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7
(
2023
), Article ID:
69464
,
10
pages
10.12677/ML.2023.117413
西双版纳版纳傣语语音系统及发声态探究
玉坡罕,杨珍,谢谦涵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23年5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7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6日

摘要
本文描述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下面的以景洪话为标准音的西双版纳傣语。运用实验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西双版纳傣语的声母、韵母及声调进行了大致的描写,并得出了西双版纳傣语在发声态方面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
西双版纳傣语,语音系统,发声规律,意义

Xishuangbanna Dai Language Speech System and Sound State Research
Pohan Yu, Zhen Yang, Qianhan Xie
College of Ethnic Culture,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May 19th, 2023; accepted: Jul. 17th, 2023; published: Jul. 26th, 2023

ABSTRACT
The languag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belongs to the Xishuangbanna Dai language under the Zhuang-Dai languages of the Zhuang-Dong language group of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 with Jinghong dialect as the standard sound. The initial consonants, vowels and tones of the Xishuangbanna Dai language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and some sou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Xishuangbanna Dai language are obtained.
Keywords:Xishuangbanna Dai Language, Phonetic System, Phonation Rules, Meaning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它本身又是一种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包括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两个方面,而且两者之间是互为依存的。语义内容要借助一定的语音形式来表现;语音的形式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外壳。人们通过大量说话来传递思想,正确掌握语言的发音,充分发挥语言交际工具的作用对人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那么属于拼音文字的西双版纳傣文,又是如何的发音的呢?它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本文将会在前者的研究基础上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2. 西双版纳傣语音系的发音部位
(一) 发音部位概述
调音即狭义的“发音”,指的是调节上声道构型、改变上声道形状和尺寸以调制出不同的音色。调音部位和调音动作即狭义的辅音“发音部位”和“发音动作”。调音部位分主动部位和被动部位。主动部位也就是主动调音器官,是嘴巴的下面的部分,被动部位即被动调音器官,是嘴巴的上面的部分,它是主动器官调音的目标或目标区。主动器官有六个主要的部位;被动器官有九个主要的目标区。
“被动调音器官/部位”,也即“调音目标”,共有九个,不算喉部。这些被动部位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区:“(齿)前区”指上齿及其前的部位,包括上唇和上齿沿;“中(龈)区”指声道中间与龈有关的部位,即从上齿背最高处的齿一龈交界处一直到龈腭交界的“腭前”部位;“(腭)后区”指硬腭及其后的部位 [1] 。
主动调音器官指的是可以移动去靠近或接触被动目标区的器官,包括六个部位,不算喉部的声带。与被动部位三个区相对应,六个主动部位可分为三个区:前区主要只有下唇一个主动器官;中区有舌尖、舌叶、舌下三个主动器官;后区有舌面(即舌体之面或舌背)和舌根两个主动部位。舌面和舌根还可再分得细点。声带是第七个比较特殊的主动调音器官。 [2]
西双版纳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语的亲属语言是:壮语、布衣语、侗语、仫佬语、水语、毛难语和黎语。西双版纳傣族自称“傣泐”,所以西双版纳傣语又称“傣泐语”。 [3] 关于这一方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各方面有不同的特点,其中在语音方面有以下几种特点:没有复辅音声母,在21个声母中,有19个是单辅音声母,两个唇化声母;单元音韵母分长短,短元音后面不带韵尾的时候,都带有一个喉塞音“ᦀ [ʔ]”;只有单元音的后面可以带辅音尾构成韵母;没有以元音起头的音节,每个音节,元音的前面若没有其它声母,必有一个喉塞音声母。因此这个喉塞音声母可以不标;在西双版纳的部分方言中,声母b、v、d、l、ph、f之间没有区别作用。 [4]
(二) 西双版纳傣语辅音发音部位
普通话有22个辅音,除ng [y]不作声母外,其余21个都作声母。此外,在普通话里有一些音节没有辅音声母,我们称作“零声母”(也称半元音)。西双版纳傣语与汉语普通话的声母基本相同。与普通话声母相比,西双版纳傣语的声母没有zh [f]、ch [y]、sh [s]、r [z],凡是普通话发ch [y]、sh [s]、r [z]的音在景洪汉语方言中都发z [ts]、c [ts']、s [s]、[z];西双版纳傣语中有普通话所没有的唇齿浊擦音[v];普通话有零声母[i]、[w]、[y]、[ʔ]/[ɣ],西双版纳傣语的零声母却没有[q];普通话中的很多n [n]音字在西双版纳傣语中读作 [1] 音字;在有些情况下,j [ʨ]、q [ʨʰ]、x [c]在西双版纳傣语中发g [k]、k [kʰ]、h [x]的音;零声母[w]音字在方言中读作[v]音字;零声母[j]音字在方言中读作n [n]音字 [5] 。西双版纳傣语主动部位发音的辅音可见表1,被动发音部位可见表2。
Table 1. The Xishuangbanna Dai language of active pronunciation
表1. 西双版纳傣语主动发音部位
Table 2. The Xishuangbanna Dai language of position of passive pronunciation
表2. 西双版纳傣语被动发音部位
3. 西双版纳傣语音系的发声态
(一) 发声态概述
发声态指的是说话时声门(主要是声带)活动的各种状态,常见的有清声和浊声。有关发声态的研究起步很晚,原因在于喉部状态既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也难以自我体会。从生理学上可以辨认出六种基本发声态:喉开态、耳语声、喉闭态、常态浊声、嘎裂声、假声。喉开态即“清声”,包括呼气和(清)气两者声门打开程度有些差别。呼气时声带后部外展,声门大开时变成三角形;发清送气时声门打开程度为呼气态时的60%~95%那么大。耳语声,发耳声时韧带声带微微合上稍有缝隙,勺状软骨分开,气流主要从打开的气声门中流出。发耳声时声带是不振动的,因此没有乐音的音高。但是要注意,耳声跟清声不一样。发耳声时,声带微微打开,气流通过这个很小的缝隙时会产生噪声。这气流噪声取代了原本由浊声产生的音高。因此,如果用耳声说整句话,那么句中原来的浊声就用耳语声状态来说,而原来的清声则仍用清声态来说。也就是说,说整句话时不是全部处于耳语声状态,而是耳语声态和清声态交替出现。喉闭态即“喉”,喉闭态即声带处于静止状态,也包括由声带纵向紧张度较高而形成的喉塞状态,通常表现为音节末的喉塞音。常态浊声即“浊声”,发声类型之一。发声时,声门作为一个单一整体起作用。声带有规律地振动,并且每个振动周期都完全闭合,没有任何摩擦噪音。发嘎裂声时声带挤缩得又短又厚,只有前部振动。发假声时,声带抻紧抻薄,只有沿内侧一条窄长部分在振动。清声和浊声是最常见的发声态,简单地说,发清声时韧带声明打开,声带不振动;发浊声时声带正常地振动。 [6] 发声态在所有语言中都存在,当然在西双版纳傣语中也不例外了。
(二) 西双版纳傣语辅音发声态简概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各地区的傣语,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在音位系统上存在某些小的差别。本文所指的西双版纳傣泐语语音系统以允景洪方言为标准音,这种方言是西双版纳最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最有势力的一种方言。[x]与[kh]自由变读,不构成对立音位,不影响意义,[n]、[l]是两个对立的声母,全部声母(除[j]本身就是舌面音外)在前元音[i]、[e]、[ɛ]之前都腭化,其中[ts]、[s]因腭化而变读为[ʨ]、[ɕ],元音开头的音节一律都带声母[ʔ]。西双版纳傣泐语声母分高、低两组,共42个字母,这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从音位理论上说,高辅音和低辅音都属于同一个音位,42个字母,实际只发21个音。高组辅音与短元音[a]相拼,读高平调,低组辅音与长元音[a:]相拼,读低平调。
西双版纳傣语声母的发声态的具体情况可见于表3,相关的西双版纳傣语声母例词可见于表4。
Table 3. The Xishuangbanna Dai language of consonant voice
表3. 西双版纳傣语声母发声态
Table 4. The Xishuangbanna Dai language of examples of initials
表4. 西双版纳傣语声母例词 [7]
(三) 西双版纳傣语元音发声态简概
现代西双版纳傣泐语中长短元音正逐渐消失,只有[a]与[a:]对立比较严格。元音[a]在同韵母结合时区仍分长短,其余元音在韵尾前都不分长短。但有几个元音在韵尾前有长短现象,如:ᦑᦸᧂ ᦰ [tɔŋ41]“看”,ᦑᦸᧂ ᦰ [tɔŋ41]“铜”,ᦟᦳᧅ [luk41]“起”,ᦟ ᦴ ᧅ [lu: k⁴¹]“儿女”,这些词在现代口语中不产生对立,所以在韵母表中只列一套,但文字拼写上有区别,元音在韵尾[-ʔ]之前,其音程都是短的。傣泐语韵母描写与举例:单元音韵母:单元音有9个音位,各分长、短,共有18个元音。[a] [i] [e] [ɛ] [u] [o] [ɔ] [m] [ə] [a:] [i:] [e] [e:] [u:] [o:] [ɔ:] [m:] [ə:]。
西双版纳傣语的韵母发声态情况可见表5,相关的韵母例词可见于表6。
Table 5. The Xishuangbanna Dai language of the vocal state of vowels
表5. 西双版纳傣语的韵母发声态
Table 6. The Xishuangbanna Dai language of example words of rhyme
表6. 西双版纳傣语韵母例词
4. 西双版纳傣语声调概述
西双版纳傣语共有9个声调,其中有6个舒声调,3个促声调。具体情况是:6个舒声调跟汉语平声、上声、去声(分阴阳)相合;促声调跟汉语入声(分阴阳)相当,调值与舒声调里出现的某些调值相同,3个促声调调值按实际读音,分别跟第1、2、5调调值相同或相近,可以分别归并到这3个舒声调里;当高音组辅音与-ᦱᧅ [-a: k]、-ᦱᧃ [-a: t]、-ᦱᧇ [-a: p]韵母相拼时,即使不标调,也要读第二调,即35调。如:ᦔᦱᧅ [pa: k35] (说、嘴);当低组辅音与带有塞音韵尾的韵母相拼时,即使不标调,也要读第五调,即33调。如:ᦣᧅ [hak33] (爱);当短元音与高音组辅音相拼时,读第一调,即55调。如ᦔ ᦰ [pa] (披、头发),当短元音与低组辅音相拼时,即使不加调号,也要读33调,如:ᦋ ᦰ [tsa] (脏、乱)。 [8]
Figure 1. The Xishuangbanna Dai language of fundamental frequency of tone
图1. 西双版纳傣语声调基频图
Table 7. The Xishuangbanna Dai language of example words for tone
表7. 西双版纳傣语的声调例词
5. 结语
在现代西双版纳傣语语音里,傣语复辅音己经脱落、弱化,或双音节化,仅保存两个唇化辅音,已经没有复辅音声母。在所有21个声母中,有19个是单辅音声母,两个唇化声母;西双版纳傣语声母分高、低两组,共42个字母,这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从音位理论上说,高辅音和低辅音都属于同一个音位,42个字母,实际只发21个音。
此外,西双版纳傣语有91个韵母,其中单元音韵母18个,复合元音韵母13个,鼻音韵母30个,塞音韵母30个。现代西双版纳傣语中长短元音正逐渐消失,只有[a]与[a:]对立比较严格。短元音后面不带韵尾的时候,都带有一个喉塞音[-ʔ],只有单元音的后面可以带辅音尾构成韵母,韵母十分发达,共91个,分[-ŋ]、[-n]、[-m]鼻音韵尾和[-k]、[-t]、[-p]塞音韵尾两大类。
再者是声调,西双版傣语共有9个声调,其6个舒声调,3个促声调。舒声韵可以是全部六个声调。促声只有三个声调:短阴入、长阴入、阳入。韵母是/ap/、/at/、/ak/的或者韵尾是/ʔ/的音节不可能是长阴入调;韵母是/a: p/、/a: t/、/a: k/的音节不可能是短阴入调。通常按如下顺序排列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短阴入、阳入、长阴入,依次为第1至9调。傣语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声调的高低升降区别词的意义。
语音的形式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外壳。人们通过大量说话来传递思想,因此,正确掌握语言的发音,充分发挥语言交际工具的作用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文章引用
玉坡罕,杨 珍,谢谦涵. 西双版纳版纳傣语语音系统及发声态探究
Xishuangbanna Dai Language Speech System and Sound State Research[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7): 3037-304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7413
参考文献
- 1. 朱晓农. 语音学[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2010: 66-128.
- 2. 吴正彪. 《苗瑶语语音的类型学研究》出版[J]. 民族语文, 2022(6): 53.
- 3. 周耀文, 罗美珍. 傣语方言研究[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1: 12-28.
- 4. 王敬骝, 陈相木. 傣语声调考[J]. 东方语言学, 2009(2): 23-66.
- 5. 岩温龙. 西双版纳傣语基础[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2: 33-50.
- 6. 孟晓红, 张梦翰. 发声态45种声学特征的综合效应分析[J]. 南开语言学刊, 2017(2): 32-38.
- 7. 岩香. 傣汉词典[M].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4: 13-70.
- 8. 岩温罕. 西双版纳傣泐语参考语法[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8: 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