5来源:中江嘉男的绘本作品:https://www.zhihu.com/tardis/bd/art/89172841?source_id=1001

文章引用

杨红英,陶 娜,连云涛. 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绘本的多模态创作策略浅析
Cultural Memory and Emotional Identity: An Analysis of Multimodal Creation Strategi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icture Books[J]. 设计, 2023, 08(04): 2344-2349.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4283

参考文献

  1. 1. 胡晓. 记忆与认同: 中国原创绘本的图像叙事功能[J]. 中国编辑, 2020(9): 64-68.

  2. 2. 韦慧伊. 论儿童绘本的图像教育特征[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39(4): 45-49.

  3. 3. 戴秀珍. 面向幼儿的非遗绘本创作方法与价值初探[J]. 美术教育研究, 2020(9): 52-53.

  4. 4. 陶磊, 李科涵. 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工业设计, 2019(12): 134-135.

  5. 5. 罗青. 演事与认同: 民间艺术在图画书中的图像叙事作用[J]. 美术大观, 2021(12): 104-106.

  6. 6. 孟醒, 杨燕. 让绘本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承的种子[J].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0, 17(2): 11-15.

  7. 7. 王明, 程冠华. 非遗绘本融合实践路径探析[J]. 中国出版, 2021(2): 36-39.

  8. 8. 韦欢芸.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 包装世界, 2021(5): 73.

  9. 9. 王明, 程冠华. “读图时代”非遗绘本的创意编辑探析[J]. 编辑学刊, 2022(2): 55-61.

  10. 10. 姜宇. 中国传统文化与儿童绘本设计的融合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21(8): 211-213.

  11. 11. 张萌, 吕思菡. 儿童绘本互动体验的设计策略[J]. 戏剧之家, 2019(33): 221.

  12. 12. 施怿璇. 绘本作品在儿童语言教育中的运用[J]. 汉字文化, 2021(11): 102-103.

  13. 13. 刘洪治.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儿童绘本创作中[J]. 戏剧之家, 2020(26): 168-169.

  14. 14. 杨莉. 儿童科普主题绘本的创新性研究[J]. 工业设计, 2020(12): 56-57.

  15. 15. 王清慧, 胡梦婷. 以中国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儿童数字绘本应用设计研究[J]. 美与时代(上), 2020(8): 103-105.

  16.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