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63136 , 7 pages
10.12677/ML.2023.113135

批评话语分析与中国社会变迁: 以称谓语“少爷”为例

崔晓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3年2月21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15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27日

摘要

称谓语是折射平等或权势关系的语言资源。本文梳理了不同历史阶段“少爷”一词的语义变迁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运用R Studio软件统计分析一则抖音视频评论中的高频词,以此探究称谓语与权势、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历史上的称谓语是等级森严的化身和象征;新中国之后,随着等级身份的取消,称谓语出现了泛化的趋势,许多称谓语已经失去了相应的封建等级色彩;而如今“少爷”一词再次被广泛使用,反映了人们对于权势不公的无奈和调侃。同时,本文意在启示语言使用者警惕和正视语言的使用,促进良性社会风气的构建和社会能动化的推进。

关键词

称谓语,少爷,批评话语分析

Social Change in China: A Diachronic Study of Appellation Term “Shaoye” Based 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Xiao Cu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Feb. 21st, 2023; accepted: Mar. 15th, 2023; published: Mar. 27th, 2023

ABSTRACT

Appellation terms are language resources that reflect equality or power relation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ourse, power and ideology,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semantic changes of the word “shaoy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Combined with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ing methods, R Studio software was used to statistically analyze the high-frequency words of the comments of a Douyin video based 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appellations were a symbol of hierarchy in history. After 1945, with the abolition of feudalism, there was a generalization trend of appellations, and many appellations had lost their implicit meaning of feudal class. And now the term “shaoye” is widely used again, reflecting people’s helplessness and ridicule for the injustice of power. Thu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inspire language users to be vigilant and to face up to the use of language,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nign social atmosphere and the advancement of social mobilization.

Keywords:Appellation, Shaoy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与亲属称谓语相比,社会称谓语是指用于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用语,其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囊括了社会中各种社会关系人之间的相互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如同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最能反映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在不同时期,它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称谓语,即使形式不变,其语义往往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关于称谓语的研究可以分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在共时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称谓语的使用与性别塑造及歧视之间的关系 [1] [2] 、文学作品中称谓语的使用 [3] 、中外称谓语的对比分析研究 [4] 等。在共时研究中,不少学者仅停留在当下时代或者作品中社会称谓语的特征研究,忽视了深入挖掘称谓语对于社会变迁的揭示作用。历时研究相较于共时研究,突破了时代的局限性,在研究社会称谓语的过程中,将称谓语、文化与社会相互结合,研究更加深入。但是当今学者 [5] 对于称谓语的社会变迁研究仍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未划分明确的时间阶段 [6],对于社会称谓语的变迁缺乏更加精准的渊源探索和原因辨析 [7]。

本文选择“少爷”这一称谓语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第一,“少爷”一词出现在中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但语义指称和社会功能不尽相同,因此本文欲探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同一称谓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第二在于现实的急需性——2022年12月出现的一则抖音视频在互联网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则视频的内容无可圈可点之处,反而是该视频的地理位置定位为“万柳书院”,使得该博主(抖音ID:16少)仅一天时间就涨粉百万,轻松超越了其他“平凡而普通”的博主。在该视频下方,网友将自己称为“老奴”,将该博主称为“少爷”,对“少爷”这一称谓语的再次广泛启用,造成了社会面的消极影响。第三,关于称谓语“少爷”的学术研究,许多学者是将“爷”作为切入点,对称谓语“少爷”研究较少。学者刘凤翥 [8] 、陈顺成 [9] 、刘金勤 [10] 、张涌泉 [11] 等在研究“爷”时,侧重在其亲属称谓语的功能,梳理了“爷”的来源、构词分析、汉字结构及演变。关于“少爷”一词作为社会称谓语的研究,缺乏纵向的历时研究对比,同时,对于“少爷”一词的现代语义指称及社会功能的探究微乎其微,关于“少爷”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也缺乏关注。

综上所述,本文将以“少爷”一词作为研究切入点,采用质性分析与量化分析,基于批评话语分析,以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框架为理论基础和框架,立足于具体文本,梳理不同时期的称谓语“少爷”作为社会称谓语的语义指称与功能;其次,结合称谓语“少爷”生成的情景语境,揭示社会文化制度等因素对语义的影响;最后,解释称谓语究竟是如何建构社会秩序,并在整个社会生活领域规训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

2. 理论基础

批评话语分析是用来分析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潜在关系的分析工具,摆脱了传统话语分析仅关注文本本身内容和结构的局限性,试图将话语从文本中解放出来,探究语言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融合了社会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批评话语分析涌现出多种有着不同研究取向的流派,但对话语和社会权势及意识形态的互动解读一直是其中心议题。其中,费尔克劳夫提出三维框架,即语言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换而言之,话语既体现为语言文本(语篇),也是话语实践的产物,而话语实践又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实践条件。批评话语分析包括三方面工作,描写(describe)语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特征,阐释(interpret)语篇产生、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解释(explain)语篇形成的社会语境,分析语篇如何建构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该方法进一步发展为五个分析步骤:聚焦话语反映的社会问题,结合话语、话语所涉的社会实践网络以及对该网络中相关涉事成分的分析,确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评估该问题及其解决之道是否涉及社会秩序,进行批判性反思。 [12]

3. 不同时期“少爷”的语义指称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本节,笔者将依次梳理古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发展期及2022年至今这四个时期中,“少爷”一词的语义分析。研究问题是:1) 不同时期“少爷”的语义指称及功能是什么;2) 当时的社会文化制度是什么;3) 称谓语与社会文化、权势之间的关系存在什么联系。

3.1. 古代

3.1.1. “少爷”的语义分析

笔者将古代时期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时期,“爷”的语义指称为“父亲”或“祖父”,仅仅含有亲属称谓语的语用功能 [9],此时没有出现“少爷”的称谓;阶段二时期,“爷”增添了社会称谓语的语义层次,表示对于君长尊者的尊称 [13]。

阶段一,陈顺成 [9] 研究得出,关于“爷”的最早古文献源于南朝萧梁时期顾野王《玉篇》:“爷,以遮切,俗为夫。”繁体的“爷”字,从父,耶声。还有,广为传诵的北方民歌《木兰诗》中出现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不闻爷娘唤女声”中的“爷”,均意指父亲,作为亲属称谓语。“爷”意指“父亲”这一用法,一直沿用到唐代。在宋代,“爷”也可以充当“祖父”的意思,但该用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正式确定。例如,《官场现形记》第二回中出现的“他爷爷,他爸爸,忙了一天,到得晚上,这一夜更不曾睡觉,替他弄这样,弄那样,忙了个六神不安。”

阶段二,在元代,除了延续宋代的用法,从“爷”中引申出了尊人之称的意思,出现了男性自称“爷”,把官员称为“爷”及仆人对男主人称“爷”的情况。这一尊称也逐渐被广为使用,王爷、老爷、少爷,其语义指称是有地位的男性,功能是作为社会称谓语被使用。例如:

(1) 元帅爷贺喜,土洞中搜出个赵氏孤儿来了也。(《赵氏孤儿》第三折)

(2) “汝为谁?”,抟霄曰:“我董老爷也。”(《元史》卷一八八·列传第七五)

(3) 禀老爷,家里有人在外。(《全元南戏》柯丹邱·荆钗记)

(1)中官职名后加“爷”字是对官员的敬称,(2)中“老爷”为男性的自称,也可作为对其他男性的敬称。(3)中“老爷”为仆人对男主人的称呼。 [13]

3.1.2. 社会文化制度

从元朝开始的,元朝奴役天下王公大臣都是家奴,称人“爷”是一种自奴的说法,即表明自己愿意臣服于对方的意愿,这是主动降低自我身份,以对方为尊为贵的象征。满清人的奴仆称呼主人为“爷”,“爷”的儿子自然就“少爷”。有了“少爷”之后,又衍生出“老爷”一词。

此外,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占据主要地位的儒家文化,催生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三纲五常道德标准以及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它本身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及地位等级色彩,“少爷”与“奴才”之间存在着悬殊的社会地位,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层级,“少爷”是位高权重的官宦世家的孩子,“奴才”是无人权、只能依附于少爷才能生存的底层人,两种身份的人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3.1.3. 称谓语与社会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少爷”的敬畏心主要源于奴隶和普通平民百姓对于“爷”这一身份的极端仰望,而这种仰望的形成是源于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人们的社会地位极度不平等,存在着尊卑有别的现象。

称谓语的使用与社会权势的塑造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语言学家布朗(Roger Brown)和吉尔曼(Albert Gilman)将称谓语分为对称性称谓语和非对称性称谓语 [14]。奴才称对方为“少爷”,自称“奴才”;少爷称呼对方时,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这种非对称性能够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关系,即一定的权势关系。

称谓语的使用与社会身份的构建是双向增强的关系。通过称呼对方为少爷,称呼自己为奴才,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关于社会身份的自我暗示;森严的等级制度与封建专制的意识形态也为平等的对称性称谓词的存在抹杀了最后一种可能性。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

3.2.1. 不复存在的“少爷”与社会文化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成为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空前提高,“少爷”一词被禁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中。“师傅”和“同志”逐渐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称谓语 [15]。对于称谓者来讲,“师傅”是对被称谓对象的尊重;对于被称谓的对象来讲,被称为“师傅”是称谓者对自己劳动的赞扬和认可。

当时的社会文化通过毛主席的发言便可见一斑。一九六七年五月二十五日《人民日报》曾刊发布毛主席的话:“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

3.2.2. 称谓语与社会

在该时期,国内崇尚人人平等的风气,在该时期,社会用词较为严谨,也较为平等。“少爷”这一蕴含着权势不公、等级不平的词语被“束之高阁”促进了人人平等的社会身份的确立;同时,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也加速了“少爷”这一称谓词的衰落。

3.3. 改革开放发展期

3.3.1. “少爷”的语义分析

在改革开放发展期,“少爷”一词再次出现,用来指代家庭经济条件优渥的青年才俊,或有翩翩风度的青年。该时期,“少爷”一词蕴含的情感态度多为褒义或中性,主要用于称呼对方的儿子,是对于对方儿子的一种亲昵的敬称,可以表达一种讨好或示好,且一般情况下,对方通常是经济实力很雄厚的家庭。另外,在该时期,“奴才”并没有随着“少爷”一起再次被使用。例如:新闻媒体称范冰冰为“范爷”、意在赞美其飒爽,另外还有“豪门少爷”这种称呼存在。

3.3.2. 社会文化制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更加繁荣兴盛、思想方面更加包容开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思潮和文化思潮逐渐涌入,主张兼融并包,不可避免地对中国原有的文化传统与观念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称谓语的使用也更加随意。

3.3.3. 称谓语与社会

改革开放以后,汉语社会称谓语出现“泛化”特征,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性。相对应的是,社会文化和经济制度的兴旺繁荣。在该时期,“少爷”的使用并不存在二元呼应现象,换而言之,当一个人称呼别人为少爷时,并不表示他把自己列为了“少爷”的对立面,即——奴才。

该阶段对“少爷”这一称谓语的使用能够反映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其目的并不是刻意强调不平等的社会身份和尊卑有别的心理落差。因此,在这个阶段,能够看出社会文化的多样性,虽然人们之间再次出现权势不均、贫富有差的趋势,但是这种不均等仍被控制在合理的良性范围内。同时,正是因为社会风气良好,“少爷”一词的情感分析在当时呈中性或褒义。

3.4. 2022年至今

3.4.1. “少爷”的语义分析

本小节将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数据源于上文提及的抖音博主(抖音ID:16少)的点赞量和评论量最高的一条视频,视频标题是“极致的理性之前必定是经历万箭穿心的打磨”,笔者采集了该视频下方所有的一级评论,共计62,098条评论内容(数据截至2023年1月31日),已删除重复性评论、只出现艾特对象而未出现任何文字描述的评论,使用R studio软件,用qseg代码进行分词,运用jiebaR进行词频统计,并统计得出词频最高的30个词,结果见表1

Table 1. The top 30 high-frequency words in this TikTok comment area

表1. 抖音评论区的前30个高频词

评论中,“少爷”一词的频数位居第一,在高频数词语中占比44%,象征少爷权势身份的“万柳”和“书院”稳居其后,在这其中,也有不少评论,将“万柳”“书院”和“少爷”三个词的词义进行等同,它们不是具体地指向某一个人,而是统一象征了高权势人群。值得注意的是,与“少爷”作为权势共存体的“老奴”一词再次映入人们的眼帘,被人广泛使用。这反映出,人们对于高权势的极端仰慕已不仅仅止步于敬称对方为“少爷”,还要在此基础上,自我贬低为“老奴”,进而烘托出对方较高的权势地位和社会身份。例如:

(1) 又一个万柳书院,世界上多一个大小姐会怎样

(2) 万柳书院火,嫉妒不是他们一出生就到达无法到达高度,嫉妒是他们无需考虑开销,骄傲又自信站在这个世界,从容于这个世界对话,而不是像一样,从小到大听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各种开销太大,羡慕是他们可以从出生起便可以轻松为自己梦想或喜好做选择,而不是像样需要披荆斩棘走过一生,为安稳生活,安稳家,无法选择生活,只能在累时候放纵自己一次,之后收拾行囊成为这个世界行不匆匆过路人

(3) 老奴来了少爷

(4) 天空一声巨响,老奴闪亮登场

(5) 少爷长得真很像大学班长一毛一样

(6) 觉得少爷挺亲和也不高冷。很奈斯

在该时期,“少爷”一词依旧用来形容家中有权有势、经济优渥的男性。只不过相较于改革开放发展期,“少爷”可以用作敬称,目前,“少爷”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调侃。

3.4.2. 称谓语与社会

在微博,词条“万柳书院少爷,慕强慕权的氛围”获得了4.9亿的阅读次数和6.9万的讨论次数,可见,该事件具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万柳书院是一个高房价的顶级小区,住户同时坐拥极其优越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因此万柳书院本身是一种高权势的符号。

语言的使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采用的最为重要的表达方式。普通人自称“奴才”,称呼住在万柳书院的男生为“少爷”,其语言功能表达的背后反映出当下时代人们对于社会结构不公、资源分配不公、社会出身差别大的无力感,呈现出一种放弃向上挣扎,在原地奋斗的状态。“少爷”与“奴才”的称谓语加剧了人们不平等的心理,可能会催生不平等的社会身份与地位,同时人们对于金钱、权势的仰慕也确实促进了“少爷”与“奴才”这一称谓语的复兴。

此外,话语是一种精神表达,而未必是精神状态的持续性状态,与实践中的表现也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等性 [15]。用微博的“微热点–微博情绪”分析功能,以“万柳书院”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显示人们的情绪分布为中性情绪是46.36%,愤怒情绪仅占22.73%。很多人对于自称“奴才”,其实是游戏式地表达出来的,是一种精神的自我释放,未必是实际行动的准确语言体现。但是,语言与话语并非是中立的或者是显性的手段,它们具有建构和体现人的社会行为与身份的作用。因此,警惕话语的使用对于自身的社会化塑造也是有必要的。

4. 结语

从历时分析角度看,称谓语“少爷”的语义指称经历了身份等级的象征–被取缔–经济实力高的青年–生来就家境优越,不需要自己为了生存而奋斗的青年。这一称谓语背后蕴含的情感态度也经历了消极–中性或褒义–中性或消极的演变。通过批评话语分析,我们窥探了语言与权势、意识形态之间的双向塑造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看到了超越封建制度之后的中国,在经历了快速的经济成长期之后,伴随而生的一些不公平现象,以及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思想应对状态。

同时,称谓词的存在是社会文明的成果。语言是供人类使用的交际工具,使用者的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和影响着交际中人们对词语的选择和运用,大众的心理和观念变化会对这一敏感的系统带来质变。因此,本文的研究能够从“反自然”的角度,启发人们正视和警惕话语的滥用,避免不恰当的用词塑造不平等的社会气氛和较低的心理姿态,这对于发挥社会能动性具有关键作用。

文章引用

崔 晓. 批评话语分析与中国社会变迁:以称谓语“少爷”为例
Social Change in China: A Diachronic Study of Appellation Term “Shaoye” Based 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3): 963-96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3135

参考文献

  1. 1. 彭学修. 男性称谓语中的文化符号学透视[J].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8, 36(2): 17-20.

  2. 2. 蒲轶琼, 王运芬. 从话语权看新媒介中的女性社会称谓语[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35(5): 55-58.

  3. 3. 刘梦莹. 《后西游记》社会称谓语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 2020. https://doi.org/10.27267/d.cnki.gqfsu.2020.000760

  4. 4. 王坤. 基于汉英平行语料库的《檀香刑》中社会称谓语的英译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 2018, 39(4): 111-119. https://doi.org/10.16482/j.sdwy37-1026.2018-04-013

  5. 5. 李颖. 社论标题的批评话语分析——以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各国共同社论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32(2): 172-176.

  6. 6. 张静, 张孝进.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对称谓语泛化的探讨——以“师傅”为例[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 40(2): 147-150.

  7. 7. 潘艳花. 社会语言学视阈下古代汉语称谓词的文化蕴涵[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1, 41(6): 58-62. https://doi.org/10.16751/j.cnki.hbkj.2021.06.010

  8. 8. 刘凤翥. 从契丹文推测汉语“爷”的来源[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4): 75-76.

  9. 9. 陈顺成. 亲属称谓词“耶”、“爺”的历时考察——附论“孃”、“娘” [J]. 古汉语研究, 2013(1): 33-38+95.

  10. 10. 刘金勤. 元代父称“爷” “爹”的共时分布与历时流变[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3(3): 99-102+108.

  11. 11. 张涌泉. 说“爺”道“娘” [J]. 中国语文, 2016(1): 93-102+128.

  12. 12. 辛斌, 高小丽. 批评话语分析: 目标、方法与动态[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4): 1-5+16.

  13. 13. 陈亚喃, 王英霞. 汉语称谓词“爷”的历时演变[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8): 45-47.

  14. 14. 李琼, 杜敏. 当代中国汉语社会称谓语变迁的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1(6): 74-77. https://doi.org/10.16152/j.cnki.xdxbsk.2011.06.007

  15. 15. 徐玉凤. “佛系”现象的批评话语分析[J]. 探索与争鸣, 2018(4): 59-60.

期刊菜单