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11 ( 2022 ), Article ID: 57983 , 6 pages
10.12677/ML.2022.1011349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典故翻译研究

——以《水浒传》两个英译本为例

郭野

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徐州

收稿日期:2022年10月12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8日;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7日

摘要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含有大量典故。本文选取沙博理和登特杨两个译本为例。典故翻译对译者来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难题。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两个英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评判其典故翻译的得与失,看其如何取得最佳关联,或提供一个更好的翻译方法,证明关联理论强大的解释和指导意义。最后,为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语典故的英译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关联理论,典故翻译,《水浒传》

On the Translation of Allu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Exemplified with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Shui Hu Zhuan

Ye Gu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Received: Oct. 12th, 2022; accepted: Nov. 8th, 2022; published: Nov. 17th, 2022

ABSTRACT

Shui Hu Zhuan, as one of the four classical masterpieces of China, is a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contains a lot of allusions. This paper takes two versions of Shapiro and Dent-Yang as examples. It is a difficult problem for translators to translate allu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allusions i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judges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heir allusion translation, and sees how they achieve the optimal relevance, or provides a better translation method to prove the powerful explanatory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relevance theory. Finally, it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llu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Keywords:Relevance Theory, Allusion Translations, Shui Hu Zhua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水浒传》这部杰出的民族文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到目前为止,已有四个英译本,并在英语国家和国内翻译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赛珍珠(Pearl S. Buck)译的All Men Are Brothers (1933)、杰克逊(J. H. Jackson)译的Water Margin (1937)、沙博理(Sidney Shapiro)译的Outlaws of the Marsh (1980)、John and Alex Dent-Young合译的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 (1994~2002)。《水浒传》中的典故颇多,典故种类多种多样,如何准确地翻译这些典故,对译者而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以沙译本和登译本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典故在两译本中的翻译情况。

2. 关联理论与翻译

1986年,D. Sperber和D. Wilson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出版,标志着关联理论的正式诞生 [1]。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做是一个示意–推理过程,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示意–推理过程就是明示–推理过程。明示是指说话人向听话人明白地表示一种意图的行为;推理是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提供的话语语境与相关信息,来推测说话人意图的行为。

交际成功的关键是在具体情景中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找出正确的语境假设,之后经推理获得语境效果。人类认知往往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而交际则期待产生一个最佳关联性 [2]。最佳关联性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性的强弱程度取决于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两个因素。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些潜在的语境,这些语境是生活经历和经验在大脑的积淀,包含许多信息。当大脑受到某个情境的激活时,则会调出贮存的相关信息。但在特定的场合中,不是所有信息的调出花费的处理努力都是一样的。语境效果是人们希望花费在理解上的努力,以改进他们交际行为的语境假设,如推导出语境隐含意义、证实已有假设和消除矛盾假设。因此,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

Gutt最早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领域。1991年,Gutt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首次提到了关联翻译理论。在Gutt看来,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 [3]。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是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交际过程。其交际过程包括:1) 交际主体是作者和原文读者。作者用文本表达交际意图,原文读者遵循关联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寻找与文本存在关联的语境假设,将文本与该假设结合,经推理得到语境效果。2) 交际主体是作者和译者。作者用文本表达交际意图,译者遵循关联原则寻找与文本存在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并尽量使该语境假设与原文读者找到的语境假设相同,将文本与该假设结合,经推理得到语境效果,使该语境效果类似于原文读者推理出的语境效果。3) 交际主体是译者和译文读者。译者根据得到的语境效果,重新组织文本,并尽量使文本中含有的交际意图与原文本交际意图相同。译文读者遵循关联原则寻找语境假设,将文本与该假设结合,经推理得到语境效果。

翻译交际又是一个动态的认知推理过程。由上可知,三重交际过程包括原文读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推理。译者既作为受体,又作为交际者,其推理是主体,原语读者的推理是翻译交际成功与否的参照,译文读者的推理则是译者构建译文需要参考的内容,它们都没有直接参与翻译过程。换句话说,为了获得成功的翻译,译者应该充分理解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语境效果,同时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和接受能力。可以说,关联理论为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

3.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典故翻译

关联理论同样对典故的翻译起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其中所涉及的原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拥有各自独有的认知语境,因此译者对认知环境带来的差异的处理决定着具有强烈文化内涵的典故意义能否在翻译中得到正确的传达。译者根据认知的差异,可以超文字,超文本地处理原文;可以根据自己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的评估和片段,选择适合读者的表达方式来表示意愿及作者的交际意图 [4]。

4.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水浒传》中的典故翻译

笔者研究《水浒传》中的典故,发现其中含有历史典故、神话典故、寓言故事和文学典故,从关联理论角度对比沙博理和登特杨的译文,尝试挖掘典故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和译者对典故的理解以及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为典故的翻译提供参考。

1) 历史典故。

例1: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第28回) [5] 493

沙译:

Barging in will only stir up the grass and alert the snake. It won’t be any good if he plays a trick on us.

登译:

It would be a pity to go all the way there for nothing. Besides, we might just alert our quarry and give him a chance to play some trick on us.

这句话涉及到的典故是“打草惊蛇”。“打草惊蛇”这一典故出自北宋·郑文宝《南唐近事》。这则成语意思是打的是草,却惊动了藏在草丛里的蛇,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比喻做事不密,致使对方有了警觉和防范。原文中使用“打草惊蛇”,是想表明施恩不让武松贸然行事,以免蒋门神有所察觉,反而中了别人的计谋。原作者将典故的信息意图明示给原文读者,当原文读者看到这句话时,了解该典故的文化内涵,能够理解原文中使用“打草惊蛇”的目的。

原作者将他的信息意图明示给译者,译者在翻译这个典故时,应该首先了解原文中与这个典故相关的故事,然后,译者调动自己的知识推理出原作者使用该典故的交际意图,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尽量使译本的典故的交际意图与原文本的典故的交际意图相同。

沙博理采用直译的方法。该翻译明示出了该典故的信息意图,但是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中不存在该典故,也就是说译文读者不了解典故背后的文化内涵,很难推断出原作者使用这个典故的意图。因此,该译文没有实现交际意图。

登特杨使用了意译的方法。将典故内涵融入文章之中,使得译文读者既能理解典故的内涵,又能理解用这个典故的意图,使得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相互匹配。译文读者付出适当的处理努力就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因此,该译文实现了最佳关联。

2) 神话典故。

例2:朝廷出给黄榜,召人医治,感动天庭,差遣太白金星下界,化作一老叟前来揭了黄榜,自言能止太子啼哭。 [5] 370

沙译:

The imperial court posted a proclamation, inviting any man who could cure him to come forward. Heaven was touched and sent the Great Star of White Gold in the guise old man. Announcing he could cure the prince’s weeping, the old man took down the proclamation.

登译:

An imperial edict was published, calling for help to provide a remedy. Heaven was moved to send down the Evening Star, in the guise of an old man who stepped up and grabbed the imperial edict, declaring that he could cure the Prince’s crying.

这句话涉及到典故“太白金星”。太白金星,是中国民间信仰及道教神仙中知名度最高的神灵之一,在道教神话体系中他只是玉帝的信使。据说是一位白发苍苍、表情慈祥的老人,忠厚善良,主要职务是玉皇大帝的特使,负责传达各种命令,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原文作者明示出信息意图后,原文读者就能理解该文本的意思,即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相匹配。

译者在看到“太白金星”这个典故时,应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猜想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思考何种翻译能使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匹配。

沙博理使用了直译的方法。该翻译展示出了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并没有实现交际意图。在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中,不存在“太白金星”这个典故。译文读者会误认为“太白金星”是个行星。如果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在注释中向译语读者解释清楚,增加相关的语境假设,将会取得更好的语境效果。

登特杨使用了替换的方法。该翻译意思是“太白星”,虽然该翻译摆脱了原文信息意图的束缚,但是译者自己都没懂该典故的含义,他和原作者之间存在交流障碍,所以无法准确传达原典故的交际意图。

3) 寓言故事。

例3:白秀英道:“官人今日眼见一文也无,提甚三五两银子!正是教俺‘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第50回) [5] 518

沙译:

“You haven’t a penny in your pocket, and you talk grandly of four or five pieces of silver! Do you expect me to ‘slake my thirst looking at a sour plum’ or ‘Assuage my hunger with a drawing of a muffin’?”

登译:

“You haven’t a cent, but you talk about four or five taels of silver, that’s like telling me to quench my thirst by looking at plums, or my stomach with a painted cake!”

该句提及两个典故,即“望梅止渴”和“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最早出自《世说新语·假谲》。讲的是这样的故事,曹操行军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都很渴,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丰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曹操)利用这个机会把士兵们带领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望梅止渴”解释为眼望梅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从不切实际的空想中来宽慰自己。“画饼充饥”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画饼充饥”原意为画个饼来解除饥饿,后引申为比喻凭空想出来的眼前急需的事物来安慰自己。“画饼充饥”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即使画成千上万个饼,也不可能真的填饱肚子。告诉人们做事要脚踏实地,如果只会凭空想象,画饼充饥,最终必定一事无成。

原文读者看到该句,结合两个典故,可以理解此处用典故的意图。文中讲的是,白秀英靠歌舞吹弹讨赏,她向雷横讨赏,雷横没带钱。文中,雷横说道:“我赏你三五两银子,也不打紧,却恨今日忘记带来。”然后,白秀英认为雷横只是说好听的话来安慰自己。

登译和沙译都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译文都展示出了原文的信息意图,虽然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中不存在这两个典故,但是这两个典故根据字面意思就能理解其内涵,因此实现了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匹配。译文读者在付出一定的处理努力后,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该翻译还将汉语文化带入到目的语文化中。总之,两个译文都达到最佳关联。

4) 文学典故。

例4:千里共婵娟!(第29回) [5] 548

沙译:

Let us enjoy the same moon, far apart!

登译:

and that miles apart. The sight of beauty may join our hearts.

“千里共婵娟”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原文读者看到这句话时,会激活自己大脑中的语境假设,获得语境内涵,实现交际意图。

沙博理使用了直译的方法,将“婵娟”译为“月亮”,保留了文化意象。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中不存在“婵娟”代表月亮的语境假设,也无法立即想到与之相关的那首词的意义。译者将“婵娟”的意义清晰地呈现出来,可以帮助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译文读者将“婵娟”与“月亮”的关系建立起来。由于文化共性,译文读者也了解“月亮”代表思念之情,因此译文读者付出一定的处理努力后,能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该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登特杨使用了意译的方法,没有保留文化意象。译者自己都没懂原作者,选择了错误的语境假设,他和原作者之间都有了交流障碍,所以无法准确传达该典故的交际意图。

5. 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知,两位译者采用的方法灵活多变。翻译策略与最佳关联性没有必然联系,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译者对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判断,是决定译文是否具有最佳关联性的关键。译者只有在正确理解了原文作者在原文中使用该典故的意图的基础上,结合读者的认知语境,对译文进行加工处理,以期让译文读者拥有和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译文才会具有最佳关联性。因此,在典故翻译中,译者要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创造性地在译文中再现原典故的内涵。

文章引用

郭 野.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典故翻译研究——以《水浒传》两个英译本为例
On the Translation of Allu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Exemplified with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Shui Hu Zhuan[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1): 2565-257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1349

参考文献

  1. 1. 严世清. 关联理论与交际[J]. 山东外语教学, 1997(1): 1-6+18.

  2. 2. 何自然, 冉永平.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 现代外语, 1998(3): 92-107.

  3. 3. Gutt, E.A. (2004)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22-25.

  4. 4. 张新红, 何自然. 语用翻译: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 现代外语, 2001(3): 285-293.

  5. 5. 刘克强. 水浒传翻译大辞典[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