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63995 , 5 pages
10.12677/AE.2023.134279

地方工科院校“新工科”专业研究生实施 “课程思政”的内涵、困境及其对策

杨莉,杨晓云*,宋发佳

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3年3月13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10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17日

摘要

以“新工科”专业课为例介绍了我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法,通过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发掘与专业相关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手段等具体措施,探究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新工科”研究生育人体系的全过程。

关键词

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The Connotation,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or Postgraduates of “New Engineering” Major in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Li Yang, Xiaoyun Yang*, Fajia Song

Graduate School,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Mar. 13th, 2023; accepted: Apr. 10th, 2023; published: Apr. 17th, 2023

ABSTRACT

Taking the “new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reform method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or graduate students in our university, and explores how to integrat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o the “new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 system by optimizing the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related to the specialty, and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specific measures.

Keywords:Faculty of Technology, Graduate Stud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地方工科院校“新工科”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内涵要义

“课程思政”是构建专业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的重要抓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 。育人先育德,在高校教育中教师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三大规律”逻辑基础,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 [2] 。“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3] 。因此通过“新工科”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可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单一的思政课程扩展到公共基础、专业课以及实践操作等各门课程,使得“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课程思政”作为影响和塑造学生的有效渠道,具有“道德培养、知识传递”的双重作用 [4] 。思政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较难解决“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群体的理论实践难题 [5] 。在以往工科院系的研究生专业课程授课中,专业教师主要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思政教育往往依赖于专门的思政课程。而通过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可以让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协同发展,实现真正的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6] 。作为地方工科院校更需具备科研精神、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的高层次工科类人才去继承和创新。

2. 地方工科院校“新工科”专业研究生实施“课程思政”的困境

(一) 研究生“课程思政”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一些教师在不了解或不认可“课程思政”内涵的情况下,为了立项目、拿经费,盲目申报,立项后却不能全身心投入,造成项目成果流于形式,教学过程无实效,学生无收获,让学校投入的资金和各种资源浪费。

(二) 研究生“课程思政”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不同的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难易程度有差别,文科课程相对资源丰富且容易融合,理工科课程的设计难度相对较大。因此,某些专业课程就出现重形式而轻实质的“课程思政”现象。一方面生搬硬造地使用课程资源,另一方面简单粗暴地模仿其他培养单位的同质类课程,却无法触及其精髓,导致学生的获得感较差。

(三) 课程内容与“思政”有机融合难度大。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加快,社会急功近利的风气盛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更多以结果为导向,对思政内容的兴趣度不高。课程建设主要关注课程内容的深度与难度、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与互动性等环节,对课程育人功能重视不够,造成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脱节。与体系化的专业知识相比,思政教育内容碎片化,“贴标签”现象较为常见,导致课程思政变为“课程 + 思政”两张皮。

这些情况都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形式主义的具体表现。高校实施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充分调研,系统规划,制定科学稳妥的实施方案。一方面深化思政课程改革,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一方面挖掘专业课程和其他教学环节的德育资源,力争做到恰如其分,切忌生搬硬套。

3. 地方工科院校“新工科”专业研究生实施“课程思政”困境的对策

3.1. 系统设计教学内容

加强课程整体设计,深入挖掘和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靶向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各个主题章节,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践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例如,我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常老师在《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中,梳理控制领域诸成就:如马钧的指南车、苏颂的水运仪象台、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牵手”、航空航天取得的成就等,增强民族自豪感。讲述控制领域爱国科学家的故事,如钱学森、邓稼先黄旭华等的故事,坚定学生的科技报国心;李老师教授课程《数字图像处理》中,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讲授,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式传授课程基本原理及方法。在过程中,教师将根据不同知识点引入学科领域科学家或者科技公司介绍,如从回国创业的百度总裁李彦宏,逆势前行的华为,树立榜样的力量,培养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同时用本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产品为代表进行案例分析:比如涉及高清成像的大疆无人机、华为5G万物互联通信、百度AI平台、小米的VR穿戴等,让处在同时代的学生感受科技的魅力,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以及将来投身国家人工智能事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同时开阔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3.2. 深入挖掘本专业的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从研究生课程体系中找到对接思政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支撑点,形成一座座桥梁,以正面或侧面印证的方法,有效地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边界。二者各有侧重,却同向同行,共同纳入课程体系的逻辑和实践中。

例如,将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研究运用到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领域,使环境科学及生物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融入学术发展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概念,在专业课中不仅得到了价值共鸣,还找到了实践路径。这种知识度与价值观的碰撞,会使学生自我创新和拓展,甚至发现新的学科前沿和理论增长点,从而真正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效果。

又如,机械工程学院的郑老师在课程《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指导》从多个视角对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教育的内涵、功能、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等进行了创新探析。课程以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为依托,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展现中国特色和中国风貌。例如,从中国演员翟天临“涉学术不端”事件引入“学术不端”的界定,以及学术不端会给行为人带来的严重后果。用贴近研究生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意义和中国特色的案例,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指明学术道德红线,警示学生走好学术之路每一步。通过如袁隆平、屠呦呦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事迹,进行科研报国的崇高理想教育。

3.3. 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丰富的资料资源优势,将思想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服务,课堂教学采用专题(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库等新媒体手段,加强各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构建面向师生的综合信息数据平台,扩大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增强渗透力。

首先,要理清“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方法。“课程思政”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内化于专业课程的教材规划、课堂教授、学术研究和评价体系中,深度挖掘不同学科专业中的德育元素和内涵,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

如计算机学院的沈老师在讲授《密码学与信息安全》这一课程时,将课程教学目标以及思政教学目标进行区分,课程目标应达到学生学习本课程后除了掌握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基础理论和思想方法之外,还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而思政教学目标则应达到培养学生科技强国意识、保护国家安全决心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安全使命感和科技兴国责任感是本专业培养高科技行业领军人才的首要任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重点思政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立德树人“基因式”融入课程。

其次,各门课程立足自身教学大纲,梳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连接点,论证其合理的切入点,并将其融入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讲义提纲中。在一门课程中,教学大纲内容应明确该章节所承担的“课程思政”内容,在教学方法中应体现思政引领的具体手段与媒介。如经管学院的陈教师在课程《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梳理课程思政目标,构建逻辑清晰的思政理论框架,其综合考虑社会需要、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具体内容,梳理出“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德法兼修”、“诚信服务”、“团结协作”六个思政元素,以专业育才与思政育人两大目标为导向,构建以“点–线–面”为布局逻辑的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框架,首先,知识点里蕴含思政话,元素:挖掘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资本市场发展等思政元素,渗透到财务管理的知识点中,让知识点更加实用、鲜活;其次,逻辑线里呈现思政元素:梳理章节内部和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形成对整门课程结构的系统的、立体的认知,更加清晰地明白所学各个部分内容在课程理论体系以及专业实践中的位置和重要性。最后,应用面里体现思政元素。通过一个学期的财务管理学习,将各个章节知识点综合起来,将所学的融资、投资、营运资本管理和利润分配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数据模拟分析,综合体现在案例分析报告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务实型和发展型的综合性人才。

最后,“课程思政”的发展要考虑研究生不同阶段的循序渐进。课程设计上要结合研究生的认知规律和课业进度。在研究生低年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中国问题。而在研究生高年级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格局和科学情怀。最后,各培养单位应针对各自学科优势,开展跨学科间的联动,建立各学科协同育人效应。

3.4. 完善研究生“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课程思政”对于研究生“价值观引领”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体系仍不完善,未形成多方协同育人的格局。

一是要深刻认识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高校教师要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的载体,依托国家战略或重点发展方向以及典型人物,如大国工匠、学术大师等,实现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新性化发展,注重在知识传播中提炼价值,在价值传播中汇聚知识。教师要紧扣时代脉搏,将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造、创新、融合,在教学授课、研讨、作业、论文、考试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使之反映出新时代的新要求,同时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助于与学生互动,增强大学生对新思想的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二是要构建基于培养研究生科学精神的“课程思政”内容。研究生的重心在于开展科学研究,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研究生“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加“专而精”,对某一个领域的研究或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不能只是结果导向,研究生导师更加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前人在开展该领域科学研究过程中彰显出的科学素养和精神,这对于开展科学研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各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特色解析课程思政元素,确保专业课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效、生动融合,不是硬融入、表面化,力争实现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比如理学类专业课程要着重科学思维和逻辑方法的训练,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引入科学伦理、工程伦理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奋斗精神,勇攀科学技术高峰,成为大国工匠;工学类专业课程要用当代中国成就鼓舞学生自信,用高深学问探索增强学生本领,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信念担当和家国情怀;文史哲类专业课程要讲好中国故事,直面学生困惑,实现思政与学术精神的学理性融合;艺术类课程重点强化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教育类专业课程以教师为典型示范,注重言传身教,增加学生责任心;经管法类专业课程引导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等。

三是研究生授课教师和导师要深度合作,要注重挖掘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科学家或学者的故事,将其渗透到日常的科研和教学中,进而帮助研究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4. 总结

总体而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和呈现,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非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单叠加,在理工科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探索时,应立足自身的专业特色,设计有机协同的课程思政融合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进行具化、深化,跳出说教的窠臼,切实肩负起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

基金项目

湖北工业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校2021049)。

文章引用

杨 莉,杨晓云,宋发佳. 地方工科院校“新工科”专业研究生实施“课程思政”的内涵、困境及其对策
The Connotation,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or Postgraduates of “New Engineering” Major in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J]. 教育进展, 2023, 13(04): 1748-175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4279

参考文献

  1. 1. 刘承功. 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J]. 思考理论教育, 2018(6): 62-67.

  2. 2. 苏鹏, 李风.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创新研究——实现“帮扶”到“引导”的全面转型[J]. 戏剧之家, 2016(10): 192-193.

  3. 3. 火久元, 巨涛, 杨景玉. 番茄工作法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探索与实践——以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OL]. 软件导刊: 1-5.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5S0n 9fL2suRadTyEVl2pW9UrhTDCdPD64QvQXxFL3UP2S7Wy 8HySnuTuZfgw8jfeVsdcQYSyF2nDrTW2BCff2U&uniplatform=NZKPT, 2023-02-08.

  4. 4. 王楠, 程现昆, 张毅.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析[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25(1): 40-43.

  5. 5. 刘国龙, 孙上敬. “新工科”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蕴与教学实践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7): 46-49.

  6. 6. 王顺宏, 李邦杰, 李亚雄, 雷刚, 王虎. 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设计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2, 8(36): 180-184.

  7.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