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1  No. 07 ( 2022 ), Article ID: 53882 , 9 pages
10.12677/ASS.2022.117383

三一教研究回顾(1985~2022)

——基于CNK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

刘朴淳1,李馨2

1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

2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2年5月19日;录用日期:2022年7月13日;发布日期:2022年7月21日

摘要

基于CNKI数据库1985年~2022年涉及三一教的92篇期刊、会议文献及学位论文,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探析我国学术界关于三一教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前沿动态。研究发现:首先,目前涉及三一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理论、历史溯源及发展、社会作用及关系、衍生的文艺作品研究及海内外传播等五个方面,并且三一教、林兆恩、三教合一等代表了该领域主要的研究热点以及主要的学术扩散点和连接点。其次,三一教的研究主体在时间维度上大致经过起步探索与初步发展阶段(1985~2006)和扩展领域与深入推进阶段(2006~2022)两个阶段。基于三一教研究发展历程,探讨未来三一教研究的可能路径:第一,继续扩大学术影响力,深化多领域多视角交叉研究;第二,完善已有研究成果,弥补现有研究成果的漏洞及不足。

关键词

三一教,研究,CiteSpace,知识图谱

Review of San-Yi Religion Studies (1985~2022)

—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Based on CNKI Database

Puchun Liu1, Xin Li2

1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us Studies,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2Movie and Television College,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May 19th, 2022; accepted: Jul. 13th, 2022; published: Jul. 21st, 2022

ABSTRACT

Based on the CNKI database of 92 journals, conference documents and academic dissertations related to San-Yi religion from 1985 to 2022, the knowledge graph was drawn by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hot spots and cutting-edge trends of the research on San-Yi religion in Chinese academia. The study found that: first, the current research involves San-Yi religion focuses on the basic theory,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social role and relationship, derivative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art research and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five aspects, such as transmission and San-Yi religion, Lin Zhaoen, the three religions in one and other represents the main research focus in the field as well as the major point of academic diffusion and join points. Secondly, in terms of time dimension, the research subjects of San-Yi religion roughly go through two stages: initial exploration and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1985~2006) and expansion and in-depth promotion (2006~2022).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an-Yi religion research, the possible paths of future San-Yi religion research are discussed: first, continue to expand academic influence, deepe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multiple fields and perspectives; second, to improve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make up for the loophole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Keywords:San-Yi Religion, Research,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NC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引言

三一教,又名夏教,以“道释归儒,儒归孔子”为教旨,以其“三教合一”的主张而得名,是目前主要流行于福建省莆田市的民间宗教。三一教由明代思想家林兆恩(1517~1598)创立,作为地方性的民间宗教,最初流行于莆仙方言区,即莆田、仙游两县境内以及惠安县北部与福清县南部。后来以莆田为中心,以福建为亚中心流行至江西、浙江、湖北、安徽、江苏等江南大部分省区,祠堂林立,信众成千上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清朝康熙末年与乾隆年间,三一教遭清廷两次禁止而逐渐衰落,在莆仙方言区由于信仰根基较深而得以继续保存,但在莆仙方言区外,三一教的传播几乎绝迹。到了近代,随着海外移民之开始,三一教也传播至东南亚地区以及港台地区,并传入欧美。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三一教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与复兴。目前三一教基本分布在莆仙方言区,并以莆田市仙游县为核心区。

三一教作为莆仙文化区影响巨大的民间宗教,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三一教信仰较为普及,其信众、门人之数量也十分庞大。以仙游县为例,截止仙游县人民政府2019年的最新数据,仙游县共有326个村(居)委会,以目前仙游县三一教堂点总数720多座计算,每个村(社区)平均分布两座三一教祠堂。莆仙地区的三一教氛围浓厚,保存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宗教体制,各祠堂流传有大量三一教典籍,有很高的宗教学、历史学学术研究价值,对于研究东南地区的民间信仰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提倡的伦理道德也对于规范社会道德、促进乡邻和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是目前全国唯一在地方层面被承认为合法的民间宗教,既有历史、学术价值,又具备现实意义。深入研究三一教,对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基于已有研究方法和工具,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文本挖掘和文献计量法,以涉及三一教领域的中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基于发表在中国知网(CNKI)收录(1985~2022年)的92篇学术论文(图1),利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共现分析方法,建立共现网络,形成文献记录间的拓扑结构,对该领域的研究轨迹和演进过程进行呈现和分析,为目前的三一教研究与民间宗教研究提供启发和参考。

Figure 1. A chronological map of documents relating to San-Yi religion studies

图1. 涉及三一教研究的文献年代分布图

2. 概念界定与数据来源

2.1. 三一教研究的概念及内涵界定

基于关键词的论文检索是绘制知识图谱的第一步,而关键词的遴选则关系到研究对象,即三一教研究的概念及内涵的界定。我国不同领域的研究学者们从宗教学、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对三一教进行了不同视角、层次及方向的研究,研究方法也由传统文献研究、考据转向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当前,学界对三一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五个方面。

2.1.1. 基础理论方面

基础理论,本文将其定义为研究三一教教理、教义,教主林兆恩生平及思想,“九序心法”等。该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林国平的《略论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和三一教》 [1],该文前半部分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切入,介绍了创立时期三一教的基本理念,阐述了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是自宋明以来的儒释道三教合流思想发展的产物,并且概括性地描述了三教之所以在林兆恩这里得到很好的融合,其原因在于林兆恩对三教之内涵的理解相比前代思想家有所突破;后半部分则从考察明清历史出发,脉络性地阐述了三一教在林兆恩以后的两条发展进路,并且指出后世对三一教的宗教性改造使得三一教由原来的偏重学术的结社团体演化为一种民间宗教;马西沙的《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 [2],主要论述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的基本原理,阐明林兆恩“三教合流”并非简单地对儒释道三教进行套用和杂糅,而是提出了以儒为本,“道一教三”的观念;并从概念辨析的角度出发阐述儒、道、释三教分别对应的立本、入门、极则功能,在此意义上概括性地分析了三一教之所以能够成功地促成三教合流,乃是由于三教在思想内涵上拥有互补的特点;何善蒙的《林兆恩“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浅析》 [3],主要概述了林兆恩“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深受阳明心学影响,并对其“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道一教三说、三教一致说、非非三教说、三教合一说以及归儒宗孔说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述;盖建民的《林兆恩三一教内修法门与道教南宗关系的几个问题新探》 [4] 则从此前鲜有涉及的道教南宗的地域角度和道派归属维度进行考察,提出林兆恩向卓晚春所修习的内丹功法乃南宗丹法、林兆恩《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多援引南宗丹道思想论证其“三教合一”思想、“艮背法”的直接思想来源来自于道教南宗。总体而言,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依托于文献研究,并集中于阐释三一教“三教合一”思想,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随着近年来三一教其他经典及文献的发掘,该方面的研究也显示出较多不足,例如没有对新发掘的三一教的经典文献作系统性分析和考察。

2.1.2. 历史溯源及历史发展方面

该方面主要研究三一教的历史源流及“三教合一”概念的宗教化历程。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刘晓东的《“三教合一”思潮与“三一教”——晚明士人学术社团宗教化转向的社会考察》 [5],主要介绍了三教合一这一概念的历史源流,并重点论述了三一教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学术宗教化转向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唐大潮的《论明清之际“三教合一”思想的潮流》 [6],从考察明清之际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及贫富分化状况对传统乡土社会秩序的突破开始,阐明了三教合一思想的社会经济基础,进而以王阳明之思想为典型对明清时期的三教合流思潮从源头结果等方面做了一个大致的趋势性总结;另一方面,由分析民间的秘密宗教结社组织出发,既分析三教合流对于民间宗法传统的影响,又分析了民间对于儒家伦理占主导的三教合一趋势之需求基础,并得出结论,认为三教合一在明清之际已经事实上成为了一个广泛的社会思潮;严耀中的《论“三教”到“三教合一”》 [7],阐述了自唐中兴盛开始我国古代的三教合一史,论述了儒释道三教由于在社会功能上的互补性,在进入中原的初期就拥有了融合的趋向和潜在可能性。他认为三教自进入中原起就开始了“交涉”,而在宋明时期佛道二教渐渐式微,儒教的理学心学创新发展则使得三教合一的方向开始由佛道二教趋向于儒教,以儒教之宗法纲常为中心;另一方面又站在佛道和三教合一的不同角度来观察明朝时正式提出的“三教合一”现象和观念,同时分析了王阳明与林兆恩之“三一教”的发展源流关系,在思想史角度对三一教之理论基础与发展源头有了进一步的论述;彭国翔的《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晚明儒学的宗教化》 [8] 则提出,林兆恩不属于阳明后学,但是三一教建立的理论是基于阳明心学的,且可将三一教的建立视为阳明学影响下的儒学宗教化。

2.1.3. 社会作用及与社会关系方面

主要以研究改革开放后三一教对社会的作用及三一教与社会的关系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林国平的《当代民间宗教的复兴与转型——以福建三一教为例》 [9],探讨了改革开放后三一教整体复兴的情况,改革开放后三一教宗教仪式、修行方式等宗教要素的转型,以及三一教尝试融入社会的举措;俞黎媛、谢金森的《论福建民间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之构建》 [10],对民间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指出民间宗教信仰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好善乐施等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且其以积极主动、正面的姿态融入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之中,以对国家各种政策法规的遵守、宣传和配合,维系社区秩序,融洽乡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加强两岸交流,搭建和平桥梁等实际行动证明了民间宗教信仰是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有益和必要的补充;何善蒙、王廷婷的《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三一教信仰状况田野调研》 [11] 将宗教社会学及宗教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引入三一教研究之中,在仙游县开展了广泛的田野调研,根据实地调研的资料将三一教对社会的作用总结为社会整合功能、心理调适功能、教育功能、社会交往功能、社会公益功能五大方面;加拿大学者丁荷生(Kenneth Dean)的《中国东南地方宗教仪式传统:对宗教定义和仪式理论的挑战》 [12] 以福建省部分地区为例,论述了中国的地区仪式传统与乡村基层社会的关联。并进一步讨论了地区宗教与民俗文化形式的异同,同时以莆田市的三一教为典型,就其与社会的关系做了探讨。

2.1.4. 衍生的文艺作品研究方面

该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一教仪式中的音乐舞蹈、以三一教为背景的虚构小说《三教开迷归正演义》及根据三一教教主林兆恩生平创作的莆仙戏剧本《林龙江》等文学艺术作品。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代表性的作品有吴慧娟的《莆田三一教仪轨及其音乐的道教渊源》 [13]、《三一教仪式中的音声分析》 [14],简述了三一教下元兰盆仪式的程序,并且详细介绍、解读了其中的器乐和诵经成分;林国平的《从〈夏午堂歌词集〉看三一教的娱乐与教化观》 [15] 论述了三一教通过音乐传播的历史渊源,介绍了宗教歌曲在三一教宗教教育中的作用;薛士平的《〈三教开迷归正演义〉成书背景初探》 [16] 则对以林兆恩和三一教为故事背景的《三教开迷归正演义》这部明代小说的真伪及成书背景做了初步探索,将小说所描绘与现实做了简要比较;李国贞的《莆仙民间舞蹈“九莲灯”探析》 [17] 对三一教祭祀亡者的舞蹈“九莲灯”加以考察,分析了“九莲灯”的来源、艺术表现形式及当前的保护现状;郑怀兴的《亦儒亦释亦神仙——莆仙戏〈林龙江〉创作札记》 [18] 描述了《林龙江》这一剧本的创作土壤及写作由来,就《林子本行实录》中林兆恩的事迹对创作的启发及激励做了阐述。

2.1.5. 三一教的海内外传播方面

三一教的海内外传播研究是近些年较为新颖的研究方向,代表性成果有石沧金的《从保守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变异——马来西亚华人的三一教信仰考察》 [19],文章介绍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三一教祠堂的历史源流和现状及2010年前后的宗教活动情况,论述了新、马地区三一教发展由保守到开放、传统到变异的现象和当地三一教存在的问题;罗臻辉的《明末清初三一教在漳州传播考述》 [20] 一文通过文献爬疏与田野调查结合,考述了清末明初三一教在福建漳州的传播历史,对三一教门人在漳州的活动及其与当地官员的交往做了梳理。

2.2. 数据来源

通过前文对三一教相关研究概念的界定,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本文选择检索条件为:关键词 = “三一教”or“三教合一”or“林兆恩”;时间 = “1985~2022”年;来源类别 = “所有文献”,共检索到592篇文章。为了得到最相关的研究性论文,本文对这592篇文章共进行三遍的人工逐一检查。首先,在每一年所发表的文章中去除报告、评论以及没有注明作者或作者是本刊编辑等文章;然后,在数据库中重新逐一检查排除不相关的文章;最后,在数据库中将文章再次逐一排查避免有不相关的文章没有被排除,并且检查被去除的文章中是否有该领域的相关文章被误除。通过以上的步骤最终得出92篇论文为本研究的样本文章。

3. 研究热点与主题演化分析

3.1. 关键词及研究热点分布

对于一篇研究性论文来说,关键词是对其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对关键词进行共现网络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脉络。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图略),以明确三一教领域的研究热点,高频关键词结果见表1。结合下表可以发现,三一教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有“三一教”、“林兆恩”、“三教合一”、“民间宗教”、“民间信仰”、“《林龙江》”、“仪式”等。这些关键词不仅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样也是该领域主要学术扩散点和连接点。

Table 1. Distribution table of key words in San-Yi religion research field

表1. 三一教研究领域关键词分布表

3.2. 主题演化分析

主题演化分析即通过将搜集到的文章根据时间窗口进行划分,并以关键词作为文章的主题表征进行关键词共现,利用相关性算法,探测前后社区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此为依据绘制出总体主题演化轨迹。主题演化分析可以将主题内容和强度随时间推移的演进情况进行可视化呈现,对研究人员的主题跟踪和对后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分析三一教研究1985年至2022年的主题演化轨迹,利用CiteSpace得到关键词时区图谱(图2)。

Figure 2. San-Yi religion research keyword time zone map

图2. 三一教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

参考图2并将三一教研究在时间维度上大致区分为两个阶段,即起步探索与初步发展阶段(1985年~2006年)和扩展领域与深入推进阶段(2006年~2022年)。图中不同的主题以不同的颜色表征,主题间联系的强弱以连线粗细来代表,进而展示出主题产生、增强、聚合、裂变的全过程。

3.2.1. 理念探索与初步发展阶段的主题演化

该阶段(1985年~2006年)是建国以来对三一教及相关领域研究的起步及初步探索的阶段。林国平作为建国后国内研究三一教的开山鼻祖,对这一阶段的三一教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对林兆恩的“九序心法” [21]、三教合一思想、三一教教内的著述 [22] 的研究成果相继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呈现在学术界,同时,其学位论文《林兆恩与三一教》 [23] 对林兆恩的生平及著述进行了详细的考据及梳理,奠定了该阶段学者对三一教的研究基础。根据三一教研究成果甚少的现状,该阶段的学者们在哲学、宗教学视角下对三一教基本义理及其宗教思想产生流变的过程进行了探索式的研究,就“三教合一”的概念、“三教合一”概念的历史渊源、三一教的创立和发展、林兆恩生平及其宗教思想等几个主要方向进行了初步探析,其中既有大量描述性的研究成果,也不乏较为深入的解释性研究,并产生了诸如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的归旨即“三教归儒”等较为一致的研究共识。总体来说,该阶段的三一教研究呈现探索和起步的趋势,囿于文献的欠缺及研究方法的落后,对三一教的研究也主要表现出“就教论教”的特点,不可否认的是,该阶段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仍然在宗教学界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3.2.2. 扩展领域与深入推进阶段的主题演化

第二阶段(2006年~2022年)是对三一教研究范围的扩展以及深化推进阶段。随着2006年国家宗教局有关领导同志肯定三一教的民间宗教合法地位及莆田市三一教协会的获批成立,学术界对三一教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不少学者前往莆仙地区开展了详实的田野调研。与前一阶段的研究热点聚焦于三一教本身不同,该阶段的研究具有逐步拓展的趋势,出现了更多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与研究对象,这表明三一教的学术知名度在不断地扩大,同时也有更多领域的学者意识到三一教的学术价值。

在该阶段,何善蒙多次前往莆田调研,将宗教社会学与宗教人类学的方法引入三一教研究中,撰写了学界首份专门的三一教田野调研报告 [11]。同时,三一教研究也已经不再拘泥于宗教学和历史学领域,而是扩展到艺术学、文学及社会学等诸多领域(详见前文“三一教研究的概念及内涵界定”部分所述)。同时,学者们对三一教领域的研究继续深入,如三一教中“三教”因素之讨论进一步细化:李志鸿的《三一教与道教雷法初探》 [24] 细致地考察了三一教与道教之间的关系,认为三一教吸纳了道教雷法中的诸多因素,韩秉芳的《从王阳明到林兆恩——兼论一个传布于闽中的王学傍支别派》 [25] 指出林兆恩思想本质上归属于阳明心学,属于阳明后学中的一个学术社团向宗教发展的傍支,刘泳斯的《民间信仰在“三教合一”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26] 则认为作为民间宗教的三一教所主导的“三教合一”与传统意义上正统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在本质上有较大差别,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三一教领域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也与之产生了对三一教研究的“再研究”,即学术史的回溯及总结,这同样标志着三一教领域的研究持续走向深化:王成良的《2006年以来的莆田三一教研究》 [27] 考察了2006年至2018年的三一教发展现状,并对已有的三一教文献进行了梳理及学术史回顾,唐哲嘉的《21世纪以来林兆恩研究综述》 [28] 对21世纪以来三一教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文献梳理及分类,对三一教的研究发展和研究现状做了一定的总结和反思,提出了对今后三一教研究趋势的展望。总而言之,“百家争鸣”的研究现状已经开始在该阶段出现,三一教研究也在此阶段逐渐步入系统化与成熟化,研究成果的“质”与“量”均有所提高,同时新文献的发掘与新方法的引入,使得“小切口、大深度”的解释性研究成果不断增加。

4. 对三一教研究发展的启示

4.1. 继续扩大学术影响力,深化多领域多视角交叉研究

当前三一教的研究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受其地方性民间宗教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事实上对三一教的研究仍属极为冷门的研究方向,致使学术界忽略了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三一教成立协会以后,大量散失民间的手抄、自印经典得到了系统性的整理与点校,且未经任何研究,而这对目前学界对“三教合一”概念讨论不够深入的现状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在我国尚未就民间宗教订立全国性的法律法规的大背景下,三一教作为目前唯一具有明确合法地位的民间宗教,无疑对宗教政策制订和宗教治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遗憾的是,当前从法治或当代政治等视角对三一教的研究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其他相关研究也较少或完全没有注意三一教这一特殊的现实案例。当然,这需要学界持续关注三一教并且对三一教的文献及各方面因素加以综合考察,不断增强其学术影响力,在未来引入新视角新方法,继续填补该领域的诸多空白。

4.2. 完善已有研究成果,弥补现有研究成果的漏洞及不足

未来的三一教研究同样需要不断回溯当下现有的理论成果,反思和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新知新解。如三一教作为一个现存的特殊的民间宗教,已有的研究成果却很少将三一教置于中国民间宗教的大框架下,对其与其他民间宗教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对比考察;对三一教的定性,即三一教究竟是“民间信仰”还是“民间宗教”,抑或是其他属性,当前学界也并未形成共识或试图就该问题进行专题研讨。除此以外,部分学者囿于一些原因,在三一教的研究中产生了概念性的错误,例如三一教“书院”概念,便有学者将其简单阐释为“由于林龙江在仙游教过书而得名”,这事实上与三一教“书院”得名的原因有很大出入,这些研究中产生的不足或错误,均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纠正,以促使三一教研究继续完善并得到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资助项目“民间宗教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交互作用研究——基于福建省仙游县三一教的调研”(项目号:202210052139)的成果之一。

文章引用

刘朴淳,李 馨. 三一教研究回顾(1985~2022)——基于CNK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
Review of San-Yi Religion Studies (1985~2022)—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Based on CNKI Database[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07): 2791-279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7383

参考文献

  1. 1. 林国平. 略论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和三一教[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2): 101-107.

  2. 2. 马西沙. 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J]. 世界宗教研究, 1996(2): 25-28.

  3. 3. 何善蒙. 林兆恩“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浅析[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 7-13.

  4. 4. 盖建民. 林兆恩三一教内修法门与道教南宗关系的几个问题新探[J]. 宗教学研究, 2019(2): 1-6.

  5. 5. 刘晓东. “三教合一”思潮与“三一教”——晚明士人学术社团宗教化转向的社会考察[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 21-27.

  6. 6. 唐大潮. 论明清之际“三教合一”思想的社会潮流[J]. 宗教学研究, 1996(2): 31-39+97.

  7. 7. 严耀中. 论“三教”到“三教合一”[J]. 历史教学, 2002(11): 5-10.

  8. 8. 彭国翔. 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晚明儒学的宗教化[J]. 中国哲学史, 2002(3): 54-62.

  9. 9. 林国平. 当代民间宗教的复兴与转型——以福建三一教为例[J]. 东南学术, 2011(6): 187-198.

  10. 10. 俞黎媛, 谢金森. 论福建民间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之构建[J]. 莆田学院学报, 2008, 15(6): 37-42.

  11. 11. 何善蒙, 王廷婷.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三一教信仰状况田野调研[J]. 世界宗教研究, 2007(2): 87-96.

  12. 12. 丁荷生, 由红, 高师宁. 中国东南地方宗教仪式传统: 对宗教定义和仪式理论的挑战[J]. 学海, 2009(3): 32-39.

  13. 13. 吴慧娟. 莆田三一教仪轨及其音乐的道教渊源[J]. 中国音乐, 2012(1): 194-199.

  14. 14. 吴慧娟. 三一教仪式中的音声分析[J]. 中国音乐, 2010(3): 29-34+53.

  15. 15. 林国平. 从《夏午堂歌词集》看三一教的娱乐与教化观[J]. 海峡教育研究, 2013(2): 51-56.

  16. 16. 薛世平. 《三教开迷归正演义》成书背景初探[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1996(1): 18-21.

  17. 17. 李国贞. 莆仙民间舞蹈“九莲灯”探析[J]. 莆田学院学报, 2014, 21(4): 104-108.

  18. 18. 郑怀兴. 亦儒亦释亦神仙——莆仙戏《林龙江》创作札记[J]. 福建艺术, 2018(6): 44-45.

  19. 19. 石沧金. 从保守走向开放, 从传统走向变异——马来西亚华人的三一教信仰考察[J]. 世界宗教研究, 2012(6): 84-92.

  20. 20. 罗臻辉. 明末清初三一教在漳州传播考述[J]. 宗教学研究, 2018(1): 233-239.

  21. 21. 林国平. 试释林兆恩的“九序”气功理论[J]. 宗教学研究, 1985(0): 70-76.

  22. 22. 林国平. “三一教”著述考释[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6): 53-55.

  23. 23. 林国平. 林兆恩和三一教[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1986.

  24. 24. 李志鸿. 三一教与道教雷法初探[J]. 世界宗教研究, 2018(2): 58-70.

  25. 25. 韩秉芳. 从王阳明到林兆恩——兼论一个传布于闽中的王学傍支别派[M]//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九辑] (下册).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2: 21-49.

  26. 26. 刘泳斯. 民间信仰在“三教合一”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J]. 中国文化研究, 2012(3): 95-101.

  27. 27. 王成良. 2006年以来的莆田三一教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泉州: 华侨大学, 2018.

  28. 28. 唐哲嘉. 21世纪以来林兆恩研究综述[J]. 闽台文化研究, 2021(1): 84-9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