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01 ( 2023 ), Article ID: 60776 , 6 pages
10.12677/ASS.2023.121036

网络时代高校“微思政”话语权构建挑战与 路径

毛文文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5日;录用日期:2023年1月23日;发布日期:2023年1月30日

摘要

网络时代,高校“微思政”呈现出表达主体多元、表现形式多样、传播体系开放的特征,极大促进了信息交互传播,为高校进行“微思政”提供广阔的空间。但随之而来的高校“微思政”话语权理论话语面临挑战、传播话语走向式微、实践话语效果薄弱的现状不容小觑。因此,须提升教育者政治理论素养、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优化话语内容展示以促进理论话语走深,重视网络议题设置、实现媒体融合育人、精细话语传播方法以促进传播话语走心,提升网络教育技能、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增设话语反馈平台以促进实践话语走实,使高校“微思政”话语始终在复杂多变的网络话语中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

“微思政”,话语权,互联网

The Challenge and Pat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twork Era

Wenwen Mao

College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Received: Dec. 5th, 2022; accepted: Jan. 23rd, 2023; published: Jan. 30th, 2023

ABSTRACT

In the network era, the “micr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expression subjects, diverse forms of expression, and open communication system, which greatly promotes the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provides a broad spa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micr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wever, the following situ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discourse of “micr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pow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challenges, the trend of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is declining, and the effect of practical discourse is weak.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educators’ political theory literacy,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security awareness, optimize discourse content display to promote the deepening of theoretical discours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etting of network issues, achieve media integration and education, and elaborate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methods to promote the distraction of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improve network education skills, impro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and add discourse feedback platforms to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discourse, so that the “micr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ways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network discourse.

Keywords:“Micr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Power, Internet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 //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网络时代高校“微思政”话语权的现实挑战

1.1. 理论话语面临挑战

互联网为人们日常交流信息、解决问题提供了广阔平台,对于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常见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专家在社会公共空间表达意见,提出见解及解决方案,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有关专家在社会公共空间的话语表达却鲜见,马学科话语在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失声”“失踪”,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微博、微信等富有生活化气息的平台有限,由此可见,“微思政”的理论话语正面临巨大挑战。

在网络时代,点击率与关注度成为“微思政”平台的必争之地,这种经济效益的维系是思政理论话语受到冲击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马学科术语较其他学科话语更具学理性、严肃性、官方性;另一方面,为吸引观者眼球,获得关注度,博得浏览量,网络时代传播信息,通常倾向于采用视觉和情绪上具有冲击力的表达形式 [1]。在这种矛盾下,这就使得本该具有教育导向的思政教育信息良莠不齐,底蕴深厚的理论话语被肤浅化。

1.2. 传播话语走向式微

“微思政”是隐形教育,传播内容呈现碎片化、分散化的特点,不能形成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大数据网络和新媒体中的非教育资讯以内容的高度丰富与及时传播的交相互动为特征,其新奇有趣的图片及视频更易吸引青年大学生的眼球,这些碎片化信息分散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关注度。与大学生偏好的感性且生活化的非教育信息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受理论官方、话语严肃、缺乏感染力等特点的制约,使得大学生对教育内容兴趣不浓厚,不会主动获取教育信息。

与传统的由专业化教师授课的思政课堂相区别,“微思政”教育模式下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行使话语权,呈现出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随意化、网络“泛娱乐化”的趋势 [2],在缺少“把关人”的情况下,网络信息泥沙俱下,其真实性、可信度难以保障,教育内容的权威性遭遇挑战,高校“微思政”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1.3. 实践话语效果薄弱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立德树人。网络时代由于话语主体的多元性、话语内容的庞杂性、话语受众需求的多样性、话语传播过程的不可控性 [3],容易造成“微思政”教学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割裂,导致教育信息失真,阻碍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

通过“微思政”模式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高校实施“微思政”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政治迷茫、心中所惑,极容易在大学生心中埋下一颗怀疑的种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怀疑甚至否定的倾向,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与品德修养的提升难以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体现。

2. 网络时代高校“微思政”话语权的构建路径

2.1. 促进理论话语走深

2.1.1. 提升教育者政治理论素养

政治理论素养是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先决条件,是“微思政”教育主体建立理论话语权威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只有教育者自身政治强、站位高,才能向学生灌输主流意识思想,才能引导学生讲信仰,进而实现“微思政”话语权构建。教育者要想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首先要直面自己在政治理论上的欠缺,以自我革命的勇气,不断深省、检讨自己的政治水准,以期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还要在与同事们的交流中,跳出“当局者迷”的局限,用旁观者的视角道明自己理论上的短板,这样才能互相督促,实现更好的进步。其次,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要及时改正,每日抽取时间学习党的理论文件,用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高校“微思政”话语权构建实践。同时,也可以通过会议学习、专题报告会等方式来加强理论学习和政治素养的提升,保证话语权构建工作的正确导向。

2.1.2. 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对人们的理性思维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多元不同的价值观充斥于网络空间,大学生作为触网最多的群体,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诱导,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微思政”工作的效果。在这种对理论话语的挑战冲击下,迫切要求大学生提高对外来文化的警觉性,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把承担历史使命、强化责任担当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以“中国梦”的实现为最高目标指向,勇于承担新的历史使命,主动开展自我教育,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更新科学理论知识储备,将理论话语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此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持续巩固已有理论知识,在话语权行使过程中有理有据。在多元文化面前,能立场坚定、明辨是非,使之不至于被各种歪曲的思想所迷惑,要不断提升自身道德情操,善于与各种不良思想作斗争,防范化解不良思想蔓延,提高专业素养,维护话语权利,弘扬正能量,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2.1.3. 优化话语内容展示

高校“微思政”工作者应及时把握、追踪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需要,改变原有的理论话语叙述风格,构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话语 + 思政话语”。一是从宏大的叙事话语走向现实的生活话语。即面向大学生的理论话语要充分回应网络时代的“个性化”“差异化”需要,从大学生的生活现实出发,密切关注其日常生活,特别是虚拟的网络交际,通过对其网络言语和行为的深刻剖析,挖掘背后掩藏的价值取向,据此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二是从严肃规范的理论话语转变为活泼生动的话语。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话语,“网络话语 + 思政话语”是互联网催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它是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的媒介符号,承载着网民的真实情感,受到广大网民的诚挚欢迎和普遍认可。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自觉走进网络空间,充分运用媒介技术,赋予高大上的理论术语以通俗化、口语化的文体特征,不断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政理论话语。三是从单向灌输到以人为本。在传统的思政教育课堂中,教师的话语内容多是为教学大纲和课堂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很少关注到学生个体的需要。然而,在网络社会中,思政话语的单向灌输已经不能适应网络发展和学生的现实需求。为此,必须扭转这一现象,注入充满人文关怀的话语内容,也就是以教育对象为中心,提升“微思政”亲和力,使之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2.2. 促进传播话语走心

2.2.1. 重视网络议题设置

高校要促进传播话语走心,必须重视网络议题设置,提高“网络话语 + 思政话语”议题设置能力,借助网络话语的趣味性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话语的关注。一要坚持政治方向。网络议题的设置只有遵循政治方向的指导,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才能真正反映民众心声,说到民众心里去。因此,教育工作者在选择和设定议题时,要把牢牢守住政治红线,使大学生在网络中时时体会到主流价值的引导和魅力。二要围绕社会热点。针对那些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或者是有价值的话题进行设置。随着互联网的高歌猛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充满生机,大学生是与网络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群体,教育工作者只要把社会热点问题与大学生的利益联系起来,把国家政治生活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聚焦服务学生,才能使“微思政”话题的点击率和接受度得到提升,才能为话语权构建工作打下基础。三要抓住最佳时机。在网络议题设置中,议题的发布时间是实现其最大效用的关键。由于互联网的即时传播和快速更新,使得网民对传播信息的关注时限较短,网络舆论从发酵到消散的活动周期也在不断缩短,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大数据技术提前研判大学生群体关注社会热点的时间节点,在大学生上网活跃期精准发布网络议题,提高大学生群体在议题发布黄金时间段的点击率,以引导性的思政话语控制舆论导向。

2.2.2. 实现媒体融合育人

不同媒体各有其特点和亮点。在向教育对象发布教育信息时,高校往往选择最适宜的传播载体,但这并不等于只能通过一种载体实现最终目的。在网络时代,高校为充分掌握话语权的主战场,应借助大数据技术的数字化、移动化、社交化特性,探索引导载体融合推送手段,打破固化的单一传播载体思维,综合网络新媒体与传统校园媒体二者的优势,实现二者优势互补、良性融合,打造全媒体融合育人格局。高校应该根据育人信息的内容、形式、目标,对多类媒体融合搭配,推动各类媒体灵活联动、相互促进,达到1 + 1 > 2的效果。另外,高校可以在网站或公众号设立时政聚焦、校园动态、问答在线、信息咨询等栏目,对话题的覆盖范围要广,及时将教育信息传达给大学生,实时为大学生解答心中疑惑,打造多方位、宽领域的主流舆论矩阵,提升话语传播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实现多种媒体互动联通、配合得当,是高校在选择媒体时应当关注的重难点。这就需要高校组建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媒体运营专职队伍,实现校园媒体与新媒体的科学融合。

2.2.3. 精细话语传播方法

一是采用信息隐匿传播法。信息隐匿传播法是指不引起用户过度关注的情况下,通过隐匿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教育对象的方法 [4]。例如,高校可以制作接地气、聚人心的网络宣传作品,使大学生通过浏览短视频在休闲之余也能接受思想教育,其效果甚至比被动接受课堂教学灌输更深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风建设,将蕴含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的作用,以讲述人物故事、播放红色经典音乐、“习语”朗读等多种形式,定期播放传递中国正能量的音频;在“微平台”的登录界面,插入富含教育意义的文本元素,增强教育信息曝光。二是采用信息分割传播法。信息分割传播法是一种碎片化的传播方法,用此法在“微思政”中传递教育信息内容的工作实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制定好预期计划后,将教育信息分批次、有计划地传递给受众的方法。高校在使用信息分割传播法时可以考虑从分割传播内容和传播过程两方面入手。思政教育信息可以划分为诸多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校实施“微思政”教学不能一次性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将其内容再划分为几个子部分,可以达成阶段性育人目标,分割传播内容的意义便在于此。在对传播内容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切不可随意分割。分割传播过程可能会造成整个教育信息传播过程的断续性,但这并不影响最终的话语传播效果,只要足够多次进行,便可以弥补过程的割裂。高校可以综合分割传播内容和传播过程的各自优势,发挥信息分割传播法的最大效能。

2.3. 促进实践话语走实

2.3.1. 提升网络教育技能

高校教育者应正确认识和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拓宽“微思政”话语覆盖面,促进实践话语走实。提升网络教育技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深化对网络话语符号的理解与把握。既要更深入了解和学习“微思政”的内涵、特点、内容,又要以谦逊的姿态对网络时代的新事物求知若渴,特别是要学会网络空间中特有的网络话语符号,把它与现有的思政话语符号进行有效整合,使之更符合当代网络思政的特点。二是融合自身经历实现进一步整合。促进实践话语走实,仅把恰适的网络话语融入到“微思政”教育中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工作者还需丰富话语体系,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其进行再组织和处理加工,使之成为一种既能符合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规律,又能适应触网群体心理特征的新体系。正如在传统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审时度势进行正确引导,而“微思政”则更要求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精准把握,并配合线下实践,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增强话语权的辐射力。三是结合网络舆情监测实时开展网络教育。网络舆情监测与化解是思政教育者关注的重点,应当加强舆情监测,在具备优秀政治素养、学科素养、业务能力的同时,拥有对社会舆情的洞见能力和解决能力,以便能够第一时间利用网络平台双向交流互动的优势及时疏导学生心中所惑、化解负面舆情。

2.3.2.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网络的特性决定了教育对象的信息获取途径由现实走向网络、由平面走向立体,而信息处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信息获取的有效性,进而最终影响“微思政”实践效果。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对象对信息的甄别、处理能力。网络时代,人们可以在网上快速搜索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会被各种形形色色的信息所干扰,从而影响其接收的准确性。尽管教育工作者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与海量的网络信息相比,其发布的教育内容不过是杯水车薪。所以,教育对象要发挥自我学习教育的主体性作用,学习基本的软件应用技能,学会辨别使用的载体平台是否足够权威、浏览的网站网页是否足够前沿,要善于从多角度、以关键词搜集资料,进而对搜寻的内容进行筛选、归纳、分类、加工等。要积极做话语权构建的参与者、实践者,努力构思“微思政”新主题,寻求资讯的生长点,探索新资讯内容的传播方式,使之服务于高校思政实践,为话语权构建贡献力量。

2.3.3. 增设话语反馈平台

话语反馈是对“微思政”过程各环节各要素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今后话语权构建与调整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因此,促进实践话语走实,话语反馈平台的增设势在必行。话语反馈平台是高校“微思政”教育主客体交换观点的一种双向沟通互动平台。一方面,教育者能通过该类平台向教育对象传递思政信息,也能运用大数据技术,从大量的数据中搜集到他们所接收、发布、传播的资讯,从而对其思想、心理发展变化作出动态评估,矫正他们在现实或网络中的言语失范行为。另一方面,教育对象通过在网络反馈平台上实名或匿名表达对校园管理、学业设置、生活服务等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各方建议,更多参与到学校管理建设中来,从而真正发挥话语权利,提高话语效力。反馈平台搭建过后,将极大方便教育者利用大数据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对教育对象在网浏览记录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兴趣、需要和对当前话语内容的接受程度,从而为以后的话语变革提供方向、奠定基础。把新的思政话语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运用到话语权构建实践中去,通过学生的反馈来检验构建效果和力度,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文章引用

毛文文. 网络时代高校“微思政”话语权构建挑战与路径
The Challenge and Pat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twork Era[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01): 256-26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036

参考文献

  1. 1. 曲一歌.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挑战与应对之策[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 35(4): 155-160.

  2. 2. 张恂, 吕立志. 网络“泛娱乐化”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审思[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8): 95-99.

  3. 3. 张东亮. 论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时代价值[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4): 475-479.

  4. 4. 崔建西, 邹绍清. 论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创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1): 63-6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