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ational Education
Vol. 13  No. 03 ( 2024 ), Article ID: 87550 , 6 pages
10.12677/ve.2024.133128

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

张芊

天津工业大学法学院 天津

收稿日期:2024年4月1日;录用日期:2024年5月21日;发布日期:2024年5月28日

摘要

现阶段,我国政府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其作为实现教育公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平台,与政府、媒体和社会,职业院校,以及学生自身层面息息相关,文章通过指出职业学校在社会认可、认知自我、产业联动、人才匹配,成就感获得,校园指导这六大方面的不足,以探求达到职业决策过程、就业途径机会和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全面改善,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A Study on the Employment Model of Graduates from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Qian Zhang

School of Law, Tiangong University, Tianjin

Received: Apr. 1st, 2024; accepted: May 21st, 2024; published: May 28th, 2024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clarified the posi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ational strategic system. A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achieving educational equity and building a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overnment, media and society,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vocational schools in six aspects: social recognition, self-awareness, industry linkage, talent matching, sense of achievement acquisition, and campus guidanc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 process,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caree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ers.

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Graduates, Employment Guidance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统筹部署,更加强调“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业教育更要在其中发挥作用 [1] ,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2023年2月14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平行论坛之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在北京举行,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因此,“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构建职业院校就业数字化平台“教学服务项目”提供了根本保障。

2.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因素

数据显示,近年来,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同比增长167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 。为此,毕业生规模倒逼就业问题必须得到妥善解决,就业工作不但关系到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生活幸福,更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关系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 [3] 。

2.1. 政府、媒体和社会层面

就业是民生之基,面对高职院校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党和政府始终站在“保民生”“保稳定”的高度谋划对策、拓展途径。国家相继出台了促进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各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也有相应配套措施,如举办招聘会,畅通企业、院校、学生三方沟通交流,创业孵化扶持、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等方式。这些方式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不够理想。首先,政策措施的执行没有考虑到当前就业市场的新形势、新变化,就业扶持集中在传统行业,对“两新”组织、新兴领域青年、灵活就业青年的关注度和帮扶力度不够。其次,政策覆盖不广泛,这就要求各级新闻媒体、学校融媒体、企业外宣部门协同发力,共同提升政策措施的传播度和覆盖率。最后,多数用工单位和企业HR要求应试者的专业严密对口,并具备相关工作经验和经历,这对高职毕业生来说是较为不利的。

2.2. 职业院校层面

随着我国普通高中招生结构的变化与用工市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提高,职业院校数量、办学规模都在逐步扩大。但在办学数量扩大的同时办学质量没有得到相应提升,直接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就业不畅。在学生培养方面,无论是培养方案还是具体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操实习等)都较为传统。教学用具、实操设备、实操技术也相对落后,设备与企业现有设备不符,技术与当今主流甚至先进的生产技术差距很大,导致学生所学所用落后于社会所需。同时,在就业指导方面,教师轻视了就业观念对学生就业择业的影响,导致学生就业观念落后于时代。

2.3. 学生自身层面

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焦灼心态和企业“招人难”“引才难”的热切企盼存在一定的矛盾,在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的现实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作出适时调整。一定比例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多地追求大企业、高薪、稳定、专业对口等。当前就业主力军是“90后”与“00后”,他们普遍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下,从小生活优越并受到良好保护,导致其心理素质、抗逆力、社会适应能力偏低。在高职院校培养方式与自身要求偏低、学习松懈的多重影响下,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实操能力相对较差,这也是影响其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

3. 我国职业院校就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实践与理论的不匹配是民意期望与现实落差的关键问题,职业教育在整个现代教育体系中面临着多重敏感和矛盾。其历史发展背负着传统观念的压抑,前行的道路艰辛。在过去百余年的发展中,职业教育政策变革频繁,但上下效仿的空间有限,效果不佳。职业教育的变革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发展规划(如《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领导体制(如职业院校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等)、劳动就业(如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1 + X”证书制度实施等)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职业教育问题仍然是一个开放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学科角度也将导致研究视野的彼此差异,这座大山并非朝夕挪移,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探索。

3.1. 职业院校教育的社会认可欠缺

当前职业教育在社会层面仍面临着认可度不高的困境。在传统观念中,职业教育往往被视为失败教育下的“穷途末路”,当前职业教育在社会层面仍面临着认可度不高的困境。只有当学生在步入本科院校无望时,才会窘迫考虑选择职业教育,这种“落榜式”观念根深蒂固,从家长到学生无一不对职业教育持有抵触心理,“学一门手艺”多半为“无奈”的心理安慰,从根本就难以平分秋色,观念的天平也让资源不断倾斜,国内普遍认为蓝领工人难以使个人取得较大的成就,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因此,在现阶段,职业教育被视为许多学生“无奈之举”,而非个人发展的理想选择。

3.2. 职业院校教育的学生自我迷茫

据统计数据显示,主动就业的人数逐年下降,而选择“慢就业”和“不就业”的人数却逐年增加。一方面反映了现代年轻人对于生活质量和精神追求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和不确定性,毕业生在缺乏对真实职场的认识和准备的情况下会倾向于继续提升自我。随着社会化劳动的加速,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创业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即便职业院校对口岗位的稳定性较高,也难以抵挡当代年轻人的“躺平”心态的侵蚀,不作为、少作为成为其生活工作的主基调,对劳动的普遍尊重不足,新浪潮激化的矛盾本质上是职业院校学生对于自身认知不清楚,其难以协调的心态更是剑指职业教育中对于劳动认识的不足,尊重各类劳动的教育并未落实到位;即便就业,多数职业院校毕业生所在的制造业企业需要毕业生具备认真负责、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作风,其责任意识较差,法律意识淡薄,吃苦耐劳精神匮乏,实习及工作表现迷茫,出现短时间离职率普遍较高、在岗工作稳定性差、企业用工荒等问题,这正是工匠精神严重缺失造成社会和教育资源浪费 [4] 。

3.3. 职业院校教育的产业联动漏洞

在职业教育领域,职业教育的科创发展对于科技创新赋能如虎添翼,但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需求侧多元化日新月异这段百年未有之历史性变革浪潮中,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习实训、技能考核以及创新能力等环节,与产业发展需求尚未实现有效衔接 [4] 。这不仅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也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近年来,部分企业面临产能紧缩的挑战,虽然目前有所恢复,但企业提供的各类岗位数量较之以往仍有所减少,提供岗位联动较少,这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体验普遍较差,高质量就业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

3.4. 职业院校教育的人才匹配不佳

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但合作内容多数较为单一,多数停留在实习、实训等基础层面,缺乏深层次的战略合作,甚至部分仅仅只是一纸空文,校企合作管理不规范,主体责任不明确,资金监管不到位,双方互相提供的实际空间只是画饼充饥,此类纸上谈兵的校企合作难以有效实现产教融合,未能实质性落实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职业院校毕业生也同时存在多重问题,受应试教育影响,其群体过于注重课程学习,忽视综合素质提升,导致实践动手能力较弱。校内以通识专业理论为主,车间实习实训为辅,校内期间无法充分得到实践经验,对专业素养、行业需求缺乏明确认知和自我定位,故学校实践标准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还有较大差距,难以对标职业教育培育的人才模型,也难以满足当代企业的人才需需求,匹配成效不足。

3.5. 职业教育的成就感获得不足

尽管专业市场的准入门槛较低,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较易找到对口工作,但普遍存在薪资待遇偏低、初期工资增长缓慢的现象,直接导致行业稳定性较差,员工忠诚度不高的现象;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尽管企业主要招聘技术岗位或储备干部,但实习生往往需从基础的生产一线工作开始,并需经历较长的过渡期。部分毕业生认为自身工作难度简单,流水线作业难以凸显自身价值,加之工作环境不佳,从而影响其工作热情,故而职业教育的成就感普遍较低,进而群体难以凝神聚气,在热爱劳动的氛围中形成工匠精神,加之职业教育人才常常于社会舆论压力中“低人(普通教育人才)一等”,在无形中承受着一种难以释怀的精神压力和职业束缚,难以突破社会桎梏,难以摆脱恶性循环,浑浑噩噩度日,丧失工作成就感。

3.6. 职业教育的校园指导不足

课程设置分散,难以体现职业院校中对于就业教有的长期性,也不利于与专业训练的衔接,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内容,缺乏对就业教育的吸收内化,其主要面向毕业生,缺乏长期性和针对性,授课老师多从辅导员、行政岗老师中调取,其对于就业形势的判断难以与时俱进,难以针砭时弊,与专业结合指出痛点的能力未经培训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4. 完善我国职业院校就业模式的对策

职业发展模式是指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中所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发展路径,可分为职业决策过程、就业途径和机会、职业成长和发展、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 职业决策过程: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因素和影响,如个人兴趣、价值观、能力和市场需求等。通过掌握毕业生在职业决策中的思考方式和决策依据,提出相应对策。

1) 国家层面:改善社会风气,加强社会引导。一是营造良好创业就业氛围,匹配相关配套政策。通过媒体报道、企业宣传等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舆论,加大对就业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力度,推优树典,使社会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持有同等敬意。加大宣传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重要地位,让职业教育的优势与普通本科优势珠联璧合,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专业之别,二是多角度宣传立法,提高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强化职业教育在法律地位上的保障,通过《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体系,进一步巩固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2) 学校层面:学校在学生就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就业观念引导、就业知识传授、就业技能培训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高职院校应从整体出发,统筹谋划,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形成合力,构建一整套的就业指导体系,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建立“一生一档”档案,大一新生入学后建立电子档案,精准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加活动、获奖情况等, [5] 便于老师和家长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精准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在大一、大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增强大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树立专业自信和行业自信。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就业知识分享和针对性的指导课程,提高就业指导的精准性。积极开展家校互动,举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专业,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5] 。全方位多途径做好就业指导。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主线,通过加强新媒体宣传矩阵,全面普及就业创业政策,深挖就业典型案例等形式,讲好高职毕业生就业故事,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3) 学生层面:职业教育学生应将理论知识优势与企业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增强职小生涯规划能力,寻求就业指导咨询服务机构的帮助,而非闭门造车,了解工作环境,体验职场生活,多维度判断决策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务实态度体现在劳动中,以彰显个人价值。

(二) 就业途径和机会: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和机会,包括校园招聘、实习、人际关系网络等。通过改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情况和扩大就业机会的流通来完善职业教育下的就业模式。

1) 学校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当前,许多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基础阶段,例如举办招聘会、提供就业信息等,未能提供针对个人特点的系统化、专业化就业指导。应将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融入学生全时段,以提升其就业指导水平。就业指导咨询服务机构数量有限,且关注度不够,导致学生求助无门。有必要加强相关人员专业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毕业生离校后,学校需主动跟踪,提供全程再指导和服务,确保学生专业学习实践的连续性,助力他们及早确定兴趣方向,稳定就业岗位。

2) 完善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部署,加大人才就业保护。一是建立相应保护措施,完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企业、学校、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二是职业院校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势,调整实践教育内容,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区域产业体系、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以期提高实习实训的质量和效果,加大企业对于新生力量的认可程度,增强人才就业保护,同时推动企业支持和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亦或教材编写等方面贴近现实,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6] 。

3) 国家统筹实施,深化校企合作。首先,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强化战略合作规划,在专业设计、课程安排、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积极探索多元化合作,促进校企资源共享,提升职业院校师资提升实习实训能力和水平,提高企业师傅理论知识指导能力。其次,对于产教融合较好的部分,给予奖励激励,对于见效不佳的部分,也应当启用退出机制,鼓励人才开展技术创新,促进就业创业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最后,企业协同职业院校将培育模式优化,实现“入校是理论知识扎实的学生,入企是人岗匹配绝佳的职工”的良好局面,加强实践教育与产业实训的衔接。

(三) 职业成长和发展: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的成长和发展路径,包括晋升、跳槽、继续教育等。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他们在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需求,进而帮助提供给毕业生的职业支持和资源,如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创业支持等。

做好高职学生就业工作,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协作、齐抓共管,积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帮扶机制。社会层面。持续完善就业政策,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消除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暗箱操作等不良风气,平等对待所有高校毕业生,尤其要给经济困难毕业生合理公平公正竞争的机会。制订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残疾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就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学校层面。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度,建立长效高效的就业指导体系,科学合理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要、企业需求的人才。落实“人头对人头”就业包联工作机制,尤其是困难大学生的“一对一”帮扶要做深做实,帮扶教师要实实在在的为困难大学生提供适合的岗位,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家庭层面。充分发挥家庭育人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尽力创造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引导孩子养成乐观、勤奋、善良、自信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7] 。在就业择业方面,家长要做学生的坚强后盾,多给学生鼓励与支持,提高学生的抗压抗挫折能力。家长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灵活多元的择业观念和就业取向,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5. 结语

中国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府政策、媒体和社会态度、职业院校实践以及学生自身水平等多种因素。政府出台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措施,但由于与就业市场不匹配、覆盖面不足、用人单位用人要求严格等问题,效果有限。职业院校面临着培养方案陈旧、缺乏现代化设备、就业指导不力等挑战。学生往往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专业技能不高,缺乏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模式存在实践与理论不匹配、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自我迷茫、产业对接存在漏洞、人才匹配度不高、成就感不足、校园指导不够等问题。要改进就业模式,可以从国家、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采取多项措施。包括改善社会氛围,加强社会引导,将就业教育融入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完善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部署,协调实施校企合作,开展职业咨询和职业培训等。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职业院校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整体就业效果。

基金项目

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310058012。

文章引用

张 芊. 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
A Study on the Employment Model of Graduates from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J]. 职业教育, 2024, 13(03): 790-795.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3128

参考文献

  1. 1. 伍小兵. 落实职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的三个认清[J]. 教育科学论坛, 2023(27): 1.

  2. 2. 肖毅. 基于史密斯模型的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执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23.

  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新疆的劳动就业保障[J]. 当代兵团, 2020(17): 54-59.

  4. 4. 邱蕴阳. 创新打造企业主体工种职业技能队伍[J]. 现代企业文化, 2023(18): 109-112.

  5. 5. 肖勤新.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 活力, 2023(2): 50-52.

  6. 6. 郝先琴. 新时代下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研究——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例[J]. 镇江高专学报, 2024, 37(1): 73-75.

  7. 7. 袁燕.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 经济师, 2022(10): 167-16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