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5
(
2023
), Article ID:
66073
,
8
pages
10.12677/ML.2023.115283
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牺牲”与越语动词 “Hy Sinh”句法语义属性对比分析
阮氏兰,武兴
胡志明市财经大学国际语言与文化系,越南 胡志明市
收稿日期:2023年3月13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18日;发布日期:2023年5月29日

摘要
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方法,考察了汉语不及物动词“牺牲”与其对应越语动词“hy sinh”各自在句法功能、语义功能上的特点。从而找出两者在句法功能、语义功能上的异同之处,并从文化因素的角度去说明使用动词“牺牲”时要注意的一些条件。
关键词
汉越语,不及物动词,牺牲,Hy Sinh,对比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ttributes of the Intransitive Verb “Xi Sheng” in Modern Chinese and the Vietnamese Verb “Hy Sinh”
Nguyen Thi Lan, Vu Hung
Faculty of Languages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es, Ho Chi Minh City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Ho Chi Minh City Vietnam
Received: Mar. 13th, 2023; accepted: May 18th, 2023; published: May 29th, 2023

ABSTRACT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syntactic function and semantic function of the Chinese intransitive verb “xi sheng” and the Vietnamese verb “hy sinh” by using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Then it finds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syntactic function and semantic function,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factors to explain the use of the verb “xi she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ome conditions.
Keywords:Chinese-Vietnamese, Intransitive Verb, Xi Sheng, Hy Sinh, Comparativ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牺牲”与相对应越语“hy sinh”都是词类中的实词。在各自语言系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汉语不及物动词“牺牲”与越语动词“hy sinh”的句法特征与语义功能上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能帮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两者各自在系统上的特征。对越南学生来说,一词多义是学习汉语中的难点之一,在使用中经常出现混淆使用的情况。通过这篇论文,笔者希望可以借助对比分析方法,并通过对比分析后可以更彻底地了解自己在学的这门外语——汉语的魅力,与此同时,也希望此文章为两国语言的相互学习以及文化上进一步的沟通、交流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对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牺牲”的句法、语义功能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其次是对相应的越语动词“hy sinh”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进行探究,接着将两者进行统计对比,最后从对比的结果去寻找两者异同之处的原因。本文的研究主要采取对比分析法、归纳法和举例说明法来进行叙述。为了达到上述内容,需要完成以下的内容:
1) 对汉语不及物动词“牺牲”的句法特征及语义特点进行分析;
2) 对对应的越语动词“hy sinh”的句法特征及语义特点进行分析;
3) 两者的异同点进行比较,最后从文化因素的角度去说明使用时要注意哪些条件。
2. 汉语不及物动词“牺牲”的研究
汉语动词“牺牲”在《现代汉语词典》(2016) [1] 的解释为:1) 为了正义的目的放弃自己的生命,例如“这场战争牺牲了十名战士”、“这个军人为国牺牲了”;2) 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例如“老师们牺牲休息时间帮我们修改论文”、“老工人牺牲休息时间为了队里赶修脱粒机”。不及物动词作为动词的次范畴分类,本身是一个从语用平面进行的分类。由于动词“牺牲”有两个义项,其中第二义项在语义属性上含有[−自主] [+及物]的特征,所以该义项不在我们所考察与研究的范围。我们所界定的不及物动词是在语义属性上含有[−自主] [−及物]的语义特征。所以,最终我们认为不及物动词“牺牲”的解义为“一般都以神圣、庄严、带有敬虔、感激的感情色彩涵义来使用,其原因在于‘牺牲’的本义是褒义词,指为了一件美好的事情、为了一件伟大的事情、为了一个庄严的事情而损失自己的生命”。
2.1. 句法功能
汉语状态动词“牺牲”在句法结构上可以充当定语、谓语和主语的位置,其中主语位置比较少见。例如:
(1) 牺牲的人/是我,你有什么资格说这些话。(充当句中的定语)
(2) 我们走过来发现牺牲/的那个人不是刘警官。(充当句中的定语)
(3) 在这次战争中他光荣/牺牲了。(充当谓语位置)
(4) 牺牲/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充当主语位置)
范晓等在《汉语动词概述》(1987) [2] 中有详细介绍,考察汉语的语法特征在语法功能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可以用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第一,动词一般都可以跟否定副词“不”或者“没”(没有)来搭配,我们发现动词“牺牲”不能与否定副词“不”产生搭配机制,我们不能说“*不牺牲”而只能说“没/没有牺牲”。第二,大多数动词不能跟程度副词相结合,但也有不少动词能跟程度副词相结合,比如心理动词类,我们所研究的不及物动词“牺牲”不属于这一类的动词,所以实际上动词“牺牲”也不能和程度副词“很、十分、非常”进行搭配。第三,大多数动词后面都可以加动态助词“了、着、过”表示某种动态,动词“牺牲”只能跟动态助词“了”进行搭配,不能与“过、着”相结合,我们不能说“*那位英雄牺牲过”、“*那位英雄牺牲着呢”。第四,大多数动词都可以带上动量补语(一次、一下、一趟、一回等),但是动词“牺牲”却不能,我们不能说“*牺牲一次、*牺牲一下、*牺牲一回”。第五,在动词前面加体词,一般能组成主谓结构,即动词能作谓语。动词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词)时,一般可以用肯定否定形式相叠的方式(即“X不X”式)进行提问。也有个别动词不能用“X不X”的形式,但可用“X没X”的形式。我们通过考察后发现,动词“牺牲”由于的否定形式只能用“没”(没有),所以在这里,“牺牲”只能构成“牺牲没牺牲”的结构,而不能用“*牺牲不牺牲”结构。第六、动词重叠可以表示短时态或尝试态,即带有“VV”或“一下儿”的意思,动词“牺牲”不能构成“*牺牲牺牲”、“*牺牲一下儿”的结构。
总的来说,现代动词“牺牲”是一个很独特的动词,它的独特性表示在不能加程度副词“很”如“*很牺牲”,不能参加VV重叠式如“*牺牲牺牲”,不能构成“V来/去”结构如“*牺牲来”、“*牺牲去”,不能与“过”、“着”搭配表示事情已经发生过或者在持续中如“*他牺牲过了”、“*他牺牲着呢”的句法特性,只能与“了”相结合,表示状态义,“牺牲”如果没有了“了”的结合,句子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有些不及物动词也带上了宾语,能带上宾语的不及物动词一般都是不及物动词带系事宾语。涉及到不及物动词能不能带宾语的现象,数百年来对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汉语语法界的一个缩影。到现在一直还存在很多分歧,主要出现三个立场,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以及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但是可以带一些特殊的宾语。动词“牺牲”根据陈昌来在《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2002) [3] 的研究被归类为非自主动词,没有[−自主]义,而后者武兴在“现代汉语状态动词的界定及分类”(2016) [4] 则把它归类为一价状态动词,在语义上含有[−自主] [+状态]的意义。我们不难发现,汉语动词系统中有一部分不及物状态动词可以带上宾语,如“死、沉(1)、倒(2)、塌、漂”等。为什么这些动词可以带上宾语,这种现象可以从深层语义结构来分析。不及物状态动词在动词配价分析中属于一价动词。即只要求和状态动作的系事或主体发生联系,不涉及状态动作对象。但从结构形式上看,一个动词的前后有两个可能的位置,表示状态动作的系事或主体的成分,通常置于动词前,但也可以置于动词之后。这是一种句式的变换,简单地说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将本该在动词前的成分放到了动词之后,在形式上构成了“述宾结构”。所以从本质上分析,这些状态动词没有逻辑语义上的“宾语”,只是在句式、系事的位置有后移而已,还是属于不及物动词。系事的位置后移其实也有不同的情况,一是系事整体后移;二是如果系事是“Np1 + Np2”式领属结构,Np2可以后移到动词后形成“Np1 + V [不及物] + Np2”句式;三是一部状态动词的系事如果是复数,则系事中的一部分后可以后移。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牺牲”动词可以带上宾语主要的原因为“Np1 + Np2变式结构”。如果系事Np1 + Np2是领属式结构,Np2可以后移到动词后形成Np1 + V [不及物] + Np2,例如:老王的儿子牺牲了——老王牺牲了儿子。
2.2. 语义功能
汉语不及物动词“牺牲”只能构成基本的句型,不能构成“把”字句、被字句、存现句、兼语句等,我们不能说“*把他牺牲了”、“*他被牺牲了”、“*他在战场上牺牲着呢”、“*他去战场牺牲”。“牺牲”在语义属性上属于一价动词,后面不能加宾语,但是随着语言的变化和演变,“牺牲”动词在不同情况下又可以带上宾语,这就是状态动词“牺牲”的及物性问题,如“他牺牲了儿子”。“牺牲”在《现代汉语词典》(2016)中有三种义项,但以不及物动词的身份,“牺牲”只有一个义项,用来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放弃自己的生命。
基本功能句型:
肯定句:(5) 全家在战场上、刑场上牺牲了九口人,留下老少寡妇六人。
(人民日报1982年1月22日)
否定句:(6) 他们没有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却死在了左倾错误思想的同志手里。(人民日报1999)
不及物动词“牺牲”只能用“没”或“没有”来表示否定,不能用“不”来表示否定,我们不能说“*不牺牲”,如“*他们不牺牲”。
疑问句:(7) 不是听说后来在一次侦察中牺牲了吗?”“没有。”“那后来呢?”“后来全国解放,他还操老本行,打鱼捞虾。”(《静静的疗养地》尤凤伟(1997))
3. 越语动词“Hy Sinh”的研究
在越语当中,根据越语动词的分类,动词“hy sinh”被归类为行为活动动词,但在实际使用情况下,动词“hy sinh”多用于在“状态”意义,表示该动词不是一种活动的,而是常用来表示事物的状态,动词不是动态的,而是静态的。与汉语的不及物动词“牺牲”情况一样,动词“hy sinh”在《越南语词典》黄批(2018) [5] 也有多个义项。但在我们所研究的范围内,我们指界定“hy sinh”的意义在于以下的含义:
◆为了美好的事物而自愿承担巨大的损失,例如:(8) Anh ấy hy sinh hạnh phúc riêng của mình cho cô ấy. (他为了她牺牲了自己的幸福。);(9) Hy sinh cả tuổi xuân cho đất nước. (为祖国牺牲青春。);(10) Hy sinh lợi ích cá nhân. (牺牲个人利益。)。
◆为了崇高的理想而牺牲,例如:(11) Tưởng nhớ các chiến sĩ đã hy sinh ở trận Điện Biên Phủ trên không. (纪念在奠边府空战中牺牲的士兵。);(12) Hy sinh ngoài chiến trường. (在战场上牺牲。)。
3.1. 句法功能
根据《越南语语法》(2001) [6] ,我们认为动词“hy sinh”在句法结构上具有以下句法功能:
1) 充当主语位置。例如:(13) hy sinh thầm lặng/ là hành động tốt đẹp, sẵn sàng cho đi những yêu thương chân thành, giúp đỡ người khác từ những việc làm nhỏ nhất mà không đòi hỏi công lao đáp đền. (沉默的牺牲/是一种善意的行为,不以任何回报而愿意给予真诚的爱,从最小的事中帮助他人。)
2) 动词“hy sinh”主要充当谓语位置。例如:(14) Ba chiến sĩ PCCC đã/hy sinh trong đám cháy quán karaoke. (在卡拉OK火灾场上三位消防员牺牲了。)
3) 动词“hy sinh”与其他动词相结合,例如:(15) Sao vợ cứ phải hy sinh? (为什么妻子总要牺牲?),在这句子当中,越南语动词“hy sinh”(牺牲)与动词“phải”(要)相结合,构成动词组“phải hy sinh”(要牺牲)结构。相同的情况,我们还有“Nên”(应该);“Cần”(要);đã (已经),例如:(16) Anh ấy đã hy sinh đánh đổi bản thân để chèn khẩu pháo đó. (他已牺牲自己来挡那门大炮了。)
4) 与否定词相结合。例如:(17) Là phụ nữ hiện đại, không cần hy sinh tất cả cho ai đó,phải biết yêu mình, vì mình đầu tiên. (作为现代女性,别为他人牺牲所有,要爱惜自己,把自己视为首要。)否定词“không cần”与动词“hy sinh”相结合,构成动词词组“không cần hy sinh”表示“不要牺牲、别牺牲”的含义。此外,“hy sinh”也可以与其他否定词相结合,如:“không có hy sinh (没有牺牲)、chẳng cần hy sinh (不要牺牲)、không được hy sinh (不能牺牲)、khỏi hy sinh (别牺牲)…”。
5) 与表“劝导阻拦”义的词组相结合。例如:(18) Đừng hy sinh vô ích. (别无意义的牺牲。)
3.2. 语义功能
在越语语言系统中,跟其他动词一样,除了从能与其他词类组合搭配,充当很多句法上位置的功能之外,动词“hy sinh”(牺牲)也有一些特殊的语义特征。首先是与时间词语的关系,动词“hy sinh”本身在句子当中不能表达出时间的概念,在时抽上更没有起始点与终结点。我们只能看到“hy sinh”的时间,如果该动词与其他词类相结合,这些词类基本上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通过这样的结合,句子的意义才能够表达得清楚、明白,同时也表示一定的感受状态。例如:
(19) Anh ấynói rằng anh ấy có thể hy sinh trong trận chiến ngày mai. (biểu thị sự không chắc chắn) (他说他有可能会在明天的战场上牺牲。) (表不肯定的事)
基本形式句型:
主动句:(20) Tôi sẽ hy sinh mọi thứ vì anh ấy. (我会为了他而牺牲。)
被动句:(21) Thay mặt Chính phủ, Thủ tướng Chính phủ gửi lời thăm hỏi, chia buồn sâu sắc nhất đến gia đình và thân nhân các cán bộ, sỹ quan, chiến sỹ bị hy sinh và công nhân bị tử nạn. (总理代表政府向遇难的官员、军官、士兵和工人的家属表示最深切的慰问。)
基本功能句型:
肯定句:(22) Bà ấy đã hy sinh rồi. (她已牺牲了。)
否定句:(23) Chú ấy chưa từng hy sinh. (他没有牺牲。)
疑问句:(24) Em hy sinh vì chị sao?(我为了你而牺牲?)
陈述句:(25) 15 nghìn người đã hy sinh ở khu rừng này. (一万五人在这片森林中丧生。)
祈使句:(26) Hy sinh chiến đấu đến giọt máu cuối cùng! (牺牲战斗到最后一滴血!)
感叹句:(27) Hường ơi, em hy sinh khi tuổi đời còn trẻ quá! Đồng Lộc nơi này chị biết tìm em ở nơi mô?
(恒呀,你年纪轻轻就牺牲了呀!同禄这里,姐在哪里能找到你啊?)
动词“hy sinh”想更清楚地表达事情与事物的状态与持续性,动词“hy sinh”需要加上其他词类成分,这些常见的词类是cũng (也)、vẫn (也) cứ (一直、着)、đều (都)、lại (又、再)。
4. 汉语不及物动词“牺牲”与其对应越语动词“Hy Sinh”对比研究
4.1. 相同之处
汉语不及物动词“牺牲”与其对应越语“hy sinh”动词在句法结构上都可以充当句子中主要的语法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同时又通过语法功能上表达清楚动词的语义意义。例如:两种语言的动词都可以充当主语位置。
汉语:牺牲/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牺牲”是主语。
越语:Hy sinh thầm lặng/ là hành động tốt đẹp, sẵn sàng cho đi những yêu thương chân thành, giúp đỡ người khác từ những việc làm nhỏ nhất mà không đòi hỏi công lao đáp đền. (沉默的牺牲/是一种善意的行为,不以任何回报而愿意给予真诚的爱,从最小的事中帮助他人。) hy sinh thầm lặng是主语。
汉语不及物动词“牺牲”与其对应越语“hy sinh”在句子的句法结构上的搭配有一部分是相同,两种语言的动词“牺牲”与“hy sinh”都可以与其他词类(否定词、能愿动词)相结合。例如:汉语:如果你还不去作战,将有更多的英雄会牺牲。
越语:Sao vợ cứ phải hy sinh? (为什么妻子总要牺牲?)
汉语及物动词“牺牲”与其对应越语“hy sinh”动词在基本功能句型基本相同,都已出现在主动句、否定句以及疑问句。汉语及物动词“牺牲”与其对应越语“hy sinh”动词在句子的语义属性上都可以表示出时间关系(过去、现在、未来)。
在汉语与越南语语言系统中,都有很多与“牺牲”、“hy sinh”同义或近义的词,这些词在使用的不同情况下,不可以随时代替“牺牲”、“hy sinh”,因为“牺牲”、“hy sinh”是一个褒义词,汉语由于语义位格的天然模糊,所以在需要像法律一样强逻辑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解释的歧义。“牺牲”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但不管是动词,还是名词,从语言的位格属性来说,“牺牲”在现代汉语的实际意思是“牺牲(自己)”(注意这个“自己”这个位格身份)。除了英雄和烈士牺牲自己的生命外,“牺牲”只能用在庄严、尊敬的情况,而不像其他动词“死/死亡”可以在任何情况使用。与“牺牲”词语相同的词汇还有:“殉难”(hy sinh vì nước)、“殉国”(hy sinh cho tổ quốc)、“逝世”(Từ trần)、“阵亡”(mai táng)、“失去”(mất)、“去世”(tạ thế)、“仙游”(tiên du)、“断送”(mất mạng)、“埋葬”(mai táng)、“升天”(lên trời)、“死亡”(tử vong)、“死”(chết)。
4.2. 不同之处
+ 汉语不及物动词“牺牲”只能与“没”、“没有”搭配表示否定义。而其对应越语动词“hy sinh”可以与很多“không (不)、chẳng (没有)、chưa (没有)”搭配表示否定意义。
+ 汉语不及物动词“牺牲”不能构成“被”字句,而越语动词可以,汉语不能说“*被牺牲”,而越语则可以表达“bị hy sinh”。
+ “牺牲”只能与“了”搭配表示某种状态与实现或完成义,没有了“了”,语义上没有状态与时间的意义,我们不能说“*那位消防员昨天已牺牲”,而需要说“那位消防员昨天已牺牲了”,没有“了”动作不能表达出来任何意义,没有“了”动词“牺牲”在时抽上完全找不出时间的过程,也不知道该动词是起始点,还是终结点,还是起始点与终结点重合的动词。而动词“hy sinh”可以与“hết”(完、结束)、“rồi”(了)、“xong”(完)结合,没有了“hết”、“rồi”、“xong”,语义上一样可以表达出来事物的状态和动作的过程,例如:
(28) Đồng chí ấy đã hy sinh trưa ngày hôm qua rồi.
(29) Đồng chí ấy đã hy sinh trưa ngày hôm qua.
(30) 他在战斗中牺牲了。
(31) *他在战斗中牺牲。
有没有“rồi”对例(28)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没有了“trưa ngày hôm qua”(昨天中午),句子就没有时间的表达。例(28)强调肯定义,那位同志已经牺牲了,已经不存在这个时间的含义,而例(29)只强调时间“trư’a ngày hôm qua”、“昨天”的含义;昨天发生了“那位同志牺牲”的事情。而对(30)例子来说,如果句中没有“了”,就不能表达时间上的含义。听者不知道“他”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如果加上“了”动词“牺牲”在时抽上完全可以找出时间的过程。
5. 交际中使用动词“牺牲”、“Hy Sinh”有文化因素所在
5.1. 历史背景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汇不断涌现,同时已有的词汇在词义上也有一定的改变或增加。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越丰富,其发展程度越高或有越多的变迁,其词汇的词义必定会越加丰富。越南词汇也不例外。在4000多年的立国和卫国过程中,越南社会经过了无数次的变迁,时而被拆散重组,时而被压制、诋毁,越南语也随之而受到影响。越南曾是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殖民地,所以英语、法语在很大程度上也对越南语词汇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如此变幻莫测的历史背景中,越南语的词汇有了更加丰富的词义与感情色彩,包括词汇“牺牲”在内。相对于越南,中国社会在发展历程中更加稳定,汉语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汉语词汇所受到的影响也相对较少,其词义变化也更少。
5.2. 文化背景原因
文化背景的不同是引起汉语和越南语在词汇的词义上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背景较为稳定、贯穿始终的汉语词汇而言,其词义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较为缓慢的。相反,具有主体文化背景,多次受到攻击、受到其他国家文化影响的越南语词汇的词义的变化速度在某程度上会更快。
从古至今,人们认为最大的不幸就是死亡。有人相信,人死了之后会被带到另外一个世界,遭受痛苦与折磨。死亡也意味着一切幸福与快乐的终结 [7] 。因此,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极力避免提到“死”字,从而产生大量与“死”有关的委婉语,“牺牲”词语也在其中。东方文化的国家,在使用语言交流中,在对某个对象来表示赞美、同情、称颂或者对于受到尊重的死者中国人一般会用含有褒义色彩的词语来表达。“牺牲”词语就在其中,“牺牲”被使用的对象范围其实不广,只出现在少部分情况,如对于为国家而失去生命的人,我们可以用“牺牲”、“殉国”、“捐躯”、“马革包尸”、“安葬”等。越南语也有对应的这种褒义词语,而且也基本都是褒义色彩,如“hy sinh”(牺牲)、vì nước quên mình (卫国捐身)、vì nước quên thân (卫国丧身)、yên nghỉ (安逸)、nằm xuống (躺下)、quên mình (忘身)、tạ thế (谢世)等。
越南也受到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所以人们一直追踪趋吉避凶的状态,人们在生活中忌讳“死亡”这个词,所以要对有功劳、贡献之人一般都用最有褒义的色彩来表达,这也是中越两国文化心理的因素所形成的。
上述的论点告诉我们,文化因素造成汉越两种语言中都有感情色彩。实际情况告诉我们,不管任何国家、任何文化,都有一样的东西、一样的共性价值,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这些感情大多通过语言来表达 [8] 。通过语言,我们很容易看到中越两国的文化背景以及人对“牺牲/hy sinh”词语的理解中的共性。
6. 结语
汉语与越南语虽然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语言。但是通过对汉语不及物动词“牺牲”与其对应越语动词“hy sinh”的分析、描写和比较后,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动词在句法结构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在语义功能方面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具体为:两者的相同为在句法功能上都可以做主语、谓语、宾语成分,不同为动词“牺牲”不能构成被字句,“牺牲”只能与“了”搭配表示某种状态与实现或完成义,没有了“了”,语义上没有状态与时间的意义,动词“hy sinh”可以构成被字句,在语义结构上只需要加上标时间词语,就可以找出状态和动作的过程。最后我们发现,在使用动词“牺牲”时,要注意一下词语的感情色彩。
文章引用
阮氏兰,武 兴. 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牺牲”与越语动词“Hy Sinh”句法语义属性对比分析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ttributes of the Intransitive Verb “Xi Sheng” in Modern Chinese and the Vietnamese Verb “Hy Sinh”[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5): 2083-209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5283
参考文献
-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 2. 范晓, 等. 汉语动词概述[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 3. 陈昌来. 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2.
- 4. 武兴. 现代汉语状态动词的界定及分类[J]. 河内大学外语科学杂志, 2016(46): 61-66.
- 5. 黄批. 越南语词典[M]. 河内: 红德出版社, 2018.
- 6. 丁文德. 越南语语法(词类, 补充篇) [M]. 河内: 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 2001.
- 7. 陈氏碧香. 汉越委婉语对比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 8. 武兴. 现代汉语状态动词“死”与其对应越译动词“Chết”对比研究[J]. 语文学刊, 2016(4): 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