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7 ( 2023 ), Article ID: 69465 , 6 pages
10.12677/ML.2023.117414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四渡赤水纪念馆公示语英译研究

胡燕月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3年6月1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7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6日

摘要

公示语的翻译讲究翻译技巧与言语措辞,红色旅游景点翻译的准确度及认可度直接影响了外国游客的文化体验。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文尝试以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四渡赤水纪念馆内公示语的中英翻译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分析译文特点,探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旨在归纳出红色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公示语翻译,生态翻译学,红色旅游景点

An Eco-Translatology Stud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Crossing the Chishui River Memorial Hall

Yanyue H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un. 1st, 2023; accepted: Jul. 17th, 2023; published: Jul. 26th, 2023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emphasizes translation techniques and wording, as the accuracy and recognition of translations for red tourism sites directly impact the cultural experience of foreign tourists. Ecological translation studies consider translation as a selection activity in which translators adapt to the translation ecosystem. This article aims to study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the Crossing the Chishui River Four times Memorial Hall in Xishui County, Zunyi City, Guizhou Province.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Eco-translatology, i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from three dimensions: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ve, explor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aims to summarize effective approaches for translating public signs at red tourism sites.

Keywords: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Ecological Translation Studies, Red Tourism Site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当代青年必须要担负的使命,而翻译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1]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红色旅游景点可谓其名片,外国游客对于红色旅游景点的文化体验直接影响其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然而笔者关注到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古镇的四渡赤水纪念馆中的公示语英译存在翻译失误,这或影响游客的旅游观感。基于此,本文将以四渡赤水纪念馆公示语英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公示语的译文特点,结合生态翻译三维的适应性转换探讨翻译失误,以期为此类红色旅游景点公示语的翻译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2. 公示语特点

戴显宗提出“公示语是公开面对公众的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 [3] 在英语中,公示语常常使用名词、动词、动名词、短语、缩写以及祈使句等形式来表达不同的示意功能。例如,限制性公示语“No Smoking”、指示性公示语“P.”、强制性公示语“Don’t Walk”等。汉语公示语多用四字短语,如“保持安静”。诗意句子的使用也较为频繁,如“小草微微笑,请您绕一绕”。同时也会采用祈使句,如“请不要大声喧哗”。英汉语表达形式及语言背后体现的思维模式不尽相同,二者公示语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所区别。由于公示语的受众较广,两者倾向简单易懂的语言并避免生僻字,强制性公示语语气都较为生硬。然而,英文公示语大多温和委婉,语言简洁凝练。中文公示语大多语气生硬,但受诗歌影响,汉语公示语形式工整对仗,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因此译者在翻译公示语时必须要尽可能地考虑到中英文公示语表达上的特点与异同。此外,还需注意到红色旅游景点的公示语时常承载着大量的政治、历史、文化元素,并在翻译此类公示语时需关注文化差异,具备跨文化意识。

3.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四渡赤水纪念馆公示语英译研究

胡庚申(2008)将生态翻译学定义为“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 [4] ,此处“环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语境(context)”而是“原文、源语与译语所呈现出的‘世界’——语言、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5] 其翻译原则可概括为“多维度选择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即,翻译应在不同层面上达到多维度的适应,继而依此做出适应性地选择转换,主要在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三个维度的适应性转换。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主要体现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6]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义的适应性转换”。三维转换追求维护原文与译文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及交际生态。结合理论,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过程

1) 单词拼写错误、标点符号误用

例1:此类错误归咎于译者及标语制作者的粗心或是对英语标点符号使用规则掌握不当。例如“女红军街(Memorial of Female Soldiers in the Rey Army)”中red一词误拼为rey;“一渡赤水,摆脱被动(Crossing Chishui River for the first-time, extricating from predicament)”、“四渡赤水,跳出合围(Jumping out of enemy encirclement)”中“extricating、jumping、encirclement”中 i字母的遗漏。

例2:馆内设有关于“四渡赤水”的公示语并分别对四次战役进行概括,原文及译文分别如下:

原文:一渡赤水,摆脱被动

二渡赤水,避实击虚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四渡赤水,跳出合围

译文:Crossing Chishui River for the first-time

Extricating from predicament

Crossing Chishui River for the second-time

Striking where the enemy is weakest

Crossing Chishui River for the third-time

Luring the enemy westward

译者在描述四次渡过赤水时,在first,second,third,fourth与time之间都加了连字符“-”,由此可见译者对英语连字符号使用规则不够熟悉。英语中,连字符连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则构成形容词,如a two-year-old boy,ten-day military training等;此处“四渡”为时间状语而非限定予,因此此处不该使用连字符。

例3:景区内一处水池旁立有“水深危险,注意安全”的提示牌,英译为:Caution: Danger-deep water。“Danger-deep”二词间再次任意添加连字符,导致意义发生变化,致使整个短语都有形容词的特点,意为“深且危险的水”。“deep water (深水)”这一表达本身没有问题,但是“danger water (危险的水)”在没有特定的语境时从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因为危险的不是水本身,而是不慎落水这一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此外,caution后加了冒号“:”,英语公示语中除因表示警戒而使用感叹号外极少使用标点符号,并且冒号义为对这一单词的介绍、解释、总结等。同时,常见表达为:“Danger! Deep water”。

以上英译表面语言维的英译转换过程无疑是失败的,给读者造成了语言层面的不解。

2) 用词不当

此类错误多源于译者对词义的把握出现偏差,抑或没有去了解译文在英语国家的正确使用而导致的望文生义。

例1:“险峻乌江”先后被译为“steepness of Wujiang River steep”和“steep Wujiang”。译者采用了“steepness”来形容乌江之险峻。“steep”的解释为:斜坡、山等的陡峭、数量突然的上升或下降、价格或要求,但多描述形容山、山峰、山丘或山体的陡峭,用来描述水流显然是不恰当的。若考虑险峻的河流形容的是河水的湍急则可以选择“rapid, raging”,若形容陡峭的河岸而导致的险峻则可以考虑“steep banks of Wujiang River”。此外,译者在并无上下文,不用考虑语法配合情况下“险峻乌江”的前后译文未做到保持一致,并且“乌江”这一河流名称的翻译也并未做到统一,前后不一致难免会使游客产生疑惑不解。

例2:“贵州河流全图”译为“Guizhou Rivers Full View”,这一短语的常用搭配为“in full view of”表示“尽收眼底”、“众目睽睽之下”,并不能表达“全图”这一含义。更恰当的词是“panorama”其意思为“a view of a wide area of land”,因此这里译为“Panorama over Rivers in Guizhou”或会更合适。

例3:“治理乌江”的英译为“Governance of Wujiang River”,governance在词典中的解释为“the activity of governing a country or controlling a company or an organization; the way in which a country is governed or a company or institution is controlled.”主要是指对于国家、公司、机构的管理活动或是国家的管理方式或机构的控制形式,用来表达治理河流并不恰当。此处的“治理”通过公示语原文下的中文介绍可知,此处是指对于乌江的疏通或是河道的整修、抢修等,笔者认为“Wujiang River dredging and embankment building”更加符合原文的意义。

因此,适应性过程而言,选词十分关键,译者应掌握所选词的词意、搭配及使用。

(二) 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过程

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过程相较于语言维而言需要译者熟悉汉英文化和习俗上的差异,注重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译者在进行原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应关注适应该语言的所属的文化系统,努力保护两种语言的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和谐,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红色旅游景点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基因的顺利转换是关键。

例1:四渡赤水纪念馆系列的航运博物馆中:

水运四河——美景河、美酒河、生态河、英雄河

Water Transportation “Four River”: Beautiful River, Brewery River, Ecological River, Hero River

四条河都有各自的昵称,译者对昵称进行了英译,用相近的语法结构或相同的词数以达到平行美观。然而,“美景河、美酒河、生态河、英雄河”都是指向赤水河的特征描述,并非四条河,英译不恰当。同时中文公示语表明,美景河自然是因为自然景观奇骏秀幽;美酒河是因为赤水河沿线酿造业发达,盛产美酒;而生态河则由于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英雄河当然便因为“四渡赤水”战役。译者并未传递出源语蕴含的文化含义,仅仅进行字面上的直译,不够恰当。从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层面来看,译者无需机械转换原文,追求词汇层面的对等,而是需要关注其文化内涵,结合公示语特点进行意译。笔者结合河流特点并使用BNC语料库进行辅助,查找目标语的常见组合,得出以下英译:Chishui River: a river of nature reserve, wine industry, spectacular scenery and memorable battlefield。

例2:四渡赤水博物馆关于红军曾驻扎的“火神庙”的英译并未考虑到其中的文化背景,未能传达出文化含义,导致译文效果不理想。

原文:建于清代中朝,用于供奉祭奠火祖诞辰。其风格为四合院中式木结构建筑,庙前临街有山门及通堂,中有透光天井,左右配有厢房及走廊,气势恢宏,古朴深幽,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国工农红军入驻土城,该庙为红一军团司令部驻地。

译文:The Temple of fire god was built in Earth Town in Qing Dynasty more than 2 centuries ago, which functioned as a celebration place for fire god’s birthday. The temple, a typical Chinese wooden courtyard, locating near main streets, is so grand that it holds big a gate and a hall in front and corridors and many rooms on both sides. Being ancient and quiet as many other great temples, culture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are all perfectly embodied in the Temple of fire god.

首先,“土城镇”被意译为“Earth Town”,而非景点地名的翻译应采用汉语拼音音译,译为“Tucheng County”即可。其次,“四合院中式木结构建筑”接省译为“wooden courtyard”,隐去了其为中国特有的四合院这一建筑特点,且“courtyard”“庭院”也仅是整个寺庙建筑物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此处的适应性转换是有瑕疵的。“四合院”可以使用“Chinese Courtyard”或“Beijing Courtyard”。整段文本中最瞩目的是地名“火神庙”被处理为“the Temple of fire god”,英语中的确会使用“fire god”这样的短语表达火神。但是由于各个地方的宗教文学存在较大差异,此“火神”非西方传说中的“火神”,在原译文前加“local”一词“the Temple of local fire god”或许能有助于解决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误解。

对于文化背景、典故、内涵等适应性转换是无法回避的,译者在翻译时要注重对特殊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不应一知半解地按照主观理解来处理文本。

(三) 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过程

例1:四渡赤水博物馆出口指路牌上有周边景点的中英文名称,其中一些名称的英译状况并不理想。

原文:土城圣地客栈、小桥流水博物馆

译文:Tucheng Shengdi Hotel, Xiaoqiaoliushui Square

译者并未正确区分景点地名与非景点地名翻译的特点,非景点地名是专有名词的一种,“具有指称功能,因此其传达的信息具有内在指向性和单一性,同一文本中出现同一地名的不同译名会破坏地名传达的信息的这种特征,也就无法完成地名应实现的功能。”景点地名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通常隐含着文化历史典故和来源,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直接使用汉语拼音进行音译的,否则对于游客来说汉语拼音的音译与汉语原文无甚差别,并不能起到引路的交际功效。不论是从文化维度或是交际维度,其适应性转换都是不成功的。笔者建议在翻译过程中应将地名中的意义转换过来,以此发挥出指路牌的作用。笔者建议可以在保证公示语简洁的情况下译为“Tucheng Holy-land Hotel”以及“Bridge and Running Water Square”此处所谓“博物馆”其实是露天的,因此“square”一词并不违和。

例2:纪念馆室内多处设有名人雕像并用围栏隔开,围栏处设立如下公示语。

原文:请勿入内

译文:No admittance

此译文确实有请勿入内的含义,但“admittance”不仅暗含对“权利”的强调,而且进入的场所则为建筑大楼、机构等。从语言的交际层面来看,外国游客或许能猜测出此公示语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却不符合其使用习惯,并未真正达到交际目的。同时“No + 动名词”的否定祈使句结构较有可能会使目标语读者感受到冷漠,从而大大降低译文的交际性,若能采取“Please keep off”、“Staff only”会更符合原文意思。

笔者认为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需要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是否得以实现,译文能否达到交际目的。同时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若不成功,反之可从语言维与文化维来进行思考。

4. 结语

红色旅游景点公示语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翻译学从语言的生态环境出发,强调多重维度的适应性转换。上述各案例中某一维度的适应性转换的失败可能会造成另一维度的失败,我们不该将各个维度孤立分裂看待,而应该视为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例如,语言维的失误会导致交际维与文化维的翻译转换受阻,文化维适应性转换不成功自然不会也不能达到交际目的。生态翻译学强调语言、文化、交际等多个维度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环境的适应与选择,能为译者分析原文与译文“适应性选择”提供指导意义,为红色旅游景点的公示语英译带来新的启迪。

基金项目

贵州省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贵州濒危仡佬语语言生态深度调查及数据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GZYB38;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课题《国际中文教师语言应急能力研究》,项目编号:WYZL2022GZ0001。

文章引用

胡燕月.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四渡赤水纪念馆公示语英译研究
An Eco-Translatology Stud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Crossing the Chishui River Memorial Hall[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7): 3047-305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7414

参考文献

  1. 1. 潘文国. 从“格义”到“正名”——翻译传播中华文化的必要一环[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9(5): 141-147, 177.

  2. 2. 贾楠. 新时代发展红色文化的重要价值[J]. 江南论坛, 2022(6): 49-52.

  3. 3. 戴宗显, 吕和发.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 中国翻译, 2005, 26(6): 38-42.

  4. 4.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 2008, 29(6): 11-15, 92.

  5. 5. Phillipson, R. (2006) Book Review. Language Policy, 5, 227-232. https://doi.org/10.1007/s10993-006-9018-3

  6. 6.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 2011, 32(2): 5-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