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63063 , 6 pages
10.12677/AP.2023.133116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对大学生心理和谐的 影响: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链式 中介效应

郑鹏

昭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昭通

收稿日期:2023年2月9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24日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服务需求与心理和谐之间的关系,分析积极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的作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心理服务需求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心理和谐量表对云南2752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心理服务需求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和谐水平,积极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心理和谐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结论:心理服务需求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谐水平,也能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作用于心理和谐。

关键词

心理服务需求,积极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心理和谐

The Influence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 Demand on the Psychological Harmon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Chain Effect of Positive Coping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Peng Zhe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Yunnan

Received: Feb. 9th, 2023; accepted: Mar. 14th, 2023; published: Mar. 24th, 202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on psychological service and psychological harmony, analyze the role of positive coping styles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thods: 2752 students in Yunnan were surveyed with the Psychological Service Needs Scale, the Simple Coping Style Scale,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cale, and the Psychological Harmony Scale. Results: The demand for psychological service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 level of psychological harmony,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s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played a chai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the demand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psychological harmony. Conclusion: The demand for psychological services can directly affect the level of psychological harmony of students, and can also affect psychological harmony through positive coping styles and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Keywords:Demand for Psychological Services, Positive Response Methods,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Psychological Harmon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前言

心理服务需求,是指人类有使用服务手段来缓解心理问题的意愿,以及愿意承受一定的时间和金钱费用(肖水源,刘飞跃,2010)。研究表明,不同职业、年龄段、社会背景的特殊群体,对心理服务要求并不相同(江光荣,李凤兰,2011)。所以,通过对特殊人群开展心理测量,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教学、进行心理教育工作。在方法上,国外研究比较成熟,发展出5种研究取向(Aoun et al., 2004);国内由于起步较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少部分采用访谈法。本研究成果中,我们期望把科学研究手段标准化,以更好地推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具体现象概述,由于缺乏深入研究探讨人类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原因与作用机理,研究内容也只能停留在理论表层,而没有研究的深入性(方芳,2019)。因此,深入探讨人类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机理,是本研究的重点工作之一。

应对方式,是指个人处于一定的外界及内在应激环境下,为减轻内心压力、平衡自我身心状况,而进行的各种认知方式与行为策略(Labrague et al., 2018)。这些方式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Cong et al., 2019)。研究人员指出,心理问题容易受到解决方法的干扰(Wu et al., 2020)。应对的主要作用是对应激情况和结果的改变,包括了主动反应方式(如,面对、情绪调节、解决等)与消极方法(如,否定、想象、回避等)。个体的反应模式和心理健康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关系,积极良好的应对模式有助于保持自我心理状态、形成积极良好的行为模式(黄丽等,2000)。因此,应对方式可能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心理和谐中起到中介作用。

心理弹性是指面临逆境时,仍能运用资源调节心理状态,主动解决困难(Luthar et al., 2000)。Friborg等(2009)研究证实心理弹性和健康有显著的正相关。心理弹性越强对生活的满意度越高(Seery et al., 2010);而心理弹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能有效干预可以促进心理弹性发展(陈则飞,2018)。所以,心理弹性也可能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反映在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上(吴九君,2019)。心理和谐指个人心灵的和谐心态与相互协调过程(罗鸣春等,2020)。心理和谐与身心健康相互促进的,心理和谐能够协助个人保持身心健康,心理健康的范畴较心理和谐更为抽象与宽泛,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总体心理特征,而心理和谐是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产生的,更侧重于社会规范以及与外界的人际关系和谐(王启成等,2010)。因此,本研究选择更具体、更具有社会属性的心理和谐来反应学生状态。

综合以上分析,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所以本研究需要全面了解本地学生具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特征,为后续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育人提供数据资料。同时综合前文分析,本研究假设不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学生采取的应对方式可能有所不同,积极的应对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心理和谐。基于上述设想,本研究将建立一种中介模型,以研究大学生心理服务需求对心理和谐的作用机制,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中介效果。

2. 方法

2.1. 被试

采用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于2022年3月至6月,通过问卷星在云南省多所高校发放,共得到2752份问卷,期中男生640人(23.3%),女生2112人(76.7%)。

2.2. 测试工具

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需求量表:根据罗鸣春(2010)制定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需求量问卷调查,该问卷共包括六大方面,依次是服务内容(9题)、专业服务需求(9题)、态度和方式(10题)、非专业服务(6题)、公共服务(6题)、民间服务(4题)共四十四题。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69。

心理弹性量表:采用了于肖楠和张建新(2007)对CD-RISC心理弹性量表修正后的中文版量表。该数据量表共有二十五个题,并采取了五点的记分方法(0~4),得分越高则表明心理弹性水准越高。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60。

应对方式量表:采用了由解亚宁(1998)编写的简易应付方法问卷(SCSQ),该答卷包括从积极应对方式(共十二题)与消极应对方式(共八题)两种维度所构成,共二十个项,并采用了四级计分,分数越高代表越经常采用该简单应付方法。因为研究需要选择积极应对量表为研究工具,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28。

心理和谐测评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和谐测评量表,是由吴九君和郑日昌(2011)共同编写而成的,共分为二十个问题,将心理和谐界定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事和谐三个层次,当中自身和谐角度有五个问题,人际关系和谐角度有七个问题,人事和谐角度有八个问题。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65。

2.3. 数据录入与分析

通过问卷星导出的调查资料,并通过SPSS25.0和SPSS中的插件Process等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有问卷信息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差异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数据分析。

3. 数据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的数据均来自被试的自我报告,有共同偏差的风险,采用Harman的单因素检测法,对所有变量进行未经旋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共有12个,且第一个公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34.8%,远小于40%的临界值,表明本研究并不具有显著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为了探究大学生心理服务需求、心理弹性、积极方式、心理和谐两两之间的关系,分析彼此的相关水平。结果如表1所示,四个变量两两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

Table 1. Correlation between demand for psychological services, positive respons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sychological harmony

表1. 心理服务需求、积极应对、心理弹性和心理和谐之间的相关性

注:**p < 0.01,***p < 0.001,下同。

3.3. 中介模型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心理服务需求对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影响程度,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探究。首先,以心理和谐(Y)为因变量,心理服务需求(X)为自变量,应对方式(M1)、心理弹性(M2)为中介变量,通过process插件中的model6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具体如图1)。结果表明,心理服务需求可以显著大学生预测应对方式(β = 0.631, t = 39.776, P < 0.001)与心理弹性(β = 0.188, t = 7.304, P < 0.001)水平。应对方式对心理弹性预测显著(β = 0.646, t = 26.138, P < 0.001)。将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心理弹性同时纳入回归方程后,心理服务需求对大学生心理和谐的预测作用显著(β = 0.094, t = 4.752, P < 0.001),且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直接效应也显著(M1-Y: β = 0.597, t = 28.493, P < 0.001; M2-Y: β = 0.345, t = 23.848, P < 0.001)。

图1. 积极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在心理服务需求与心理和谐中的链式中介模型图

通过偏差修正的brootstrap试验,反复进行5000多次,可以得到百分之九十五的正确置信区域。结果显示,所有的置信区间中都未包含0,结果差异显著(如表2所示)。

Table 2. Effect of decomposition and deviation correction bootstrap 95% confidence interval

表2. 效应分解及偏差校正bootstrap的95%置信区间

注:X代表心理服务需求,M1代表积极应对方式,M2代表心理弹性,Y代表心理和谐水平。

4. 讨论

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通过心理和谐水平可以有效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本研究考查心理服务需求与心理和谐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服务需求对积极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心理和谐均呈现正向预测作用,即心理服务需求分数越高越容易导致积极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心理和谐水平提升。这说明心理服务需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来源,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罗鸣春等,2020)。因此,要注重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以积极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为中介变量建立的模型表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既能够直接对心理和谐程度造成影响,又能够借助积极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对心理和谐造成间接作用。具体的中介效果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重要方向:首先,积极反应行为的单独中介效果,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相同(罗鸣春等,2014;张乃彤,2014)。主动的应对生活中的事件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和谐。第二,心理弹性的单独中介作用,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黄新红,2016;马秀丽,2016)。第三,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心理服务需求可以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弹性作用进而影响心理和谐。也就是说,心理服务需求高的大学生会主动积极的解决需求,进一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承受的弹性、韧性。因而心理弹性更成熟的大学生会更加成熟导致心理和谐水平提高(孙越异,2019)。因此,在未来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注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外,也应注重学生遇到问题时的策略教育和心理弹性的培养。

基金项目

昭通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专项研究项目资助:“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及对策研究(SZKY202104)。

文章引用

郑 鹏.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对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影响: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效应
The Influence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 Demand on the Psychological Harmon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Chain Effect of Positive Coping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03): 970-97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3116

参考文献

  1. 1. 陈则飞(2018).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博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1019135082.nh&DbName=CDFD2019

  2. 2. 方芳(2019).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现状和展望.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1(3), 324-327, 337.

  3. 3. 黄丽, 沈晓红, 赵梅, 姜乾金(2000). 癌症病人的应对方式与心身症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4(2), 102-104.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6729.2000.02.009

  4. 4. 黄新红(2016). 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的心理弹性及自我和谐. 中国体育教练员, 24(2), 60-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8732.2016.02.026

  5. 5. 江光荣, 李凤兰(2011). 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与实验, (5), 81-88

  6. 6. 解亚宁(1998).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 53-54.

  7. 7. 罗鸣春(2010).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8. 8. 罗鸣春, 陈家敏, 常敬, 和仕杰(2020). 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和谐与感激和幸福的关系. 中国健康教育, 36(10), 916-919. https://doi.org/10.16168/j.cnki.issn.1002-9982.2020.10.009

  9. 9. 罗鸣春, 邓梅, 高俊, 付粉杰, 高媛(2014). 云南民族居民应对方式与心理和谐关系. 中国卫生统计, 31(1), 155-157.

  10. 10. 马秀丽(2016). 医专学生心理弹性、自我和谐与自尊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1017009217.nh&DbName=CMFD2017

  11. 11. 孙越异(2019). 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关系的拟合优度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1021595459.nh&DbName=CDFD2021

  12. 12. 王启成, 李广州, 陈洪进, 卢玉轩(2010). 心理健康与心理和谐的关系.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5), 87-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6378.2010.05.014

  13. 13. 吴九君(2019). 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和谐、抗逆力、总体幸福感及抑郁的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178-188.

  14. 14. 吴九君, 郑日昌(2011). 大学生心理和谐量表的编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9(5), 622-624.

  15. 15. 肖水源, 刘飞跃(2010). 精神卫生服务评估的基本框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4(12), 887-8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6729.2010.12.002

  16. 16. 于肖楠, 张建新(2007). 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 心理科学, 30(5), 1169-1171.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6981.2007.05.038

  17. 17. 张乃彤(2014). 监狱服刑人员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及心理和谐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1014256355.nh&DbName=CMFD2014

  18. 18. Aoun, S., Pennebaker, D., & Wood, C. (2004). Assessing Population Need for Mental Health Care: A Review of Approaches and Predictors. Mental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6, 33-46. https://doi.org/10.1023/B:MHSR.0000011255.10887.59

  19. 19. Cong, E. Z., Wu, Y., Cai, Y. Y., Chen, H. Y., & Xu, Y. F. (2019). Association of Suicidal Ideation with Family Environment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Adolescents.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21, 479-484.

  20. 20. Friborg, O., Hjemdal, O., Martinussen, M., & Rosenvinge, J. H. (2009). Empirical Support for Resilience as More than the Counterpart and Absence of Vulnerability and Symptoms of Mental Disorder. Journa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0, 138-151. https://doi.org/10.1027/1614-0001.30.3.138

  21. 21. Labrague, L. J., McEnroe-Petitte, D. M., Leocadio, M. C., Van Bogaert, P., & Cummings, G. G. (2018). Stress and Ways of Coping among Nurse Managers: An Integ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7, 1346-1359. https://doi.org/10.1111/jocn.14165

  22. 22. Luthar, S. S., Cicchetti, D., & Becker, B. (2000).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elopment, 71, 543-562. https://doi.org/10.1111/1467-8624.00164

  23. 23. Seery, M. D., Holman, E. A., Silver, R. C., & King, L. (2010). Whatever Does Not Kill Us: Cumulative Lifetime Adversity,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 1025-1041. https://doi.org/10.1037/a0021344

  24. 24. Wu, Y., Yu, W., Wu, X., Wan, H., Wang, Y., & Lu, G. (2020).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s among Chines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Psychology, 8, Article No. 79. https://doi.org/10.1186/s40359-020-00444-y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